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漫步临海古城</p><p class="ql-block"> 华光耀</p><p class="ql-block"> 一座小城,灵巧古朴。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只要你置身其中,就可以感受到它散发出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婉约,又能体会到它的刚毅与厚重。而这种兼有南北相融之韵味,就遗存于临海古城。</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临海,古称台州府,百余万人口,位于浙江东部,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一条灵江围绕城区。当你步入这座小城,你会发现它的宁静,像一个少女正逢花朝月夕,深情地期待一场约会;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从容淡定,在不慌不忙中向你娓娓道来古城的宿世今缘。</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水,岁月更迭,临海在犹存的古韵中展露出它新颜交映与容光焕发。这时你会发现它的美,宛若初见一束玉兰花,是洗尽铅华后的清朗和通透。在这里你可以一望千年。</p><p class="ql-block"> 紫阳古街,这条从北到南1080米的古街,深藏着历史的气息,青石板路街面两旁店铺林立,匾额风雅。依然保留着宋代遗风和明清的建筑格局,房子以一、二层居多,局部三层,且错落有致,飞翅的檐角墙、画梁雕栋、古朴的石墙,承载着凋敝的岁月。信步细看,这条青石板路上还留有深深的车辙,历经风雨的冲刷,沉淀出它特有的淡然与宁静,仿佛在叙述当年的兴盛和繁华。而你所见的每一块青石板都记载着小城的故事,所见的每一扇古朴的木门背后都有一段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故事。而最有意味的是,紫阳老街上,古井众多,颇为引人注目的要数紫阳井和千佛井,俗称双眼井,两井并立而独特,紫阳井,是为纪念该街鼻祖,紫阳真人,而千佛井,相传是乾隆年间所开凿,此井井壁用阴纹千佛像砖砌成,可谓法根深藏,施而不露,与那目力可见显现于龙兴寺的千佛古塔遥相对应,这一高一低,一得山,一临水,一为阳,一为阴,仿佛是天造地设,一种对应与沟通,这时你会暗生情愫,无不感叹称奇。而双眼井边,石栏围雕,青苔暗生,紫阳巷子里当地住户,三三两两地闲坐着歇息,理菜择豆,聊着家长里短,谈天说地,而这种家常是饱浸了时间的,看遍了春秋的,是品咂人间烟火滋味的。</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出紫阳古街,登上临海古城墙,这座被誉为江南长城的古老城墙,始建于东晋,成型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整个城墙北起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绕灵江,东揽东湖,全长6000余米,见证了临海这座古城的兴衰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沿兴善门缓缓而行,其雄浑壮丽的气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于灵江之畔,目光所及,城墙上那斑驳的石砖,每一道裂缝、每一处苔痕,都是岁月无声的刻画,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让你细读漫品,而城墙上垛口、炮台、箭楼、瓮城依旧威严矗立,仿佛还在传递边关警讯,又如一位饱经风霜坚韧不屈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小城的安祥与昌盛。谡谡的山林松风,吹动着城墙上悬挂着的“戚”字大旗,呼呼作响,木木然仿佛是昔日戚继光率领的抗倭大军拉动弓弦震动之声,讲述着烽火岁月里刀光剑影的战争史诗。而那些刻有年代纪号墙砖虽已深度风化,漶漫不清,呈现出铁黑色带灰的斑驳感,顿感这就是一种时间之色,只有经过唐宋风雨和明清霜雪才能生成的“时间色”。思绪之际,反觉的这种青砖朴陋的风化是不可缺少似的,能使人幻想起过往波澜起伏,海疆辽阔的“岁月之美”!仿佛那些消逝的时光又重新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临海的东湖与武汉东湖同名,但是规模与武汉东湖不可相比。武汉的东湖水势浩荡,碧波万顷,一望无涯,属大家闺秀。而临海的东湖娇小玲珑,眼波含媚,一副小家碧玉模样,见了总令人心起爱怜,久久顾盼,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东湖,树林荫翳,鸣声上下,绿阴婆娑,微风拂动中有波光粼粼,荡漾起层层叠叠涟漪,向你描述小而紧致的独有风情,这娇小而玲珑,不正是符合了南方人的审美情趣吗?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抒情留下了他们诸多诗词。</p><p class="ql-block"> 东湖 开凿于北宋端拱二年(989),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湖略呈长方形,南北相距不过一里之遥,湖面不大,以堤桥相隔,将湖分为两半,湖内九曲石桥,亭榭楼阁,装点着它美目传情。难怪清代诗人郭风,诗云:“东湖好把西湖比,一笠空亭胜引人。”而清代著名文人俞曲园也在《春在堂随笔》中描述:“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对东湖是独有钟情。此时,你可以行走在九曲石桥上,凉风许许,观湖面波光象一匹绿色绸缎在你面前徐徐舒展开来,不禁神清气爽。也可以漫步在长长廊道上,辗转亭榭之间,目光所至,俯仰之间,无不为东湖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沉浸于它所保留的水韵景观和历史记忆之中。湖心亭,建于康熙年间,高阁三层,飞檐八出,雕龙饰凤,雄伟空灵, 登临其上,眺望远方黛青色的山峦如波涛拥拱一样起起伏伏驻足在城墙脚下,令你心旷神怡,为眼前的美景所惊叹,而亭柱上一副对联“不着尘埃,喜一代水天同影;略加点缀,看两堤桃李成行。”如此好景好联,互为呼应,不正是人文山水魅力之所在吗?其实人世间有无数好山好水好风景,只是缺少发现,无人吟咏,一直待在闺中无人识吧。思绪之余,抬望眼,突见一亭,以石柱栏式的六角亭,名曰“半勾”。只见亭四面临水,婉如独秀于湖水的一只芙蓉,可谓神来之笔。恰巧和湖心亭形成了桥联双亭、亭榭、湖、桥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典雅。亭名取意于白居易之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亭名巧妙,是深领白居易诗的精髓了。驻足半勾亭,细品“半勾”二字,不禁使人联想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清溪路上的王安石故居半山园这座有着东、西两院,灰瓦粉墙,素朴典雅,朱红花格扇窗,不事雕琢的小院。王安石用一个半字,既是实录所处是半山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就是“空杯心态”凡事不能装得太满。满则溢,满则损,半,这是修身之道,也是养性之术。而东湖这座半勾亭,它的妙处既在半字也在“勾”字。清代台州知府刘璈直书“半城造化丹青手,勾起烟波浩荡情”。半勾、亭桥之形态,有如天上一勾弦月,伫立半勾亭,四面临风,感叹人生之不易,在非原则的事物上要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宽容之心态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宾王祠,驻足观赏,读着上面的解说文字和诗赋,不由地对临海人激赏骆宾王深感敬偑。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曾在临海担任过县丞。他虽为外乡之人,但他愤世嫉俗和护佑当地百姓的情怀深受临海人的称颂,并为他建了宾王祠,而他所作那首脍炙人口、流芳千古《咏鹅》诗,在清波荡漾、风景绮丽的东湖公园里,为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构成了一幅悠远的唐风画卷。</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漫步临海这座背山面海近疆的古城,在与他们交往中,总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爽朗、刚烈、执着、厚重、朴实的“硬气”性格,这种“台州式硬气”一词,来自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他(柔石)的家乡是台州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了,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儒,觉得好像也是这样模样的。”柔石刚烈执着,坚持真理决不苟且偷生的形象,随着鲁迅先生作品而张扬。这时你可以从东湖樵夫阁上鸟瞰,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的古城,天气格外清爽,虽历经沧桑,千百年来,孕育出许许多多品格相似,秉性相近的硬气台州人,他们有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读书人的士气,共同构建了台州人的气质与秉性。鲁迅先生将之称为“台州式硬气”,这硬气,是纯正风气,是大刚志气,是浩然正气。从方孝孺到柔石等先辈,他们各自以其高尚的情操与特有的品性,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这是临海的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临海不大,景点遍布,古迹遗存亦为数不少,东湖东岸小瀛洲,至今仍然保留着抗击倭寇戚继光表功碑一方,上书“小瀛洲”三字为大理学家朱熹的手笔。这是古城的魅力与底蕴,在临海古城人心里,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他们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渐弥漫,夕阳正慢慢落入湖面,古长城上揽胜门巍峨的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幅“湖山一揽”的水墨画,湖面上,浮光跃金,渔歌点点;小城里,街巷悠长,庭院深深。</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12日</p><p class="ql-block">发表于2024年8月9日《山西工人》第</p><p class="ql-block">4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