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探访平道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道头,山西晋中一古老山村,村东南西是层峦叠嶂延绵大山,北边是黄土高坡,整个村镶嵌在坡与山之间,村里形成坡坡相连的地貌。似乎与平道这个词毫无关系,或许平道头这名字另有起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平道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七月中旬周末,和弟弟妹妹一起来到平道头,追忆父亲艰苦的岁月。沿着水泥路,走进平道头,村口醒目的”真武庙”直入眼帘,也很引人注目,据说这是一座道教的庙宇。转身向左俯视,就会发现这里是村中心,也是住户最多的地方,层次感分明的几十孔老窑洞坐落在山坡坡,由于年份长,年久失修,显得十分古老,现在窑洞大部分都上了锁,据说住在这里的人不足20人。我们在村里呆了两个多小时,没发现一个小孩,偶尔能看到几位老人的身影。抬眼望去。村中西南两棵郁郁葱葱的槐树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也是村里一道别致的风景,枝叶茂盛,白花竞相开放,树干粗壮,据柴蓉介绍,两棵唐槐,年龄均超过一千年。树腰系着红布,由此可见,村里人对这两个古树怀着敬畏之心,顶礼膜拜。也祈祷这两棵树为村里带来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向前走十几米,距离真武庙不到20米,转头就会发现两孔破烂不堪的窑洞,门和窗子都没有踪迹,走进窑洞里面才发现,灶台和炕保存基本完好。窑洞前整个院子被一大堆土和一大堆粪占领,院子周围杂草丛生,脏乱不堪。在这里我呆了很久,沉思了很多。都不敢想象,这里竟是父亲60年前工作生活的地方。不足十五平方的教室以及不足四十平方的操场是如何开展教学,他又如何能在这里坚持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老学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幸运,因为碰到了柴叔叔的大女儿柴蓉,才找到了我爸曾经教过的学生柴鸿柱,老人家已经八十高龄,听说我们是为父亲而来,柴叔叔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显得十分可爱,精神头很足,忘记自己的年龄,便打开了话匣,穿越到学生时代,喋喋不休,声音洪亮给我们姊妹三个讲述父亲曾经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柴叔叔讲到,父亲二十出头,比他大七八岁的样子。响应国家号召,他来到了距离老家几十公里山路的平道头村教书,两孔窑洞是他工作的战场。一孔窑洞是学生教室,另一孔是他的办公室和宿舍,所有学生都在一孔窑洞里,由他一人来教,所以父亲教学工作任务很重,但父亲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对学生特别有耐心和爱心,收到村里人一致好评和赞美。</span></p> <p class="ql-block">柴叔叔大女儿柴蓉</p> <p class="ql-block">柴鸿柱老人和弟弟交流</p> <p class="ql-block">柴鸿柱老人和我们姊妹三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柴叔叔聪明好学,积极上进,又有奉献精神,父亲让柴叔叔担任班长,后来父亲知道柴叔叔母亲早逝,父亲又在煤矿工作的情况后,父亲便让柴叔叔在他宿舍和他一起住,承担起了照顾柴叔叔的责任,这一住就是好几年,一起生活加深了他们师生情意,父亲调走后柴叔叔常去他所在学校去看望父亲,在父亲和母亲结婚时,柴叔叔还特别用心送去礼物。据柴叔叔介绍,父亲当时工资很低,每月大约只有十五块,生活很苦,父亲也很节俭。每个周六离开学校时,到附近煤矿把一百多斤的煤碳沿着山路挑回家,这一挑就是五个多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学校文化生活单调,父亲组织柴叔叔和其他同学学习说书,表演说书,活跃学校文化生活。这项活动也成了学校乃至村里的文化亮点。被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村里留守老两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离开我们即将三年,怀着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我们重走父亲的长征路,收集父亲的故事,更深刻全面了解父亲的家国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教书的地方都在最偏远的山区,也是山里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条件十分艰苦,环境特别恶劣,父亲的到来,给山里孩子带来福音,让他们走进教室,走进知识的海洋,父亲的付出赢得山区人的尊重和赞美。我们姊妹几个特别欣慰,为成为父亲的子女感到无比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平道头,父亲曾经生活的场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平静。感叹我父亲那个年代的人,用他们宝贵青春年华和热血撑起了共和国成长的大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