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哥和大嫂</p> <p class="ql-block"> 1929年腊月初八(农历),家家户户准备迎接新年,在西河乡盐池河村的陶家弯小山村,一户郭姓人家喜上眉梢,一个婴儿哇哇坠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贵子,他就是我的大哥,按辈分取名郭秉森。我妈妈15岁便与父亲成亲,16岁生育了我的大哥,父亲大母亲6岁。</p><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家五口人,爷爷,婆婆(即:我们的外公外婆,因父亲是上门女婿)和爸爸,妈妈,加上大哥共五口人。婆婆在家照看孙子,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当时家有旱地五亩,其中有水田五分地,一年农忙下来,收的粮食基本可以维持全家的温饱。</p><p class="ql-block"> 1942年,大哥十三岁时,到一个保长家念私塾。大哥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到十八岁时,由于躲兵又到保长家读书,明里念书,实际上是帮忙教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规定三抓一,就是说家有三个儿子,成年必须抓一个去当壮丁。为了躲兵,父母决定,老大送去读书,老二送人做儿子,老三留家种田。大哥生下来就带有富贵命,没有吃到多少苦,只是苦了二哥和三哥。1948年8月洋坪镇解放了,年底远安全县都解放了,大哥回家帮忙种田。大哥当时是村里唯一有文化的人,说话做事通情达理,对外边社会也有所了解,他爱憎分明。我记事的时候,当地一个地主的狗腿子名叫杨兆清,跑到我们家撒野,大哥一看气上心来,立即喊来幺爹,爸爸,拿着绳子,要把他捆起来用大粪淋他,杨兆清一看不对,吓的他落荒而逃。大哥,幺爹和爸爸一直追出很远,直到他躲进一户向有直的人家,才算了事。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来闹事了。</p><p class="ql-block"> 1949年,大哥20岁时经人介绍,到西河村和一个叫王国梅的姑娘结婚。大嫂身高一米六零,苗条身材,明亮的眼睛,粉红色荷花的容颜,人称西河第一美人。这时全县正开展斗地主分田地,各村都成立了农会。大哥能说能干,又有文化,被村民选为农会主席。在大哥的带领下,西河村农会工作成为全区样板。大哥由于工作出色,被县工作组看中,要调他出去工作,由于大嫂的阻碍,好说歹说,大嫂就是不同意大哥出去工作。后来大哥带着大嫂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盐池河村,住进了爷爷原先买的房子,在瓦屋柳三沟分了两亩旱地。在大哥和大嫂的辛勤劳作下,收的粮食吃不完。也就是在这一年,即1951年的8月9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闺女,按辈分取名大英。为祝贺喜得千金,村民们在大哥家里演了一晚上的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很热闹,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全县开展大办教育,每个村都要办学校,大哥被选为盐池河村民办教师,次年入了团。五八年全县开展小学合并,盐池河村小学被合并到大磨冲中心小学,大哥同时被调到了大磨冲小学任教。两年后调到西河乡当团委书记。由于大哥工作出色,共青团的工作做地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两年后,调到县公安局工作。然后又调到县工业局当副局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把大哥当做走资本主义走资派批斗,挂黑牌子游街,挨打,对大哥的人身进行了折磨,但大哥始终坚持对党的信仰,初心不改。文化大革命后期,县委任命他为县工业战线组长,实际上是局长一职。一年以后又调到煤炭局任局长。全县煤炭工人近千人,大哥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县的山山岭岭,寻找矿源,为远安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大哥天生性格耿直,不喜欢吹牛拍马,对领导有不同意见喜欢直接提出来,不喜欢兜圈子,有时还顶撞领导,因此得罪了有的领导,后来被调到洋坪镇任副镇长,党委委员,分管农业。后又调到河口乡任副主任,党委委员,分管农业。在河口工作期间,他领导了修太平水库,为河口的旱涝保收起到了很大作用。在他接近快要退休的年龄时,他向上级领导提出申请要求回家乡工作,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调他回荷花镇(嫘祖镇)工作,分管工业。荷花镇是全县企业最多的镇,是县里的税收大户。大哥帮企业出主意,解决难题,荷花镇企业在全县名列前茅。大哥在荷花镇一直工作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贤淑的女人做后盾,大嫂就是大哥的坚强后盾。大哥与大嫂生育了五个孩子,即:大英、大龙、大鳳、翠莲、大军,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大哥常年在外工作,大嫂在家拖儿带女,照顾子女的任务全落在大嫂一人肩上,还要种田养活一家人,硬是把大嫂磨练成了一个女汉子。扶犁耕田,农活样样都会,涨大水了还会和男人一样放排。大哥不在家时,独自做起了一栋三间房的大瓦屋,也累苦了她们的大闺女。大闺女大英身为家中老大,成为大嫂的得力帮手。大英由于年轻的时候做的苦,到现在老了,一身的毛病都出来了,特别是腰肌劳损,都是年轻时做的苦落下的病。大英本可以出去继续读书参加工作的,公社党委廖必仁书记要留她当盐池大队书记,她的人生定格在农村,在农村这个天地奋斗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我给大嫂的评价是:家庭顶梁柱,丈夫贤内助,儿女们的好老师,左邻右舍的好朋友。大嫂人缘关系好,邻里和睦友善。对子女教育好,家教很严,子女个个成器。大哥在县工业局和煤炭局当局长时,亲自招工都没有招一个自己的子女。他们的五个孩子没有凭借他们的爸爸搞特殊化出去工作,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干出一番天地。尤其是二儿子大鳳,当兵到部队,在部队锻炼几年后转业到地方,白手起家,一点点的奋斗做了自己的房子。天不许人愿,一场大水冲走了房子和家里所有的财产,一无所有,从头再来,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远安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企业家,并上了报纸。他对郭氏这个大家庭也是照顾有佳。</p><p class="ql-block"> 父母生我们十一兄妹,母亲虽读过书,毕竟是家庭主妇,上有老,下有小,精力顾不过来。父亲没有上过学,一字不识,忠厚老实,只会下苦力做事,我们十一兄妹基本上是大的照顾小的。俗话说,长哥如父,长嫂如母。大哥大嫂在我们心目中有极高的威信,我们兄妹从成长到成家立业,他们都尽到了一个长哥长嫂如父母般的责任。记得七弟秉智考上了县一中学,大嫂把她出嫁穿的制服改成男式制服送给七弟上中学穿,把自己的脸盆送给七弟用。大妹秉英上县一中,每月的生活费都是从大哥和四哥微薄的工资中支出。大妹秉英大学毕业在省城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大哥认为大妹工资低,省城开销大,便号召弟兄们和大哥自己的孩子们伸出援手,对大妹进行经济上的援助。大妹的孩子莎莎出国留学,大哥和他的孩子们再一次伸出援手无私的支助,特别是大哥的二儿子大鳳每次出手特别大方。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妹常说,对大哥大嫂的恩今生无以回报,总觉亏欠。我和八弟秉德,小幺妹秉秀成家,他都亲自过问把关。</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世时,每年都有大哥亲自召集弟兄开家庭会议,商议父母的养老,按工资的多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每次大哥摊的钱最多。母亲去世后,幺妹和父亲跟着在大哥家生活几年,大嫂对父亲侍奉有佳。</p><p class="ql-block"> 大哥对弟弟妹妹要求很严,不管兄妹之间那个做错了事,他都会严厉的批评。大哥性格耿直,正派,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在工作中也总是会得罪领导,以至于年龄越大越往基层调。好在大哥心态好,能上能下,任劳任怨,没有情绪,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初心。</p><p class="ql-block"> 大哥的一生虽然不能说伟大,但也是不平凡的。在工作上,他无论是在县直机关还是在乡镇基层;无论是正职还是副职;他都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践行了入党誓言。在大家庭上,他作为长子,把孝心和爱心无私的奉献给了父母和兄弟姊妹。对待自己的小家除微薄的工资外,对子女要求很严,不搞特殊,甚至些许亏欠。</p><p class="ql-block"> 大哥退休后和大嫂在荷花镇上生活,与他们的子女住处只几十步之遥,不到一碗汤的距离,在儿女们的细心照顾下,晚年生活幸福,儿孙绕膝,其乐融融。2006年12月25日(农历)大哥因病住进了县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大哥大嫂和他们的儿女及孙子孙女们</p> <p class="ql-block">大哥六十岁生日,十一兄弟姊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十一兄妹及嫂子弟媳和妹夫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