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聆听了“倾听与共情——青少年会谈的基本技术”。于心理学而言,倾听的目的在于搭建良好的咨询关系,共情则要求深刻地体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触摸其情感状态。这二者不仅是心理学中关键的专业技术与理念,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基本素养。暂且放下心理学层面那深奥的本义,倾听与共情在生活和工作的细枝末节里,到处隐藏着别样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关于倾听和共情这两个词,我的内心泛起了层层涟漪。我觉得,任何关系的存在,都紧紧依附着倾听与共情,它们就是维系关系的坚固基石。父母,子女,爱人,朋友……在交流沟通中,我深知自已有着倾听的本能和诚恳的意愿,然而却缺少倾听之后的揣摩与外延。</p><p class="ql-block"> 这个外延,对于我而言,存在一种想与不想,一种能与不能。对于听,无论是听声音,还是听心声,我从不缺乏听的能力。只是听后过滤时,有些声音怎么都难以听进心里,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在很多时候,其实我只不过是一个听客,一个听后不愿过脑,懒得思考的懒人。只是被动地接纳了对方的言语,却未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和潜在意图。就像一个浅尝辄止的过客,在别人心灵的花园门口稍作停留,却未真正踏入其中探寻那繁花似锦背后的动人秘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深度剖析了一下自己,我探寻到了以下关联…… </p><p class="ql-block"> 共情,该如何形容呢。在倾听之后,往往会与之产生共情,而这种关联恰恰就是在倾听、共情之后的力不从心。它或许是一种修养,一种修为,又或是一种能力。在倾听共情之后给予对方的反馈能否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效果。这难道不正是令人欢喜,招人喜爱;心生敬畏,令人尊敬的起始点吗?</p><p class="ql-block"> 这种欠缺让我猛然醒悟,这便是我与人相处时暴露出的短板,也是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和关系忽近忽远的根源所在。有时,面对家人,我虽能安静聆听,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方深切的关怀与担忧,可无言无语无肢体表达的含蓄却遏制了共情的流淌;有时,对于朋友的倾诉,我虽能给予回应,也能精准地感知到那话语深处渴望的理解与支持,却因自我认知和换位思考的局限而遏止了共情的蔓延;有时,面对朋友的分享,我虽能表示关注,却逃避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难以与之产生深刻的共鸣。 </p><p class="ql-block"> 而真正的共情不仅仅是感受情绪,更是给予恰到好处的回应和温馨的陪伴。若想让每一段关系都充满温度、深度与厚度,就必须学会在倾听之后,用心去揣摩、用爱去外延,可我却往往总是在这边缘徘徊不定……</p> <p class="ql-block"> 听,不单用耳,要用眼,更要用脑…… </p><p class="ql-block"> 共情,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技巧。关系的层次各异,或许共情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关键更在于你愿不愿意,想不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