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题前话</b></h1><p class="ql-block">今年旅行社出的疗休养目的地,都走过了,原打算放弃,但LILY说一起吧,毕竟能一起出游的机会太少了。</p><p class="ql-block">去哪呢?湖南、云南都是近二年走的,只有山东青岛线,我的足迹还在十三年前。</p><p class="ql-block">蓉儿说,反正是去放松,到哪儿都一样。</p><p class="ql-block">那么,就确定617-621山东行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十三年前,我是去旅行,这一次,我们就——</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换个地方去生活</b><b>。</b></h1><p class="ql-block"><br></p> 6月17日一早,当地旅行社把青岛团送到嘉兴火车站坐八点一刻的动车,因为要晃荡七个小时到青岛,基本上都带了水果干粮和小零嘴,一路上邻座间相互喂食,烟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下去过瘾的站头。 和每一次出行一样,手机基本上没有休息过,它是移动OFFICE,时不时地需要利用它处理一些必要的事务;它是电子书库,收储着我心仪的作品供我随时读取;它更是相机,要留下每一帧想记录的场景。 <h3><br></h3> 和每一次出行一样,总会带上1-2本纸质书,因为身体和心灵,必须相伴在路上。这一次,我带着李娟 的《九篇雪》 。<div>中途,去了一趟洗手间,穿过整节车厢,有意识的扫了一圈,除了坐着打盹的,基本都是手机党,不是游戏、就是刷剧。</div><div><br></div> 青岛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多到达青岛站。地接导游姓马,是个混血美女,典型的东北身板。</p><p class="ql-block">车行途中,听马导说青岛。</p><p class="ql-block">青岛有三大怪,一怪是啤酒装进塑料袋(当晚在街上就看到了,当地人都提着袋装的啤酒,初看略有不适感——我想你们都懂的。看得多了就见怪不怪了);二怪是骑车没有走路快(因为青岛是山地城市,地势高低起伏,而且街巷曲里拐弯,单行线较多,开车费时,骑车费力,走路最为爽快);三怪是没有东南西北,只有前后左右(青岛和重庆、武汉一样,丘陵地貌,道路和房子的朝向都不正,所以很难用朝向方位来辨别)。</p><p class="ql-block">听得第三怪,没有方位感东西南北不辨的我,不禁暗自得意,嗯,青岛,挺适合我。</p><p class="ql-block">马导说“青岛有二黄”,我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等到“青岛大姨”的段子一出,立马同频了,敢情这二黄,就是黄渤黄晓明。</p><p class="ql-block">窗外闪过一片商业住宅区,门头上“永新公馆”吸引了车内所有人的目光,因为永新是我们当地一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名,而村里一对夫妇就在车上,众人话题火力很快集中,笑闹着让他们二人下车今晚就在这里下榻。</p> <h1><b>17日规定行程——奥帆中心和五四广场</b></h1><h3>还在旅游车上,就看到有趣的景点标志路牌,抢拍一张发到家人群,让他们找亮点。嗯,因为我家猫妹妹叫“八角”。</h3> 十三年前,还没有“创客”这个概念,好像那个时候的天空,比现在要透彻一些。 十三年前走过的点,和这一次的行程,重叠的并不多,所以,我依然是来发现、来记录的。 <div><b>奥帆中心</b></div><div>在2011年的青岛行相册里,没有奥帆中心,但百度告诉我,它2008年就作为景区对外开放了。2021年,该中心列入“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奥帆中心,是青岛作为世界“帆船之都”的象征。</div> 奥帆中心被世界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称为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奥帆基地,与北京“鸟巢”“水立方”并称奥运标志建筑。 我们在黄海岸边远眺,灰蒙蒙的云雾中,远处的帆船都只是一个个座标似的小黑点。 我们想象中的长风破浪、千帆竞发的气势,只能在广场沿线的大幅连棚广告墙的喷绘中窥见一斑了。 “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历史文化街区,还是文化旅游区,美食区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四广场,毕竟是青岛最为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人群,明显地密集了起来。 在华为的镜头下,黄海的原色依稀可辨。海浪不疾不徐,却有回声阵阵。 下午四五点的五四广场能见度真不行,用了华为P7的去雾功能,红色火炬还是不能完美呈现。也罢,朦胧美也是一种美。 我们的团队一字儿排开说笑着前行,迎面而来一个五彩斑斓的姐姐团(毕竟自己也是旁人眼中大妈的年纪了,还是厚道点好了),其中一人笔直奔向我递上手机,请我帮他们拍合影,我的同伴们都诧异,她们眼睛这么毒吗?一看就知道你会拍照?我想应该是看着我和她们年纪相差不大,担心年轻人没那份耐心吧。<br>姐姐们差不多的着装,做着抖音里常见的动作,我按照远景、中景、近景不同的景别按下了快门,自己也没有细看成果就把手机还给了他们,赶去和团队汇合。但愿我拍得有效吧,也是能令她们满意地吧。 第一晚是团餐,安排在大铭源美食城。 点餐和配餐区的透明度是合格的。<div><br></div> 酒店的加分项在于包厢和过道的墙上挂画,是齐鲁历史典故。(缺图是因时间关系没能细致浏览一番,手机又正好没电了) 团餐一般只管饱不管好,基本都是大众菜式。 马导在我们来大铭源的路上,曾介绍说“鲁菜”的特点是“黑乎乎、油乎乎、咸乎乎”,那么我们今晚这一桌肯定不是鲁菜。 在胡辣汤、毛血旺、鱼香肉丝上桌后,我的胃口被吊了起来。LILY出身河南,胡辣汤是她的拿手好菜,经她鉴定,青岛的这道胡辣汤够台面。 大铭源的狮子头个头很大,不知道是青岛特色还是厨师随性而为的。 点心有馒头和油炸汤团,馒头松软的层次感不够,油炸汤团口感不错,荣登当晚团宠榜。 根据行程安排,17、18两晚住宿在青岛北区新疆路上的中联自由港湾酒店。<br>第一眼看到酒店时,外貌协会的我们立刻就喜欢上了双子塔的造型,自由港湾的幕墙经落日余晖折射,在一旁的高层住宅楼群上被分割成一层层的窗格,又像是胶片时代的一帧帧电影影像。<br> 中联的大堂、酒店的内饰景观造型与外观是匹配的,时尚大气。 进门即见“瑞幸“,咖啡党们立刻就安心了。 话说,没进房间之前,一路上去,对中联自由港湾的好感度是打十分的,但是,进了房间后,才发现,传说中的美好,与我们无关。 说是海景酒店。但双子塔的一座楼是酒店,另一座是写字楼,我们标房的窗正对着写字楼,黄海的日落是给海景房、套房里的客人欣赏的,我们只有探出头去,才能在两座楼的夹缝里,欣赏到那么一丢丢的被拉长了捏扁了的日落,手机也不高兴,因为它恐高,酒店的窗是垂直拉伸式的,打开后的间隙只容一只手探出去,它怕掉下去,就只能放弃了把日落留在相册里的意图。<div>不知道海景房、套房里的床是怎么设置的,总之,中联自由港湾的标房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没有床头柜,一个都没有,床头也没有插座,一个都没有,两边灯座灯带的开关是一体的,一关俱关,面对这种捆绑式的设置,我和室友尼莫哭笑不得。<br><div>当海景房里尊贵的客人们伴着日落歇息又在日出中醒来时,我却因为隔音差而失眠,被迫看了一出活生生的职场奋斗剧,过了子夜,写字楼里依然有三分之一的灯光亮着,甚至到凌晨三四点曙光出现时,依然还有伏案工作的背影。</div></div> <p class="ql-block">在青岛的第一晚,晚餐后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既然是换个地方来生活,那么原有的生活方式是要沿袭的。比如,傍晚找个地方去散步,也算是四人小分队的自由行。</p><p class="ql-block">高德地图告诉我,中联自由港湾边上有自由里商街,附近还有个德国风情街。那么,先去风情街,回来再走商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167efb">17日自选行程——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德国风情街)</font></b><br></p> 跟着导航找近在咫尺的德国风情街,绕来绕去始终到不了跟前,不得已问了路人大哥,大哥听了我们的线路后马上展示了山东人的热情,不仅告诉我们找不到路是因为该转的第一个弯我们没有转,所以越走越远越绕不过去,还陪我们原路返回,之后又干脆带着我们找到正确的进口,又跟着我们走了一小段,确保我们不会再走岔道时,才跟我们告别。<br><br>至于为啥第一个转弯口我们没有弯?是因为口子在一个上坡的弄堂里,两侧停满了私家车,(我们路过时还调侃当地人高超的驾驶水平,照我们早溜坡了)我们怎么看着都像是往人家家里去的😆<div>(图中右一就是热心大哥的背影)</div> 地图资料显示,德国风情街,在馆陶路上,这条路一直是青岛的商业街、金融街,曾经,它是因着百年繁华被视为青岛的标志性街道。2005年,青岛市市北区将馆陶路打造成德国风情街。 看到“馆陶路”,旋即联想到汉武帝的姑母兼丈母娘——馆陶公主,她的女儿就是汉武帝的皇后、著名的“金屋藏娇”典故的主人公陈阿娇。后来经过查询,了解到青岛的路名都是以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命名的,而馆陶路得名就是因为河北馆陶县,馆陶县正是当年馆陶公主的封地。 根据资料显示: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德占时期曾名为凯撒街,日占时期为叶樱町。它靠近胶州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馆陶路因交通便利和交通枢纽而兴旺发达,德国驻胶市政当局将此规划为“洋行区”,各国的许多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在这里涉足。在德占青岛时期,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多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来此设立。馆陶路的交通和金融,并驾齐驱,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世纪30年代,馆陶路成为青岛的金融经济中心,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p class="ql-block">见到“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景点简介,不由莞尔一笑。作为古镇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打卡控的我,意外的遇到了团队规定行程外的景点,并且正中下怀。这便是到别处生活的一份小确幸。</p><p class="ql-block">(据资料显示: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建设于德租时期至民国时期,在这条总长度1000余米的街区中,当年有8个国家的60多个洋行入驻,现有现存德式、日式风格的历史建筑共25栋,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建筑10栋。是青岛近代港口贸易发展最早的区域,也是青岛金融业最早发端的地方。最初作为城市向北延伸的商业中心、日本侨民生活区,后逐步形成以各国银行公司为主的金融贸易聚集区。区域内建筑多为西式风格的建筑,因此也曾被冠以“德国风情街”。2021年5月27日,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作为大型公共历史建筑最为集中的街区,馆陶路一度与上海外滩齐名早已成为青岛老城区的一张名片。)</p> 道路交通博物馆:馆陶路49号。国家3A级旅游景点,国家三级博物馆,是青岛国防教育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道路交通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共包含三个场馆,A区道路交通博物馆、B区交通安全主题馆和C区“红石精神”文化馆。<div><br></div> 馆陶路汽车站:“1910年,青岛最早的汽车站建成——馆陶路汽车站。青岛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由德国人理查德经营的理查德商号开通运营。这是青岛交通业发展的起源,由此以后,青岛汽车运输业在全国率先推广。” 图为安全主题馆 图为红石精神文创馆 环海湾集团:是青岛城市更新改造投资运营公司,自然,馆陶路街区就是他家的手笔。 罗马柱、红顶灰墙、遮天梧桐,还有各色欧式和日式老建筑,静谧雅致的氛围,与上海衡山路历史文街区就像是姊妹街。 <p class="ql-block">馆陶路37号:“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始建于1927年,欧式风格,整栋建筑造型刻意建造成设船的形状,大楼沿两街交口处展开立面,三段式构图。主入口在转角处,做弧形处理。”</p> 馆陶路37号大楼的形状与上海的武康大楼颇为相似。我一时有了兴趣。一查,建造年份相差也不大,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曾用名诺曼底公寓,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的。而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大楼,是日本设计师三井幸次郎的作品,之前看到的最美历史建筑——青岛取引所旧址,也是三井设计的。邬达克在上海有专门的纪念馆,而三井幸次郎,在百度上,除了与青岛的建筑作品关联外,几乎是查无此人。 馆陶路37号:现在是青岛市北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p class="ql-block">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旧址,网红打卡地,青岛最美历史建筑之一。根据资料显示,1920年,日本人在馆陶路成立青岛取引所。“取引所”是日文中的汉字,其意思是“证券物品交易所”,进行证券、纱布、土产、钱钞交易。该大楼延续了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带有明显的德式建筑风情。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为三层高的科林斯式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个小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小弯顶。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改称株式会社青岛取引所,是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日本投降后,证券交易所成为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部。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取引所旧址长期作为北海舰队文工团驻地。</p> (内部正在装修的青岛取引所) <p class="ql-block">据说,馆陶路无论繁华还是没落期,一直就是雍容华贵、稳重厚实,就如它早期的名字“皇帝街”那般的气质非凡。</p> <p class="ql-block">静谧的夜晚,这些红瓦黄墙的老建筑,在透过树荫路灯光的投射下,用斑驳的光影书写、述说着百年的故事。</p> 我们走过了馆陶路的夜,一路,几乎没有见到同路人。 <p class="ql-block">回到新疆路上,夜幕下自由港湾的双子楼正璀璨着。</p> 自由里商街,和酒店一样,也是中联自由港湾的一部分。群里有同事结伴去了青岛三大夜市之一、青岛夜生活最具代表性的台东步行街,发来了现场照片。我们决定把第一晚留给自由里,第二晚去逛台东。 自由里商街很迷你,由头至尾不过百米,不及海盐吾悦广场的山海印巷步行街的一半,但沿线商铺的设计和装饰都很精致耀眼,且各有各的特色。 打卡墙的设置很有剧场风,文艺感就这么的扑面而来 虽然,啤酒街和青岛啤酒厂不在本次行程里,但作为青岛这座城市的标志,青岛啤酒必然是无处不在的。 几乎每一个街头巷尾,都有这样的啤酒售卖车,年轻人过来扫个码,拎袋就走。 <p class="ql-block">自由里商街,青岛啤酒的销售门店,白啤和生啤12元一斤,精酿和黑啤15元一斤,我特地搜了一下淘宝上售价,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始终没有勇气去尝试袋装的啤酒😅</p> <p class="ql-block">蓉说,不喝啤酒的话,我们也得喝点啥。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就站在“荷田水铺”的门口,看着里面的光景有点挺入眼的,就打算喝个茶歇个脚了。</p><p class="ql-block"><br></p> 荷田的店家是懂色调的,新中式的装修风格,橘红和原木搭配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很适合茶聚。 荷田也有自家的茶饮系列的文创产品。 植物标本科普展该是他家的特色吧,如果有家长带了小朋友来,那就有意外的收获了。 不赶时间的话,“荷田”还有唐装汉服,都是清新淡雅的色系,选个一二件,穿了,坐在夏日的下午,虚度一把光阴。 背景墙上的剪影猫如果是真实的存在,我会更加的心水“荷田”。撸不了那就拍几张吧。 看菜单,“春煎”“夏安”“秋绥”“冬禧”这样的字眼,已经提升了店家的品格,“手作”“轻脂”“轻盈”“本草纲目”定位又切中当下推崇养生饮品的消费者心态。“人参水”、“杏皮水”、“乌梅水”、“吊梨汤”、“海底椰雪梨膏”,产品果然不落俗套,很中式,很东方。我们四人选了不同的品种后,店家又贴心地赠送了两款茶饮。 虽然是不同的饮品,但每个人都是一副“心旷神怡”的表情。 <p class="ql-block">我点的京城小吊梨汤,是北京特色饮品,汤汁浓稠透亮,甜度适口,我一边喝着,一边顺手把一组照片发到了群里做了推荐。(当晚我们团长就循迹而去了,次日又点了这家外卖)</p> 蓉儿晚饭时被几个电话搞得没了心性,这会儿有些饿了。就边上找了家川味面馆要了碗虾仁馄饨。 自由里有家花店,后门直通中联港湾,我们走进门,也意味着第一晚的行程结束了。 第二天,在负一层的餐厅——自由食堂吃早餐,看着就像大型企业和高校的食堂。遗憾的是,早餐品种和食堂的气势成反比,说自由,不自由。 <p class="ql-block">上午出发的时间是八点半,我们六点多就起床了,看着外面天朗气清,晨曦渐露,决定再去馆陶路看一看日间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似乎馆陶路夜景的观赏度超过日景。因为有了夜间的基础,日间游走更注重信息。馆陶路的特色是风景和人文并重——“百年金融街,商行集聚地”。</p> <p class="ql-block">日间看,位于德国风情街街口的馆陶路交通博物馆两侧,相关设施和微景观设置的过于繁琐,整体观感不够大气。</p> 只能拍细节,比如被晨曦包裹的罗马柱、被爬山虎勾勒出框架线条的雕花菱形栏格以及廊檐上呈规则排列自然下垂的翠色如洗的藤萝。 馆陶路49号 走在夏日晨间的馆陶路,就像走在魔都的愚园路、武康路和衡山路街区一样,道路两侧高大的法国梧桐那饱经风霜的遒劲骨骼在晨光中愈发的清晰可辨,而它将枝叶无尽伸展,便在空中撑起了一把把自然遮阳伞,为行人遮蔽了烈日,又在两侧建筑墙面留下斑驳树影倾述一腔“君子”情怀。 馆陶路34号,曾是昔日“青岛第一粮库”,现为青岛新金融产业园,并设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实验基地推进中心。<div>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该中心的成立使市北区成为青岛市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先行区域。</div> 顺着推进中心往前走,前一晚让我眼前一亮的建筑群——馆陶路37号,市北城投公司(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出现了,蓝天下的红色船型弧顶似乎没有夜景那般惊艳。反倒是大楼沿街面展开的二层建筑立面观感颇具变形金刚般的机械风。 顺着城投大楼往前走,白天也有新发现——馆陶路26号,青岛日本商工会议所旧址(挂牌历史建筑),资料称“原先是中国人创办的国货市场,在第二次日占期间被强占,作为日本工商业团体组织的办公楼。抗战胜利以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军队中军官组织的“励志社”。解放后由海军征用,现在是解放军九二三二三医院。”雕花的铁艺大门虽然锁着,茂盛的植物和铮亮的门栏无不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 路过青岛草莓青年旅社,我就是被它的外墙钢结构楼梯给吸引了 又见最美建筑——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旧址,我不懂建筑,所以只能百度“整个建筑采用的是新古典式建筑风格,中央的主楼采用希腊古典建筑三种柱式之一的科林斯式廊柱,六根带有凹槽的花岗石柱,高大肃穆直达建筑三层,展现出建筑宏大的气势。这一设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但在尺度和比例上更接近柏林国家歌剧院。” 彩色玻璃窗,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特色馆陶路22号现在已经成为一处集博物馆,餐饮,影视基地,酒店为一体的综合体。 同样是文物,是历史建筑,青岛再利用再开发的步伐不是一般的大一般的快 看到被树荫渲染成墨绿色的路牌,似乎前一晚就是走到这里的十字路口(与陵县路)后,我们就掉头回去了。看时间的指针还在七字出头,决定继续向前看古建。 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旧址,是馆陶路上唯一的国有建筑。“1901年,青岛总商会会长祥泰号经理傅炳昭,成立了山东会馆,后又与河北人士联合,1902年成立了齐燕会馆。会馆成为青岛经济实力较强、商号数量较多的同乡会馆,也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中国人使用的会堂,东门设在陵县路上,门前有一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青岛解放后,会馆旧址由海军部队使用。” 铁门深处,是隐秘的世界。 令人感叹的是条块砖墙一个个缝隙上的圆形空洞,我们知道,这叫排空孔,是排水管、排污管、雨水管 、排气孔、给水管的放置处。属于民国时期欧式建筑的特点。而我们感慨的是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建筑依然坚固而美观,风格凝重粗犷,线条清晰简练,墙壁坚实厚重。 每一幢老房子的背后,都有一份沉甸甸的回忆,回忆里装满了故事。 馆陶路12号,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建成于1932年。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矩形平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仅在顶部檐口有些琐碎的条石雕花装饰,大面积的立面外墙则被处理成细致的水平凹线。整个建筑体现日本建筑风格。1917年,朝鲜银行在青岛堂邑路设立支店,后迁址馆陶路。抗战胜利后,该支店被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青岛分行接收。现在为中国工商银行营业场所。” 朝鲜银行青岛支店旧址,是省级文保单位。 路口英伦风的钟楼,竟然是一座仿古建筑,不过,放在馆陶路上,并不突兀,甚至还有些抢眼。 馆陶路8号,德国青岛警察署第二分署旧址。现在是青岛商务学校以及精酿啤酒创客工坊。 馆陶路5号,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汇丰苑酒店。当年汇丰银行驻青岛分支机构曾长期在此办公,故该楼也被称为英国汇丰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1914年,德国撤离青岛,汇丰选择了在青岛新的商务中心--馆陶路建设自己新的办公地址。1917年,新址正式竣工,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 该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石木结构平面呈L形,主要立面在西、南两侧,一层为大窗,二层对应三个窄窗,以求立面的变化。三层为阁楼,罩有老虎窗的孟莎式屋顶,具有德式风格。” 画风一转,就是汇丰苑酒店的墙绘广告——随时恭候的青岛啤酒。 馆陶路3号,三菱洋行旧址,现为青纺联大厦(青岛纺织总公司)、汇丰苑餐厅。这里还引进洪泰基金资源整合与生态建设平台——洪泰山海会。新东方的俞敏洪就是洪泰基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br> 三菱洋行建于1918年,原是日本三菱商事会社青岛支店营业大楼。建筑的三段式特征明显。八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石柱贯通上下层,柱础直抵基座上一层平台,柱头直顶上方厚重的檐部。建筑用花岗石砌筑,雄壮坚固。 馆陶路2号,麦加利青岛分行旧址。建于1925年。两层的正方形建筑。外观简化、朴素。彼时已八点,我们要抓紧返回,只能匆匆扫了个镜头。 馆陶路1号,横滨正金银行青岛支店旧址。“建于1919年,以8根方形花岗岩壁柱和凸檐金字塔型山花展现的仿古罗马神庙的手法。二层的正金大楼整体呈长方形,同时建有阁楼和地下室。现为青岛银行。”同样,匆匆掠过,只拍到一角(照片最右侧)。 在馆陶路和堂邑路的交叉口,有“青岛新金融街”标志和导引牌。 往回走穿过堂邑路时,疾行的步伐被被堂邑路11号建筑的恢弘气势给留住了,不带一丝犹豫地去坐在台阶上,让尼莫抢了快门,我们似乎也是这个早晨这条路上唯一的走读者,彼此都留个印象吧。 堂邑路11号,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青岛支店旧址,俗称三井洋行。始建于1920年。“楼高二层,系砖石木结构。平面呈L形,大体分西北两部分,西部为主体。正门西向,中轴线对称,左右墙角各有三根罗马式圆形贴面石柱间凹形水刷石墙面,花岗石砌基。人口处为4根罗马半圆形贴面石柱。立面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贯通上下两层的爱奥尼克壁柱。另外,顶部孟莎式屋顶和曲线形蜿蜒排列在屋顶上的老虎窗又吸收了德式风格的一些特质。”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是日本的跨国公司,日本三井物产对于从上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的青岛物流商业是处于垄断地位。三井物产在青岛的发迹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在特定时期通过特殊权力完成的殖民商业开拓史和资本传奇史。”<br> “抗战胜利后,因为当时青岛是中央直辖市,这里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的办公地点。建国后,这里作为青岛五金矿业公司。现为青建集团的办公楼。” 附馆陶路上几个碎片镜头,比如某张供路人歇脚的木质靠椅缝隙里的小花 某个路口反射在玻璃幕墙上的街景 还有磨刀人,穿梭在城市巷道里守护着最后的倔强 18日规定行程之崂山 <h3>路上,经过崂山区金家岭金融区,又见双子塔高端现代建筑。前者“钓鱼台”酒店,后者“青岛城投”。</h3> <font color="#167efb">崂山行的第一站是小麦岛公园(当地的网红打卡点)</font> 我们几乎是在日头最盛的时候到的小麦岛,下意识中游兴已减去了一半。既然是来生活而不是折腾,我们果断地放弃了上行去往腹地山坡大草坪接受暴晒,而是直接沿着岛屿的游步道环岛走,一如平时在家乡的海边、湖边、河边绿道那般行走。 强光也是摄影比较忌讳的时段,所以这份记录就是真正的“随手拍” 小麦岛四面环海,和青岛所有的水景一样,水质清澈,沙滩细腻,它是崂山区的一个小众景点,还处于藏在深宫人未识的状态,或许,在清晨或者黄昏来此,更可以细细触摸它的碧海青天,似水流年。 在小麦岛上远眺,对岸隐隐约约有座铜像,我一倍倍地放大焦距,铜像便越发地靠近我,原来是妈祖——东南沿海地区共同的海神信仰,在我们当地就叫天妃、天后。 从小麦岛回望对岸,浮山湾畔的楼宇十分清晰,更远处,有城市的气息躲在雾霭后,静静的海面上漂流着小舟,也有卡通动物造型的汽艇在海面上拉出长长的白色弧线, 还是有勇敢者去逐浪嬉水的,赤着脚丫踩着有温度的礁石,看亮晶晶的海水一波波地涌过脚踝,将太阳穿透身体传导到足底的热量一丝丝地抽离,只有裸露的肌肤淌着委屈的泪水。 我们的团队里,也有走去海礁上的显眼包,只不过,他没舍得脱去他的网红情侣鞋(他妻子随团出游,两人亮黄色旅游鞋闪瞎众人) 与LILY、蓉儿共事的日子里都是陀螺般飞转,几乎就没有一起休闲过,同框过,所以这个夏天,在异地流连的我们,必须补上这一课。 从一个有海的城市去到了另一个有海的城市,我们,必须还是我们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07en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换个地方去生活(又见胶东半岛之下篇)</a><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