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百塔》之鄠邑敬德塔

凯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 王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杜甫描写紫阁峪的佳句让人浮想联翩也引人入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阁峪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原户县),在髙冠峪和太平峪之间,当地人称紫峪。峪内重峦叠嶂,山峰嵯峨,灌林茂密,溪流潺潺。最高山峰紫阁峰海拔2182米,是终南名山之首,峰若楼阁,夕阳西照紫气氤。它也是从古至今圣僧隐居及游人欢喜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千多年前的紫阁峪内有一座宝林寺(或称紫阁寺),传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由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监修,分为塔和寺两部分,宝林寺塔位于一座小山头上,俗称敬德塔,塔体宏伟挺拔,雕工精细,造型秀丽,装饰典雅。此塔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完整无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塔之前,先了解一个人,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5日 ),名恭,字敬德,本名尉迟融 (《新唐书》作尉迟恭 )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唐初大将。尉迟恭是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等作品中的人物,外号黑袍将军。打铁出身,他自幼力大好武,对弓刀石,马步箭样样纯熟,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尤善使一对十八节紫金雌雄钢鞭。 尉迟恭乃黑煞星转世,原为定阳王刘武周部将,掌中一杆丈八蛇矛枪,勇不可挡,力敌万人。曾与秦琼三鞭换两锏,故二人并列隋唐第十三杰。 归唐后封虢国公。后为救薛仁贵,鞭打禁门,将钢鞭打断,想起师父“鞭在人在,鞭亡人亡”之言,撞柱自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初七,尉迟敬德调任鄜州(治洛交,今陕西富县)都督。此后,尉迟敬德又出任夏州都督。显庆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658年12月25日),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认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从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尉迟敬德墓志石色晶莹,雕刻细致,志盖用飞白书,是全国出土的唯一用飞白体书写的墓志。其墓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陕西昭陵博物馆。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政变的过程中,尉迟敬德表现英勇,临危不乱,为李世民夺取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功居第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德塔为宋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宝林寺塔,位于鄠邑区东南25公里的太平乡紫阁村南紫阁峪内。传宝林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敕建,尉迟敬德监修(后人因附会称此塔为敬德塔),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宋代重修。宝林寺至清同治元年焚(1862)毁,现紫阁山上仅宝塔遗存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塔历史上屡有建毁,史无详载。现塔建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残高16.98米,底层每边长2.8米。塔身底层较高,面西辟券门,门高1.6米,宽0.7米,塔檐下施五铺作双抄斗栱。二层以上实心,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隐出倚柱、阑额、平座钩栏;当心间辟券龛,两侧饰菱花假窗;层间叠涩出檐,砌作椽头、菱角牙子;檐下及平座钩栏均施四铺作单抄斗栱,补间铺作一朵。塔顶残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维修该塔时,在五层西券龛内发现塔铭1方,高26.5厘米,宽24.5厘米,其上刻铭:“紫阁山主贵师伯寺主大师崇净小塔主得用舍塔、上铃人阿周薛清、本院主官王庆、东京高鞋人曹佯、木作都科刘顺、本县修塔都科扬升、塔下庄功德人郑明,元祐七年八月十五日起塔。”该塔铭为现塔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确证。此前,有唐建和五代建两说。近年有学者认为,宝林寺塔原系保存唐玄奘灵骨的舍利塔,此说未得到实物资料的佐证。相传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黄巢起义,樊川塬上烽火狼烟,兴教寺危在旦夕。和尚们密谋将玄奘遗骨转移到紫阁峪宝林寺。后又传公元998年(宋端拱元年),金陵僧人可政游历到紫阁寺携走玄奘顶骨,迎请于金陵天禧寺供奉。另外,宝林寺遗址内曾有砖砌六角形僧人舍利塔3座,俱毁于“文革”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敬德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敬德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德塔,就像是一位屹立在天地之间的大将军,任时空在山间悠然流转,任岁月交错前行,也改变不了它历经沧桑的轮廓,改变不了它在后人心目中高大的形象。它就这样静静地沉浸在时光渲染过的树林中,古老的塔身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树与山与岁月共同迎接璀璨的明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处依稀的人间烟火,小桥流水人家,是生活亘古不变的期待。时光不语,岁月有痕,天高云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