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自由行(3)书圣故里

古道西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是书圣?当然说的是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从其生活的晋朝开始,一千七百余年来,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影响之大、其书法作品水平之高,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故有“书圣”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原系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人,十二岁时随家族迁至会稽,即今日之绍兴,并在此生活、任职多年。今日绍兴的“书圣故里”,就是指王羲之1700年前曾经居住过的这一片地域,是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地处蕺山南麓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大约0.8平方公里。这里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自然风光优美,颇具江南水乡古镇之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街后河,枕水人家临河而居。临街一侧店铺林立、小本经营。临河一面生活气息浓郁,房前屋后堆放杂物,晾晒衣服,乌篷船时而从房前的河道中划过,游人边溜达边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扇桥,作为绍兴市古桥之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p> <p class="ql-block">关于题扇桥,还有一段非常生动的传说。据说有一天人称“王右军”的王羲之走在回家的路上,过一座小桥时,见一老妇人坐于桥头,烈日下出售几把做工并不精巧的六角竹扇,每把虽只售五文钱,但购者寥寥。王羲之怜其辛苦,便借桥头店家笔墨,在每把扇子上写了几个字。老妇人见状满脸不高兴,怕被“弄脏了”的扇子会越发不好卖。王羲之却说:“你就说此为王右军字,每扇可售一百文”。果然,行人见扇,听说是王羲之写的字,争相购买,转眼售罄。这座桥,后人便称之题扇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和卖扇婆婆的雕像,被树立在当今题扇桥畔,似乎随时在向人们述说着上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这座“题扇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八年重修。这说明它并不是王羲之时的题扇桥,是否是宋代在其原址重建也不得而知。反正晋代保留下来的古桥在全国恐怕都难以找到,毕竟一千七百年过去了,那时保留下来的任何建筑物,全国有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躲婆弄”,一条狭窄的小巷。南方叫“弄堂”,北方称“胡同”。这条小巷与前面说的题扇桥故事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卖竹扇老婆婆从王羲之为其扇子题字中尝到甜头,第二天又抱来二十余把扇子,王羲之见到又为其在扇面上写了字,扇子又很快卖完了。第三天那老妇人竟弄来一大堆扇子,坐在桥头等王路过时求其题字。王羲之得知后,不愿继续受其打扰,就绕路走一条行人较少的小巷回家。这条小巷于是被后人称为“躲婆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今日之躲婆弄。王羲之当年是否就在这条巷子里躲避卖扇婆?无从知晓,我看未必!一千七百年过去了,一座城市、一片街区、一条小巷都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屡毁屡建,沧海桑田,今非昔比。“躲婆弄”的标牌赫然放在这条弄堂口,我看不过是表示个意思罢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圣故里的北侧有座土山,称作“蕺山”,是绍兴古城内三座主要小山之一,也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蕺即蕺草,蕺山因多产此草而得名。山上原有很多历史建筑,但大多被毁,仅摩崖题刻等少数古迹得以保存。为再现蕺山昔日辉煌,结合蕺山街道保护工程,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已修复的主要建筑物有蕺山书院、文笔塔及若干亭台等。</p> <p class="ql-block">状元亭,位于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江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月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仰山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存的唐代摩崖石刻《董昌生祠题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蕺山书院位于蕺山南麓半山腰,始建于南宋,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书院。明末大儒、著名理学家刘宗周曾在此讲学,这里是蕺山学派的发祥地。蕺山学派弟子中,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陈确等人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晚期,蕺山书院曾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在此任教,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知名学者曾先后在此就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蕺山书院重建于200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书院的主要建筑,二层小楼,一楼横匾为“刘念台先生讲堂”,二楼为“相韩旧塾”。表示一层是刘宗周讲学授业的场所(刘宗周字启东、号念台)。二楼“相韩旧塾”的涵义如下:书院最早是由八百多年前从相州(今河南安阳一带)南度过来的韩度(宋代名臣韩琦六世孙)所开办,宋末及元代书院也被称之“相韩旧塾”。现楼上有些什么东西不得而知,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讲堂内正中为刘宗周画像并配有对联。两侧墙壁挂着八幅木质条幅,一幅介绍刘宗周的生平及主要著作,其余七幅均为其语录。</p> <p class="ql-block">北跨院中建有“刘子祠”,大略介绍了蕺山学派的历史渊源及其学术思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刘宗周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蕺山学派的优秀弟子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人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在蕺山学院就读过的著名学生:陈建功(数学家)、范文澜(史学家)、刘大白(诗人、文学史家)、许钦文(作家、鲁迅私淑弟子)、周建人(社会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子祠的对面是“王右军祠”,即纪念王羲之的祠堂。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笔塔又称王家塔,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此塔大约始建于清代初期,但历史上多次被毁。现在的文笔塔是200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文笔塔高37米,外观五层内实七层,有双梯连贯上下。登上最高层四下望去,绍兴城区的旧貌新颜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在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内有条小巷名为“笔飞弄”,蔡元培故居就座落在这条小巷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语)。他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先生曾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创办中央研究院并任院长,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他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他对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仁智双修的人格魅力将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出生于绍兴。这里是蔡的出生地,现在是蔡元培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甲申年(1884年),年仅16岁的蔡元培即考中秀才,其自幼聪慧好学可见一斑。这里展出的是他考秀才时的试卷。</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八年(1892年)蔡元培考中进士,年仅24岁。两年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在其故居一进门,抬头就可看到这块匾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蔡元培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堂前”,即会客厅。这里是蔡先生返乡时省亲会客,暢叙情怀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近、现代许多绍兴籍的名人、学者大家都与蔡元培有师承、同事、战友、同乡等关系,并与蔡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蔡元培与鲁迅。蔡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和大学院院长时,都聘请了鲁迅一起工作。蔡组织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后,邀请鲁迅加入。鲁迅逝世后,蔡任治丧委员会主席亲为其执绋送殡,并不遗余力地推动《鲁迅全集》的编印出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辛亥三杰”系革命同志关系。</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革命形势高涨。成立于1904年的光复会是辛亥革命时期浙江地区的革命团体。蔡元培是光复会首任会长,陶成章、徐锡麟和秋瑾(女)三人乃是光复会重要成员,三人皆为绍兴人,被誉为绍兴“辛亥三杰”。秋瑾女士遇害后,蔡先生为其题写了《秋先烈纪念碑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得到蔡先生聘请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社会活动家邵力子曾师从蔡元培,其革命思想最初受到蔡先生启发,两者师生关系密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范文澜,绍兴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曾任蔡的私人秘书。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从事革命活动,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先后两次被北平当局逮捕,均在蔡元培等人积极营救下出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寿裳,绍兴人,教育家、传记作家、鲁迅学友。蔡先生对其有知遇之恩。</p> <p class="ql-block">就此打住,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