<p class="ql-block">侗寨的嗄老一一“世外桃园”的少数民族,以山为骨,以水为魂,无文字,却能用歌声将文化世代相传,神秘而古老,他们就是侗族。</p><p class="ql-block">一个总人口近300万,却鲜有人知的山地部落。对侗族了解得越多,我们越是好奇,于是儿媳妇特地安排了这次还没有开发,完全保存原生态的步落,榕江侗族大利村。走进寨,便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嗄老(意为佣族大歌),如山涧溪水清脆悦耳,泌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p> <p class="ql-block">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p> <p class="ql-block">榕江县栽麻镇大利侗寨</p> <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而建的村庄古木葱花,翠竹丛生,满目绿景盎然,和蔼可亲的村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让人宾至如归,古色古香的青瓦木屋,任时光流逝,春去秋来,守护着众生安宁,光洁如玉的石板巷道,延伸着侗寨的梦想,让游子从此走向世界,也时时魂牵梦绕……</p><p class="ql-block">这亇古朴和谐,乡愁滿滿的村庄,叫大利侗寨。大利侗寨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p> <p class="ql-block">侗族有三宝,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其中鼓楼是侗族最主要的标志,是侗族的心脏,也是宗族的载体。在侗族民间有“建寨先建楼”之说,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甚至多达四五座。民居是围绕鼓楼而建,侗家人的生活和文化也是围绕鼓楼而展开,无论长老议事,寨民闲聊聚会,还是孩童传承侗族大歌,都会选择在鼓楼进行。</p> <p class="ql-block">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由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末民初时期建设的近10座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古水井等建筑组成,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景象,是榕江县第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2014年大利村上榜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村。2013年3月5日,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佈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位于榕江县栽麻乡境内,始建于明代,有百年以上民居建筑29栋,花桥4座,鼓楼1座,萨坛1座,石板道3条(含碑3道),古墓葬1座,古井6眼,古粮仓12座,村寨四周百年以上古树128株。民居全为木质一层或三层结构,两至四开间不等,三开间为多,小青瓦复盖,分建于小溪两旁,错落有致,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四周横杆挂滿,糯谷的谷仓点缀其中,风雨桥横卧于穿寨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达,青石铺墁,六眼古井,清泉汨汨,四周高山环绕,梯田欲接云天,山上青恋叠障,翠竹片片,一百二十多株红豆杉、楠木、猴梨、榉木等古树名木郁郁苍苍。寨周边四条石板古道,分别通往栽麻,高硐,小利洞,八匡等地。</p><p class="ql-block">其中清乾隆58年(1746年)的石板古道,是榕江县境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石雕。石板古道全长2.5公里,宽2米,共有528级,寨南石雕墓藏着无数秘密,萨玛祭台,鼓楼威力独具,侗族大歌和侗戏令人陶醉,具有鮮明的南部侗族特点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大利古建筑群选材灵活,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风格,建筑和环境谐调共生,体现了民族地区古代工匠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仅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独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审美价格,对研究民族民间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思想和审美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利侗寨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大利村寨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利侗寨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大利侗寨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民宿。</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民宿</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民宿。</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民宿。</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大堂。</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大堂。</p> <p class="ql-block">井上見标间750元/晚</p> <p class="ql-block">井上见酒店</p> <p class="ql-block">大利村古井泉水清澈。</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而侗寨的风雨桥是侗族另一重要标志,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的桥梁之一,整体由桥塔亭组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拦杆,长登供休息,桥顶盖瓦,有多层,每层䄡角趐起,绘凤雕尨,最顶上有宝胡芦,无论是鼓楼还是风雨桥,都无结构图和施工图,全靠工匠的经验和一把匠櫏来完成建造,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用杉木凿榫衔接,却能屹立百年而不倒,因此,侗族被称为世界上“最会玩木头”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踏进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自由行,逛大利侗寨。</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p> <p class="ql-block">侗家人视歌为宝,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被仪等都是靠着歌声来传承,其中“大歌”是伺族音乐中的精粹,众低独物,必须有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阿卡贝控”(意为无伴凑合唱),并在2009年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在诸多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大背景下,它却呈逆生长,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p><p class="ql-block">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会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p> <p class="ql-block">在伺寨穿越千年流传至今的,除了歌声还有腿饰,侗族妇女们仍旧保持着手工制作侗布和侗族服装的传统。三月神鹅,八月摘花,用传统木制的织布纺织机将棉花纺成纱线,而伴附“咵唧垮唧声,和邦邦插打声,一卷有时光痕迹的侗布浸润着自然山水的美韵。最后光鲜油亮的侗布在侗女巧手下裁成衣服,缝出百褶成为盛装,待到来年春天,蓝靛草发芽,大自然里的蓝又将由侗族女子开启。</p> <p class="ql-block">侗家人生活的地方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地矛盾突出,靠着侗族先祖几千年来所摸索出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他们成为了中国最早耕种的民族文,其中有上千年历史的农耕模式一一稻魚鸭生态养殖,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默契发挥到极致的稻耕文明典型,能做到走不出寨,却能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p> <p class="ql-block">侗家必爱的酸食,一日三餐不离酸,无莱不腌,三月青莱,七月鸭子,八月禾魚,过年服猪。相传,侗族腌菜始于宋代,侗家人世居深山峻岭之中,山高路遥,交通不便,很不容易吃上肉跟蔬菜,为了适应日常生活所需,侗族人便家家户户设置酸坛,腌制一切可食之物。而提侗族美食,一定不能少让人爱恨交加的百草汤,有人视为天下第一美食,也有人对那股充满原始山地粗狂之味避之不及。品尝者,需要些探路者的勇气,也许会柳暗花明,遇到味蕾上的“桃花运”。</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先,侗以糯为上,据《黔南职方纪略》载,“食椎糯米春之甚,白颢香炊玉滿盆,全家团地作猿蹲。勺抟饭紧园为弹,抛何空中仰面誉”生动描述,方寸之间,滋味万千。</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榕江村超酒店。</p> <p class="ql-block">榕江村超比赛场地。</p> <p class="ql-block">榕江村超比赛场地。</p> <p class="ql-block">榕江村超比赛场地。</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此吃七秒脆脆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