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她在微笑,她快乐吗?”这句台词对我触动很大,的确,笑容不一定代表了快乐,尤其对于是处在弱势的女性。</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美国剧情片,该片讲述的是1950年代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美国的女性相比于其他地方,地位高出不少,但实际上即便在如卫斯理这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孩们仍然不断被灌输:要回归家庭,照顾丈夫,成为贤内助。她们的话题离不开恋爱和婚姻,学习是为了找个好老公,最重要的事情是变得优秀,然后等待,等待有人求婚。教师们教授学生的,都是围绕为了将来的好姻缘,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仪态课成为婚姻的演习班,老师会理直气壮地教导:几年后你们唯一的职责就是照顾你们的丈夫和孩子,比起学习的分数,老公给的分数更重要。学校设立的游戏运动是:获胜的女孩将会第一个嫁出去。最高级的人身攻击是:没有男人娶她。放寒假前临别的赠语是:祝愿你戴上戒指。</p><p class="ql-block">这些聪慧过人的女子,在学识上,在背景上都可以有着非凡的成就,却被禁固在男权的思想里,狭隘了自己的价值。这里就是一所培养上流社会太太的修炼场,而非教育他人成为领导者的“常青藤”。美丽成熟的Catherine从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当教师,她一心想要散播自由的种子,让学生们挖掘理想、感受自由,但不被认可。最终风趣、率直、热情、知识渊博的Catherine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被学生们称之为“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Catherine,一名敢为时代先锋的女性,在一所号称“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老师。接受自由改革思想的她,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家庭条件优厚、情商智商高超的天之娇女们,她们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成就自我,而是为了嫁一个好老公,做一个贤妻良母。这让Catherine的教育之路极其坎坷,不仅有来自学生们的百般刁难,学校对其教学方式的阻挡,更有在她们身上如大山般的封建思想。</p><p class="ql-block">在Catherine看来,女性应保持思想独立,有权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不应该作为家庭或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她从加州来到卫斯理学院任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她想要有所作为。所以她没有妥协,她有自己独有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她勇于挑战学校的权威,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独立自主的思想传递给她们。不过要打破长久的信念和价值观谈何容易啊?</p><p class="ql-block">Catherine启发学生们,用不同的方式对艺术进行思考。她拒绝刻板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课上,她完全抛开书本。当她放第一张幻灯片时,学生们傻眼了,继而急慌慌去翻书,发现书中没有这张画时,Catherine说,让我们的心灵为新的思想打开一扇门吧。接下来的教学是请赏画人透过画面,看到画作背后有关人的情感和灵魂深处的风景,这是真正触及心灵的教学啊!</p><p class="ql-block">Catherine经常与学生讨论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什么是艺术?怎样区分孰优孰劣?由谁来判定?她会把学生带到校园外,欣赏一些的晦涩难懂的艺术作品,或者建议学生们动手制作梵高作品的分解绘画——只要按照产品说明,为现成的画作填色即可,可以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也可以做你自己。一语双关,既指填色,也指人生。</p><p class="ql-block">女孩们在她的鼓励下,各自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要走的道路,而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天生应承担的责任”。Catherine,这个改变了别人的人生轨迹的女老师,最终拒绝了卫斯理学院的挽留,她选择了去从未去过的欧洲,开始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影片最后的一幕,Catherine拒绝续聘离校时,学生们骑着自行车送行,让我热泪盈眶。也许每个教师只是学生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但她们传递的思想,所追求的真理,以及他们所一起经历的短暂时光,将会影响着她们整整的一生。要想改变几代人的观念,并不容易,但正是因为有一群又一群人的努力,才让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p><p class="ql-block">这部电影里,一直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女性从来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女性最应该的就是做自己。Doing what you love to the extreme is art.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