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与正文同步音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山脚下,汶水之滨,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座城市和这座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于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他在我心目中生动、具体而亲切。泰山悠久的泰山文化带给我精神的滋养,清澈的山泉水涤滤着我的心绪。周末时光,当我用双脚无数次行走在泰山的周边以及山脚下的城市泰安,就越来越发现,那山、那人、那些故事,有太多值得回味和珍惜、铭记的东西,感觉它们就像天空海洋的瑰宝一般,而力量微薄的我,只能力所能及地捡拾起沿途中遇到的几朵“浪花”、几抹云朵。就那样,且行且思、行行记记,慢慢地也就领悟了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泰山,雄峙东方,是中国历史的缩影,他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壮美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画卷。作为泰山人的一份子,我时常坐在山中,用小草般微小的触角,追逐着泰山的流云、倾听着汶水的流淌、啧叹着泰山的宏伟、体会着泰山的魂魄。回想起来,这些年,我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累了、倦了,总会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望望这座有着25亿年岩龄的大山,看看大山之上的云天,眼中也便有了古今、脚下也便有了力量,心境也就在瞬间豁然开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年春天,我都会刻意春访五贤祠,又称泰山书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读书讲学之地,作为北宋初年山东境内最早、最著名的学府,培养出一大批富有成就的人才,弘扬了儒家理学精神,从而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泰山学派,三人共同首开宋代理学之先声,成为程朱理学的先驱。之所以喜欢春访此处,也是因为这里松柏掩映、风景灵秀,在走过一长串陡峭的台阶,抬头望见的也便是五贤祠大门。山门正对的位置,几行台阶上去,是雄伟庄严的仰德堂大殿,殿内曾供奉孙复、石介、胡瑗、宋焘、赵国麟五位宋明清不同时代的先贤。去的那日,殿前摆放着各种叫不出名的盆景植物,擎花吐绿,颇有生气。在历经宋、元、明、清朝代变迁,至民国初年,这里成为冯玉祥的讲武堂及读书处。院中至今还有一块石板,板上有冯玉祥“为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为职志”的题刻,与普照寺五音石背面题刻完全一致,足见先生为民之心何其切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以来,我有个癖好一直未曾改变。一有空就喜欢走进大山,融进山山水水,总有一种感觉,抑或叫做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那日,行走至泰山松山溪东的摩崖峭壁时,不经意间邂逅的那块“松风吹冷尘心”的石刻。他,似乎很沉静、很冷峻,似乎在等待着与他心有灵犀的一颗心的相逢。那刻,松涛阵阵、鸟鸣山幽,我抬头仔细端详着这“松风吹冷尘心”,行书题刻,字体苍劲有力,落款为:“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不必留名。”那刻,心便毫无来由地“砰砰砰”猛跳几下,似乎一阵清凉的风透过松涛拂过心田。我心悸动,想来身为凡人,皆有尘心,而有尘心之人,又有多少能够将风尘及时加以洗涤、过滤、冷却,进而重新上路?多数人是一任风尘越发沉积,终至见不到底色,找不到来路,游离于真心愈来愈远。真的“不必留名”,只消来者能够知晓吾心,明了我意即可,何必留名,何必去问谁是谁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泰山上,与石刻相逢,也便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譬如“倚石听涛、振衣千仞、明月松脆、涛声云影、问心上山”,这些诗意盎然或豪情万丈的词语,终归还是会走进匆匆过客的视线,在心中或多或少会激荡起些许感触的涟漪。这些石刻,非在人声鼎沸处,恰是在人迹罕至的后山偏僻处,皆以沉寂清冷的姿态在等候有缘与他相逢、相知的过客,看上去没有张扬,不显山露水,只静听泉水奏乐、观云涌山林、看玉带盘旋,于天风莽荡中,一派悠然从容的面孔……每当仔细端详的时刻,我就会想,自凡是让人动心的石刻,都是有着生命的石刻。与其说这些石刻是前人留下的心思和警示,倒不如说这是刻在石头上的生命真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泰山于雨中,实乃饶有趣味之事。仅花费五元,购置一件极为简易的雨披着于身,小心翼翼地行于没过脚踝的水中,那是何其酣畅痛快!凝视脚下高低起伏的石阶,激起深深浅浅的水花,伴着哗哗的水声朝下落去,石阶两旁遂形成了奔腾的水沟,水流湍急地奔涌。彼时,身处于山林的雨之境中,脑海中自然而然便会浮现苏东坡的身影,会不由自主地吟诵那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洒脱与豪迈,仔细品味亦能体悟到内心升腾起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坦然,此乃唯有置身于泰山的怀抱中、处于泰山的雨境里方可拥有的心态与体会。亦恰好契合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想来那时想必正是苏轼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与体验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则,感悟人生之途,岂非亦如此?光阴荏苒,樱桃红罢芭蕉绿,而有些事物乃是任凭时光怎样更迭都无法改变的,自古及今皆是如此,要不然这些泰山的石刻经历诸多沧桑岁月缘何还能够唤起后人的共鸣与感触呢?那时,望着天空逐渐停歇的雨,不由自主地收拢心神,感亦无风雨亦无晴;回首身后的路途,念人生诸多事宜,亦如草色烟雨般。人生之旅途,越千山、渡万水,不论是行于山间,还是平川,只要是行走,无非是心的旅程而已。而旅行也不过是为了于天地山水之间寻觅一份莫名的相知,一份似曾相识的默契与感动。此亦是作为泰山儿女,每每在望山的瞬间,泰山赋予我的一种坚韧与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