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沈士弼教授(1920—2012)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我们和沈老师的交往都在半个世纪以上。他的离世,使我们失去一位挚友和诤友。每当我们进入图书馆浏览生化与生物医学期刊时,就会感到他的身影仍在我们身边徘徊,音容笑貌宛如昨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沈老师几十年来,图书馆是他心中最有归宿感所在,他浏览最多的几个刊物是:JBC、PNAS、TIBS、JMB、Nature、Science、Annual Rev Biochem等】</span></p> <p class="ql-block"> 沈老师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陵夷陵区三斗坪镇暮阳村梅花埫绕围坡,是当地名儒沈达轩的重孙。沈氏家族的故宅曾作为学校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沈老师的父亲是与胡适、傅斯年齐名的史学大师沈刚伯(1896—1977)。沈刚伯教授早年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攻读英国历史、宪政史和埃及学,1927年返国,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1948年到台湾任台大文学院院长达21年之久,并兼任历史系主任。1950年,台大校长傅斯年去世后任代理校长。1970年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沈老师成长于这样的学术世家,耳濡目染,勤学不怠,必有助形成深厚的国学及英语根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沈士弼教授抗战时在贵阳东山庙山上湘雅医学院学址求学--图内学子们都成为后来国家医学栋梁】</span></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1938年考取贵阳医学院,1939年9月转学湘雅医学院,入读第19届医本科(六年制)。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内迁贵阳、重庆办学。他于1944年12月提前完成学业,被军医署征兵一年半,奔赴驻四川万县市的青年军204师任军医。1946年8月他回到母校化学科参加教学,与朱育惠老师同时担任助教。不久,留美回国的任邦哲教授由上海医学院转聘到湘雅医学院,正式成立生化科。朱、沈两人乃由化学科转至生化科任教。他们除参加生化教学外,还主持建立了临床生化检验室。从招聘生化检验学员到购置临床生化器材与仪器,事无巨细,他们帮助湘雅医院促成临床生化检验专业的常规运转和正规化,教学医院的内科医生曾轮流安排来学习临床生化检验测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下图 王同喜(中国生化学会专职副秘书长,右一)、朱长生(江苏省生化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右二)、黄诒森(左二)探望慰问沈士弼教授(中)、左一为沈伟年(2011年摄于沈士弼教授家】</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朱育惠老师获奖学金赴美国进修访问,沈老师独当一面专管生化教学和临床生化检验的日常工作。1950年9月,沈老师北上至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生化系工作,1951年初转赴大连医学院生化系,后擢升为讲师。1958年秋,他奉调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任教,直至1985年退休,退休前为正教授,退休以后很长时间退而不休,他在南医工作30余年,是最长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沈老师几十年来常以图书馆为家。他浏览最多的几个刊物是:JBC、PNAS、TIBS、JMB、Nature、Science、Annual Rev Biochem等。每当有新观点、新实验方法吸引了他的视线时,他就像一个侦察兵那样报告给大家,有时他还组织文献报告会进行交流与争鸣。青年教师在阅读他介绍的文章时,如有问题,他总能平等地和大家一同探讨。在浩瀚学海中他自由遨游、得心应手,这和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及深厚的英语功底有关。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熟悉到可以称兄道弟,可见图书馆在他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与地位。沈老师的专业知识牢固,兴趣广博,待人热情,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他长期关心指导他们学习生化理论、实验技术,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耐心解答生化的疑难问题。沈老师国学渊源厚实,擅长文字,精通中英文,写作上独具风格,常旁征博引写成科技文章,文笔流畅且妙趣横生,读后印象鲜活,别有韵味。例如他撰写的“脱氧核糖核酸复制的终止”(载于《生命的化学》1983, 3: 29)与“尿素三弄”(载于《生命的化学》1994, 14: 45)。在后篇文章中,他仿用民乐“梅花三弄”的布局,围绕尿素研究的三大发现: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尿素酶的结晶(1926年)与尿素循环(1932年),由远及近,娓娓道来,给读者系统复习了生物化学的一段重要发展史,可谓“温故而知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下图:沈士弼(左一)带领方明(东南大学教授,左二)、崔肇春(右二)、黄诒森(右一) 探望南京大学郑集教授(中,时年106岁),2006年摄于郑集教授家</span></p> <p class="ql-block"> 沈老师曾多次主审苏皖八院校合编的《生物化学》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魏涌主编的《医学生物化学》等书稿,对以上各教科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3年在大连参加俄文速成学习后,沈老师组织教研室的成员翻译苏联专著《动物生化实验指导》,既促进了教研室的俄文学习,又充实了学生的实验内容。1953年卫生部委托大连医学院举办首届高级检验技师班,沈老师被学院领导任命为该班三个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培养了解放后首批高级临床检验技师,该班学员日后都成为各地临床检验工作的骨干。1958年他调往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在任教研室负责人期间,他和其他老师一道克服师资不足,教学任务重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为南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治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青年教师的尊重和学生的欢迎。他严以律己,为人正直,关心学生,师徳高尚。沈老师是江苏省生化学会刊物《生命微观》的主要发起人。1981年5月江苏省生化学会成立,为了本省的生化教学、科研交流、专业知识普及和开展科技咨询等,理事长郑集教授提议由沈老师负责筹办学会通讯刊物,沈老师又推荐南京铁道医学院魏涌老师一起共同负责,于1983年开始出版,定名为《生命微观》,主要刊载农、林、医药及工业应用等方面生物化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刊登对生化教与学有促进作用或对提高人民健康有指导作用的优秀文章,开始为32开本,1991年以后改为16开本,每年不定期出1~2期,延续至今。下图为沈老签名的《生命微观》。</p> <p class="ql-block">沈老师曾多次主审苏皖八院校合编的《生物化学》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魏涌主编的《医学生物化学》等书稿,对以上各教科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中国医学教育的教材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3年在大连参加俄文速成学习后,沈老师组织教研室的成员翻译苏联专著《动物生化实验指导》,既促进了教研室的俄文学习,又充实了学生的实验内容。1953年卫生部委托大连医学院举办首届高级检验技师班,沈老师被学院领导任命为该班三个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培养了解放后首批高级临床检验技师,该班学员日后都成为各地临床检验工作的骨干。1958年他调往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在任教研室负责人期间,他和其他老师一道克服师资不足,教学任务重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教学工作,为南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治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青年教师的尊重和学生的欢迎。他严以律己,为人正直,关心学生,师徳高尚。沈老师是江苏省生化学会刊物《生命微观》的主要发起人。1981年5月江苏省生化学会成立,为了本省的生化教学、科研交流、专业知识普及和开展科技咨询等,理事长郑集教授提议由沈老师负责筹办学会通讯刊物,沈老师又推荐南京铁道医学院魏涌老师一起共同负责,于1983年开始出版,定名为《生命微观》,主要刊载农、林、医药及工业应用等方面生物化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刊登对生化教与学有促进作用或对提高人民健康有指导作用的优秀文章,开始为32开本,1991年以后改为16开本,每年不定期出1~2期,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沈老签名的《生命微观》。</span></p> <p class="ql-block"> 稿件来源不仅来自本省学者,沈老师还积极约请四川、湖南、浙江、西安和大连等同行学者专家来稿。每期印刷好后即分送会员及外省生化学会和同行,由于编排很具特色和富有生气,颇受业界人士的欢迎,在国内各兄弟省市生化学会中也很有影响。如今魏涌老师己于2002年2月离世,郑集教授于2010年离世(享年110岁),沈老师也在2012年11月19日离世(享年92岁),江苏省生化学会理事会已作出决定,《生命微观》不能中断,应好好地办下去。进入新世纪后,沈老师虽已年逾八旬,只要天气及身体允许,他总要坚持步行去南医大图书馆做他的常规功课,浏览他心爱的专业期刊,积极参加生化学会的活动(他是江苏省生化学会的荣誉会员)。此外,沈老师还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下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这是一项任务繁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工作,自2001年至2006年他曾不辞辛劳5次参加该会组织的审定所收集名词,讨论和审定名词释义的讨论会和分支学科《激素与维生素》名词的审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已在2008年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沈老师一直热心于生化新名词的发掘和某些生化名词释义的规范,1994—2009的16年间,他陆续收集了一百多个新名词在《生命微观》上报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沈士弼教授与友人的通信手稿】</span></p> <p class="ql-block"> 沈老师的另一特点是热爱生活,童心永在。早在大连时,他就常到海边拣些好看的小石子和五光十色的贝壳,放在小碗里,搁在书桌上赏玩。后来不在海边了,他会寄给你一片可当书签的红色枫叶,或者躲在他家晾台的角落里,偷拍飞到晾台旁树上的各色鸟雀的特写镜头。在大连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工会组织军事体育活动,弄来一台摩托车限额报名参加训练,正好他前面的那位报名职工是被录取的最后一名,他因此落榜。为此他还怄了好几天的闷气。沈老师的夫人梅若兰,在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授。梅老师194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任校长)的化学专业,近日江苏教育台播放的专题片《吴贻芳》中可多次看到梅老师的身影,梅老师在晚年还一直负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工作,她近三年卧病后也于2012年11月在沈老师走后9天离世。他们育有一女沈伟年,现侨居澳大利亚,在两老患病和病重的近三年自澳返宁侍奉双亲直至送终安葬,才返澳洲,堪称孝女典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沈士弼、梅若兰伉俪1997年留影于南京寓所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沈士弼教授九十年代回梅花埫绕围坡祭祖期间,与族侄沈开书、沈开炽等合影1992.03】</span></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2022年《点墨长沙》第四卷 千古文脉 湘雅文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