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D17 吐鲁番</b></p><p class="ql-block"><b> 8月14日</b></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乌鲁木齐,顺路去游吐鲁番的葡萄沟。鄯善县到葡萄沟,有98 公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沿路多是黄色的沙质山丘。走到火焰山,山体呈暗红色。</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海拔最低的吐鲁番盆地北缘,崛起这座海拔831米的红色山体,其风雨刻蚀的道道沟痕,丝丝缕缕,恰似摇曳升腾的火焰,而这座山,就像 盆地里熊熊燃烧的一团烈火。</p><p class="ql-block"> 干旱少雨,酷热难耐,寸草不生,鸟兽不进。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可达80度以上,能烤熟鸡蛋。这里是中国最热、最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唐代岑参在诗作《经火山》中描述:“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把火焰山赤红似火,热浪如炎,超常酷热的形象特征,可观可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p><p class="ql-block"> 明代吴承恩把这座火焰山写进了《西游记》,把它设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一道险阻,创造出孙悟空战牛魔王,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于是,火焰山有了活灵活现的传奇色彩,有了栩栩如生的神话化身。</p><p class="ql-block"> 现在景区游览路线中,有牛魔王塑像,铁扇公主塑像,沙盘烤鸡蛋,三借芭蕉扇组塑……门外还矗立着一个巨型芭蕉扇造型的温度计,诸多历史神话传说符号的看点,尽显火焰山传奇文化的深厚内蕴。</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酷热干旱的火焰山,“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的大坝”,“阻挡了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形成了“潜水溢出带”和多处泉水,“滋润了鄯善”等多处绿洲,造就了戈壁上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终于明白鄯善紧邻沙漠,为何能保持着绿洲,进入“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神奇状态。</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是个大晴天,骄阳似火,似乎要把地面的裸露物晒干烤糊。</p><p class="ql-block"> 怵于烤晒,我们没进景区,只在门口浏览了园内的旅游路线,便前往葡萄沟。</p><p class="ql-block"> 其实,火焰山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貌值得一看。可是,我们已经无力承受烈日酷暑的考验了。</p><p class="ql-block"> 葡萄沟临近火焰山,是火焰山谷中的一条“绿色丝带”。因有布依鲁克河穿谷而过,滋养绿带,这里的气候湿润凉爽,与火焰山形成明显反差。</p><p class="ql-block"> 葡萄沟有300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维族语的“布依鲁克”,意思是“长着又多又好葡萄的地方”。这里的葡萄文化悠久、深厚,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绿色的葡萄长廊架起清凉的游览甬道,凉爽悦目,令人惬意地体验着葡萄沟的旅游特色。</p> <p class="ql-block"> 架上垂下串串著名特产的无核白葡萄,明珠翠玉,令人垂涎。</p><p class="ql-block"> 来葡萄沟的第一收获,就是美美地饱尝这无核白葡萄,甘甜多汁,口福享受,心胃怡然。</p> <p class="ql-block"> 第二收获,是参观博物馆。看建筑风格,看室内陈设,看生活器皿,了解维族达瓦孜民众的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不大,符合葡萄沟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规模。其民族特色突出,可以看到独树一帜的生活场景,让你睹物揣摩,这个民族的生活状况、审美习尚和风格塑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收获,是了解一些风俗民情。</p><p class="ql-block"> 看到晾晒葡萄干的荫房,方方正正,墙孔图案整齐美观,像一个简捷而又精巧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个“世界大馕坑”,大如碉楼,堪称一个中型建筑。它能“同时烤制一匹骆驼,两头牛,十只羊,可供上百人同时就餐”,这规模,的确是世界级的。</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一处瀑布,水量极大,飞流喷泻。据说常年如此,一成不变。当地人称之为“千眼湖”。</p><p class="ql-block"> 看到土特产售货摊上,一个小姑娘,长得漂亮,穿得也漂亮。见游客过来,放下嘴里的雪糕,大大方方,熟练自如、口若悬河地做起推销来,样子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 离开葡萄沟,来到坎儿井,参观新疆著名的地下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把经过山麓渗透的天山化水和珍贵的雨水形成的地下伏流和潜水,引到地面,供生活引用和农作物灌溉。</p><p class="ql-block"> 人们先在地面挖一连串间距合适的竖井,再在地下挖好暗渠,贯通,直至连上地下渗水层的积水,然后,通过暗渠、明渠,把地下水引到地上的小水池。这在沙漠“水源缺乏又易蒸发”的地区,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坎儿井有1800多条,吐鲁番就有1100多条,为沙漠变绿洲,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参观坎儿井时,看到暗渠、竖井、出水口,明渠,一套完整的结构系统。顺便还看了老物件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 在戈壁沙漠中,找到深埋地下的伏流和潜水,并把它们由山底引向盆地,这远不是普通地区打个竖井,挖地数尺即可见地下水那么简单。用竖井运土透气,用暗渠接通水源,一个竖井接一个竖井,一段暗渠连一段暗渠,直至通到伏流和潜水。试想,这是一个多么智慧、多么实用而又巧妙的设计呀。</p><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四年(1844),跟林则徐查勘南疆等地农田水利的一个随员,称吐鲁番的坎儿井“其利甚溥,其法颇奇,洵为关内外所仅见”。充分肯定了坎儿井高效、奇妙的独创价值。</p><p class="ql-block"> 离开坎儿井,行车200公里,傍晚6点多,我们回到了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 包车游新疆的旅程画上了终结的句号。</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