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石话史说(二)邯郸县老乡上宋社旺上人

李明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重修碑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塔寺,位于邯郸市复兴区霍北村南。创建时间不详。“成化17年(1481年)领徒回至本邑霍壁村青塔寺敬仰。说明当时就有青塔寺,民国时仍为邯郸县名刹。所以现寺里“青塔寺重修碑记”里关于本寺始建时间(名弘治1488--1505)有待商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昂首挺立在一片杂草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庙架桥福泽四方,树碑立传,近几年参谒了多座庙宇、石桥,纪念创建、重修庙宇、桥梁等的碑刻屡见不鲜。这次有幸遇到为个人树碑立传且洋洋千言,套用一句时下流行语“我是被惊讶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碑文得知,青塔寺主持在师父去世20年后为“追报”开展的一场活动,应该无官方背景,但不影响活动规格、碑刻标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石碑通高一丈有余,整齐挺拔,除碑身中有一道裂纹外,首身座保存完整。碑首二尺多高,深雕云纹,碑额篆文“追报大恩师旺上人碑记”;碑穿约半尺,简单刻纹;碑身五尺有余,周围饰以刻划荷叶、卷草,碑文一千余字,要知道这是在五百年前、纯手工啊;碑座赑屃完整,昂首向前,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武安石匠邢通刻字认真,五百年后受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1、介绍生平事迹。恩师崇旺(尊称旺上人)永乐16年,公元1418年出生,俗姓宋,(邯郸县)上宋社人,父亲宋玘母亲李氏。</p> <p class="ql-block">2、一生云游参禅学法。宣德7年,公元1432年(15岁)拜爆台寺僧会光能为徒,后正式落发为僧;景泰初年,公元1450年(33岁)行脚到涉县莲花寺学习佛学基础知识,后到四川竹园蓭深造;成化8年,公元1472(55岁)年前往繁昌县八峰山(现安徽芜湖繁昌区八峰山景区)广善禅寺修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成化17年,公元1481年(63岁)年带着弟子“回至”霍壁村青塔寺,只愿“重建乐观、兜率复移”。</p><p class="ql-block">4、成化20年,公元1484年(67岁)六月初四日坐化圆寂。善人武原舍地,徒弟们建塔安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瞻仰碑刻,不小心被拉拉秧嘴唇上涂上彩虹</p><p class="ql-block">5、1503年弟子、青塔寺主持妙訚(yin,去声)怀念师父,率领门徒们在旺上人圆寂二十年后召开追思会、重修塔冢、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李砖家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身上刺眼的裂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碑文介绍旺上人俗姓宋为上宋社人,我打听到的信息,现在几个上宋村没有宋姓居住。我没有邯郸县老县志,不知道明朝时上宋社包括哪几个村。根据以前一个社管理方圆大概六华里的样子,旺上人老家是哪个村的应该不难找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身首异处的塔冢顶部宝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整通碑刻保存相对完好得益于村民的机智和勇敢,当大风暴即将来临时,这么大的石碑不好挪动,于是人民决定就地挖坑掩埋,限于当时情况紧急,碑身放倒时摔裂。与其他被打砸的体无完肤的碑刻比起来,这块碑已经是很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朝的爆台寺在民国年间还是县中名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起点要高,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增加成功概率。旺上人14岁被父亲舍送到爆台寺,他的师父是僧会,相当于想在的佛学会会长吧。明朝时专门设立僧会司管理宗教活动,爆台寺是当时僧会司的驻在地寺庙,在业界地位可想而知。为成年后的旺上人到涉县、到四川、到安徽礼佛讲学打下了人脉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邯郸县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成化17年(公元1481年)领徒回至本邑霍壁村青塔寺”,可知现在的霍北村以前就是“霍壁”。由此想到经开区的村名尚北还是尚壁、兼庄还是蒹庄,都不用纠结了。解放后国家为了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实行全体“扫盲”,汉字笔画太多不好认也不好写,于是国家进行汉字简化。民国21年的邯郸县志上兼庄还是“蒹葭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塔冢(部分),可能不在原来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撰写碑文的邯郸县老乡李盛先生,退休前任山西大同府通判,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厅级干部。当时政府机构不似现在庞大,李通判能力、文采自然非比寻常。</p><p class="ql-block"> 介绍旺上人出生时“异香满室”、讲佛法时的”天雨宝花而石皆点头“以及坐化时的”觉灵火光”,多春秋笔法,显仰慕之意。</p><p class="ql-block"> 但阐述弟子妙訚重修塔冢、为师父立碑的理由,排比修辞,由表及里、丝丝入扣。“仰师容貌,不得复见;慕师音响,不得复闻;蒙师大恩,尚未答报。理由充足否?</p> <p class="ql-block">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值得人们敬仰。旺上人而立之年,从邯郸“行脚”到涉县莲花寺“受师请疑,粗知大略”;近四十岁时跋涉几千里之遥到四川竹园蓭(不知现在何地,百度一在湘西)“业师开示,方得工夫”;55岁,即使是现代人,大部分这个年龄大都谋划退休生活,开始”躺平“。而旺上人自四川往”太平府繁昌县八峰山广善禅寺“参祖宝月,证据工夫”。繁昌县即现在安徽芜湖的繁昌区,又是千里之遥啊,其中坎坷自不必说。64岁,率领徒弟“取得真经”回归故里,这一刻,离他“行脚”到涉县莲花寺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