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记之一: 到杏榛去

红尘客

<p class="ql-block">上世纪90年代初,杏榛,还是原东汇乡的一个穷山村。据记载,全村有60多户人家,散居在3个自然村,224口人靠200 多亩零散的沟坡地糊口度日。由于贫穷闭塞,村里人纷纷迁走他乡。1993年8月,榆社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属不同乡镇,距离25华里的东汇乡杏榛村以兼并方式划入城关镇城关村。杏榛村民大部分迁居县城三角坪一带。当年的这一举措,成为轰动全县乃至全省的新闻,这一新闻报道也获得了当年的好新闻奖。曾经有媒体盛赞,“这一别具一格的举措,不仅使各种资源优势得到优化组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大棋盘上走出了超乎寻常的一着妙棋,找到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有效途径。”</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初,在席卷全国撤乡并镇的大潮下,原东汇乡并入城关镇,后更名为箕城镇。后来,听说有一个外地人与镇里协商,要将杏榛开发打造成乡村休闲别墅区,并且已经开始按规划进行修建。一段时间后,因外地人不知犯什么事被抓走,此后开发杏榛的事便不了了之,再无下文。</p> <p class="ql-block">久闻杏榛之名,却不知杏榛在哪里,现在被遗弃的杏榛村又怎么样呢?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想法,恰逢暑假,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骑自行车到杏榛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百度地图上导航出发,沿着公路走过东汇村,马家庄新村,到达沿北村,再走过小常家会,大常家会村,到达王景大桥时,看见公路左边有一个纪念亭。下车后,走到亭前,只见亭中的纪念碑上刻写着“官地垴阻击战烈士纪念碑”。从碑文中了解到,1940年的官地垴阻击战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榆社县境内的一场重要战斗,也是“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结束的标志。为了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三百多名烈士,故在此立亭,以告慰烈士们在天之灵。读罢碑文,心里默默地为那些曾经牺牲的烈士们肃然起敬,深深地鞠躬致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王景大桥向左,便走上了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土路。炎阳高照,热辣辣的让人无处躲藏,脚下颠簸的厉害,走在这样的路上,只有使尽浑身的力气蹬车,才能不断的往前走。艰难地走了一段路程,但见路右边的地里整齐有序地栽着一地松树苗,青翠葱绿,煞是美观。周围用铁护网围起来,有一护网门上锁,门顶写有“王景林场苗圃”几个大字。再往前走,路越来越难走,路边的树林遮天蔽日,树下不时有枯枝败叶横亘其间,早已无人在此山间的村落居住,故而林间的枯枝也无人捡拾当柴火之用。</p> <p class="ql-block">沿着土路继续往前走,忽然听到了机器的轰隆声,也看见了路边有一厂房,机器的轰隆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厂房外停放着几辆小车。在这深山老林里,再无人居住的地方居然驻扎着一厂房,灰不溜秋,蓬头垢面的样子。再往前走,只见粉碎的小石粒堆成一座高高的山似的,有小石粒不断地从高高的机器传送带顶端落下来上。原来这里竟然是一个采石场呀!采石场边的岔路口旁,在一处较为平整的山脚下,几处废弃的石砌墙孤零零的遗落在那里,似乎向偶尔来此的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人间烟火和村落居所。从百度地图上看,估计这里就是曾经的庞家庄村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的地就在眼前。从百度地图上看,再走3里多地就到杏榛了。在路边的树林下休息片刻后,满怀喜悦与兴奋之情又出发了。走着走着,怎么听不到百度播报了呢?停下车,拿出手机一看,原来是没有网络信号了,怪不得呢!怅然之间,继续往前走,忽然听到“您已进入林区,注意护林防火”的提示音。抬头一看,原来在林间的一棵树上,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和放音器呢。树林间,停放着一辆摩托车。路边的土坡上,零星地散落着一处处坟墓和墓碑。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语——落叶归根!这也许就是扎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传统文化的乡俗民风吧。一个人不管在异地他乡飘泊多少年,走多远,到老了的时候总是想着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去,即使在百年之后,也总想着安葬在故土,与已故的亲人相守在一起。乡愁难忘,故土情深,让人为之动容,让人心生慨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几座旧房子孤零零坚守在早已废弃的村庄,有些已经倒塌,断壁残垣,更多的已经夷为土地,种植着庄稼,在今年的干旱下灰头卷叶,了无生气。一座破败不堪的老阁坐守在岁月的沧桑里,阁上的观音菩萨不为遗弃与变故所动,依然默默地慈善地打量着这座早已被遗弃的村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从她老人家淡定的目光中,我读懂了什么是信仰,也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老阁旁边,一棵树龄已有200年粗壮的老榆树曾经观望与领略过在这里居住的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目睹和见证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虽然榆树已垂垂老矣,但仍然枝繁叶茂,向天而歌。这就是现在的杏榛,一个也许早已被人遗忘的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沿着一条窄窄的小土路走上去,我看见一辆摩托车停放在那里。不远处,停放着一辆旧摩托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些塑料大水壶。旁边有一个水笼头上插着不长的一节水管伸进跟前的一片北瓜苗地里。北瓜苗上结着几个不大的北瓜。又沿着地边前窄窄的土路走过去,看见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旧房子上冒出炊烟,又听到了狗叫声,看来这里还仍然有人在住着呢。也许是放羊的旧村民,也许是那些仍然恋着故土旧居,不愿迁居异地,宁愿老守着家园,与山水为邻,与鸟兽作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孤寂而简单的山村生活,一直等到有一天将要故去的老年人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在现代文明发展浪潮和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文明与乡村聚落不可避免地遭受着冷落而遗弃的命运。一个个小村落已经消失,即使现在还没有消失的村庄,住着的也是一些留守的老年人和儿童了。不敢想象的是,多少年以后,当那些留守的老年人故去了,这些村庄是不是会人去房空了呢?当某一天,像我这样的一个陌生人,站在像杏榛一样已无法辨认出村容面貌的村落前,又作何怎样的感想呢?或者是迁居异地的乡人,多年之后回归故乡,望着眼前曾经熟悉而现在陌生的这一片破败不堪的家园,又是怎样的心情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乡村是城市的根,那么乡愁就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魂。我不知道,一个留不住根的城市,能有多少发展的空间?一个没有魂的人,甚至一个没有魂的民族,他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别让我们以及后人,当你傍晚走在城市冰冷的钢筋与水泥生长起来的丛林中,迷失在霓虹闪烁变幻莫测的灯红酒绿里醉生梦死,却再也找寻不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叩问与归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