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悄悄,从往昔而来,在今朝的途中徘徊萦绕,它化做一缕微风,吹过林木树梢,也携着岁月的痕迹,在这个夏天里迎面而逢。碧水悠荷,一季时光舒然,喜欢这种流云轻卷,半城岁月静宁,在走过的岁月里,有很多绚烂的风景,也悄然而待,和我们在这周四相逢,共同渡过我们舒心读书会的235期。</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道德经已经接近尾声了!学习道德经我悟出一些道理。</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8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利他而得福(无私的智慧)思维,这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与人争的智慧。它倡导的是一种顺应天道、不强行对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11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p><p class="ql-block"> 讲的是要重视无的价值,老子在这里将“有”和“无”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代表实体存在、具体事物和可见形式,“无”则象征空虚、无形、潜在以及相对的存在状态。他认为“有”和“无”相辅相成,没有“有”,就没有“无”的体现和功能发挥,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22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不争则无敌(谦逊的力量)讲的是真正的强大源自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学会放下执念,放下欲望,修炼自己的内在价值,反而能得到他人尊重和支持,形成无形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p><p class="ql-block"> 战胜自我(内心的强大)善于了解别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才最聪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p><p class="ql-block"> 逆向思考(反求诸己)思维,这是一种从反常的角度出发,强调无私与无为才能达到至高的道德境界,即通过放弃对德行的执着追求,反而能达到真正的德性。这正是逆向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不是通过积极的努力来争取某种结果,而是通过舍弃过度的执着和欲求,让事物自然而然地走向理想的状态。</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p><p class="ql-block"> 守正出奇(策略与灵活)思维,这里的“奇”指的是出乎常规、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在战争中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规则。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利用敌人的弱点和变化的形势来取得胜利。这种思想强调了兵法中的随机应变、智谋取胜,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损耗。</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p class="ql-block"> 对立统一的思维,这是一种看待世间万物变化的辩证法。生活中,每一次挑战和困难都可能孕育着转机,就像寒冬过后是春暖花开,逆境中的坚韧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学会从两面看问题,平衡心态,我们才能在起伏不定的世界中保持清醒。</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讨论《道德经》73,74章内容:</p> <p class="ql-block"><b>《道德经》73章原文:</b></p><p class="ql-block"><b>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b></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p><p class="ql-block"> 勇于敢则杀[yǒng yú gǎn zé shā]:勇,果敢,胆大。勇,气也。——《说文》。于,在。敢,勇敢,有胆量。杀,杀戮。殺,戮也。——《说文》。勇于敢作敢为就会被杀。这里的勇是一种不能掌握规律草率行事的行为方法,就像人类不了解洪水时用筑坝堵水的方法防治水患,这种方法是奔向死亡的方法,当人类了解了洪水的习性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防治洪水时候就得到成功而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用于敢的违背规律方法和用于不敢的遵循规律方法,敢在这里不是敢作敢为勇于承担责任,而是敢于违背规律胡作非为,不敢不是不敢有所作为,而是不敢违背规律行事。</p><p class="ql-block">此两者,或利或害。</p><p class="ql-block"> 此两者指敢与不敢两种情况,敢是指敢于在不了解事物运动规律的情况之下对事物采取某种行动,不敢是在不了解事物运动规律的情况之下不采取行动,所谓圣人犹难之正是在不了解事物运动规律的情况之下不敢采取行动的状况。</p><p class="ql-block">天之所恶,孰知其故?</p><p class="ql-block"> 天也就是自然,自然的好恶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其实这里隐含着遵循规律天地与自然所好,违背规律天地与自然所恶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犹难之。</p><p class="ql-block">这就把规律作为的圣人难住了,不掌握规律没法行动,自然会把要规律作为的圣人难住。</p><p class="ql-block">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规律,不争夺而善于胜利,无言语却应答自如,不召唤却自然而来,坦然舒缓却擅长于筹谋。繟然[chǎn rán]:繟,舒缓;坦然。坦然舒缓的样子。这里的谋是对于规律作为方法的谋划,筹谋。</p><p class="ql-block">天网恢恢,疏而不失。</p><p class="ql-block"> 规律的大网宽阔广大,稀疏却从不失落。遵循规律抱持三宝奉行慈、俭、恭健康兴盛,违背规律自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引出下面两章的司杀者杀和无以生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 敢于胡作非为就会死,勇于不敢胡作非为则可以活,这两种勇气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这是圣人也难以说明白的。自然的规律,不争夺而善于胜利,无言语却应答自如,不召唤却自然而来,坦然舒缓却擅长于筹谋。规律的大网宽阔广大,稀疏却从不失落。</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章“勇而不敢”不是胆小怕事的退缩,而是在努力掌握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之中,从而使得自己在顺应规律的运动中获得胜利和保存。老子的教导在论述中始终把规律作为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础和根本,从来没有离开规律而言它的,即使是没有对于规律的叙述也是在规律约束和指引下揭示真相。在这一章中“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规律作用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所谓要想惩罚对方就要先把对方置于违背规律的途径之上,让规律惩罚他。而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使自己永远遵循规律作为。所谓王者无敌,不是王者拥有敢于杀敌的勇气和力量,而是王者拥有运用规律化敌于无形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三章的“敢”→“杀”→“害”、“不敢”→“活”→“利”是上天的好恶“天之所恶”,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孰知其故”。可是“老子”告知天之所好,“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知道天之好,天之所恶便自然明了,而首恶为“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争夺的暴行终将被天网收归天道,这天网就是自然规律的作为,天道自然是暴行被自然惩罚的规律。这一章是说违背规律要接受惩罚。</p><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三章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四章和七十五章正是天网作为的具体方法。</p> <p class="ql-block"><b>《道德经》74章原文:</b></p><p class="ql-block"><b>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b></p><p class="ql-block"> 注解 :</p><p class="ql-block">当人民不畏惧死亡时,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假若要使人民常常畏惧死亡,有这样一种诡异的认为,只要被我抓到就杀掉他,看谁还敢为非作歹?通常有专管司杀的人来行使杀权,如果代替司杀的人去斩杀,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砍劈木材。代替高明的木匠砍劈木材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 当人民不畏惧死亡时,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世界上,不怕死的人还确实不少。但是,他们并非全是英雄,也不见得都很勇敢,因为多数人处在愚昧状态之下。错误的理念,糊涂的想法,浮躁的性情,狭隘的胸襟,贪婪的欲望,冲动的行为等等,都可能成为人不怕死的因素。不畏惧死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为人,二是为己。为人的人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善意强力,尤其是在特殊时刻宁可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也会毫无犹豫去帮助他人,去契合自己的本能,实现自己的信念。为己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可以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不惜付出全部代价,草菅性命,结束自己,断送未来。</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 对于不畏死亡,敢用生命做赌注,敢拿生死当儿戏的人,用死亡来威胁和恐吓他们显然是没有用的。既然已经连死都不怕了,那为什么还要采用夺取生命的方式来惩治他们呢?这样做并非理智,一定还有其它更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就看能不能从根源上去做文章,找到它的软肋。</p><p class="ql-block"> 假若要使人民常常畏惧死亡,有一种诡异的认为,只要被我抓到就杀掉他,看谁还敢为非作歹?</p><p class="ql-block">奇,指诡异,不正的。</p><p class="ql-block"> 而为奇者,这一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指有诡异不正行为的坏人,第二种是指用诡异不正的方法来对待坏人。两种说法的意思恰好相反,一者是抓到坏人就杀,以示警策;二者是主张不要乱杀,杀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可能引发许多有害后果。</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慈悲,要求用慈心善待不善之者,用仁德感化为非作歹之人;其次,在任何情况下都反对强压和争斗,避免动用武力;再一者,根据天道自然会惩恶扬善的定律,大体可以断定,第二种说法接近老子的本意,符合道的宗旨。</p><p class="ql-block"> 要想使人民常常惧怕死亡,对作恶的人一抓到就杀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做法。通常情况下,嗜杀中会充满着仇视和怨恨。尤其是杀戮泛滥时,不但会造成生活气氛的紧张,还会挑起人的极端情绪,给社会带来更多隐患。杀业居一切罪业之首,是毁灭人正常生活之路的最大禁忌。</p><p class="ql-block"> 不怕死一定有不怕死的原因,只要找到了它的根源,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像一个人得了重病,只要弄清了病因,对症下药,再顽固的疾病都能治愈。在人们本来就不怕死时,就是真的抓几个来杀掉,难道就能确保其他人从此不敢再造恶了?自古以来,砍头以及更残酷的刑罚始终都没能挡住犯罪的步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问题的症结消灭在萌芽之中。但凡经济越发达,犯罪的概率就越高;贫富差距越大,人的嗔嫉心也越强;压迫越重,人的反抗精神就愈烈。由此看来,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道德思想引导方面的匮乏,再就是社会制度和大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杀业切切不宜扩张,这里还不仅仅专指杀人,弄得不好会引发无穷的祸患。万不得已时,必需善巧方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人的生活里,大部分苦难和灾祸都与慈悲的丧失有密切联系。杀鸡儆猴不见得就真的促进了有些人的灵魂,经常是不但没能迫使人屈从,明里暗里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最美状态是:能自省,能自行,能自醒,不浮躁,不焦虑,事来心应,事去心止。简单做人,简单做事,把简单的事做好。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们所有做的就是坚持初心,做好眼下该做的事,相信自己,简单点,努力点,乐观点,豁达点,惊喜就会多一点。期待我们下期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