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丹溪治上中下痛风方</p><p class="ql-block">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格致余论》里把痛风单独作为一个病种来论述。 </p><p class="ql-block"> 《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丹溪认为,人体气血运行,“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达到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易受寒热暑湿燥火六气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伤害,使气血运行失去常度,导致发病。</p><p class="ql-block"> 痛风大多因为血分有热,血热犹如水气沸腾,此时受到冷水、水湿、凉风的侵入,以致“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血凝而痛作。寒属阴邪,故有“夜则痛甚”的特点。基于此,采用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p><p class="ql-block">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治疗方药,但是在《丹溪心法》里却对痛风的治疗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供了很多比较经典的方子,比如二妙散、趁痛散、四妙散、八珍丸、控涎丹、龙虎丹等,《丹溪心法》不出方名,仅说“治上中下疼痛”,《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称作“治上中下痛风方”。</p><p class="ql-block"> 据《丹溪心法·卷四·痛风》记载,“又方,治上中下疼痛。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朱丹溪时代,还真没把这个方子当回事,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但是令朱丹溪没想到的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吴鹤皋却发现了这个方子的奇妙之处,并且为它更改了名字——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也就是后来的上中下通用痛风方。</p><p class="ql-block"> 吴鹤皋指出这个方子是“治痛风之套剂也”,充分体现这个方子的通用性。并对这个方子的药用配伍做了研究和解析,“南星燥一身之痰,苍术燥上下之湿,羌活去百节之风,而白芷则驱风之在面,威灵仙驱风之在手,桂枝驱风之在臂,防己驱湿之在股,川芎利血中之气,桃仁、红花活血中之瘀,龙胆、黄柏去湿中之热。乃神曲者,随诸药而消陈腐之气也”。不仅如此,还对这个方子的配伍特点做了进一步论述,“羌活、白芷、威灵、桂枝,亲上药也;防己、杏仁、龙胆、黄柏,亲下药也,二者并用,则上行者亦可以引之而下,下行者亦可以引之而上,顾人用之何如耳?”</p><p class="ql-block"> 清代名医汪昂在《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此治痛风之通剂也。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仙灵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证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取名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一是在《丹溪心法》里就有“治上中下疼痛”的论述,又加上全方的用药以及配伍特点。全方中的羌活、白芷、桂枝、威灵仙、苍术、天南星6味药,重在疏散风寒湿邪于上;而龙胆草、防己、黄柏3味药清泄湿热于下;神曲、川芎、红花、桃仁4味药既能行气消滞于中,又能活血化瘀于脏腑经络之中,在中的瘀滞将得以消解,在上中下的关节疼痛也就自然解除了。</p><p class="ql-block"> 现代研究表明,痛风在发病过程中多伴有炎性反应,血尿酸增高,而川芎、防己、威灵仙、桃仁、红花、南星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苍术、黄柏、龙胆草有抗炎作用,并能降血尿酸,另外,上中下通用痛风方还可用于三叉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增生性膝关节炎、陈旧性跟骨骨折等疾病的治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