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与部分大学同学相约,参加了杭州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安排的“秋之韵——游山玩水享生活之旅”即2023年秋大学同学江南聚会的行程。</p><p class="ql-block">在杭州参观了“杭州德寿宫南宋博物馆”,拍摄了一些照片并编辑此篇,供朋友们共赏。</p> <p class="ql-block">按照“秋之韵——游山玩水享生活之旅”的行程安排,我们是在11月9日下午到达杭州,11月10日午饭后,游览了灵隐寺和飞来峰后,前往“杭州德寿宫南宋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照片是灵隐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内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工,依托考古遗址,采取了室内展示展陈、数字化展示、遗址模拟展示等手段,系统展示南宋历史文化全貌。历经近两年的修建,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2022年11月中下旬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18日上午,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举行。2022年11月22日,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照片为杭州德寿宫南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安城遗址(德寿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大门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内景色随拍</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假山</p> <p class="ql-block">楼阁</p> <p class="ql-block">亭子</p> <p class="ql-block">盆景</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主建筑</p> <p class="ql-block">步入“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地面建筑是按照南宋皇宫的重华宫考古成果而复原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正殿——是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馆是在重华宫建筑群的地下一层。</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侧殿——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御座区•</p><p class="ql-block">宋人周必大《龙飞录》记载,高宗退居太上皇时,德寿宫大殿内起初以"五日一朝",高宗因繁琐,后改为"朔、望、初八、二十二日"朝,高宗又忧虑大殿旁没有百官奏请前等候的处所,怜悯百官日晒雨淋,于是改为一月只"初二日"朝。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一生事养父宋高宗极孝,故得到"孝宗"的庙号,孝宗日常的一项工作就是按时到德寿宫"晨昏定省"。因此大殿内设大小御座及臣子座,供朝政议事使用。</p> <p class="ql-block">南宋皇帝主持朝堂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南宋皇帝处理朝政的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南宋皇宫制药房</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大殿的建筑模型</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遗址整体格局复原</p><p class="ql-block">德寿宫坐北朝南,南宫北苑的布局与皇城相近。因重华宫——慈福宫时期(1189~1206年)建筑遗址保存情况相对较好,整体揭示信息较多,而这部分遗址与《思陵录》所记载部分内容较为对应。因此,此次德寿宫的主体复原主要围绕这一时期展开。</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掘的平面遗址布局情况,结合历史文献中记载,中轴线宫殿区、东西两侧的内宫服务区、外宫区、北苑区等功能分区,南部重华宫组群、慈福宫组群、西区工字殿、凉棚、方亭、中区大殿、寝殿等建筑布局关系都较为清晰。</p><p class="ql-block">北苑因受现有条件限制,尚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其具体园林布局形式尚缺乏科学依据,仍需深入优化。</p><p class="ql-block">右侧图片是德寿宫总体格局复原及功能分区</p> <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成果复原的南宋皇宫——德寿宫及御花园(北苑区)整体格局的沙盘模型</p> <p class="ql-block">庄严雅致数重华——中区建筑群的复原</p><p class="ql-block">淳熙十五年(1188),德寿宫南部建筑群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增扩建,其规模格局基本定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禅位退居至德寿宫,更名为重华宫。目前我们所处的位置即为重华宫主殿。</p><p class="ql-block">重华宫的中轴线依次排列殿门、正殿、寝殿、后殿和楼子五座建筑及各种附属用房。在这里,高宗、孝宗、吴太后、谢太后相继登场,太上皇寿筵、高宗葬礼、皇太后迁宫、孝宗退位等一系列重大礼仪活动轮番上演。八百多年后置身于此,南宋皇室的悲欢离仍似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下图是大殿遗址现场图</p><p class="ql-block">(磉墩也叫顶柱石,能起到承受主力抬高建筑物以及防潮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三张照片是:不同宋画中的主殿和朵殿的建筑构造图</p><p class="ql-block">主殿布局 </p><p class="ql-block">在文献记载及宋画中,高规格建筑群主后殿之间普遍存在通过连廊形成的"工字殿"布局,主殿也通常由一正二辅、中间高两边低,两侧较小的建筑烘托中部体量较大的建筑构成,呈"凸"字形式外观。《思陵录》就有"正殿五间,朵殿二间""后殿五间,挟屋两间"的记载。这应是南宋皇家主殿建筑的常用形式。</p> <p class="ql-block">壶中天地非人间——北苑的园林复原</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有限的空间里寄托归隐林泉之志,皇宫贵族们也纷纷仿效,德寿宫北苑便是其典型代表。北苑营建巧妙,体量精巧,体现了"壶中天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可游可居"的造园特点,堪称南宋时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因高宗喜爱湖山之胜,又怕外出赏景劳民伤财,乾道三年(1167),宋孝宗为表孝意,对德寿宫后苑进行修缮扩建,将龙池命名为"小西湖",之后还逐步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面展开。同时垒石为山,仿飞来峰,形成了可媲美西湖的园林景观,这种摹仿西湖景观的园林营造理念,不仅反映了宋高宗的个人审美意象,也是南宋园林最突出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北苑园林景观布局 </p><p class="ql-block">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推测:东区为植物观赏区,植物密度较高,有月台、梅坡等元素,占据后苑较高地势。南区为宴会及文娱活动场所,芙蓉冈以南的载忻堂为宋高宗设御宴处,应为北苑规格最高的建筑。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核心景观为写仿灵隐山水的德寿宫飞来峰与冷泉堂。北区则布置各式亭榭堂类建筑,占据后苑制高点的聚远楼位于西北角。</p><p class="ql-block">植物配置</p><p class="ql-block">后苑的植物通过季相特征营造四时景观。春季主要有荼蘼、牡丹、柳树、古梅、梅、郁李花、桃花等。夏季暑热,其中代表植物便是莲花。秋季主要景观为菊花、木犀(桂花)、芙蓉。冬季可赏的花卉有早梅与小春海棠等耐寒花卉。此外,还有四季可赏的松、蟠松、古柏、竹。在有关文献中,也详细记载了德寿宫北苑栽植的主要植物,体现了宋人对植物的重视,可为复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右侧四张图片分别是北苑春、夏、秋、冬四季的游赏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两宫太后 </p><p class="ql-block">除高宗、孝宗两位和睦融洽的父子外,北内还先后迎来了两位女主人吴太后、谢太后。她们性情相仿,内敛、勤俭、谦恭,在南宋王朝中兴的道路上辅佐皇室,稳固政权可谓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中间的肖像画左侧是吴太后,右侧是谢太后</p><p class="ql-block">吴太后</p><p class="ql-block">吴太后(1115~1197年),河南开封人。绍兴十三年(1143)被册立为高宗皇后,庆元三年(1197)崩,谥宪圣慈烈。她先后辅佐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特别是孝宗驾崩后,为稳定局势,她在"梓宫前垂帘",代行祭尊礼。又以光宗在奏章批示的"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字为由,立皇子嘉王为帝(宁宗),史称"绍熙内禅"。吴氏不仅涉猎政治、亦能文善墨。她常代高宗题字,书体之相近,"至今皆莫能辨",其精熟的书法技艺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谢太后</p><p class="ql-block">谢太后(?~1207年),江苏丹阳人。性俭慈。淳熙三年(1176)被册封为后,成为孝宗的第三任皇后。绍熙元年(1190)光宗受禅,上尊号寿成皇后。五年(1194),孝宗崩,尊为皇太后。开禧三年(1207)崩,谥成肃。</p> <p class="ql-block">高宗与孝宗 </p><p class="ql-block">高宗移居德寿宫后,孝宗赵眘孝敬有加,对赵构始终秉持着尊崇的态度。孝宗不仅长期保持"五日一朝"的习惯,还将德寿宫一再扩建,其规模堪比皇城。高宗退位后,对朝政仍有干涉,此时"北内""南内"并置,德寿宫也成了除皇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高宗生性喜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孝宗在德寿宫中建了大量园林景观,并时常陪同高宗游园观赏。《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初一,高宗与孝宗一起到飞来峰看水帘瀑布。如此和睦融洽的帝王父子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体现了"孝治""仁德"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孝宗曾赋《题冷泉堂飞来峰》云:</p><p class="ql-block">山中秀色何佳哉,</p><p class="ql-block">一峰独立名飞来。</p><p class="ql-block">参差翠麓俨如画,</p><p class="ql-block">石骨苍润神所开。</p><p class="ql-block">忽开彷像来宫囿,</p><p class="ql-block">指顾已惊成列岫。</p><p class="ql-block">规模绝似灵隐前,</p><p class="ql-block">面势恍疑天竺后。</p><p class="ql-block">孰云人力非自然,</p><p class="ql-block">千岩万壑藏云烟。</p><p class="ql-block">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岭,</p><p class="ql-block">下有潺湲漱玉之飞泉。</p><p class="ql-block">一堂虚敞临清沼,</p><p class="ql-block">密荫交加森羽葆。</p><p class="ql-block">山头草木四时春,</p><p class="ql-block">阅尽岁寒人不老。</p><p class="ql-block">圣心仁智情优闲,</p><p class="ql-block">壶中天地非人间。</p><p class="ql-block">蓬莱方丈渺空阔,</p><p class="ql-block">岂若坐对三神山。</p><p class="ql-block">日长雅趣超尘俗,</p><p class="ql-block">散步逍遥快心目。</p><p class="ql-block">山光水色无尽时,</p><p class="ql-block">长将挹向杯中绿。</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的历史变迁(从1145年~1268年)</p> <p class="ql-block">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处于时间中位的宋代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影响深远,这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入了"近代的拂晓"。</p><p class="ql-block">南宋,是个繁华昌盛的时代。"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立足江南后,南宋以发展经济创造立国之本,并奠定了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使得这一百五十余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转变的关键时代。经济文化中心也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持续影响后世。</p><p class="ql-block">南宋,是个士大夫崛起的时代。就政治文明程度而言,南宋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在一个半世纪风雷激荡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不断得到强化,延续了北宋以来文官政治的国家治理新模式。</p><p class="ql-block">南宋,也是个慷慨悲壮的时代。从东京的辇下风光,到凤凰山中的逼仄岁月,再到崖山的纵身一跃,宋人的风骨终究在最后时刻爆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如今,站在德寿宫遗址上回望八百年前的南宋,那个文治风华、铮铮傲骨的时代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金 南宋时期全图(一)</p><p class="ql-block">北方是金、西夏、蒙古、西辽并存,西南由吐蕃各部和大理占据,南宋独据中南和东南部。</p><p class="ql-block">图中是公元1142年时期的金(金皇统二年)、南宋(南宋绍兴十二年)对峙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从汴京到杭州</p><p class="ql-block">序 </p><p class="ql-block">从靖康二年(1127)高宗即位,至祥兴二年(1279)崖山绝唱,南宋享国祚153年。南宋一朝,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文化上,程朱理学最终形成,文学、史学、绘画、书法等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借由海上丝绸之路,宋代文化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高峰向外输出,开辟了古代中国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南宋不仅对中国境内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海立国 </p><p class="ql-block">"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王朝的谢幕。靖康二年(1127)五月初一日,宋高宗赵构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南宋据淮河以南,背海立国,与金、蒙古对峙长达一个半世纪。此间涌现了以岳飞、文天祥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将士及文人士大夫,他们发出的清音绝响至今仍振聋发聩。</p> <p class="ql-block">建炎元年(1127)——建炎南渡</p><p class="ql-block">杳杳千里东南路</p><p class="ql-block">在金兵的追击下,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离开应天府(河南商丘)南下,一路途经扬州、镇江转至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后经海上辗转至台州、温州,直至建炎四年(1130)四月,驻跸越州(今浙江绍兴)。次年,高宗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改元绍兴,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p> <p class="ql-block">绍兴八年(1138)——行在临安 </p><p class="ql-block">吴越首府作新都</p><p class="ql-block">宋室南渡后,杭州便因富庶繁华备受高宗青睐。建炎三年(1129),杭州升格为临安府。绍兴二年(1132),高宗以绍兴"漕运不济",移跸临安。后因战事,于绍兴七年(1137)返回行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地处浙西水网地带,东临大海,南濒钱塘江,北有长江,临安在战略上有"重江之阻"的优势,又依运河的漕运之便,绍兴八年(1138),高宗最终选择了临安为"行在"。这一临时安顿之所,成为实际上的都城,持续了一百三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绍祚中兴</p><p class="ql-block">建炎南渡后,朝野上下热切期盼赵宋中兴。公元1131年,高宗改年号为"绍兴",显示了继承帝统,复兴赵宋王朝的决心。对于高宗来说,借富有象征性、感召力的国家礼仪来宣扬天命所在、昭显夷夏之辨、巩固自身政权显得尤为重要。定都临安后,各类宫观、官署、庙坛等建筑在陆续营建或扩建中,国家礼制、规矩法度等政治社会秩序也得以重建和恢复。</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1084~1155年)——多少事,欲说还休</p><p class="ql-block">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p><p class="ql-block">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夏日绝句》</p><p class="ql-block">高宗南渡的背后,是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李清照也裹挟其中,昔日的闺阁才媛沦为流民。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让两个人的颠沛变成了一个人的流离。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这年她四十九岁。国家板荡让李清照的词风从"却把青梅嗅"的俏皮洒脱转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沉郁悲怆。李清照的后半生"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事之怀"逆风而行立于杭州的秋风黄花中。</p> <p class="ql-block">岳飞 (1103~1142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p><p class="ql-block">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p><p class="ql-block">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p class="ql-block"> ——岳飞《满江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巩固政权,高宗一度重用岳飞、宗泽、李纲等抗金将领,据相关文献记载,高宗曾下"听飞号令,如联亲行"的御札。绍兴七年(1137)四月,他连发"起复诏",召回在庐山为母亲守孝的岳飞主持抗金战事。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走上前台。绍兴十年(1140)夏秋间,正当岳家军北伐气势如虹之时,高宗却命岳飞班师,为议和腾出空间。第二年的除夕夜,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双方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p> <p class="ql-block">《满江红·写怀》——宋·岳飞</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class="ql-block">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左:陶迦陵频伽脊饰(残)——宋</p><p class="ql-block">右:陶正脊鸱尾——宋</p> <p class="ql-block">陶兽角(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陶火焰宝珠瓦饰(宋)</p><p class="ql-block">右:陶并蒂牡丹纹瓦当(宋)</p> <p class="ql-block">定窑,印花满池娇纹“苑”字款瓷片(宋)</p> <p class="ql-block">金石录——雅雨堂藏版</p> <p class="ql-block">“绍兴元宝”和“建炎通宝”铜钱(南宋)</p> <p class="ql-block">佚名《迎銮图》(仿制)(左)</p> <p class="ql-block">佚名《迎銮图》(仿制)(中)</p> <p class="ql-block">佚名《迎銮图》(仿制)(右)</p> <p class="ql-block">官窑灰青釉三足鬲式炉(南宋)</p> <p class="ql-block">中兴瑞应图</p><p class="ql-block">《中兴瑞应图》是宋代画家萧照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全图书画相间,类似连环画的故事画,以赵构历史故事为题材,用来歌颂赵构即位时的“上天祥应”之作,反映了北宋和南宋之间的政治形势,是一幅重要的历史画卷。本卷共计应有十二蝠,现存三幅。</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出戟觚(南宋)</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鹅颈瓶(南宋)</p> <p class="ql-block">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南宋)(仿制)(右半部)</p> <p class="ql-block">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南宋)(仿制)(左半部)</p> <p class="ql-block">左:官窑粉青釉碗(南宋)</p><p class="ql-block">中:官窑粉青釉盏托(南宋)</p><p class="ql-block">右:官窑粉青釉方盆(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官窑粉青釉洗(南宋)</p><p class="ql-block">右:官窑灰青釉食盒(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龙泉窑粉青釉束口盏(南宋)</p><p class="ql-block">右:龙泉窑青釉笠式盏(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黄釉柳斗杯(南宋)</p><p class="ql-block">右:官窑青釉花口洗(南宋)</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碗(南宋)</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双耳三足鼎式炉</p> <p class="ql-block">左:景德镇窑青白釉莲瓣纹碗(南宋)</p><p class="ql-block">右:龙泉窑青釉刻划水波纹双鱼洗(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正隆元宝”铜钱(金)</p><p class="ql-block">中:定窑白釉印缠枝番莲纹碗(金)</p><p class="ql-block">右:定窑白釉印双鱼荷莲纹盘(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龙泉窑青釉瓜棱式水注(南宋)</p><p class="ql-block">右:石抄手砚(南宋)</p><p class="ql-block"> 石带眼柱抄手端砚(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青白釉油灯(南宋)</p><p class="ql-block"> 青白釉油灯(南宋)</p><p class="ql-block"> 青白釉印花莲瓣纹油灯(南宋)</p><p class="ql-block">右:龙泉窑青釉菱花式盏(南宋)</p> <p class="ql-block">石真(南宋)</p> <p class="ql-block">文治时代</p><p class="ql-block">高宗立国之初,基本沿袭了北宋以来的祖宗之法和政治体制,在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尤其重视文治。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主张,让士大夫获得一定发言权;大力推行的科举制度,使大批寒门子弟获得入仕的机会,从而为统治集团增添了新鲜血液。政治文明的进步、成熟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南宋社会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培养了文人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虞允文(1110~1174年)——慷慨磊落有大志、一介文臣战沙场</p><p class="ql-block">绍兴二十三年(1153),虞允文登进士第。三十年(1160)出使金国。三十一年(1161),金国撕毁和议,完颜亮以"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决心,再度南侵。宋军败退至采石矾(今安微马鞍山市)。家国沦丧之际,在采石犒军的虞允文挺身而出,以不到两万的兵力,重创十倍于己的金兵,保全了江山社稷。他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南宋士大夫阶层济国救民的理想与豪情。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毛泽东也留下"伟哉虞公,干载一人"的评语。</p> <p class="ql-block">宋金对峙</p><p class="ql-block">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和议约定了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双方进入阶段性和平,山河形势较为稳固。后虽有金海陵王南侵,孝宗、宁宗北伐等战争,并未改变整个战略形势,最终双方势力仍维持在绍兴和议的范围内。在战与和的过程中,南宋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持续输出,推动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及发展。</p><p class="ql-block">图片左侧肖像是宋孝宗</p><p class="ql-block">宋孝宗赵眘(1127~1194年),在位27年(1162~1189年)。孝宗在位期间,政治相对清明,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局面,史称"乾淳之治"。隆兴元年(1163)四月,孝宗重新启用张浚,隆兴北伐开始,隆兴二年(1164),孝宗北伐失败,宋金达成“隆兴协议”。</p><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肖像是金世宗</p><p class="ql-block">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年),在位28年(1161~1189年)。"隆兴协议"后,世宗重视经济发展,开创了"大定之治",世宗也被称为"小尧舜"。</p> <p class="ql-block">上部地图是“绍兴协议”划定的宋金分界线略图</p><p class="ql-block">下部是(南)宋金对峙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从1115年金国建立,至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金灭亡;共11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端平元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烽烟向南——愿将风骨寄山河</p><p class="ql-block">端平元年(1234),在宋蒙的夹击下,金朝灭亡,原来三国间的关系,变成为南宋与蒙古的直接对峙。同年,宋理宗发起的"端平入洛",标志着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元)对峙中,历经襄阳保卫战、钓鱼城大战、崖山海战等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南宋军民奋力坚守,依然没能抵挡住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铁蹄。德佑二年(1276),元军兵临临安。二月初五,宋廷投降。南宋这座残破的江山实际已然坍塌。随后的几年,元军步步南逼,南宋臣民节节抵抗,直至祥兴二年(1279),元军攻破崖山,十余万军民蹈海殉国,南宋王朝落幕。</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上</p><p class="ql-block">开庆元年(1259),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督战钓鱼城下,遭遇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七月,蒙哥汗战死在钓鱼城下。为争夺汗位,蒙古人陷入内战,南宋得以延年了近20年。蒙古西征的计划也就此搁浅,一定程度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临安城破后,钓鱼城在守将王坚、王立等人的带领下,又坚守了三年,直至祥兴二年(1279)以"不杀城中军民一人"为条件开城投降。守城的将领们则以自杀殉国这种悲壮的方式完成了对南宋最后的捍卫。</p><p class="ql-block">下部是宋蒙(元)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称成吉思汗,至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溃败,陆秀夫负幼帝赵昺投海,宋亡为止的七十三年间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石球(南宋)</p> <p class="ql-block">骨朵(瓜形、蒺藜形、蒜形、蒺藜形)(宋、辽、金)</p> <p class="ql-block">崖山海战</p><p class="ql-block">宋廷投降后,南宋残部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端宗崩,立卫王赵昺为帝。祥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在广东的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宋军战船悉数沉没,"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南宋王朝以陆秀夫"负幼帝(赵昊)投海"的壮举画上了句点。</p><p class="ql-block">下部地图是崖山海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抗元及南宋流亡政权南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宋丞相信国文公像(仿制)(明)</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仿制)(南宋)(右半部)</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仿制)(南宋)(左半部)</p> <p class="ql-block">宋末三杰</p><p class="ql-block">张世杰 (?~1279年)</p><p class="ql-block">河北范阳人。抗元名将。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溺死于平章山下。</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 (1236~1283年)</p><p class="ql-block">德佑元年(1275),国乱岁凶之时,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义军,驰援临安。第二年正月,被授任临安知府,不久授右丞相兼枢密使。在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与元军统帅伯颜"抗论",怒斥其"失信",遭扣留,随后又出逃。祥兴元年(1278)再次被虏。祥兴二年(1279),元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崖山,令招降张世杰。在这里,他目睹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挣扎。面对忽必烈的诱降,文天祥亦断然拒绝。元至元二十年(1283)初,于大都(今北京)就义。后在其衣带里发现纸条,上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和他的作品,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他那精忠报国的情怀、兼济苍生的抱负、立身正直的风骨仍光照千古。</p> <p class="ql-block">陆秀夫 (1236~1279年)</p><p class="ql-block">江苏盐城人。与文天祥是理宗宝佑四年(1256)同榜进士。祥兴二年(1279)三月十九日,陆秀夫在后有追兵、前有大海的情况下,用"负幼帝投海"这样壮烈的一死,践行了士人的风骨,也为南宋的灭亡浓墨重彩地画上了最后一笔。</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 (1140~1207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p><p class="ql-block">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p><p class="ql-block">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p><p class="ql-block">——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p class="ql-block">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统治下的济南,一生经历了高、孝、光、宁四朝。21岁参加抗金义军。归宋后,富于济世之志、勇于真言进谏的他曾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未果。虽宦海几度沉浮,辛弃疾仍"心怀天下,进退皆忧"。宁宗即位后,弃疾曾受召协助北伐。然而,面对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他又忧心忡忡,在京口北固亭(镇江)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禧三年(1207),才华横溢的"飞虎将军"忧愤而终。同年,开禧北伐失败。第二年,宋金签订"嘉定和议"。</p> <p class="ql-block">南宋历史年表</p><p class="ql-block">从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赵构建立南宋,至祥兴二年(1279年)末帝赵昺投海南宋亡,共153年的年表。</p> <p class="ql-block">文化中兴</p><p class="ql-block">文采盛貌万象新</p><p class="ql-block">"郁郁乎文哉",随着南宋王朝的重振与复兴,文化大旗也随之被高高扬起,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百花齐放。都城临安更是文艺风流之所。在帝王的倡导下以艺载道,文化创新,尚精尚雅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美学。在文艺的星空下,诗情与画意璀璨呼应,宋人的才华与情怀亦令后世称道不已。</p> <p class="ql-block">盛世繁华</p><p class="ql-block">南宋立国153年,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学术思想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都跻身于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之列,也屹立于当时的世界之巅。著名史学家邓广铭认为"其(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也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东方的文艺复兴"。</p> <p class="ql-block">官窑灰青釉贯耳瓶</p> <p class="ql-block">宋高宗赵构《御书碑文拓片》(残片)</p> <p class="ql-block">南宋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石刻(局部)拓片(南宋)</p> <p class="ql-block">南宋刻《太学石经》石刻《中庸》拓片(高清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赵构《真草书养生论卷》(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文教兴盛—— 文化与教育</p><p class="ql-block">宋代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促使社会的上升通道向更多阶层开放,也带动了南宋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塾村校等各类学校的蓬勃发展。官学、私学的盛行彻底打破了士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文化教育下移,推动了文化在南宋社会的大普及。</p><p class="ql-block">左侧照片是:杭州市淳安县瀛山书院</p><p class="ql-block">瀛山书院 </p><p class="ql-block">位于杭州市淳安县郭村乡上郭村。北宋年间建立,初名"双桂堂"。南宋淳熙年间易名"瀛山书院"。朱熹曾于此讲学并赋《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分布在各地的书院是学术传播最好的平台,推动着学术的繁荣昌盛。两宋地方书院共397所,其中南宋310所。著名的白鹿洞、岳麓、象山、丽泽等书院,就是张拭、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为代表的儒学大师讲学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藏书楼 </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文化教育的繁荣带动了藏书事业的发展。或官方或私人性质的藏书楼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官方如铅山县学藏书楼、扬州州学藏书楼等颇具影响力。书院的藏书楼,是可供师生借阅的公共设施。南宋魏了翁创建的鹤山书院,其藏书楼"尊经阁"藏书多达10万卷。</p> <p class="ql-block">左:石砚(宋)</p><p class="ql-block">中:陈亮《龙川文集》明崇祯六年邹质士刻本(仿制)(明)</p><p class="ql-block">右: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仿制)明刻本(1368~1644)</p> <p class="ql-block"> 《花篮图》——李嵩</p><p class="ql-block">李嵩《花篮图》共四幅,现存世三幅,这三幅《花篮图》皆于画面水平正中置一编制花篮、篮内满盛时令鲜花、署"李嵩画"小款,皆铃有"项子京家珍藏"鉴藏印,表现手法一致,唯花篮编法和篮中花卉有别。其中以《冬花篮》一幅尺寸最大。春花篮中,从左至右为连翘、林檎、白碧桃、黄刺玫、海棠;夏花篮中,从左至右为复瓣栀子、萱草(红、黄两种)、夜合花、单瓣蜀葵、石榴花;冬花篮中,从左至右为水仙、瑞香花、绿萼梅、单瓣山茶、腊梅。目前暂缺《秋花篮》一图,尚未见流传。也许它还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希望有一天《秋花篮》能重现于世。</p> <p class="ql-block">叶肖岩《西湖十景图》(仿制)(南宋)——共三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马远《踏歌图》(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龙泉窑粉青釉纸搥瓶(南宋)</p><p class="ql-block">右: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果纹水注(南宋)</p> <p class="ql-block">风雅宋韵——文学与艺术</p><p class="ql-block">南宋文学以"词"为最。随着市民阶层的产生,还出现了话本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中国文学出现了由"雅"至"俗"的转变。皇室则承袭了北宋皇室喜好翰墨,重视文艺修养的传统,领衔了书画及园林艺术的"大雅"之风。</p><p class="ql-block">翰墨丹青 </p><p class="ql-block">宋室南渡后,朝廷重设翰林诸艺局,并设置御前画师制度,广征书画人才,画师们在传承前代书画传统的基础上,在艺术上多有创新。在帝王的倡导下,皇室成员也亲自参与书画创作或以诗文附和,才华与情怀皆令后世称道。</p><p class="ql-block">南宋画院</p><p class="ql-block">作为官方艺术机构的南宋画院虽不见明确的实体记载,但有"御前画院""画家十三科"之说。在南宋初期,御前画师中聚集了许多原先供职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宫廷画家。而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四大家"的画风不仅影响了明代浙派山水画,甚至远及东洋,为日本画坛所推重。</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图片是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上:夏圭《雪堂客话单页》(仿制)南宋</p><p class="ql-block">下:马远《石壁看云单页》(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诗词峥嵘 </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巅峰,它上接唐诗,下衍元曲,堪称中国韵文的三大典范。南宋词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艺术上更趋于成熟。此外,宋诗的光芒虽被词所掩盖,但仍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名篇佳作,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安春雨初霁 </p><p class="ql-block">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p><p class="ql-block">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p><p class="ql-block">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p><p class="ql-block">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p> <p class="ql-block">陆游 (1125~1210年)——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六十年间万首诗",从少年时"少年壮气吞残虏"的壮志凌云,到"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的意气风发,再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北伐梦空,爱国贯穿了陆游的生命和文学作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屡次被起用罢黜,在仕途上深受打击和排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古绝唱,是他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的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春夏秋冬)(仿制)南宋(共四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吴炳《出水芙蓉图》(仿制)南宋</p><p class="ql-block">下:宋人《白茶花》纨扇面(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缂丝青碧山水图轴(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赵佶《听琴图轴》(仿制)南宋</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鼎式炉(南宋)</p> <p class="ql-block">文人书房 </p><p class="ql-block">此空间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人物图》进行画意陈列。宋画《人物图》中绘制一儒士持书卷、执笔置于盘曲右腿之上,驻目凝思;床榻前几案边站立侍童,正以注子斟酒,桌上置果盘,长方形抄手砚;人物左侧的案几上有七弦古琴、书画卷轴、棋盘,隐约可见香熏;人物右侧置有风炉、茶铫、酒经等;座榻后屏风之上为兼工重彩的《汀洲芦雁图》,其上悬挂儒士头部写真肖像画轴,座屏正对面放置层岩状叠石花几,玻璃花器中牡丹花满插正怒放。宋人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等,在此幅图中均可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根据图像信息及相关文献记载,打造一仿宋空间、内置榻、屏风、桌、椅、几等仿宋家具,仿宋人意境。</p> <p class="ql-block">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p><p class="ql-block">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p><p class="ql-block">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p> <p class="ql-block">物阜民丰——参差百万人家 </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农商并重"的国策,推动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商品生产与销售的专门化、城市化的发展、街市制的形成,以及对海外贸易的倚重等等,促使南宋社会生活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景色</p> <p class="ql-block">百业生辉</p><p class="ql-block">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给南宋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农业、手工业迎来了南北技艺相互碰撞,彼此促进的崭新阶段。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拓展成就了百业鼎盛、产销两旺的局面,南宋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峰。</p> <p class="ql-block">缂丝机</p> <p class="ql-block">缂丝织造技艺 </p><p class="ql-block">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起源不晚于公元七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工艺不同于一般的刺绣和织锦,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织造时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这种独特的织造方法和制作工艺,造就了缂丝雕琢镂刻般的奇特效果,其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丝织类工艺品。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绳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松江朱克柔、苏州沈子蕃的缂丝最负盛誉。</p><p class="ql-block">缂丝机设两片综和两块踏竹,以多把小梭纳入各种彩线,根据图案要求,采用"通经断纬"法织入,并用拨子将纬线扣紧,形成双面效果相同的丝织品。</p> <p class="ql-block"> 农业与手工业</p><p class="ql-block">农耕纺织——你耕田来我织布</p><p class="ql-block">农业是"天下之大本"。南宋初年,高宗下务农之诏,督促地方政府重视兴修水利,并实施奖励垦荒、保护耕牛等措施。生产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再加上棉花的大量种植、纺织技术的提高,让"男耕女织"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里最美好的一幅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侧是:《耕织图》 </p><p class="ql-block">南宋高宗年间临安於潜县令楼璹(shu)所绘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该图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纺织业生产技术提供了最珍贵的图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宋代丝织品衣服</p> <p class="ql-block">左:缂丝《藻鱼图》原作绢本没色(南宋)</p><p class="ql-block">中:绣《秋葵蚨蠑图》(南宋)</p><p class="ql-block">右:绣《梅竹鹦鹉图》(南宋)</p> <p class="ql-block">酿酒业——青旗沽酒有人家</p><p class="ql-block">据《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史料记载,江浙名酒有七十余种,其中以杭州产最多。当年的京城临安(今杭州)宫廷名酒、各地州府名酒、民间名酒均汇集于市,名酒数不胜数。宫廷酒有蔷薇露、思堂春、凤泉、流香等;官府名酒有庆远堂、清白堂、紫金泉、庆华堂、万象皆春等;而民间的名酒如皇都春、十洲春等。</p><p class="ql-block">左侧图片是《西湖清趣图》局部“钱塘酒库”</p> <p class="ql-block">金银器——首饰金翘竞奢侈</p><p class="ql-block">南宋发达的市场经济使得市民阶层的财富得以迅速增长。金银器也逐渐商品化和民众化。与唐代的富丽之风相比,宋代金银器更为素雅和富有生活气息,从中可一窥宋人雅致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造纸印刷——书中自有黄金屋</p><p class="ql-block">随着造纸业产量的激增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与繁荣,南宋成为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活字印刷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使用。浙江、福建、四川成为南宋三大刻书中心。同时也呈现出中央和地方,官刻和坊刻百花齐放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展示了宋代造纸过程的六个步骤:备料(砍竹、沤竹)——蒸煮——舂捣——捞纸(荡帘抄纸)——覆帘压纸——焙纸。</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p> <p class="ql-block">制瓷业——窑火淬宋韵</p><p class="ql-block">宋室南渡,瓷器制造业中心从北方再次转移到江南地区。时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成就了宋瓷的内敛温厚之美。无论是官窑、龙泉窑青瓷,还是景德镇青白瓷,均崇尚色调淡雅,器型纤巧。同时期,在饮、斗茶之风的带动下,以建窑、吉州窑等为代表的黑釉盏也盛行一时。</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地图是宋代瓷窑遗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左侧图片是宋•刘履中《田畯醉归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左: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折枝莲纹粉盒盖(南宋)</p><p class="ql-block">中:景德镇窑青白釉碟(南宋)</p><p class="ql-block">右:景德镇窑青白釉菊瓣纹粉盒盖(南宋)</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刻菊瓣纹盘</p> <p class="ql-block">左:天目窑青白釉盏(南宋)</p><p class="ql-block">中:天目窑青白釉双系执壶(南宋)</p><p class="ql-block">右:天目窑青白釉印花瓜果纹盒盖(南宋)</p> <p class="ql-block">湖州镜——以铜鉴 正衣冠</p><p class="ql-block">铜镜在古代也称"鉴"或"照子"。湖州镜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一直至清代仍有生产。"对镜贴花黄",无论是器形或纹饰,湖州镜都折射出宋代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当时的湖州镜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朝鲜、日本也见流传。</p><p class="ql-block">照片下部展示的是各种铜镜,从左至右依次是:仙人纹带柄铜镜(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桃形铜镜(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桃形铜镜(宋)、“湖州真石二哥青铜照子”铭文方铜镜(宋)、葵花铜镜(宋)、葵花铜镜(宋)、“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铭文菱花形铜镜(宋)</p> <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共五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为水墨设色纸本长卷,不计引首及题跋等内容,画作主体部分纵高32.9厘米、横长1581.1厘米,从钱塘门绘起,逆时针绕西湖一圈,再回到钱塘门,环360度描绘了南宋西湖全景。其作为图像史料,蕴藏着文献未记录的丰富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宋代杭州城市建筑与公共设施的历史图像。该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艺术馆。</p><p class="ql-block">照片是西湖繁盛全景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之二</p> <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之三</p> <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之四</p> <p class="ql-block">西湖繁盛全景图之五</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是:石刻山子(宋元)、景德镇窑青白釉狮形瓷塑(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鸟食罐(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兔形瓷塑(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赣州窑酱釉狗形瓷塑(南宋)</p><p class="ql-block">右:陶人物造像(南宋)</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是:陶人物造像(头部残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童子造像(头部残件)(南宋)、吉州窑彩绘花卉纹陶捶丸(南宋)、吉州窑彩绘螺旋纹陶捶丸(南宋)</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带盖梅瓶(南宋)</p> <p class="ql-block">金叶子(宋)</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南宋)</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青白釉童子造像(南宋)</p> <p class="ql-block">漆卷草纹笔管(南宋)</p> <p class="ql-block">钱塘门(影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澄水闸(影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民生福祉 </p><p class="ql-block">南宋时,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及公共服务设施也在逐渐完善。政府不仅对城市的供水、卫生、消防等公共设施进行了建设,在社会保障方面,设置了"荒政"、"义仓"、"养恤"和"义庄"制度,产生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院、施药局、慈幼局和漏泽园等为底层百姓生老病死提供救助的福利机构。这在当时对缓解社会矛盾、倡导友善风气起到了现实性作用。</p> <p class="ql-block">井邑繁象(左侧图片)</p><p class="ql-block">高宗南渡之后,大批士人流寓于江南,都市人口骤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的市民阶层迅速崛起。这不仅催生了富庶的市民生活,同时也促使政府加大对城市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机构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上升,百姓生活品质也随之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井百态——花正艳,人间烟火处(右侧图片)</p><p class="ql-block">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庞大的市民阶层积聚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他们转而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衣食住行、宴会社交、文化娱乐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更为世俗化、平民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雅俗兼资,新旧参列",士大夫阶层热心"游于艺",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审美倾向。宋人在复古与创新,优雅与世俗中不断实践着生活的艺术化。</p> <p class="ql-block">各种铜钱:</p><p class="ql-block">"建炎通宝"铜钱、"绍兴通宝"铜钱、"绍兴元宝"铜钱、"乾道元宝"铜钱、"淳熙元宝"铜钱、"庆元通宝"铜钱、"嘉定通宝"铜钱、"大宋元宝"铜钱、"绍定通宝"铜钱、 "嘉熙通宝"铜钱、"嘉熙重宝"铜钱、"淳佑元宝"铜钱、"皇宋元宝"铜钱、"咸淳元宝"铜钱等</p> <p class="ql-block">陶铃(金元)</p> <p class="ql-block">南宋 李嵩《货郎图》——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货郎"是宋代商品经济兴盛,突破唐代市坊制度之后应商品流通需要而出现的流动商贩。一方面反映了南宋时期货品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业网络通过这个移动的便利店可到达乡村。</p> <p class="ql-block">货郎图(在博物馆中可以看视频也可以看画作)</p><p class="ql-block">《货郎图》既可说明南宋时期货品的丰富程度,也可说明商业网络通过这个移动的便利店可到达乡村。</p> <p class="ql-block">《货郎图》里话货物(局部)</p><p class="ql-block">风筝、八哥、齿目标识、播鼗、斗笠、梭子、竹耙、陶灶、酸醋、明风水、山东黄米、杂写文约等</p> <p class="ql-block">《货郎图》里话货物(局部)</p><p class="ql-block">酸醋、明风水、山东黄米、杂写文约、三百件、会诵先经、旦淄形吼是 莫摇紊前程、攻医牛马小儿等</p> <p class="ql-block">商业与货币——市列珠玑百贾趋</p><p class="ql-block">"农商并重"国策的确立和惠民、恤商措施的落实,使社会各阶层纷纷从事商业经营。南宋时,商税加专卖税收益超过农业税的收入,改变了这之前的历代王朝农业税赋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商业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形式的多样化。铜铁钱、金银、具有一定货币功能的纸质票据(以东南会子为主)等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在国家税收、大宗商业贸易、海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的地图是临安城商业网络图</p><p class="ql-block">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据时人记载,临安有四百十四行,每行大约数十至百户。城区内从事工商业的户数有4万余家。一家以5口计,则达20多万人。</p> <p class="ql-block">海舶千帆——万商落日船交尾 </p><p class="ql-block">文明进程的发展得益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间文化的相互交融。南宋立足东南,不得不面向海洋拓展更大的可能性。在"背海立国"寻找新财富的同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艺术等在各地区间也展开了前所未有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岭外代答》 (周去非 著)</p><p class="ql-block">南宋地理名著。共十卷。书分地理、边帅、外国、风土、法制、财计、器用等共二十门,它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以及物产资源、山川、古迹等情况。其中外国门、香门、宝货门兼及南洋诸国,所涉及大秦、大食、狗国(即阿留申群岛)、木兰皮(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诸国,反映了当时岭南与海外诸国的交通、贸易等情况。</p><p class="ql-block">右侧图片分别是:南宋执罗盘陶俑和金代“煌丕苍天”海船纹铜镜</p><p class="ql-block">与十五世纪之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大航海时代的目的不同,宋朝的大航海时代不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是为了通过经济的转型和商业化的举措,实现王朝财富的递增。罗盘的发明及造船、航海技术的发达为这一切提供了技术的前提保障。</p> <p class="ql-block">左上角的图片:《洗冤录》(宋慈 著)</p><p class="ql-block">宋慈(1186~1249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宋慈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著有《洗冤集录》,此书是宋慈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p><p class="ql-block">上中部的图片是:脚踏水车(元)程棨《摹楼璹耕图》(局部)</p><p class="ql-block">右上角的图片是:龙骨海船复原图(线图)</p><p class="ql-block">下部是:泉州出土海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碑拓片——原碑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此碑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作,青石镌刻,额题阳文隶书"天文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石刻全天星图。</p><p class="ql-block">下部玻璃柜子里展示的是青铜承托器(南宋)</p> <p class="ql-block">科技致臻——科学与技术</p><p class="ql-block">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特别是南宋时期的科技,在很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农学、天文学、动力学、医药学等取得重大突破,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时的印刷、指南针、火药、造船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海上通途——市舶与贸易</p><p class="ql-block">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为南宋海上贸易的空前繁荣创造了条件。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成为财赋的重要来源。政府在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港口城市专门设立了市舶司(务)加以管理。与南宋通商的海外国家与地区从宋前的20余个增至60个以上。有学者把南宋视为"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p> <p class="ql-block">官窑粉青釉纸搥瓶(南宋)</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陶莲花纹瓦当(南宋)</p><p class="ql-block">中:陶火焰纹宝珠(宋)</p><p class="ql-block">右:青白釉弥勒造像(南宋)</p> <p class="ql-block">高丽青瓷碗(南宋)</p> <p class="ql-block">玻璃(南宋)</p> <p class="ql-block">左:黑釉束口盏(南宋)</p><p class="ql-block">中: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缠枝莲纹斗笠盏(南宋)</p><p class="ql-block">右:黑釉双系执壶(宋)</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南宋和宋代出土瓷器或瓷器残片,有黑釉盏、龙泉窑青釉刻莲瓣纹敛口钵、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底、东张窑黑釉束口盏、墨书款碗底等。</p> <p class="ql-block">四般闲事</p><p class="ql-block">宋人的香、茶、画、花,是常被当今追求精致生活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津津乐道且不遗余力追仿的事情。通常,现代人将这四件事称之为"宋人四艺",而宋人却俗称为"四般闲事",即"烧香、点茶、挂画、插花"。</p><p class="ql-block">点茶 </p><p class="ql-block">茶有"惯、荼、茗、荈"等称,在先秦已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早期茶以药用价值为主饮用方式以"粥茶法"为主,历隋唐至两宋时期,出现了新的饮茶方式——末茶法,即将茶叶制作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用热水冲饮。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饮茶成风,饮茶器具也推陈出新。</p><p class="ql-block">挂画 </p><p class="ql-block">挂画又名悬画,即悬挂书画,结合词义可理解为借助某些道具和手段悬挂绘画作品向世人展示的一种行为方式。与文人有关悬挂书画并欣赏把玩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晋人文献中记载东汉书法家梁鹄的作品被魏武帝悬挂在帐中。宋人的"挂画"既见于日常的装饰,又见于文人的收藏和品鉴,挂画极为讲究。</p> <p class="ql-block">焚香 </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香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早期的除味、沐浴、薰衣、祭祀、辟邪、医药、饮食等用途,发展到气味鉴赏、静心澄道、心灵修养等。香,由嗅觉的感官体验到心灵满足,实现完美转变的时期,可追溯到宋。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发展,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插花 </p><p class="ql-block">花,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风雅点缀。中国古代民间素有爱花、种花、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的习俗,由这些文化习俗演变成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宋的花事如同香事一般,不仅是贵族文人的专属,更融入百姓寻常人家的生活中。在传世文献及绘画作品中,常见宋人的插花作品有瓶花、盘花等,其材质可见瓷、铜、银、琉璃等。</p> <p class="ql-block">茶具十二先生</p><p class="ql-block">分别是:韦鸿胪(茶笼,饼茶的烘具兼贮具)、木待制(木臼,用于碎饼茶)、金法曹(碾,用于碾茶成末)、石转运(石磨,用于磨茶成粉)、胡员外(瓢,用于舀水或分茶汤)、罗枢密(罗合,用于筛茶末和盛茶粉)、宗从事(茶帚,用于扫拢茶末)、汤提点(汤瓶,用于烧水冲茶)、漆雕秘阁(盏托,用于放盏,以免烫手)、陶宝文(盏,用于盛茶汤)、竺副帅(茶筅,用于搅出茶汤泡沫)、司职方(茶巾,用于清洁茶具)</p> <p class="ql-block">四时幽赏——沉浸式数字体验</p><p class="ql-block">宋人好山水之乐,四时赏幽。展项以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为背景素材,将点茶、挂画、焚香、插花等"宋人四雅"作为微景陈设,借助多媒体,辅以宋画、诗词,予以沉浸式表现,展现宋人生活中的季节律动与精致细腻。</p><p class="ql-block">四时变幻 </p><p class="ql-block">地面投影为十二时辰罗盘,内设天干地支,四季、二十四节气圆周排布。为体现四时变化,罗盘设计一个时辰,地支变幻一次;两个时辰,节气变换一次;四个时辰,月份变换一次;十二个时辰,季节变幻一次。</p><p class="ql-block">四时景态 </p><p class="ql-block">不同时辰、不同季节,墙面、地面叠加不同的效果。春天繁花似锦、雨水涟涟,夏天漫天星河、萤火飞舞,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皎洁、烟花烂漫。每个时辰集合宋代诗词或典故来表现对应景致,"宋人四雅"陈设在四季变幻场景之中,展现不同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四时变幻</p> <p class="ql-block">四时景态</p> <p class="ql-block">传播交流——宗教与信仰</p><p class="ql-block">南宋时,道教被尊奉为国教,得到空前发展。佛教则在五代吴越时期"东南佛国"的深厚基础上,进一步世俗化。同时期佛教大开东传之门,对日本、朝鲜半岛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伊斯兰教也开始在港口及中心城市流布。</p> <p class="ql-block">佛教</p><p class="ql-block">南宋"五山十刹"</p><p class="ql-block">"五山十刹"是南宋时设置的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之寺院。吴越王钱缪改江南之教寺为禅寺,及南宋迁都江南之后,乃大兴禅寺。南宋宁宗时,由史弥远之奏请,始制定禅院之等级,设置五山十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日本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航海的时代背景下,大批日僧慕中土禅风兴盛,随商船远渡重洋入宋求法。日僧以泉州,明州等重要贸易港口为起点,遍访五山十刹巡礼,将禅宗引入日本,依禅寺形式与制度确立了日本中世的禅宗丛林制度。日僧荣西(1141~1215)于乾道四年(1168)、淳熙十四年(1187)两度入南宋,到访过径山寺、灵隐寺,并将茶种和径山茶道带回日本。</p><p class="ql-block">上部地图是南宋“五山十刹”分布图,从图片中可见,南宋“五山十刹”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浙江、江苏和福建三省</p><p class="ql-block">下部两张图片是:传入日本大德寺的南宋《五百罗汉图》中的“备茶图”和“吃茶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道教</p> <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早在宋之前,中国就有了伊斯兰教。南宋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繁荣,来华的阿拉伯商人大量增加。他们多侨居于沿海一带城市,杭州尤多。在带来伊斯兰教信仰的同时,他们还带来了香料、珠宝和药材,丰富和改善了国人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上部左侧的照片是:泉州清净寺 </p><p class="ql-block">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p><p class="ql-block">下部玻璃柜子里展示的是石碾和石臼</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南宋,在战与和中延续了一个半世纪,在退与守之间走向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新高峰。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曾言:"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无论是政治理念、思想文化、社会准则亦或是生活方式,宋代带来的影响,不仅深深根植在中国社会的肌体中,还汩汩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里。穿越八百年,宋代那道灿烂的光束仍印照着今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宋朝是古代中国"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合适生活的朝代",您心目中的南宋又是怎样的模样呢?</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发掘成果 </p><p class="ql-block">德寿宫遗址是迄今为止发掘面积最大、规格最高、揭露遗存最丰富的一处南宋皇家宫殿园林建筑遗址,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总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了各历史时期类型丰富的考古遗迹,其中包括宋孝宗时期中轴线上的重华殿及西区慈福宫等重要建筑遗址、能确定德寿宫基址范围的宫墙遗址、揭示南宋皇家园林"叠石理水"意境的水闸、方池、假山、亭榭等遗址。出土遗物共计6696件(组),其中陶瓷器5784件。另出土砖瓦脊兽等建筑构件368件、石质文物71件、动物骨骼及骨器151件(组)、铜钱207件(组)、金银器等金属文物65件、漆木器34件、料器16件。德寿宫遗址的发掘,不仅体现了宋代中国园林与建筑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的重要一环,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发掘过程</p><p class="ql-block">左侧图片是历年来考古发掘范围图</p><p class="ql-block">右侧照片是德寿宫与临安城的关系图和德寿宫与皇城的格局关系图</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发掘过程</p><p class="ql-block">1979年:在德寿宫遗址被正式发掘之前,人们对德寿宫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研究多基于文献史料。1979年,古建筑专家郭俊纶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发表了《杭州南宋德寿宫考》一文,得出德寿宫原宫门在元宝街以南的结论,由此引起了考古界对德寿宫遗址的广泛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组成的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在望仙桥至新宫桥之间的中河东岸,发现了一条南宋时期南北向砖砌道路,长100余米、宽2米,路基厚达0.4米,初步判断为德寿宫遗址的一部分,这成为德寿宫遗址考古的开端。 </p><p class="ql-block">2001年:为配合望江路拓宽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望江路北侧对德寿宫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东、南宫墙及夯土台基、过道、廊、散水、门道等宫内建筑遗址。此次发掘规模较小,约64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5年11月~2006年9月:为配合望江地区改造建设工程,考古所在望江路北侧原杭州工具厂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南宋层发现了西宫墙、西便门、水渠、水池、水井、道路等与德寿宫遗址有关的重要遗迹,并揭露了部分南宋临安城东城墙。</p><p class="ql-block">2010年3月~7月:考古队发现了南宋德寿宫遗址多处建筑遗迹,包括夯土基础、宫殿建筑基址及水井、暗沟等,基本明确了德寿宫遗址中轴线南部殿堂类建筑遗迹的大致分布情况。</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2020年1月:历时近三年,发掘揭示了德寿宫南部中轴线及其西侧次轴线上的多组建筑组群,包括宫殿基址、假山基础、大型砖砌道路、水池驳岸及排水设施等。其规模宏大,营建考究,应为德寿宫及重华宫的主要殿宇所在。至此,德寿宫的宫城范围逐渐明确,宫址之谜也被逐渐揭开。</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成果——主要揭露了德寿宫第三期(重华宫—慈福宫时期)的遗迹</p><p class="ql-block">在德寿宫遗址区域,自地表而下的土层堆积分为4层。南宋时期遗存主要叠压于第4层下,遗迹表面距现地表2.5至4米不等。根据其上下叠压关系,除南宋早期遗迹外,考古遗迹分为三期,包括高宗营建德寿宫时期(1162~1166年)、孝宗扩建德寿宫后苑时期(1167~1188年)、重华宫与慈福宫时期(1189~1206年),分别为德寿宫一期、二期和三期。其中三期遗址保存最好、规模最大。</p><p class="ql-block">右侧图片是德寿宫历史沿革与考古分期对应关系(从1145年~1268年)</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成果——基本明确了德寿宫的基址范围 </p><p class="ql-block">2001年及2005~2006年的两次考古,分别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南、西三侧边界,基本明确了德寿官的边界及基址范围。再结合文献资料,推测出德寿宫的四至范围为:东至夹城巷(现直吉祥巷),西至中河路东侧,南至望仙桥道路北侧,北至水亭址;东西宽度约180米,南北长度约53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右侧图片是在卫星地图上标出的德寿宫基址范围</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出土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考古成果——基本明确了德寿宫南宫、北苑之间的边界</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在太上皇高宗入住后的第六年,即南宋乾道三年(1167),德寿宫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建。此后,宫内基本格局定型为南部宫殿区和北部园林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在德寿宫南侧,发掘出多组大型宫殿建筑组群遗迹,其建筑格局与等级规模与南宋周必大《思陵录》《营造法式》等描述的大致吻合,可推测为孝宗入住后的重华宫、慈福宫等重要建筑。2017年,考古人员在西区东北角发现水池条石驳岸,做工考究、用料扎实,两端向北转折且持续延伸,其做法与北宋金明池相近,可能为大龙池(小西湖)之西南隅或与之相连的水池驳岸,由此提示了北部园林区与南部宫殿区的交界关系。</p> <p class="ql-block">德寿宫遗址一期、二期、三期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正殿形象化的研究 </p><p class="ql-block">2017~2020年,考古人员对德寿宫遗址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中区大殿的基址遗迹,推测为重华宫正殿遗址。由于重华宫大殿(即中区大殿)既有考古平面遗址,《思陵录》中对于面阔、进深、柱高等尺寸及斗棋形式均有记载,具备相对丰富的历史材料,因此中区大殿遗址之上的建筑则是以考古平面遗址、《思陵录》相关记载,以及结合《营造法式》和浙江宋元建筑实例所表现的特征等为依据进行设计。</p><p class="ql-block">1 —形象化研究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在格局研究中,通过梳理古籍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1.中区遗址平面与《思陵录》慈福宫正殿相吻合;</p><p class="ql-block">2.西区遗址平面与《思陵录》建筑尺寸不吻合;</p><p class="ql-block">3.东区未发现大型宫殿遗址。</p><p class="ql-block">因此格局研究中认为《思陵录》中所指的"慈福宫",其内容记载对象应为考古遗址中路,也即孝宗"重华宫"及其他附属部分的内容,这一结论也是作为此次德寿宫宫殿群落及后苑研究的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2—如何确定建筑尺寸</p><p class="ql-block">在历史文献方面,《思陵录》载,重华宫大殿为"正殿五间,朵殿二间,各深五丈,内心间阔二丈,次间各周一丈八尺"。对建筑尺寸有较明确的记载,且与考古发现的平面遗址相互印证,确定了其平面尺寸。在高度尺寸上,《思陵录》载:"柱高丈五尺"。基于此,将存在于文本信息及考古平面信息的建筑转化为一个具有宽高三维尺寸的实体。</p><p class="ql-block">图片下部列表给出了文献记载的重华宫、北苑、垂拱殿各建筑的组成、构造和尺寸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3 —如何确定建筑形象</p><p class="ql-block">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而德寿宫所处的江浙区域,其宋代木构建筑遗存数量十分少,其中以宁波保国寺大殿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最为典型,但是两者均为宗教建筑,与德寿宫所代表的皇家建筑在形象上必然有所差异。而考古发现中除部分出土构件可为建筑细部提供形象参考外,对于建筑整体形象并无可供参考的发现。因此,对于南宋皇家建筑形象,基本可以说是无实例可参照,而如何将三维体块实际转化为建筑形象,这是形象化研究面临的第二个难题。</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左侧圆形图是南宋 李嵩《画阑游赏图》局部</p><p class="ql-block">图片中间两张照片分别是:北宋宁波保国寺大殿和元代武义延福寺大殿</p><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两张圆形图片分别是南宋 佚名《江山殿阁图》(局部)和南宋 李嵩《焚香祝圣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在实际形象化研究过程中,通过整体到细部的层次进行,即可分为类型建筑形象特征、构架特征、细部特征三方面。 这三方面研究仅靠已有的德寿宫考古成果以及历史文献难以完成,因此在此次复原研究中,加入《营造法式》相关内容、南宋画作、南宋实例作为基础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图片中上部的四张照片分别是:南宋湖州飞英塔、南宋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元代金华天宁寺大殿和南宋宁波横省石牌坊</p><p class="ql-block">图片中下部绘画是南宋 佚名《汉宫秋图》(局部)</p><p class="ql-block">图片右侧圆形图片是南宋 马麟《秉烛夜游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重华宫大殿遗址(图片)</p><p class="ql-block">2017~2020年,考古人员对德寿宫遗址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中区大殿的基址遗迹。由五开间大殿、南北向道路、青砖铺装、排水沟等重要遗迹组成。同时还出土了筒瓦瓦当、重唇板瓦、脊兽、蹲兽、套兽等屋顶构件及香糕砖、方砖等地面铺装构件。</p><p class="ql-block">该遗迹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15米,磉墩(支撑立柱的地基)宽0.8米,遗迹东侧另有南北向廊屋。这处建筑遗迹应是一座大型宫殿建筑,推测为重华宫。根据《思陵录》的记载,中区建筑以重华宫主殿为核心,并建设重华宫宫门、隔门、殿门、寝殿、后楼子等建筑。宋孝宗禅位后迁居于此。大殿主要用于举行各种大典或会见皇帝、文武百官。</p><p class="ql-block">图片是:</p><p class="ql-block">复原后的重华宫大殿,为五开间建筑;</p><p class="ql-block">通面阔30.7米(92尺),</p><p class="ql-block">通进深16.7米(50尺),</p><p class="ql-block">心间面阔6.7米(20尺),</p><p class="ql-block">柱高5米(15尺),</p><p class="ql-block">台基高度1.5米(4.5尺),</p><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五铺作单檐歇山顶形制。</p><p class="ql-block">大殿两侧的朵殿,为一开间建筑;</p><p class="ql-block">每间面阔5.3米(16尺),</p><p class="ql-block">进深13.3米(40尺),</p><p class="ql-block">柱高4.3米(13尺),</p><p class="ql-block">台基高度0.5米(1.5尺),</p><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五铺作单檐悬山顶形制。</p> <p class="ql-block">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p> <p class="ql-block">上部中间的图片是分布在杭州的十大宫观</p><p class="ql-block">上部右侧两张图片是:洞霄宫遗址 </p><p class="ql-block">位于今杭州临安、余杭两区交界处洞霄官村。这里的主山为天柱山,据史籍记载:"天有八柱,其在中国者三:一在舒州,二在寿阳,三在洞霄宫(临安)。" 从调查结果来看,洞霄官遗迹由现存的南宋元同桥、会仙桥、洞霄宫遗址、大涤洞以及周边山水格局共同构成,环境优美,保存比较完整。</p><p class="ql-block">下部玻璃柜子里展示的是南宋时期的文物,铜镜、青白釉人物造像、八卦香炉、鬲式炉等</p> <p class="ql-block">"华光礁1号"沉船水下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华光礁1号"古沉船位于西沙海域的永乐群岛南部,经历了上世纪末及2007~2008年的数次发掘。发掘出水遗物近万件,有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以瓷器为主。该船出水的一件来自闽清义窑的青灰釉碗,内壁刻有"壬午载潘三郎造"。"壬午载"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为沉船提供了明确的断代依据。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六层船壳板的古船,印证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刺桐港建造3层到6层重板结构的远洋海船"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图片中下部的两张照片是“华光礁1号”沉船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发掘于1988年,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其中瓷器就包括了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磁灶窑等江西、浙东、福建和广东等窑口的瓷器。长眠海底八百年的宋南海一号,虽沉默不语,却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好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右上部的照片是“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下部是南宋商船船舱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宋代的海上贸易之路,多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者"香料之路""陶瓷之路"。当时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进口的"蕃货",主要是香料、药材、矿产和动植物初级产品,而宋代的输出品则是以手工制成品为主,尤以纺织品、瓷器和铜钱为大宗。</p><p class="ql-block">图片是:南宋海上贸易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侯赛因·本·穆罕默德·哈拉提石墓碑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为泉州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方伊斯兰教徒纪年墓碑。墓碑主人逝世年份是回历567年,即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侯赛因的姓哈拉提(Khalat),是中亚古国亚美尼亚的首府(今亚美尼亚共和国南部)。根据伊斯兰教徒取姓名的习惯,可能他祖籍亚美尼亚,或者他曾居住于亚美尼亚。</p> <p class="ql-block">宋 蕃客墓碑——福建省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蕃客墓"石墓碑刻</p><p class="ql-block">1965年发现于泉州东岳山西麓的金厝围村发现一块"蕃客墓"碑刻。碑由花岗岩石琢成,呈梯形,高139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p> <p class="ql-block">“十三余”汉服体验空间</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的秋之韵——游山玩水享生活之旅即2023年中南重冶同学聚会已经过去半年多了,这次旅游行程除了游览了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诸多景点外,还参观了众多专业的博物馆,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参观后对南宋时期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到杭州旅游“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可以选择的游览打卡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隆九——2024年7月编辑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