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的名诗《船泊瓜洲》。诗中的京口就是镇江,从长江以北的瓜洲渡口过江,即到了以“三山”著名的镇江了。这三山是金山、北固山和焦山,自西向东临江屹立在长江甫岸,虽然高度均不足百米,但衬托在开阔的江面之上,倒也显得十分雄伟。若是登上三山,江天一色,视野特别开阔,故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誉。三山之所以天下闻名,还与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分不开。(照片为北固山甘露寺)</p> <p class="ql-block">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高 40 多米,直到明清之前金山还是江边的小岛,后来南岸航道逐渐被长江泥沙充填,清末时才与陆地相连。金山寺遍山而筑,从山脚到山巅,几乎都被殿字培楼所覆盖,故历来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牌坊下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摸一摸福气好。</p> <p class="ql-block">山巅耸峙着一座造型俊美的慈寿塔,七级八面,玲珑透剔,与金山寺庙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面。来到金山寺,游人几乎都会想起戏剧《白蛇传》中的故事。白娘娘和小青为救许仙水漫金山,与凶恶的法海和尚在此大战一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的名头比镇江响亮,因为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实在是家喻户晓,《白蛇传》可是与《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织女》和《孟姜女》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的,人尽皆知。(明 张宏《金山胜概图》局部 收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即使不劳动白娘子施法,当年也挺容易被水淹了的,金山是一个江中小岛,金山寺就在金山岛上。因为长江泥沙沉淀堆积,到清朝光绪末年,金山才与陆地连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1906年金山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韵已经很少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寺庙一般是坐北朝南的,但是金山寺的山门朝西开,也是因为当年金山立于江中,山门西开,正对江流,好看大江东去,群山西来。</p> <p class="ql-block">从金山公园大门往北大约三百米,就是金山寺巍峨的山门,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在牌楼后面的天王殿外墙上,镶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东晋古刹”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因为独立于江中金山岛,金山寺打破了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传统布局,依山就势,殿堂楼阁幢幢相衔,亭台桥观层层相接,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橼摩栋接,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远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是一座山。一寺裹一山,山与寺浑然一体。远观金山,就像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最高处的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北京万寿山的佛香阁、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的金山亭、扬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2年—325年在位),金山寺始建,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当时叫泽心寺。</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在寺内设立了水陆道场,是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雄宝殿,沿着山道蜿蜒而上,便来到了古法海洞。金山寺历史上曾经七毁七建,唐宣宗时,迎来了一位高僧名叫裴头陀,就是大名鼎鼎的法海和尚。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当时皇子患恶疾,医药无灵,时任宰相的裴休捐资修建密印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送自己的儿子裴文德代皇子出家修行消灾,拜在当时的禅门沩仰宗创始人、密印寺主持灵佑禅师的足下为弟子,灵佑禅师为裴文德赐法名“法海”。</p> <p class="ql-block">后来,法海禅师游历天下,到了江苏镇江氏俘山的一片荒林中禅修。当地信众告诉法海,这里曾经是晋朝古刹泽心寺,法海在荒林中找到了残佛,心有感应,在佛前燃指一截,发愿修复古寺。法海开山挖田时意外掘出一批黄金,上交给了当时的润州刺史李锜,李锜将此事上奏唐宣宗。</p> <p class="ql-block">唐宣宗甚为感动,敕令将黄金直接拨发给法海,作为朝廷供养,修建寺院,并敕令将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法海被尊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p> <p class="ql-block">法海从来没有拆散过姻缘,因为法海高僧驱赶咬伤人兽的白色蟒蛇进入长江的文字记载,且法海和白蛇有交集的地方,民间传说就是以这个线索为引子,加上艺术手段,才有了如今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个洞里什么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禅师禅修洞,位于金山塔西面下侧的悬崖上,洞内有法海禅师塑像。相传在金山寺完工前,法海禅师一直在山洞中禅修,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禅窟。据说那时山上荆棘丛生、蟒蛇为害,法海禅师斗败原来盘踞在岩洞中的一条白蟒,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不久便可见到白龙洞。相传唐朝时,灵坦禅师曾在此洞打坐参禅,白蟒避走,毒气消散,因而得名白龙洞。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与《白蛇传》的故事紧密相连,让人在欣赏古洞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间传说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向金山之巅进发,在那里,矗立着金山寺的标志性建筑慈寿塔。雷峰塔和金山寺没有关系,两者距离甚远。金山寺在镇江,雷峰塔在杭州,导航显示是275公里左右,不说远在千里之外,但也有500里的距离,所以民间传说的在金山寺雷峰塔中是不可能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金山寺里,确实有一座塔,这座塔叫“慈寿塔”,是明代重建的。而雷峰塔也确实存在,如今在杭州西湖景区附近。所以这两者的重合是艺术上一个手段,真实情况并非如此。</p> <p class="ql-block">虽然金山寺的名称以后变更多次,但是自从唐朝法海禅师重建以来,都习惯统称为金山寺。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还是水陆法会的祖庭,水陆法会在南朝梁时由梁武帝发起,随着时代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佛教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重要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赵恒梦中到了金山,亲书“龙游山”三字赐给了金山寺挂在山门上。</p> <p class="ql-block">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时,宋真宗又派内侍给钱三百万,修复庙宇,装饰佛像,并赐给飞白书“龙游禅寺”四字。</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年—1126年在位),因为徽宗崇尚道教,金山寺还曾经改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有四宝,其中之一就是苏东坡的玉带。苏东坡当年和佛印禅师打赌输给了金山寺,已经在金山寺收藏了900多年了,苏轼与佛印交情颇深,他在黄州时于江边所采的怪石就都作为“佛供养”寄给了后者。几乎与玉带插曲同时,苏轼在写给佛印的一首诗里,再次表达了想要在蒜山(地属金山)卜居的意愿。这里松林清净,更重要的是和自己气味相投,苏轼称“金山也是不羁人”,如玉浮于长江之中,跟像漂泊无定的自己同病相怜。。清初,东坡玉带被火烧毁了四块,乾隆皇帝知道后,命玉工补齐,并刻上了乾隆诗句。</p> <p class="ql-block">北宋哲宗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赴任杭州,经过镇江,看望好友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佛印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内翰何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也随口答道:“借和尚四大五蕴作禅床”。苏东坡所说的“四大五蕴”,是佛家解释组成一个人的身体和思想的五个要素。“四大”是构成物质(色)的四种基本要素:地(体积)、水(湿度)、火(温度)、风(流动性、变化性)。“五蕴”指色蕴(物质)、受蕴(感受)、想蕴(思想)、行蕴(行为)、识蕴(意识)。佛印约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苏东坡自恃才高,欣然答应。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东坡哑口无言,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报。苏东坡输了禅机问答,自感善根迟钝,题诗一首: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了元佛印禅师与手捧衲裙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佛印禅师是中国宋朝一位很了不起的高僧,神宗皇帝还颁赐一个“高丽磨纳金钵”给他,以表扬他的德学。佛印小时候是一个神童,三岁就能背诵唐诗,五岁时《唐诗三百首》,能够背出二百多首。从此书读百家无不通晓,直到有一天,他到一间叫竹林寺的庙里,读到《楞严经》,越读越有兴趣,他发觉这才是真理。十六岁时就出家专门研究佛学去了。当佛印禅师住持庐山的归宗寺时,苏东坡到黄州,黄州是在湖北省的长江北岸,与长江南岸江西省的庐山,正是隔江相望。因此,苏东坡就时常坐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两大才子言谈甚欢,惺惺相惜,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由于会晤的次数多了,交谊也日渐进增,也时常开一些揭示禅理的玩笑,成为佛门的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金山访佛印图。据传说,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岿然不动地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苏轼回家后得意洋洋地在苏小妹面前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听后却冷冷对哥哥苏轼说:“参禅的人最讲究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p> <p class="ql-block">这个窗户上应该雕刻的是苏东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距离苏轼近五百年后,吴门宗师沈周闻名金山胜景,亦仰慕苏轼的风流,却因为侍母至孝,且无同游之人,一直要等到72岁那年才一尝夙愿,金山也是他一生中踪迹最北之地。(明 文徵明 金焦落照图 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北宋旧都开封陷落,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船从长江朝镇江杀来。御前左军都统制、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在通惠镇训练舟师八千人,自请前往镇江与金兵尽死一战。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商量,将金兵诱至黄天荡,利用有利地势,围而歼之。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寺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韩世忠以少胜多,大破金兀术,金兵损失惨重,大败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从此家喻户晓,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位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任职,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p> <p class="ql-block">岳飞去临安经过镇江,上金山寺拜望方丈道悦。道悦禅师当时在金山七峰山下搭间草屋修行,见岳飞拜访,非常高兴。谈话时,道悦禅师看岳飞心绪不宁,就问:“元帅这几天可曾遇到意外之事”?岳飞答道:“我昨日夜宿瓜州时,做一奇梦,梦见两只犬互相抱着说话,不知此梦何意”。道悦禅师心中一惊:两犬当中加个言字,是一个“獄”字!他推测岳飞到临安恐有牢狱之灾,是个凶兆。道悦禅师再三劝岳飞不要去临安,但是岳飞认为天子宣召,臣子不可不从。</p> <p class="ql-block">道悦禅师便送给岳飞一首诗: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艰辛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深涛。又附赠两首偈语:“岁底不足,提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荼毒”。“老柑腾挪,缠人奈何?切意把舵,留意风波”!到临安后不久,岳飞果然身陷囹圄,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风波亭。</p> <p class="ql-block">临刑前,岳飞仰天长叹:悔不听道悦之言!有人密告秦桧,秦桧大怒,立即派何立查访道悦禅师。何立打听到道悦禅师是镇江金山寺主持。何立上金山寺时,道悦正在登台说法,口中念道:“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不是佛力大,几乎入人手”。说罢便坐化圆寂了。秦桧后来派人去金山将七峰削平,叫金山寺永世出不了高僧。(窗户上的雕像个人以为就是岳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九月二十八日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四月二十三日,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百年之内各自六次南巡,每次都在金山寺古码头上岸,驻跸金山行宫。(《康熙南巡图》第六卷中的金山)</p> <p class="ql-block">在慈寿塔不远处,有一座凉亭,名为“留云亭”或“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因此又称“江天一览亭”。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十月二十四日,登金山寺妙高台,见长江滚滚东去,江山如画,手书“江天一览”四字。</p> <p class="ql-block">1906年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康熙还将龙游寺改名为“江天寺”,亲书“敕建江天寺”匾额。因为金山寺为禅宗名寺,因而多称“江天禅寺”。此后南巡,康熙皇帝都把金山寺作为进入江南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经十八次往返于镇江。每次在镇江驻留一到两天,驻跸金山行宫,在南巡经过的所有府县中,显然是最多的。基本路线是:南下时,由瓜洲渡江至金山,然后游焦山和北固山等,离开镇江;回銮时,先至金山(只有一次先至焦山再至金山),前往江宁(今南京),返回金山渡江北上。(《乾隆南巡纪程图》,为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预先制定的路线图。第11程和第12程纪程图册,绘制了从扬州府江都县,至镇江府金山行宫等处的地理形势。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镇江留下诗文115题143首,吟咏镇江山川风物和史事民情,金山诗最多。乾隆盛赞金山:“金山上凌太虚,下瞰洪流,为江南诸胜之最”。后来的北京静明园玉峰塔影、北海琼华岛漪澜堂、承德避暑山庄天宇咸畅等建筑都是仿金山而建。(清乾隆 雕瓷洋彩金山寺图墨彩御制诗文挂屏)</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楼,沿着中轴线前行,便来到了天王殿。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和弥勒佛,殿内的壁画和雕刻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游客在此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金山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金山寺的核心建筑,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游客在此可以参拜祈福,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大雄宝殿门口的大树古朴幽静,为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一份岁月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是金山寺收藏佛教经典和文物的地方,这里收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珍贵的文物,是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此可以深入了解佛教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位于金山寺的最高处,是游客俯瞰整个寺庙和周边美景的绝佳位置。观音阁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游客可以在此祈求平安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音阁上,俯瞰整个金山寺和周围的湖光山色,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金山又名浮玉山,曾经是长江中的一座岛,距离岸边有七里之遥,山顶称金鳌峰,如同大江中浮起的一块玉。</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似乎雕刻的是西游记故事。</p> <p class="ql-block">登上妙高台,北边是杨州的瓜州渡口,南边与镇江西津渡相望,才知道苏轼《金山梦中作》中的“夜半潮来风又熟,卧吹箫管到扬州”之句绝非夸张。</p> <p class="ql-block">砖木结构的塔高30米,跟整个金山、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简直就像是把这座山给拔高了一样上下都能走通,每一层八面都有走廊和栏杆,八面通风,面面有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留下的诗句:“数重楼枕层层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1880年,镇江金山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1886年,金山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1895年,镇江金山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1906年金山寺内照片。</p> <p class="ql-block">1920年,金山寺照片,塔已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1928年的金山寺照片。</p> <p class="ql-block">《金山妙高台》:</p><p class="ql-block">苏东坡</p><p class="ql-block">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p><p class="ql-block">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p><p class="ql-block">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p><p class="ql-block">中有妙高台,云峰自孤起。</p><p class="ql-block">仰观初无路,谁信平如砥。</p><p class="ql-block">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几。</p><p class="ql-block">巉巉玉为骨,凛凛霜入齿。</p><p class="ql-block">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p><p class="ql-block">何须寻德云,即此比丘是。</p><p class="ql-block">长生未暇学,请学长不死。</p> <p class="ql-block">《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此诗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幻景与现实相结合,意象巧妙,变化莫测。</p> <p class="ql-block">游金山寺</p><p class="ql-block">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p><p class="ql-block">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p><p class="ql-block">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p><p class="ql-block">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p><p class="ql-block">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p><p class="ql-block">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p><p class="ql-block">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p><p class="ql-block">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p><p class="ql-block">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p><p class="ql-block">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p> <p class="ql-block">留影打卡,已经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五人已经退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