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deep="9"> <b> 2024年云南省中考已落下帷幕,今年是云南省第二年全省统一命题中考,已多次逐字逐句地品读《2024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无数次品咂咀嚼,无数次拍案叫绝,个人觉得试题:素养导向明确、情境创设真实、材料选择典型、问题设计简明、语言表述准确、注重学科融合、难度适中、分值合理......试题是一个区域对课改理念理解水平最直观的反映,真要为云南省的命题专家们点赞。有许多试题总想与同仁们共享为快,如“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b></h1><h1 deep="9">(三)(7分)<br>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br></h1><h1 deep="9"><br></h1><h1 deep="9"> 坐热“冷板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李昌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br data-filtered="filtered">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选自2024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 如何才能坐热“冷板凳”?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h1><font color="#ed2308"><b> 20.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b></font></h1><b> 这个问题的妙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是知识对象明确,考查指向清晰。考查了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以及解读议论性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的主旨、识别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把握文本的结构等。<br> 二是聚焦核心素养,考核能力全面。该问题有效评估了学生在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和文本分析方面的能力,识别出其中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如对比、举例、引用等。要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要求学生还要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br> 三是引导深度阅读,教学导向明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不仅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评估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梳理出论证的逻辑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深度阅读品质,议论文精读精讲教学明确了导向。</b><br><br><h1><font color="#ed2308"><b> 21. 如果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拟写这个事实论据。</b></font></h1><h1><b> 这道考题的妙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一是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综合。完成好该题需要学生细致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对文本深层理解,根据对邓稼先事迹的了解,判断其作为论据最适合放在哪一段,并拟写事实论据,综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1><h1><b> 二是情境真实,支架合理,考核效度高。本题要求为已成型的文章加论据,首先要判论据适用于什么段落,还要拟写,情境真实,但试题并没有放任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发挥,给定了“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的支架与条件。这个素材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精读课文介绍的人物,为各层次学生所熟知,就降低了试题难度,让试题适应的学生层次更为广泛,进一步提高了试题考核的效度和信度。<br> 三是语言精准简洁,内容丰富。 试题的表述非常清晰,没有冗余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式,直接询问学生邓稼先的事迹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段,并要求拟写事实论据,问题的焦点明确。但试题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文中各段的主要内容和理解邓稼先的事迹,还要将其与文中的多个段落进行比较,分析事迹与哪一段最为契合。在拟写事实论据时,需要展现邓稼先的关键成就、精神品质等,以确保论据的充分性和有效性。<br> 四是问题选材典型,弘扬时代精神。邓稼先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新时代青少年需要汲取精神的力量。题目通过引导学生叙写论据,有助于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弘扬了正能量和时代精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