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步入古稀之年,按理说,这个年龄应该颐养天年了,可母亲劳碌大半生,一时放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日前夕,我试探性地劝谏母亲以七十为人生新起点,反劳为逸,修身养性,安享晚年。母亲虽嘴上应承,却依然故我,循规蹈矩,起早贪黑,乐此不疲,手里永远有干不完的活,放不下的事,田园发展和宅院建设永远在路上,一如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 说到种菜,其实并非母亲长项。父亲在世时,菜园是父亲的专属战场,翻土、起垄、播种、栽苗、浇水、施肥、除草、采摘……父亲大包大揽,不给家人任何插手的机会。父亲去世后,我曾信誓旦旦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种菜能手”,最终却是由母亲全盘接管。事实证明,母亲比父亲务菜种类更多、菜品更全、耕作更细、收获更丰。春种秋收,夏浇冬锄,母亲从菜园走过四季,我们在餐桌品味母爱。</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菜园,底色是黄土,背景是绿色,各种深浅浓度不一的绿,绿上开着花,藏着果,一垄垄,一块块,郁郁葱葱,错落有致。远远看去,像一幅油画,没有丰收的感觉。待到母亲在里面转一圈,硕大的菜篮子里,满满地装着辣椒、豆角、茄子、苦瓜、丝瓜、黄瓜、西红柿、韭菜、豇豆,嫩绿水灵,一二十斤,怀里还抱着一个西葫芦,这时就会惊奇地感到,菜园子如同一个魔术场,仿佛取之不尽,一篮鲜菜就是母亲一颗不甘老去的心。刚摘的黄瓜是我的最爱,顶花带刺,洗去灰尘,咬一口清甜爽脆,满嘴生津,那才叫个新鲜。</p> <p class="ql-block"> 要把菜种好并不轻松,最重要的就是苗壮、粪肥、墒足、人勤,母亲可以说是把这几大要素做到了极致。首先是种苗,菜种必从县种子公司正规渠道采购,菜苗必从常年育苗经验丰富的赶集菜农手中买回,土豆种必源自高寒地区可靠农家所供;其次是粪肥,菜要长成花,全靠粪当家。居家人少,又无禽畜,家粪不够,母亲一方面雇工买粪积攒备用,另一方面则是自制火粪以供菜需,枯枝败叶、秸秆菜根、厨余垃圾、破絮衣物,佐以陈墙老土,皆可焚烧沤粪,作为底肥所用,蔬菜长势喜人;再次是墒足,菜怕天旱,事怕蛮干,全凭老天照应,难保种菜收成。尤其盛夏时节,毒辣日头过后,母亲提桶拎壶,用心呵护浇灌菜苗,从不让它们干渴缺水,在母亲眼里,幼苗就是她嗷嗷待哺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人勤,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种菜可是个费工夫的活,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什么时候扯秧什么时候搭架,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母亲拿捏得精准而熟稔。我们每次回家,如果在家里看不见她,在菜园里准能找到她。小菜园好像也能感知母亲的付出,默默回报,生机盎然,种菜既是母亲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就母亲奉献价值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 邻居常问:种那么多菜,家里吃得完吗?母亲答:给他们都分点,外面的菜打了药,不安全,自家种的菜虽然卖相不好,却吃着放心。说这话的时候,母亲一脸的幸福和自豪。母亲把儿女家人、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甚至施以援手的人都纳入了供菜范围,小菜园承载着大江湖。每到周末,母亲都会将菜园来一次扫荡,得意的时候,也会把她刚采摘的菜拍照发到家庭群,我们的点赞是她最大的满足,母亲活着活着,活回小孩了。</p> <p class="ql-block"> 几块菜园都在路边,近几年小区搬迁人口骤增,不乏有好吃懒做之徒借散步溜达顺手牵羊成熟瓜菜,每遇此事,也是母亲苦笑无奈之时。街坊邻居聚在一起,话题也是人从穷到富再到懒的蜕变,义愤填膺不劳而获行径却又对其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悲悯惋惜,说到底,农村土地是根本,最起码得种点菜吧!好在政府正逐步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通过“五小”项目(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扎根,也算是为保住母亲劳动成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p> <p class="ql-block"> 我突然也向往这样的菜园生活,宁静、详和、安逸、自在。如果退休了,像母亲这样种种菜,然后闲坐庭前,半盘蔬果,半盏清茶,一卷诗书,就这样从容地看时光将青丝染成霜。想得少,做得多,难道不好么?</p> <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岁月静好,吃着母亲捎来的天然绿色蔬菜,倍感天下最纯粹最温暖的爱从未走远,这年代,还有什么比得上母亲亲自种的菜更珍贵的礼物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