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暮春的一个清晨,我们一行6人从大阪坐近铁来到奈良;几经辗转,终于行走在了去往唐招提寺的乡间小路上。 </p><p class="ql-block"> 奈良西郊一带,平畴沃野、林木扶疏,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绿荫掩映着寺庙、佛塔和零散的村庄;樱花初放,远处青山连绵。 </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初,这条小路上曾出现过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踽踽独行的身影;他和我们一样,要去唐招提寺拜谒鉴真大师。 </p><p class="ql-block"> 在《去往唐招提寺的路》一书中,东山魁夷写道:“新叶娇美的6月,我去唐招提寺瞻仰鉴真和尚像。”</p> <p class="ql-block"> 奈良,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从公元655年至784年,为“平京城”;其中710年--789年,史称“奈良时代”;是当时日本人的“精神故乡”。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唐朝。 </p><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的文化、宗教等,对日本影响巨大。奈良城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模仿长安;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唐招提寺就是这段历史凝结成的一处名胜。</p> <p class="ql-block"> 小路漫漫,几无行人。 </p><p class="ql-block"> 途径“药师寺”,未入。</p> <p class="ql-block"> 从药师寺继续前行三、四百米,向右一拐,见路边立有一根高约4米的方形石柱,上刻“史跡 唐招提寺旧境内”字样,唐招提寺就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 寺庙的南大门气势宏伟。在一米高的花岗岩石台上,六根近6米高的大木圆柱挑起房檐;虽刷上朱红油漆不久,但仍给人们以岁月沧桑之感。 </p><p class="ql-block"> 唐招提寺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寺庙。</p><p class="ql-block"> 鉴真到达日本后,前五、六年在奈良的东大寺传教修行;稍后天皇批准鉴真选址筹建新的寺庙,公元759年,新寺庙建成,赐名“唐招提寺”。</p><p class="ql-block"> 门楣上方勅额上的“唐招提寺”四个字,是当时孝谦天皇亲笔所题(上图上,原件收藏于寺内“新宝藏”),字体有王羲之行书之风骨;鉴真大师东渡携带的物品中,就有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真迹。</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游人三三两两、屈指可数;不及数里外东大寺的千分之一。 </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唐招提寺初建时是何等的气派! </p><p class="ql-block"> 孝谦天皇不但给寺庙赐名题额,还专门下诏:“凡出家者,必先入此寺学律宗,而后方可自选宗派”。一时间,寺内信徒云集、门庭若市,日本各地有资历的僧侣4400人在此受戒,那场景令人惊叹!(上图是唐招提寺景点示意图,请注意图中三个红圈处是我去的重点) </p><p class="ql-block"> 眼前寂静的寺院,倒使我想起了唐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子。也许,唯有如此的寂静,才能使人们息心品味竹影、绿苔、古木、钟磬所带来的丝丝禅意。</p> <p class="ql-block"> 佛声和梵影远去了,眼前却浮现出天平年间日本的市井万象…… </p><p class="ql-block"> 那时,佛教虽已传入日本百余年,但仍乱象丛生;百姓出家是为了躲避徭役,僧人行为没有严格守戒;官方政令不畅,社会急需用一种信仰来统一…… </p><p class="ql-block"> 盛唐是当时日本现实的选择。于是,一批批遣唐使带着梦想和使命,踏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到了长安。</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间有阿倍仲麻吕(698-770年,上图上),来唐后取中国名“晁衡”。他数十年埋首经典、云游四方,试图“取经”回日本,甚至考取了“进士”,直至72岁时终老长安。生前与李白、王维成为莫逆之交,李白曾作诗《哭晁卿衡》。(上图下是唐乾陵太子墓《客使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僧侣上朝觐见唐朝皇帝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而遣唐使中的荣睿、普照等另外几个人,用一生的时间乃至生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请唐朝佛教大师东渡日本普法。</p><p class="ql-block"> 为此,日本现代作家井上靖写了《天平之甍》一书。</p> <p class="ql-block"> 1300年来,唐招提寺顺利度过了地震等天灾和政权更迭及兵燹等人祸,才得以让我等后人今天能观赏到它的基本原貌。</p><p class="ql-block"> 望着寺内布局精细、格调清雅、透着历史古韵的画栋飞甍,人们不禁想起了鉴真大师6次东渡日本的艰苦卓绝...... </p><p class="ql-block"> 唐时海路凶险,往来者百无一至。 </p><p class="ql-block"> 鉴真(俗姓淳于,687--763年)三问:“既然日本来人效请,不知有谁愿去?”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他有感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四句偈语,不惜生命,泛海渡日。</p><p class="ql-block"> 据日本高僧所撰《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东渡途中“被恶风飘浪击,舟破……才离险岸,还落石上。......舟破,人并上岸。水米俱尽,饥渴三日。”</p><p class="ql-block"> 鉴真6次东渡,5次失败,有一次还被海流冲到海南岛三亚一带。第5次东渡时,他的双眼因“海风入目,眼光暗昧”,直至完全失明。其间,陪同东渡的日本学问僧荣睿、鉴真弟子祥彦及同行者36人亡故。但鉴真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历经12年,终于在公元753年踏上了日本九州,时年他66岁。</p> <p class="ql-block"> 唐招提寺的建筑和陈列品中,唐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鉴真大师东渡随船带去的有玉石、绘画、建筑、镂刻、绣绘、雕檀、镌碑等方面的工匠技师;同时还有绣、雕绘、画、金铜像和香料、经书及3000颗佛舍利等大量文化宗教物品;对日本的诸多方面影响巨大。</p><p class="ql-block"> 如今,当我们行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耳闻目濡其书法之行云流水、诗词之恬淡简洁、文章之洗练质朴、绘画之意境幽雅,深感日本在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意识大大地传承了唐之风韵。</p> <p class="ql-block"> 迎面而来的是唐招提寺的主建筑金堂。</p><p class="ql-block"> 金堂前广场的右侧,矗立着一块高2米多、宽四、五米的花岗岩石块,上刻有“世界遗产 唐招提寺”。</p><p class="ql-block"> 殿堂前部宽阔,出檐深远;斗拱雄大,金柱粗硕。堂中支撑以36根大柱,其中最早奈良时代的有26根,明治时期的9根,有1根是3年前刚刚置换的。</p><p class="ql-block"> 大柱不是均匀分布的,在殿堂的四角处比较密集。因为那里屋檐勾心斗角,用料颇巨,需要较大的支撑力。</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大修时,用C14技术测定奈良时代大柱的具体年代,结论是它们被砍下的时间为公元781年,比鉴真去世的763年还晚18年!说明鉴真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金堂。</p><p class="ql-block"> 当时唐招提寺的规模显然小多了。</p> <p class="ql-block"> 金堂中三尊干漆佛像是天平时期制作的,距今也是1300年了。 </p><p class="ql-block"> 中为卢舍那坐佛,右为药师如来立像;左为千手观音立像,它高5.36米,共有953个手臂。卢舍那坐佛身躯壮硕,药师如来和千手观音身材相对瘦小;但他们都面如满月,眼睛微张,视线向下,透出庄重柔和的气质。</p><p class="ql-block"> 游人如在金堂内观瞻佛像需仰望,无形中会产生一种压迫感。</p><p class="ql-block"> 寺庙总是这样,让凡人感觉到“佛”的不怒而威,处处给人以战战兢兢的危机感。</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领略东山魁夷笔下金堂的月夜:“......沐浴月华的金堂瓦顶,在夜空静静印出轮廓。檐下幽暗中,唯独三个门口透出亮光,佛像残存的金箔映着沉静的光,佛像的表情愈发神秘、庄严......”。</p> <p class="ql-block"> 金堂近邻,有讲堂、藏经楼、藏宝楼、舍利殿等。这些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琼楼玉宇、古香古色,内藏众多千年以上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曾评价:“唐招提寺是非常典型的唐式建筑,斗拱粗大,三层斗拱叠加井字结构,庭院布局结合了中日庭院的特点,对日本诸多方面影响巨大”。 </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御影堂。</p><p class="ql-block"> 这是1964年将兴福寺僧官的宿舍拆移于此构建,用于保存鉴真的干漆雕像。</p><p class="ql-block"> 堂内共5个房间,之间用拉门隔开。 </p> <p class="ql-block"> 御影堂内收藏有日本的国宝—鉴真大师干漆雕像。</p><p class="ql-block">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宝字七年癸卯春,弟子僧忍基梦见讲堂栋梁摧折,寤而惊惧,知大和尚迁化之相也。乃率诸弟子模大和尚之影。是岁五月六日,结跏趺坐,面西化,春秋七十六。”</p><p class="ql-block"> 平时堂内只展出复制品,每年只有在鉴真忌日的前后三天(阳历6月5日6月6日6月7日)展出真品。</p><p class="ql-block"> 鉴真大师雕像坐高80公分,朱漆斑驳;他双目静闭,双手相交于膝头;神情虽安详,但眉间微蹙、法令线如刀刻一般,似乎还残留着东渡时饱尝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此雕像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人像雕刻。</p><p class="ql-block"> 1688年,在大师圆寂900余年后,日本俳人松尾芭蕉造访唐招提寺,留下“新绿滴翠,何当拂拭尊师泪”的俳句献给鉴真。</p><p class="ql-block"> 俳人竟然想摘下青翠的新叶为大师拭去泪水!此情此景,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1971年,63岁的东山魁夷在瞻仰鉴真雕像时:“一种战栗般的冲击贯穿全身,不过,随即引导着进入冥思,使我怀有一种深深的景仰之情。”(《去往唐招提寺的路》) </p><p class="ql-block"> 东山魁夷接受森本长老的邀请,决意为御影堂隔扇作画。他悉心研究鉴真生平和唐招提寺历史,遍访日本的名山胜迹,还三次访游中国名胜,前后历时10年之久;于1981年手绘完成了御影堂的障壁画,并写下《去往唐招提寺的路》一书。</p><p class="ql-block"> 其心路历程,与鉴真东渡并无二致!</p><p class="ql-block"> 障壁画共68幅,分《山云》(左上图)、《涛声》(左中图)、《扬州薰风》(左下图)、《黄山晓云》(右上图)、《桂林月宵》(右中图)5个专题。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初夏雨过天晴、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烟云缭绕、层层叠起的景象,还是东海里掀起的巨浪撞击礁石时的惊心动魄,以及黄山的烟雨、桂林的月夜,对双目失明的鉴真来说,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游人至此都久久伫立;心中不禁涌起对东山魁夷用水墨纪念大师无限真情的深深敬意。(右下图是东山魁夷在画障壁画)</p> <p class="ql-block"> 鉴真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在他圆寂前的5年间达到了巅峰,孝谦天皇赐给他“传灯大法师”,这在日本和尚中是最高一级职位;唐招提寺也成为了日本佛教律宗总寺院(上图是日本博物馆收藏的鉴真画像)。</p><p class="ql-block"> 但宗教往往是被政治所利用,鉴真来日本后的地位随着政治的漩涡而跌宕起伏。唐招提寺从公元9世纪到11世纪逐渐衰微;镰仓时代后,又兴盛了了一阵时间;但到了明治时期,日本又发生废佛毁释运动。</p><p class="ql-block"> 好在,唐招提寺一直未被暴力行动损毁。</p> <p class="ql-block"> 按照路牌的指示(上图左), 从御影堂向东200余米,是“鉴真和上御庙”,鉴真大师的墓塔就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这是唐招提寺东北角一处僻静的庭院。</p><p class="ql-block"> 说是“御庙”,其实除了鉴真墓塔外无其它任何建筑。</p><p class="ql-block"> 庭院的门很小,仅可两人侧身而过(上图右)。</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小门,一条白色碎石铺成的小径通向300米开外的墓塔;</p><p class="ql-block"> 两旁古树蔽日,阳光透过树的枝叶照在地面的青苔上,星星点点,仿佛涂上了神秘的光影;林木间飘荡着薄雾;杜牧有“青苔满阶砌,暮霭生深树”诗句,不知是否描写这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除了轻微的“沙沙”脚步声,一切归于寂静。</p><p class="ql-block"> 这些,也许是为了让鉴真大师远离尘嚣喧闹而静心长眠吧!</p> <p class="ql-block"> 小石径的尽头,静静地矗立着鉴真大师的墓塔。</p><p class="ql-block"> 墓塔高3米左右。前有半米高的花岗岩石供桌,上面置一黄铜香炉;石桌刻以波涛图案,似寓意鉴真东渡日本之壮举。</p><p class="ql-block"> 石供桌后有十余级台阶通向墓塔,周边绿树掩映,植有扬州琼花、牡丹等花卉。</p> <p class="ql-block"> 距墓塔十多米,环以“Ω”状池塘。隔岸荻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花,犹如一片浮动的轻烟,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水面上几朵荷花悄然绽放……像似在舒缓着鉴真大师浓浓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只是,大师早已目瞽,这一切他还能感觉得到吗?</p> <p class="ql-block"> 1300年过去了,日本民间并没有抹去对鉴真大师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大师圆寂后的第二年,遣唐使特意前往扬州大名寺报知噩耗,并与当地僧侣一起,面向东方哀悼3日;</p><p class="ql-block"> 大师生前无著作传世,但在他圆寂16年后(公元779年),日本高僧著《唐大和上东征传》予以纪念;</p><p class="ql-block"> 《唐大和上东征传》出版400多年后的镰仓时代,日本极乐寺住持忍性等人根据此书绘制了《东征传绘卷》5卷,于1298年完成。书中描绘了鉴真从14岁出家扬州大名寺起、尤其六次东渡日本波澜壮阔的一生;(上图左下是《绘本》第一卷序文局部)</p><p class="ql-block"> 现代作家井上靖、画家东山魁夷等也有纪念大师的多种著作问世(前已述)。</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日本援助武汉的抗疫物资上醒目地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p><p class="ql-block"> 人们似乎觉得鉴真大师并没有远去,他仍在彼岸观望着故乡……</p> <p class="ql-block"> 我在唐招提寺的小道上踯躅徘徊。离鉴真大师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p><p class="ql-block"> 回想从前的岁月,自己每每聆听前人传奇的故事,便经历一次奇异的、似曾相识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谁没有过这样的冲动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但大师们的境界和毅力常人难以企及!</p><p class="ql-block"> 正如东山魁夷所写下的:“……无论我走去何处,唐招提寺都在远方整齐排开雄壮圆柱,庄严、肃穆地座落在那里,拉近同它的距离是不可能的。而鉴真和尚的御影,更是端坐于深远的彼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5日 (文中少数资料下载于百度,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