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鸟瞰茨日那村容全景</p> <p class="ql-block"> 拜谒茨日那</p><p class="ql-block"> 文/刘 波</p><p class="ql-block"> 图/家乡绣</p><p class="ql-block"> 茨日那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群山怀抱中的一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早在大学中教授《中国革命史》时就对它充满了敬仰之情,因为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中从那里经过,伟人毛泽东等领导人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曾在那里驻扎并作出了坚定北上抗日方略、攻克腊子口寻求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英明决定,于是下定了谒拜茨日那亲睹圣地风采的决心。不谛退休数年琐事缠绕竟然未能成行。不想疫情过后宝鸡甲天下户外旅游团队开设了观赏祖国山水重走长征道路的专项活动,于是欣然报名随团踏上了这久违的艰程。</p> <p class="ql-block">迭部县城广场的红军长征群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热情敬业的美姐领队悠悠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风雨兼程走上了这举世闻名史无前例的遥程,经过九寨沟藏族异域风情、黄龙雪山五彩金池、阿坝牧区牛羊承欢、松潘草地花湖绿海、班佑先烈曙光在望、扎尕那藏寨仙女竞舞和朗木寺佛音醍醐的数日匆匆奔忙,竟在党的103岁生日和八一建军节之前赶到了祥云缭绕空山鸟啼的茨日那,途中悠悠对我们说,茨日那几乎遍地是故事,每位村民都能讲红军故事,村头上有一座特别的雕塑,说的是经过三个多月艰难困苦磨难的毛主席刚到茨日那,一位藏族同胞听说毛主席爱吃辣子,就将自家的一串红辣椒送给毛主席,伟人坚辞不收,乡亲坚持要送,推来让去间还是按价付了钱,终了他还是没舍得吃,转送给了攻打腊子口的突击队员,伟人说,老乡给了我们一串红辣椒,我们必须还给人民群众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听着领队的故事,一股对茨日那神圣向往的激情油然而生,还没等到大巴停稳,我就第一个冲出车门,仿佛朝谒麦加的圣徒,朝着那蓝天白云下的红色纪念碑大喊:“朝思暮想的茨日那,虔诚的教书匠朝拜你来了!”</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辣子情缘雕像</p> <p class="ql-block"> “茨日那”在藏语中是“长寿”的意思,坐落在青山绿水中的茨日那村地处秦岭西延岷山、迭山山系和之间白龙江边的高山峡谷之中,是甘南首屈一指的“长寿村”,藏传佛教中盛名遐迩的汪藏寺就在茨日那的北边不远处;仙气横溢的旺藏“茨日那毛泽东旧居”遗址就位于迭部县旺藏镇政府驻地东南的茨日那村。茨日那村世代居住着清一色的藏族同胞,现有71户人家230多口人,散乱地环山靠河居住在距迭部县城45公里的山脚下。长期以来,当地藏民都是靠种植小麦、青稞和传统的桃杏等农作物、果木生活,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遇到灾年几近颗粒无收,在红军到来之前长期在反动政府和上层奴隶主的残酷压榨下下层藏族同胞无不过着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暗无天日的痛苦日子。</p> <p class="ql-block"> 好客的藏族同胞热情跳起藏族舞</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3日,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跋涉九死一生的中央红军从达拉高吉(亦称俄界村,著名的俄界会议所在地)村出发,沿达拉河顺流直下,向东北方向的旺藏进发,当晚露宿在次哇沟口(红军称庶地)的树林里,第二天(9月14日)继续向旺藏寺前进。经过两天的艰难行军,于14日晚11时陆续到达今旺藏乡政府驻地——旺藏寺,部队在此作短暂休整。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住在旺藏村,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住在旺藏寺,时任中央军革委三人组成员之一的伟人毛泽东住在居中的茨日那村藏族同胞格让家小四合院中低矮的二层木质小阁楼偏房中,并在这里向红一军团二师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毛泽东于9月15日拂晓离开了格让家的这座小木屋,带领参谋及警卫人员20余人,从茨日那村前的木架仙人桥上渡过白龙江,改走捷径,翻越两座3000多米高的大山,直奔若尕沟崔古仓村,与大部队汇合穿越腊子口走出藏区,到达汉藏回多民族居住区的宕昌县哈达铺,在邮局里的一张《大公报》上发现登载有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红军活动,警告过往客商注意安全的告示,于是做出了向陕北出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英明决策,开创了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村口墙壁上的红军将领壁雕</p> <p class="ql-block"> 就象白龙江水泛起的浪花一样,在茨日那村到处流传着红军的故事,点点滴滴折射出红军正义仁义之师的精神光芒。在桑杰家的阁楼墙壁上,挂满了红军爱民的佳话故事和指挥作战的电文,其中一件红毛衣和红军桥的故事最引人注目。《一件红毛衣的故事》是说1935年9月某天,红一方面军某部在藏族同胞聚住的村里驻扎,连部一位十七八岁的通讯员不小心把房东阿妈家的一只陶罐打碎了。第二天早晨,连指导员在检查部队群众纪律时发现了这件事,要求通讯员用身上的红毛衣作为赔偿。小战士一听就哭起来,原来这件毛衣是他的妈妈牺牲时留给他的唯一遗物。他的父亲是一位营长,在四渡赤水时英勇牺牲了,留给妻子一件红色的毛衣作为念想,后来他的母亲也相继牺牲了,临终把这件毛衣传给了他。房东老阿妈知道后非常不忍心收下,但红军又有铁一般的纪律,只好拿出自家的一件羊皮袄换下这件红毛衣,指导员又执意留下一块大洋补偿,这件事才算了结。这件事在村中迅速传开,藏族同胞个个翘起了大拇指,红军和反动派军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乡亲们纷纷出来帮助红军。还有一件架桥的故事更加动人。1935年8月底,由于白龙江跨江桥梁被毁,红军某部大队人马被困在尼傲桥头,指挥员当即派人到附近的尼傲村求助,乡亲们闻讯立刻出动帮助红军架桥。不到大半天功夫,一条崭新结实的跨江木桥又重新横卧在白龙江湍急的水面上。按照事先说好的条件,红军立刻拿出五支枪和一百块大洋酬谢乡亲们。藏族同胞面对如此讲信用的人民子弟兵,心里过意不去,一致摆手拒绝接受。在红军的一再坚持下,乡亲们只好拿出各家的粮食、大烧饼、炒面、酥油、蕨麻猪肉等东西送给红军,结果相互推来让去关系更加亲密了,无形中在军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心心相印的桥梁。红军上桥离开时,藏族同胞纷纷夹道欢送,头人杨告告还特地派了三个懂汉语的年轻人为红军当向导,将部队送到了几百里外的宕昌县哈达铺汉人区才返回。在茨日那乃至整个藏区,象这样严守军纪拥军爱民的故事俯拾皆是,多得数也数不清。我想,人心是杆秤,红军只所以如此受到藏汉百姓的爱戴和欢迎,这恐怕就是其中的奥妙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吧!</p> <p class="ql-block">中军革委五人团议事处,“一路向北三天突破腊子口”的命令就是在此处商定并发出的。</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七千余官兵驻扎的旺藏村和旺藏寺是更为神奇的所在,刚刚走出雪山草地、兵困马乏几近弹尽援绝的红军大部队在这里休整,得到了藏族同胞和僧人法众的大力援助和悉心护佑,隐身在这里三日竟然杳无声息安然无恙,让素有国民党“甘南王”之称的国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率部万余众和数千民团特务久寻围歼而未能得逞,红军北上后因“红案”受牵连者多达数百人,数十人涉案遭屠。可见藏族同胞和佛教僧众对保护红军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旺藏”的藏语全称是"旺藏扎西彭措林",意为"吉祥圆满洲",作为迭部县内大寺院之一的旺藏寺位于迭部县麻牙乡的旺藏村(现为旺藏乡)和茨日那之间。据有关记载,旺藏寺由原卓尼七步寺及岗梢寺僧人俄仁巴·罗藏彭措和桑吉益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建时因本教盛行,皈依佛教出家为僧者很少。乾隆十九至二十五年,卓尼第十三代土司杨昭之祖母仁钦华宗护政,曾下令 "兄弟二人者一人须出家为僧,兄弟三人者二人须出家为僧"。自此后寺僧增多,鼎盛时多达400余人。该寺初由卓尼禅定寺派喇嘛二人担任法台,后成定制,并且所派法台均系学经于卓尼禅定寺的大喇嘛。旺藏寺清静幽雅,佛法昌盛,具足八个支流的白龙江奔腾不息、宛转东流,寺后大山状如海螺号,寺前北山如曼陀罗堆积而成,俯视左右,扎西彭措琅仿佛座落在百瓣莲花上。历史悠久的旺藏寺是迭部境内规模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原有普明大威德的修供法会、全年十五天的祈愿法会、每月十五日的供祀会、四月份的禁食斋戒会、六月份的普贤供养会以及夏令安居和为时7天的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及宗喀巴大师的忌辰纪念会等宗教活动,由于当年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在此休整期间的无私助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1958年前寺内喜殿宗喀巴殿,观音殿等大小经堂囊欠和僧房林立。殿堂内供有观世音,弥勒佛,集密,宗喀巴,释迦牟尼,度母,药师,文殊等铜制鎏金佛像24尊,泥塑佛像更多。奉有《甘珠尔》,《丹珠尔》和宗喀巴三师徒,嘉木样著作《尤东巴》、《当增》等重要经卷。旺藏寺于“文革”期间拆毁。1982年班禅大师来迭视察期间曾到该寺接受僧众拜见,1986年第六世嘉木样亲临该寺对寺内所有身、语、意举行开光。1988年集资新建囊欠1座,1990年有经堂3座,僧舍16院,住寺和尚32人。迭部县委、县政府曾于1979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拨专款对该址进行了维修,至今保存完好,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信教群众于原址重修经堂,恢复开放,现已初具规模。此次寻访限于团内归期行程时间紧迫未能如愿前往谒拜、焚香叩拜感念当年救助红军的功德鸿恩,实为一件憾事。</p> <p class="ql-block">桑杰家毛主席居室前的红军警卫室</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渊。”据文学史记载,伟人毛泽东当年在发出突破腊子口北上抗日的命令后,站在旺藏乡茨日村格让家的小楼上回首迭部,回想红军一路征战千难万险的艰难历程,不由激情勃发浮想联翩,构思了只有伟人独领风骚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朽名篇。为了保护革命文物,县政府曾于1979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拨专款维修木楼遗址,并将此遗址于1993年6月30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毛泽东居住的木楼前立碑纪念。如今这幢木楼的房梁、门板、院墙等都按原样进行了翻新,特地将此楼保护起来,并保护了红军当时书写的10多条门板标语。1993年6月30日迭部县把次日那革命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把次日那革命遗址与俄界会议遗址和腊子口战役遗址一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增建了广场、文化墙、红军驿站客房民宿等,进入了红色旅游圣地序列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茨日那作为史上有名的红色之乡,九十年后走进这里,一幅红色精神代代传、三军过后忙致富的景象却历历在目。老房东格让虽已过世多年,孙子桑杰对爷爷所述伟人居家的往事记忆犹新。在桑杰的叙述中,爷爷格让是一名仗义守信的藏族汉子,靠着耕田、跑马帮,打理出了一份不错的家业,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都是爷爷的“房客”,格让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珍贵食品盛情招待远方的客人。红军北上后,乡亲们保守毛主席住处的秘密只字不露,让格让一家得以免受反动派屠戮,有远见的格让满怀深情按照原貌保护木楼,红军留下的竹骨雨伞、厚厚的牛皮公文包、药箱都得到了精心的保护,从爷爷格让到父亲阿仓,桑杰一家一直在保护旧阁楼。1983年,桑杰的父亲阿仓在弥留之际,将保护旧居的重任交给了他。如今,桑杰自己记不清这些年来过多少游客,更记不清向多少人讲起这座小楼的故事。他家这座1927年建成的木楼,如今已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从爷爷格让算起,一家人世代守护着那份红色记忆,桑杰已经成长为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的免费义务讲解员,我们有幸在小院中看到了朝气蓬勃精神帅气的桑杰,他依然保持着当年爷爷好客热情的传统,不住线地招呼拥挤的游客,搀扶上下木梯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房东格让家的小院落</p> <p class="ql-block"> 在村口新建成的红色驿站门前,有幸见到了茨日那村的当家人——村长赛闹加措,他是保护修葺毛主席旧居和创意红军驿站的倡导者和组织人,也是茨日那红军故事的讲解人。赛闹加措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述红军到村里的故事,打小接受的就是红色革命教育。长大后他又了解到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勇夺泸定桥,征服雪山、穿越草地……,2006年,赛闹加措花了十几天时间,第一次尝试从迭部茨日那步行数百公里走到宕昌县哈达铺。在重走长征路的步行途中,他搜集整理那些鲜活感人的红军故事;回到村里,赛闹加措跟村民讲述长征途中的见闻,后来又给来村里旅游的人讲述长征故事,讲述他途中遇到的那些好心人,讲述沿途如何传承红色文化,成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还争取乡里和县上支持,筹措经费组织村民在旺藏村委会打造了“红军驿站”,为游客提供了免费休息点。为了打造当地有名的红色之乡,诠释藏乡百姓的红色情怀,他组织村民把村口的墙粉刷一新,刻上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和发生的主要战役、重大事件文图说明和红军将领、曾来过茨日村的中央红军领导等铜质雕像,让每位走进茨日村的游客,都能受到鲜活生动的红色传统教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使者。现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景区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甘南迭部县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宣部确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茨日那红军驿站外观</p> <p class="ql-block">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时刻念红军”,茨日那开发红军长征的红色旅游,追念伟人旧居的浩荡深恩,很开形成了“蝴蝶效应”,很快沿着红军走过的白龙江散发开来,推动了迭部藏乡的共同富裕和振兴发展。迭部县结合脱贫攻坚、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根据当地的红色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热情支持茨日那村在保持古朴自然的原貌基础上,总投资八百六十一点六一万元,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等,新建雨水排水明沟、污水管网等,将茨日那村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让村里藏民居住环境优美卫生舒适,外地游客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明显,同时茨日那村还利用当地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契机,村民也开起了独具特色的藏家乐、土特产销售等,利用“红军驿站”平台展示不少村里的农副产品和藏族服饰用品,现在村里已有8户29人脱贫,在脱贫致富这条长征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无愧于毛主席和红军老前辈的期望和托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休息的床铺</p> <p class="ql-block"> 甲天下户外旅游团队的大巴车启动了回程的欢快吼声,同伴们回望着路边平台上那座迭部县人民政府矗立的“茨日那毛主席旧居”纪念碑,凝望着村口大树下藏族同伴给毛主席送辣椒和墙壁上的红军将领群体雕像,眺望着村里“毛主席旧居”和“红军驿站”那两座金光四射的红色院落,在领队悠悠的催促带领下,依依不舍地在心里默念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沿着白龙江滔滔不绝的奔腾水流,一步三回头,向着藏语精神图腾“白龙江”的舟曲豪情进发。</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5日草于成都</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p> <p class="ql-block">长征穿越草地后的伟人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茨曰那毛泽东旧居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