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2024---法国巴黎行(上)

yanzh

<p class="ql-block">  2024-5-18早上,在法国巴黎东北一个叫洛雷恩(Rue Merlin)的小镇吃完早饭,9点半出发,前往凡尔赛宫。下午2点左右到达,在凡尔赛宫左手边一个中餐馆吃中饭。3点进入凡尔赛宫参观,5点钟出来,在餐馆边上一家中国人开的小店购物。从凡尔赛宫出来的时候,外面下着大雨,拍照、游玩之类的非常不方便。晚餐还是凡尔赛宫边上的中餐馆,尔后前往凡尔赛镇附近一家旅店休息。凡尔赛在巴黎西南24公里。</p><p class="ql-block">  2024-5-19早上8点从凡尔赛镇出发前往巴黎,8点半到达凯旋门。尔后的游览线路是:乘车去卢浮宫、巴黎歌剧院、老佛爷、协和广场、荣军院,下午4点乘游船游塞纳河。中午吃的中餐,晚餐是法国蜗牛。晚上6点半,参加自费项目,去圣心教堂等巴黎夜景。由于7月要办奥运会,巴黎很多地方都在搭奥运相关设施,堵车很厉害,而且晚上巴黎街上人很多,所以没有玩什么,基本上就是坐车看看夜巴黎。</p><p class="ql-block"> 2024-5-20早上9点前往巴黎南面的14区,参观巴黎国际大学城。尔后,前往瑞士。当晚7点半,到达法国第戎南面著名的勃艮第葡萄酒产区一家高尔夫酒店(Golf Hotel Colvert)住下,是一家非常不错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2024-5-18早上9点,洛雷恩(Rue Merlin)酒店</p> 2024-5-18下午2点到达凡尔赛宫。 在左手边一家中餐馆吃饭,旁边就是一家中国人开的商店。 <p class="ql-block"><b>凡尔赛宫</b></p><p class="ql-block"><b>法国简介</b></p><p class="ql-block"> 法兰西共和国(法语: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简称法国,首都巴黎,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西班牙、安道尔接壤,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海洋性、大陆性、地中海型和山地气候并存。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550000平方千米(不含海外领地),海岸线2700千米,陆地线2800千米,本土划为13个大区、94个省。截至2024年1月,法国人口为6837万人 ,主要为法兰西民族,大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p><p class="ql-block"> 法国古称“高卢”,5世纪,法兰克人移居到这里,建立法兰克王国。10~14世纪,卡佩王朝统治时期改称法兰西王国。1789年7月14日,爆发法国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废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国。此后历经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获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德国入侵,戴高乐将军组织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解放巴黎。1946年10月,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1958年,第五共和国成立。</p><p class="ql-block"> 法国是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在核电、航空、航天和铁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钢铁、汽车和建筑业为三大工业支柱。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北约成员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经合组织、欧洲议会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总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景点---凡尔赛宫 </b> </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Palace and Park of Versaille)及其园林位于法国巴黎西南的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是欧洲最大的王宫,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是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凡尔赛宫的园林在宫殿西侧,从南到北分为三部分,南北两部分是花坛,中部是水池。跑马道、喷泉、水池、河流与假山、花坛、亭台楼阁一起,使凡尔赛宫的园林成为欧洲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杰作。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 凡尔赛宫原为国王猎庄,路易十三时建造了一个小城堡,1662路易十四时动工扩建,路易十五时期完工。在保留小城堡的前提下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包括城堡、宫廷、花园在内的王宫。占地2473公顷。三条放射形大道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宛如是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集中点。体现了当时法国的中央集权和绝对君权观。<br>  凡尔赛宫殿长400米,立面分三段处理,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典范,对17、18世纪的欧洲建筑产生重大影响。主体建筑构架由卢浮宫首席建筑师勒沃规划,室内的雕塑、家具、壁画由崇尚罗马艺术风格的画家勒布伦任总设计和总监。凡尔赛宫的大规模扩建由芒萨尔负责,著名的“镜廊”和大特里亚农宫是他最杰出的作品。<br> <p class="ql-block"><b>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国王的居所。经过数代建筑师、雕刻家、装饰家、园林建筑师的不断改造润色,一个多世纪以来,凡尔赛宫一直是欧洲王室官邸的典范。 </p> <p class="ql-block"><b>欧洲王室官邸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始建于1624年,当时是国王路易十三的狩猎城堡。后来由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倾尽人力、物力,在原本是沼泽的地上改造扩建为王宫并将政府迁移到这里办公。工程始于1662年,结束于1710年,实际上到工程最后完工,用了近50年的时间。在完工后的凡尔塞宫,法国名流贵族彻夜饮酒作乐喧嚣不止,这是路易十四从政治上、经济上抽掉反对王室的封建贵族们的基础的阴险谋略,但同时它也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波旁王朝走向破灭之路。</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是法国封建统治历史时期的一座华丽的纪念碑。从内容上讲不仅是法兰西宫廷,而且是国家的行政中心,也是当时法国社会政治观点、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它是欧洲自古罗马帝国以来,第一次表现出能够集中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专制政体力量。当时,路易十四为了建造它,共动用了三万余名工人和建筑师、工程师、技师,除了要解决建造大规模建筑群所产生的复杂技术问题外,还要解决引水、道路等各方面的问题。可见,凡尔赛宫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法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艺术上讲,凡尔赛宫宏伟壮丽的外观和严格规则化的园林设计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鼎盛时期文化上的古典主义思想所产生的结果。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它的设计思想。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引起俄国、奥地利等国君主的羡慕仿效。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在维也纳修建的美泉宫、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无忧宫,以及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海伦希姆湖宫都仿照了凡尔赛宫的宫殿和花园。</p> <b>凡尔赛宫建造</b><br> 路易十四用了28年时间把这里扩建为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宫殿建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凡尔赛宫的大门用黄金和黑铁铸成,院子正中有路易十四的塑像。宫殿的中部是王宫、卧室、客厅、餐厅、工作室、会议室、游艺室和长廊,北部是王室教堂和歌剧院。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div> 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这里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div> 为了修建王宫,路易十四命人从各地运来大量的泥土来填充地基,并把森林外迁。将数条河流改变流向,并制造巨大的抽水机将塞纳河水抽到150米的高度建造喷水池。宫殿内部装饰无不经过精心打磨雕凿,动用了全法国有名的建筑家、画家、雕刻家、园艺家、工艺家以及数万人力昼夜建造。<br></div></div> <div>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br></div><b>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园林</b><br> 凡尔赛宫园林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园林,其奢华几可与凡尔赛宫相媲美,由法国造园家和路易十四的首席园林师安德烈·勒诺特尔设计。花园占地6.7公顷,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图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构筑整齐划一,透溢出浓厚的人工修凿的痕迹,亦体现出路易十四对君主政权和秩序的追求和规范。园中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草坪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喷泉随处可见,雕塑比比皆是,且多为美丽的神话或传说的描写。长、宽分另为1650米和62米、1070米和80米呈十字交叉的大、小运河,为多人文色彩,少自然气息的皇家花园增添了几多天然氛围。凡尔赛宫花园堪称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br> 花园内有1400个喷泉,还有一条长1.6公里的十字形人工运河。路易十四时期曾在运河上安排帆船进行海战表演,或布置贡多拉和船夫,模仿威尼斯运河风光。凡尔赛宫的花园还收藏大量的雕塑作品,别致的雕塑到处可见,在花坛旁,在喷泉边,在茵茵绿草地上。南北花坛绚丽光彩,两个水坛有象征法国河流的四尊卧式雕像和八尊美女儿童雕像舆之相配。用它们的洁白和艺趣,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团锦簇和大片大片的绿地。透明的喷泉水柱在音乐的伴奏下时高时低地舞蹈着,整座花园给人留下的是既华丽又浪漫的印象。<br> 凡尔赛宫全景图。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后花园。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后面照。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后侧面。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p class="ql-block"><b>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这里发生了许多见证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 镜厅(Galerie des glaces)位于凡尔赛宫二层,西临花园,从战争厅左转就是。它是凡尔赛宫最大也是最著名、最华丽的房间,由建筑师朱勒·阿尔端·芒萨尔和法国首席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将原来俯瞰花园的屋顶平台改建而成,工程从1678年一直持续到1686年。整个大厅长73米,高13米,宽10.5米,一侧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型落地窗,另一侧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墙面,将整个大厅空间角度扩展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b>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这里发生了许多见证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 凡尔赛宫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米,高1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9幅巨型油画和18幅圆形彩色画。长廊的一边有17扇高大的拱形窗户,另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宫殿内部装饰很有特色,绘画、雕塑、大理石、水晶、青铜、丝绸饰品均是宫廷装饰的不朽之作,尽显路易王朝的奢华。用大理石镶砌,并配以雕刻、挂毯和油画。厅内的家具全部用名贵木材精雕细刻而成。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多支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碧辉煌。</p> 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镜亭内雕塑。 镜亭内雕塑。 镜亭内雕塑。 镜亭里的罗马皇帝雕像。 凡尔赛宫舞会厅,有巨大的管风琴,奢华的巴洛克装饰。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奢华的屋顶装饰画。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房间。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div>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div><div><b>路易十四肖像 里戈 法国 1701年</b><br> 布面油画 277x194cm, 凡尔赛宫藏。<br> 这幅画是在路易十四63岁生日那一年订制此画的,他原想送给他的孙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但由于自己太喜欢,故而将原作留在凡尔赛宫的阿波罗厅内。巴黎卢浮宫也有一幅,看来卢浮宫的这幅也只能是复制品了。画面上,放在垫子上的王冠和“正义之手”、带有白鼬皮里子的双饰带花的礼服大衣、查里曼之剑和亨利四世的权杖,所有皇室权的象征物齐聚于此标准的官方肖像画中。有人说里戈是画者之王,也是王之画者。<br></div> 路易十五画像。凡尔赛宫馆藏。 凡尔赛宫壁炉。 凡尔赛宫皇帝寝宫。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皇帝寝宫。这是2024-5-18日拍摄。 凡尔赛宫皇帝办公室。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内画廊。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凡尔赛宫内画廊。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2日参观时拍摄的。 2024-5-18日下午5点,我们从凡尔赛宫出来,外面下着大雨。 凡尔赛宫门前的路易十四雕像。 2024-5-19早上8点,在凡尔赛镇酒店门口登车前往巴黎。 2024-5-19早上8点半到达凯旋门。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厚22米,于1806年动工,1836年揭幕。<div><b>凯旋门</b><br> 凯旋门(法语:L'Arc de Triomphe),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香榭丽舍大街,地处巴黎戴高乐星形广场中央,是为颂扬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由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主持修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是法国国家象征之一、法国四大代表建筑之一、巴黎市地标纪念碑。凯旋门正如其名,是一座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的大门。它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圆拱门,位于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的环岛上面。这座广场也是配合雄狮凯旋门而修建的,因为凯旋门建成后,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于是就在19世纪中叶,环绕凯旋门一周修建了一个圆形广场及12条道路,每条道路都有40~80米宽,呈放射状,就像明星发出的灿烂光芒,因此这个广场又叫明星广场。凯旋门也称为“星门”。</div><div> <b> 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b><br><br></div> 网上图片。 这是凯旋门东面。左右门墩的墙面上的大型浮雕分别为"出征"和"胜利"。 这是凯旋门西面。左右门墩的墙面上的大型浮雕分别为"和平"和"抵抗"。 2024-5-19早上9点40到达卢浮宫后面,巴黎圣日耳曼奥赛尔教堂,创建于7世纪,一般被认为是卢浮宫的教堂。<br> <b>  巴黎圣日耳曼奥赛尔教堂</b>,这座教堂混合了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引人注目的外观特点是门廊、玫瑰窗,以及环绕整个教堂上方的栏杆。堂内有15世纪的木制的圣日耳曼雕像、同一时期雕刻的萨拉戈萨的味增爵石雕、弗兰德斯祭台木雕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br> 教堂历史悠久,约三百多年。建于一六八三年,由弗朗索瓦乐·梅谢尔按照查尔斯·莱布兰的设计图纸建造。 历史上曾是法国国王的礼拜堂,又名埃格里斯·圣日耳曼·欧塞尔教堂。 对游客来说,其门廊、栏杆、玫瑰花窗、浮雕为建筑装饰的特色,颇值一观。 比较所见的教堂建筑,感觉其建筑装饰比较综合,想必此教堂经历颇多,翻修多次,复合了多种元素,如文艺复兴式、哥特式等等。 这条街前面右手边就是巴黎圣母院,由于2019年发生大火,现在还在维修。 卢浮宫苏利馆东面(卢浮宫后面) 卢浮宫苏利馆北面 <p class="ql-block">从卢浮宫教堂门口下车后,左拐沿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向西就是卢浮宫。里沃利街左手边是黎塞留馆北面外墙。</p> <p class="ql-block">  网上图片。</p><p class="ql-block"><b>景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b></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建筑布局</b></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的布局像一个口朝西的“U”字:“U”字底部是正四方形的“回”字形建筑——苏利馆,“回”字中间是中央广场;“U”字右(北)翼的东半部是黎塞留庭院(黎塞留馆),西半部是流行和纺织品美术馆、广告博物馆和装饰艺术美术馆,右(北)翼建筑的北面是里沃利街;“U”字左(南)翼的东半部是德农庭院(德农馆),西半部是丘伊尔利翼,左(南)翼建筑的南面是塞纳河;“U”字中间,苏利馆以西、黎塞留馆以南、德农馆以北的广场中央是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西面是卡鲁索广场,广场中央是卡鲁索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是卡鲁索凯旋门。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1日拍摄。小凯旋门(Arc de triophe du Carrousel)。是柯林斯风格建筑的范例,建于1806年至1808年之间,以纪念拿被仑前一年的军事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1日拍摄。</p><p class="ql-block"><b>景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b></p><p class="ql-block">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p> <p class="ql-block">黎塞留庭院西南角墙。</p><p class="ql-block"><b>景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b></p><p class="ql-block"><b>历史概况:</b></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4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p><p class="ql-block">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着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p> <p class="ql-block"><b>景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b></p><p class="ql-block"><b>展馆简介:</b></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法国人将这些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卢浮宫区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p> <p class="ql-block"><b>景点---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b></p><p class="ql-block"><b>馆藏历史:</b> </p><p class="ql-block"> 巴黎卢浮宫与列宁格勒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并列,号称世界三大博物馆。卢浮宫馆藏虽丰,但慕名而来的观众却难窥庐山真面目。因为它的6个展馆仅在星期一、三两天基本全部开放,其余4天轮流开放,星期日只开一半。而且目前的展品仅占全部馆藏的1/3。如仅它的藏画就有15000件,但平时用以出展的不过2000多幅,因此有幸目睹卢浮宫全部珍藏的人寥寥无几。</p> 黎塞留馆西南角特写。 德农馆北面。 德农馆正门特写。 卢浮宫丘伊尔利翼北面。 卢浮宫丘伊尔利翼南面,靠塞纳河。 卢浮宫丘伊尔利翼西南角建筑特写,靠塞纳河。 卢浮宫丘伊尔利翼南面,靠塞纳河。 黎塞留馆正门大厅 黎塞留馆正门,正对贝隶铭的金字塔。 <p class="ql-block">法国讲解员一再宣称卢浮宫展品全是艺术精品,不存在所谓的卢浮宫“三宝”的说法。但是从其高悬的广告上可以看出,著名的“宝贝”是存在的。</p> 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1日参观时拍摄的。<br> 这张照片是2008年12月1日参观时拍摄的。<br> <p class="ql-block"><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维纳斯):</b></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她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p><p class="ql-block"> 《断臂维纳斯》已经是世界家喻户晓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是一尊手臂残缺的大理石雕塑。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法国重金收买后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维纳斯):</b></p><p class="ql-block"><b>断臂之谜</b></p><p class="ql-block"> 有人发现19世纪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的回忆录,解开了维纳斯断臂这个100多年来的谜。</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出土时维纳斯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p><p class="ql-block"> 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并获得了伊奥尔科斯的应允。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听完汇报后,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谁知农民伊奥尔科斯此时已将神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截夺。英国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位断臂女神。</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解释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雕塑者请了许多名人加以评定。大家看后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人们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但作者当即敲断左臂。众人问为何,作者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如果那样,我宁愿它是残缺的美。</p> <div><u><i>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i></u>。</div><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蒙娜丽莎</b><div> 《蒙娜丽莎》这幅油画又称为《乔空达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div><div> 达 芬 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著名的艺术家。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div><div>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据说蒙娜丽莎还很神秘,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还是两侧,她的目光总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br> 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br>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br>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br> 死因之谜<br>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br></div> <p class="ql-block"><i><u>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u></i></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胜利女神</b></p><p class="ql-block"><b> 《胜利女神》</b>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b>《萨莫色雷斯尼凯像》</b>。</p><p class="ql-block"> 胜利女神是胜利的化身,是提坦帕拉斯和斯堤克斯的女儿。她的罗马名字叫Victoria 维克托里亚(维多利亚)。她的形象是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她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到来。 她还是宙斯和雅典娜的从神。在提坦战争中倒戈向奥林帕斯并助其获胜。</p><p class="ql-block"> 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于1863年发现于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最早只是碎块,后经多年修复才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但仍然缺头少臂(1950年仅有一只手臂被找到)。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也没有最后定论,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创作于公元前200年左右,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面对着茫茫大海。</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胜利女神</b></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希腊雕像充满着生命,即使残缺也是活物,人们在想像中弥补了残缺,获得了完满的审美享受。 </p> <p class="ql-block"><b>卢浮宫三宝之一(或镇馆之宝):胜利女神</b></p><p class="ql-block"> 虽然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犹如从天而降,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他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对这部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12月1日。</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藏品代表:《垂死的奴隶》</b></p><p class="ql-block"> 《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的三大雕塑之一,作品描绘了一位疲惫不堪的奴隶形象,象征着禁锢与绝望的境况。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对人类痛苦和苦难的反思和表达。</p><p class="ql-block"> 雕塑展示了奴隶的肌肉放松和身体姿势的自然流畅,同时通过绳索的象征和表情的刻画,传达了艺术家对人类命运和理想的担忧。垂死的奴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12月1日。</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反叛的奴隶》又名《被缚的奴隶》</b></p><p class="ql-block"> <b>米开朗基罗</b>另一个奴隶雕塑。塑造一位强健有力的裸体青年奴隶侧转着身体,胸腰间被一条象征性的绳索缚住,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蕴蓄着极大的力量,雕像具有运动的节奏,他那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他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这种动势的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将要迸发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相比之下,身上的绳索则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似乎仅仅成了装饰品。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蕴蓄着极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解脱,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痛苦,和实现理想的要求。</p> <div><u><i>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i></u>。<b><br></b></div><div><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b></div>作者德拉克罗瓦,作于1830年<br>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巴黎民众推翻波旁王朝时的战斗场景,画中半人半神的女性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为国捐躯的圣女贞德。在很多人眼里,高举三色旗的女神就是圣女贞德的化身,她就是引导人民走向自由的女神,后人称其为Lady Liberty,Goddess of Liberty或Marianne(玛丽安,法国最常见的女子名之一)。<br> 《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是自由和理性的象征,和圣女贞德一样,都是法国人崇拜的英雄,都可以被认为是“自由女神”——只不过“玛丽安”是拟人化的女神,而圣女贞德是真人罢了。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都穿衣服;而古罗马神话中的神基本都裸体,很少穿衣服。依照这个传统,作者让“玛丽安”光脚不穿鞋,并让她的希腊式长袍挂在半身,只给她戴了一顶法国女帽,使这位女神既古典又现代,这就是法兰西艺术。<br> <div><u><i>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i></u><b><br></b></div><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b><div>英文名称:Le Sacre de Napoléon(法文)<br>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br>创作时间:1805-1807年<br>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610x931厘米<br>现藏地点:法国-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各一幅)<br> 大卫在拿破仑的身上,看到古典神化的再现,在他看来,对拿破仑辉煌成就的赞颂,是一个唤醒整个时代和表现理想人物典范的时机—— 达妮埃拉·塔拉布拉<br>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记录的是发生于1804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国王加冕仪式,1799年,带着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荣耀,拿破仑在“雾月政变”之后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div><div>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废除了法兰西共和国,直接称帝,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极其傲慢的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以视君权神授,目的就是借助教皇在宗教势力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乃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帝位。在加冕时,拿破仑直接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大卫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div><div> 大卫以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景为中心,把加冕现场的横断面完美的展现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描绘了这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人物繁多的场面,在光线处理上,以加冕中心场景为核心,明暗对比强力,过渡自然和谐,使画面重点突出,庄严肃穆。<br></div><div> 在大卫的精心构图艺术加工下,实际身高只有1.68的拿破仑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形象光辉高大,站在一脸无可奈何的教皇庇护七世前方,庞下众人神情肃然注目着他双手高举神圣皇冠,正要将它赐给跪在台阶下毕恭毕敬婉若少女的皇后约瑟芬,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div><div> 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 ,伸着手指为他们祝福。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后面中间坐着的女人是拿破仑的母亲,因不喜欢约瑟芬而拒绝到场,但也被路易大卫画在了里面。前排右边穿红色袍子的是瘸子外交部长塔列朗。左一是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也是没有到场后补上去的。左二是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后来拿破仑三世的爸爸。左边穿红衣拉着妈妈手的男孩,是约瑟芬的外孙查尔斯·波拿巴王子。画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绝无雷同,让观者不得不称赞大卫将古典主义的典雅精美发挥到极致。<br></div> <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 圣 母 子 与 圣 安 妮 》</b><br> 《圣母子与圣安妮》是达·芬奇于1508年至1510年期间创作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画中描绘了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圣安妮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妮虽然也很年轻,但面对圣母的身躯却显得稍显不适应,难以承受如此重量。然而,圣安妮脸上展现出笑容,是对着眼前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而发出的。圣母则坐在那里,宛如坐在安乐椅上,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div> 《圣母子与圣安妮》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精湛描绘。画中圣母和圣安妮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呈现出温馨和亲近的氛围,展示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其他艺术家对家庭场景和情感表达的探索,成为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div><div> 《 圣 母 子 与 圣 安 妮 》是达芬奇十大名画之一。</div></div></div> <div><u><i>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i></u><b><br></b></div><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岩间圣母》1</b><div> <b>作者达芬奇。</b>《岩间圣母》1的一幅传统宗教题材画作。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尤其是画家着力描绘的面庞被刻意营造出的神秘气氛所笼罩,人物轻柔、温存、纯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显出来。</div><div> 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从岩缝里穿凿而出,竟然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兰和一些蕨类植物。远处蓝色的天空透过岩体之间的孔洞和夹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年轻的圣母玛利亚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耶稣伸过去,天使乌列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br></div><div> 这一组动作是按金字塔的构图原理组建安排的,塔顶是圣母的头,侧边是他伸出的双手,底角是天使和婴儿。达芬奇把结构看作打开作品意图的钥匙,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主义金字塔式的人物构图。<br></div><div> 《 岩间圣母 》1是达芬奇十大名画之一。</div> <u><i>这是这次卢浮宫行中比较满意的拍摄之一。</i></u><br><b>卢浮宫藏品代表作:《美丽的费隆妮叶女士</b> <b>》<br> 作者达芬奇,</b> 1490-1496 <br> 《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La belle ferronnière)是达芬奇的一幅肖像画,现藏于卢浮宫。此画有时也被称作《无名女士的肖像》。卢浮宫方面认为这幅画是达芬奇在米兰求学时所做的作品。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12月1日。<br><b>卢浮宫馆藏代表作:《花园中的圣母》</b><div> 拉斐尔, 意大利, 1507年。布面油画 122x80cm。 巴黎卢浮宫藏。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1483年3月28日或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称为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br> 拉斐尔的艺术作品典雅和谐、秀美诱人,创作这幅画还有一段趣闻。一天,拉斐尔在花园中散步,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花丛中剪枝,艺术家被她那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立即敏捷地将这位姑娘的形象速写下来。不久,他用这位少女做模特儿,创作了这幅名画。因这姑娘是园丁的女儿,故这幅画又称《美丽的园丁之女》。这幅《花园中的圣母》表情最有特色,算得上是拉斐尔最优秀的圣母像。<b><br></b></div>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12月1日。</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馆藏代表作:一件著名且略显另类的罗马雕塑《沉睡中的赫尔墨阿弗洛狄斯》</b></p><p class="ql-block"> 精彩绝伦的罗马雕塑《沉睡中的赫尔墨阿弗洛狄斯》《Sleeping Hermaphroditus》这件雕塑堪称精品,美轮美奂,但绝大多数人观看这座雕像时,更多的是被雕像中巧夺天工的柔软床垫和枕头所吸引并为之惊叹。</p><p class="ql-block"> 从背后看,无疑这是一位正值妙龄的美少女。皮肤细腻,五官精致,背部、肩部和腿部曲线柔和,造型优美的臀部和丰腴的胸部都可与维纳斯相媲美。可是当我转到“她”的前面,赫然发现她是个双性人!</p><p class="ql-block"> 《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馆藏于巴黎卢浮宫的希腊馆。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少年海尔玛弗狄忒是商业之神赫尔墨斯和爱神阿芙洛狄特(也就是维纳斯)的儿子,是希腊神话的一位阴阳神。传说中他美貌惊人,湖中水仙萨拉玛西斯疯狂的爱上了他,但他拒绝了萨拉玛西斯的仰慕和追求,水仙子为了能与他永远在一起,请求主神宙斯将他们的结合为一,宙斯满足了她,就这样海尔玛弗狄忒成了雌雄同体,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从此世间的男女孜孜以求自己的另一半。</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年12月1日。</p><p class="ql-block"><b>卢浮宫馆藏代表作:一件著名且略显另类的雕塑《沉睡中的赫尔墨阿弗洛狄斯》 </b></p><p class="ql-block"> 《沉睡中的赫尔墨阿弗洛狄斯》雕像全由大理石雕塑而成,整体长145厘米,与真人一般大小,雕像自公元2世纪以来就已经存在,至文艺复兴以来被制作了各种不同复制品,以卢浮宫现在展出的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所展出的睡觉中的赫尔墨阿弗洛狄斯雕像于1608年在罗马出土,是一位修道院的的园丁在为葡萄园松土时无意中发现了埋藏地下一尊神奇的雌雄同体的精美雕像,被红衣主教西皮奥·博尔盖塞花重金收购并放置在梵蒂冈,在1620年以60金币的报酬委托当时最著名的文艺复兴艺术巨人贝尔尼尼对雕像进行修复,贝尔尼尼为雕像修复时应红衣主教的要求增添了一个枕头和海绵床垫,从而成就了一件美轮美奂的雕塑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在拿破仑征服意大利后经过教皇同意,从梵蒂冈西斯廷运往法国巴黎,在1807年由与波琳·波拿巴结婚的普林西比·卡米洛·博尔盖塞从博尔盖塞收藏的许多其他作品一起购买,最后被移至卢浮宫。</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里的这座雕像往往被大家误认为是贝尔尼尼的原作,其实不是,但贝尔尼尼可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巨匠,他既是画家又是建筑师,当然还是雕塑家,其一生设计了众多的建筑、教堂及公共广场,但其主要成就更多体现在雕塑与建筑装饰上,其设计的雕塑精品众多,并占据了17世纪意大利艺术史中极大篇幅,被后人称为巴洛克之父。</p> <div><b>缪拉骑马像</b><div><b></b> 作者格罗, 法国 ,1812年, 布面油画 343x28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表现了骑兵元帅缪拉的风采。缪拉(Joachim Murat,1767-1815),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一世的元帅,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div></div> 卢浮宫金碧辉煌的奢华巴洛克装饰。 <b>卢浮宫绘画馆。</b> <b>卢浮宫雕塑馆。</b> 卢浮宫艺术品达4万余件,只能是看看那些著名的作品。如果是美术爱好者,甚至可以带上画板去临摹,用心去体会大师的创作思路、构图创意、技法手段等等。一般人也就是体味感受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