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书法兴趣之(6)—</p><p class="ql-block">试论《方圆角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p><p class="ql-block"><br></p><ul><li>书法的体势,是指书法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li><li>中国的书法,从仓颉造字,李斯一统。篆隶演进,到后来形成的篆,隶,楷,行,草,其体势有方有圆,楷书是方的,其他体圆润较多,所以一提起书法,一般的思维定势就是字正方圆。魏碑出现后,刀痕之笔凸显了角的重要作用,打破了方圆平分书法体势的局面,形成了方圆角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li><li>然而,在人们的思维理念里,在过往的书法观中,大家是不愿待见角的体势。,一提及书法只有字正方圆。</li><li>回避角的存在,很忌惮角的凶险 。但并不是角不重要,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它们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li></ul><p class="ql-block"> 一,方是本源,是规矩</p><ul><li>中国字是方块字,方自然是本源,但同时,又是书家书写的规则。</li><li>1,四维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字的方型框架。中国字为什么是方块字,据说没有明确的考证,但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方块字得益于四维的思维方式,在古人心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例如,中字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之一,古人有四方观念,但这四方是被纳入一个四方形中的,处于这个方形中央的,即为“中”。</li><li>从字的演进变化看,甲骨文基本是方块的,西周未年就是一字一方格了,到了春秋战国,汉字发生了一次异变,篆书到隶书,由从前的圆润瘦长就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li><li> 2,方块字决定了方方正正的书写。</li><li> 一是字形要求。方块字的字形结构均匀,对称,平衡,向背,俯仰,稳定,其点画要求很严,横平竖直,这种形体上的客观要求,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周正之美。</li><li> 二是法度要求。每个朝代的正体字,都是极其庄重严肃地按照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在写,最早的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后来小篆,隶书成了正体字,都讲究法度,在魏晋南北朝楷书成为正体字,文字与书写并重。一直到后来,楷书是主流书体,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祥。</li></ul><p class="ql-block"> 二,圆是尚意,是变化</p><ul><li>圆是书法表现形式的内在支撑,书家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把自已的思想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创造出书法的百态千姿,使书法展现出无穷的魅力。</li><li> 圆是方圆观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汉字与书法皆源于自然,方与圆是从自然物象象中经过思维高度概括而成。“方”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特点,“圆”则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特点。方是书法体势的本源,而圆是书法艺求的灵动空间。历朝历代的书家。都在重本源的基础上,将自已所处年代,接受的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融入在书法艺术之中。纵观书法史,这种尚意,受到了玄学。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的影响,追根溯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li><li> 一是象形文字诱发了书家追求尚意的想象力。</li><li>仓颉在造字时,是因象形,物形来确定文字的符号,他从发现一个脚印可以代表着一个野兽,发展到用符号来替代,最后形成文字。例如兽形文字,十二生肖的象形表现得微妙微梢,书家们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就是把笔下的文字用书家可以驾驭和把握的东西,把他融入书法创作中,所以说,大凡了解文字来源的人,大都会放开自已的创作思路,激发书家们的创作的想象空间。</li><li> 二是各类门派的思想催生书法体势的多变。</li><li>玄学倡导个性张扬。卫夫人的“意在笔先”强调了书法服从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怀。“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此所言“力”是指主体的内在力量和人格的体现,也是玄学所提倡的独立自由人格的体现。王羲之更注重书法对作者意图的表达,强调“摆拨似惊雷掣电,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沉,统摄铿锵。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书家们都把自然本性放在首位,在书法中尽情地表现自我,观照自我,把主体内在的情感的表现作为书法本体。</li><li> 佛教把禅机融入书法技艺中。书法艺术受禅宗的影响,使书法的趋向发生了改变,一是以禅论书法,二是以书法为心学,三是把书法变得从有法到无法,四是出现了透着禅意的字。佛教做为一个教派,二千多年来,对 我国书法家的人生观,艺术观影响很大。东晋的王羲之对佛家主张的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心领神会,致使其笔势神气淋漓,尽得妙处风流。唐代高僧怀素,其书法“随手万变,怪雨狂风,隐见莫测”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这些大家都是得益于他们对禅宗的彻悟。</li><li> 道家把气作为修练的根本,融入书法创作,是静的体悟。书家通过书法,形神共养,达到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弘一大师曾经在谈及书法时说过,“朽人之字所能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li><li> 儒家提倡中和之美。美与善是儒家和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学尚中和,中国书法重书品,更重人品,人品是道德的境界,追求的是善,书品是艺术的境界,追求的是美,人品通过书品反应,书品与人品相辅相成,中国书法讲人书俱老,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就十分推崇中和之美,“崇尚誓寓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表达了他的书法艺术境界。</li><li> 三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主导着书法革故鼎新潮流。书法的创作流派,不管什么变化,但都离不开中国人的宇宙观,方与圆在书法艺术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这种认识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运用方圆阴阳的无穷变化作为书法创作的根本方法,汉字书法在艺术上求圆,圆为方之肉,圆为方之血,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实现,中国哲学把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代表浑沌。圆体现了中国艺术崇高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和艺术生命流转不息的特征。</li><li>圆是智慧。智圆行为,被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学习书法就是要先学方正的规矩,待规矩悟得,再求圆之变化,中国书法就是在方的规约中尽圆的变化无穷之妙。</li><li> 纵观中国书法五千年的历史,书家不管怎么创新,都是在方圆观的指导下。循正的规矩,进行圆的创新,</li></ul><p class="ql-block"> 三,角是空间,是风骨。</p><ul><li>方和圆在理性上是无限的,但在直观上却可变性很小。而角则不然。其外延和内涵都是无限的。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li><li> 首先,“角”是汉字的几何形态。研究发现,汉字历时几千年,虽然经历了符号,早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大阶段,但仍保留着方块造型,方块可以切换无数个角,其空间发展语言从过去的一般平面,二维空间,到现在的三维空间,立体感,到走向四维趋势,形成运动,速度,扭曲,就形,模糊书写的创作理念。角在书法空间中的作用,主要是分割书法的空间。空间的千变万化,靠以不同轻重,不同重度的线形。不同构成,不同布局,不同墨色来完成。不同空白的形状,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外展性,侵略性最强之感,角度越大,空间越醒目,神韵越奇特。</li><li>其次,角与方圆,是互补体势。</li><li>也是对人们方圆观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弥补。方需要四边才能成形,角有两条线便可分割。角比方灵活,构形方便。方圆观是一种混沌性的思维方式,角是这种思维观的一个补充,一个具象,就象方是天,圆是地,角是支撑二者的柱子,有了角,天地之间才有灵气,才会绚丽多彩。有了字正方圆,也需要角的多元。</li><li> 3,角势平分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在南北朝就己形成。五体成熟于魏晋南北朝,而角的体势也是成熟在这个时期。最典型的书体就是魏碑。它是北朝文字刻石的统称。是孝文帝所创建。其特点是起笔多用重墨,收笔多用轻墨,转折多用方笔,显示的是刀刻之痕。后来宋朝的皇帝赵佶创造了瘦金体。这两种书体之所以没有象五种书体那样成为主流书体,主要是人们的书法观对角势不待见,骨子里只有字正方圆,淡化角势的存在。即便写也要写成折钗骨。</li><li>笔者创造的角书吸取了魏碑和瘦金体的经验教训。化险势为风骨,把角势揉在书体里。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平分书法体势的三分天下。使角势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有一席自己应该有的地位。使之写之自然,观之欣然。</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