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是宛西重镇、三省雄关,位于联结秦楚的商於古道上,“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楚汉文化气息浓郁,1996年邓州位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br> 邓州的市博物馆、花洲书院内的“邓州历史文化馆”、新华书店(估计市内只有一家)都开设了专门介绍,我得以三次了解该城历史。<br>市博物馆建于1988年,1995年和2019年先后两度迁入新馆,现位于城北新区,建筑面积15793平米,因缺乏公交,从市区到达这里不算方便。<br> 文物中估计邓州出土的南朝彩色画像砖比较珍贵,收入南阳市博物馆,这里是复制品。<div>照片摄自南阳市博物馆。<br></div> 从古邓国、古邓县(秦代)、邓州、邓县到邓州市,终难舍“邓”。<br><br>史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一度成为夏都;商王武丁封叔父于邓。夏商周三代,这里都是邓国地界,其中自商代到亡国,邓国共经历22世国君。<br><br>邓地究竟隶属南阳地盘还是襄阳地盘,亦如隆中一样争论不休。邓国都城位置何在,两地各执一词。邓州博物馆的介绍认定在穰(rang)城路附近,即“邓国在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在襄阳樊城区的邓城村(2006年古城遗址列入国六,当地计划建遗址公园)。 邓国堵住“南蛮”北上扩张之路,必然要被强大起来的楚国讨伐。<br>春秋初期巴、楚两国交好,巴希望通过楚国与邓国建立睦邻关系。两国使节途经邓的属国鄾国时,被当地人劫财灭口,好事变坏事。楚巴兴师问罪,邓国也发兵支持鄾国,史称邓巴之战。<br>楚文王时期,邓国国君是其舅父,因而对楚国不加防范。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军借道攻灭申后,回师灭邓,改称穰,取其丰盛之义。<br>战国楚怀王时期国力衰弱,韩国袭击夺取南阳及邓地,韩襄王十一年(公元前301年)该区域又被秦攻占,设置穰县,隶属南阳郡。<br><br>汉武帝时期,冠军侯霍去病的封地即在邓州境内,现在衣冠冢依然保留。<br><br>曹操与张绣在宛城厮杀的次年,张绣与刘表联手在穰城迎击曹军,互有胜负。<br> 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是南北对峙的前沿阵地。<br>北魏太和年间于穰设北荆州,辖八郡四十一县,是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br>三国以来,荆州治所不是在江陵吗?这就是两晋南北朝涌现的奇葩。为了体现自己是“九州合体”的“正统”,东晋开始在江南“侨置州郡”,北朝针锋相对,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邓地曾经有荆州、桐柏有广州、襄阳有雍州、连云港有冀州。。。。。。<br>雍州、荆州、豫州、兖州、青州、冀州、徐州都是成对出现,有的甚至有两处以上,只好又加东南西北为前缀。<br><br>隋开皇三年(583年,淝水之战200年后),天下真正开始统一,还荆州治所于江陵,穰地设州,始称邓州。<br> 唐代南阳郡和邓州交替隶属,治所也让我迷惑,到底是在宛(今日南阳市区)还是在穰(今日邓州市区)?<br><br>安史之乱时这里属南阳郡,治穰。和睢阳一样,穰也是叛军急于打通的要隘。邓州保卫战和睢阳保卫战同样举足轻重,不同在于,睢阳之战双方都是民兵级别,邓州之战则是双方精锐正规军对峙。<br>应该说来犯者田承嗣更优秀一些,他就是王小波小说《万寿寺》里两位主角在唐代传奇中要对付的那个人。<br>756年,唐军虽多但被他击败,以致穰被包围。山南节度使鲁炅(蓟门人,如果在今天属北京西城户口)率领部下苦苦坚守南阳(穰),双方都不再派出援军,最后鲁炅无奈弃城而走,而虚张声势的田承嗣也无力追击(兵力不足)。<br>穰的围困时间比睢阳还长,运气好一些,虽然也遭遇粮草断绝,以牛皮鼠雀充饥——再明说就是同样以人为“食材”——但终于将叛军阻挡在江汉以北。(画作摄于南阳市博物馆)<br> 战争时期也忘不了辖区重新划分。又过了一年,穰改称邓州,史称邓州南阳郡。<div><br></div><div>郊原血洒遍。人心思定,下面来些文艺范儿。<br><br>北宋时期邓州地区社会安定,水土肥沃,长期经济发达,是京官外放优选的“上郡”,张永德、高怀德、赵普、钱俶、寇准、曹利用、范仲淹父子及李邦彦等先后知邓州。<br></div> 1046年九月,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在知邓州时写就。特来访问其写作地点——邓州第一名胜“花洲书院”。<br>范公在任期间利用公余营建百花洲,许民同乐,并在其畔创建学舍,名花洲书院,由他亲自执教。1049年调离后,民众为其建生祠,香火不绝。<br>花洲书院几经兴废,延续至清末,更名“邓州高等小学堂”。目前的书院为本世纪初再度修复。东侧为花园,西侧南部为文正公祠,北部为孔庙。 进了公园大门,实际要翻越邓州外城遗存,然后再“下城”。这是从城墙上俯瞰百花洲。<br> 回龙榭内有“不肯去青龙”碑和“青龙显圣记”碑,记叙2006年8月28日下午忽闻晴空惊雷,一个足球大小火团落入池中。当时有道长称,此举预示邓州文运昌盛。<br> 池畔竹林前设范仲淹、寇准、韩愈三公铜像。 《岳阳楼记》写于春风堂,春风寓意“孔子如春风,至则万物生”。堂前立有“范公植桂处”,现存建筑为1824年重建,2002年葺修。<br>范公年少时曾在洞庭湖边生活,岳阳楼的景物描写源于美好的回忆。<br>今年洞庭洪水,再度显示了自然的威力,令人敬畏。<br> 还原范公年轻攻读的场景“琴心剑胆” 文会堂意为以文会友。三雕像为范公、王洙(知襄州)、贾黯(范公门生,后为状元)。<br> 范公与学子们共同在旱天挖出的水井。<br> 1127年金兵南下,邓州人民奋起抗击,展开拉锯战。1133年伪齐军陷邓州,知州刘汲战死,百姓遭到屠戮,并被强制迁移。次年七月,岳飞在邓州城南大败伪齐军,一鼓作气收复邓州。<br> 1141年宋金和议,以邓州以西四十里和以南四十里划分边界,成为设有榷场的边境城市。<br>电影《满江红》中,金国密信内容就是建议“把邓州南边那一半也给我,金国每年可以少收你们五万岁币和等价的绢”。<div><br>1231年,拖雷率四万蒙古军强行借道宋境,自金州(安康)进入邓州,在城外重创金军,并由此向金国首都汴梁展开突击。<br>1233年,宋军收复邓州,但蒙古兵锋的阴霾很快就笼罩在城市上空。</div><div><br></div><div>元末战乱,当地人民起义遭受屠城,城垣亦毁,二十年中城里仅维持百户人家。洪武年间派遣孔显复邓,筑邓州内城,周四里,设东西南三门,北面为避河患未开城门。<br>此后邓州又筑外城,依旧不设北门,民国时地图显示,在对应内城东西门外延线的外城又开辟大东门和大西门,外城城门增至五座,内外城均设有护城河。<br>目前内城维护尚好,看到了东、西两座城门(图为公交车上所拍西门楼)。外城东南端沿着花洲书院的一段保留城基,复建了小东门城楼,东北一段作为解放时期战场遗迹加以维护。</div> 明清邓州商业依然发达。清初邓州改为不辖县的散州,1913年改称邓县,1988年撤县设邓州市。<br> 这座跨河大桥成了今日自北面进入邓州的门户。 从画像砖就能感觉邓州尚武。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邓州占了五位(岑彭、马成、杜茂、刘隆、贾复),知名武将还有唐代守卫睢阳的张巡、南宋守卫钓鱼城的王坚、南宋末年的刘整(被逼投靠元军,对攻克襄阳提出重要建议)等。<br> 邓州文风延续至今。花洲书院内立有“二月河读书处”碑,这里也是姚雪垠先生的家乡,书院专门为他设置了文学馆,另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