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子不大,人口不多,非常普通。</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十几岁参军离家,戎马一生,但一直乡音未改。受父母影响,加上我在老家读书生活过,即使后来久居京城,依然能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小时候,我经常来往于京城与老家,到老家我就说家乡话,回北京就说普通话,自如切换。乡音融在了我的血液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听到熟悉的乡音,我会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有时忍不住上前搭讪几句,问人家是哪里人,看到鲁N的车牌也会本能地多看一眼,这大概就是故乡情缘吧!</p> <p class="ql-block"> 我的启蒙教育是从村里的小学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所只有一名老师、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的小学校,五六年级要到邻村小学去上。教室是三间土坯房,里间是老师办公室兼宿舍,外面两间没有隔断,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的共用教室,桌椅板凳七拼八凑、样式不一、长短不齐。虽然条件简陋,但老师教得很认真,孩子们也挺努力。老师讲完一年级的课,就让我们上自习写作业,然后开始给二年级上课,上完二年级的课,学生也自习写作业,接着上三年级的课,依此类推,直至四个年级的课都上完。我埋头写着一年级的作业,听着其它三个年级的课,脑子竟一点儿不乱,专注力还是可以的,头一年我就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奖状,从此如同神助一般,从小到大(八岁回京)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上学期间,我得过麻疹,停学休息了一些日子,但我的功课一点儿没耽误,这多亏了我的启蒙老师,就是那个一人教四个年级的老师。他的模样儿我记不清了,只记得他岁数不大,挺年轻的,是外乡人。每天放学后,他就来我家给我补课,第二天来了先检查我昨天的作业,然后上新课,一连数日。我和家人都很感激他!我学习一直不错,与良好的学习基础是分不开的,而学习基础的奠定启蒙老师功不可没!很遗憾我八岁离乡回京,从此断了与老师的联系,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通过耳濡目染,我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大大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全村唯一的水井就在我家老宅附近,早晨、傍晚是挑水人最多的时候,有时甚至要排队等候。身体壮的一个人挑两桶,身体弱的两人抬一桶,遇到下雨或下雪,井台湿滑,人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大人不让我们小孩子到井边玩耍,唯恐发生意外。吃水难困扰着村民,节约用水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老井早已弃之不用,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那时,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大水缸,摆放在堂屋或者屋门外,一般都有缸盖,缸盖上扣放着水瓢或水舀子,有的人家缸里还养着或大或小的红鲤鱼。人们口渴了,从缸里舀起水就喝,冬天缸水结冰,就得凿开个窟窿取水用,小孩子会拿块冰含在嘴里吃着玩儿。</p> <p class="ql-block"> 村里水井旁边有棵大槐树,上面挂着一块铁牌子,这铁牌子就相当于大钟,那年头,没电没广播,集体活动就靠敲钟集结。“当当当”铁牌子一响,人们就从各个角落汇聚到这里,开会说事儿、学习读报、集合出工,最多的时候是队长分派任务,集合出工。大槐树就在我家附近,我经常在边上看热闹。队长敲完铁牌子就在树下等着来人,看见有人走得慢了点儿,就催促着“快点快点,别磨蹭了!”,看见有人来晚了就埋冤两句:“干嘛去了?来这么晚?”,挨说的人不急不恼,有的解释几句,有的嬉皮笑脸开个玩笑就过去了。人到齐了,队长开始说事儿、派活儿,大家领了任务,陆续离开各忙各的去了,老槐树下又恢复了平静。如今铁牌子已无踪影,“当当”声犹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 老家村北头有间低矮狭小的碾房。</p> <p class="ql-block"> 石碾子靠驴拉或人推才能转动,那年头是集体经济,牲畜集体饲养和使用,各家磨点儿棒渣、面粉只能是人推碾子。把棒子粒、麦粒磨成粉,不知道要转多少圈才能完成,实在考验人的耐性,我曾凑热闹帮大人推过碾子,围着碾盘转了一阵子,就有点儿不耐烦了,“怎么还不行呀!”,说着停了下来,嬉笑着一溜烟儿跑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里照明是用煤油灯,一到晚上,整个村子沉浸在黑暗中,走在街上深一脚浅一脚,没有月光的晚上几乎伸手不见五指。为了节省煤油,各家只点一盏灯,做饭时放在锅台附近,吃饭时挪到饭桌上,孩子写作业时就放在书本旁,我每天就着油灯的亮光,读书写字,由于离灯比较近,鼻孔会被油烟熏黑,我也不在乎,无忧无虑还挺开心,小小油灯助我打开了文化之窗,带给我温暖光明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很难看场电影。每当听到邻村要放电影的消息,我和小伙伴儿们会兴奋一整天。早早吃过晚饭,就拎着马扎、板凳,互相招呼着一起走向几里外的邻村,乡间土路车碾马踏,坑洼不平,我们跑着跳着说着笑着,快乐极了!赶到放映场,赶紧找个地方坐下,盼着电影快点儿开演,散场了,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电影里的人物、情节,在浓浓夜色中走回家。</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爸爸从北京带来了一台崭新的美多牌半导体收音机,外观小巧精致、亮闪闪的伸缩天线、咖啡色的皮套,可以背在身上。村里的大人孩子都来看新鲜,好奇这小匣子怎么能说话还能唱歌?特别是小孩子围着收音机听起来没完,直到大人来喊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小小的收音机给闭塞的乡村带来了现代气息,也给我打开了认识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让我受益非浅!</p> <p class="ql-block"> 大人们劳作了一天,晚饭后要去队里记工分,每家去个代表把所有劳动者的工分本都带上,有时我闲得没事儿也跟着大人去转一圈。记分的地方屋子不大,记工员坐在点着煤油灯的小桌后边,接过人们顺序递上的工分本,今天干的什么活儿、多少工分都一一登记在册,最后盖上他自己的印章,就等着年底根据工分多少和队里的收入情况计算每个劳动者的报酬了。当时我不懂这么多,只知道最壮的男劳力挣10分,同样的活儿妇女的工分要低一些,不同的活儿工分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我们村的盐碱地大多种植了产量比较高的红薯做主粮,一天三顿吃红薯,煮红薯、贴红薯饼子、熬红薯粥,有的人家连咸菜都是红薯片儿腌的,那时候玉米饼子是好东西,白面很少,平时根本吃不到。过来人都知道红薯吃多了胃不舒服,返酸水,人们不愿意吃红薯,我眼见小哥俩因为一块玉米饼子而争执。难怪村里有的老人会说“一辈子不吃红薯,我也不想!”,是呀,他们吃了别人几辈子的红薯,实在是吃够了!因为我爸爸是部队干部,我家状况好很多,不用天天吃红薯,但红薯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酸楚的回忆,一看到红薯就想起老家天天吃红薯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烧柴短缺,我们村在平原地区,树木不多,没有多少树枝可捡,也没钱买煤,就靠农作物的秸秆儿烧火做饭,柴火都省着用,连开水都舍不得烧,做饭是上边热干粮下边熬稀稀的小米汤,或者是热完干粮,再用蒸锅水熬点棒子面粥,一锅下来吃喝都有了。平时很少炒菜,常年吃咸菜。大人嫌我烧火费柴火,一般不用我,我从小就知道柴火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女人们是最辛苦的,下地干活挣工分,做饭洗衣哄孩子,还要纺线织布纳鞋底。夜晚就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女人摇着纺车把一条条棉花变成一团团棉线,“吱吱”的纺车声是炕头上孩子们的催眠曲。棉线团积攒到一定数量,就绕成大线圈,织白布不用染,织彩色布要根据需要染色,然后上织布机,这往往是几个人女人合作完成,当时我只觉得织布的前期准备很热闹,我围着织布机转来转去,好奇地看着大人手脚并用,左右穿梭,发出“匡匡”的响声 ,过一阵子就能看到徐徐出现的布了,当时觉得好神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离世多年的妈妈留下的家织布包袱皮,我一直珍藏着。包袱皮大约1.2米见方,色彩丰富而雅致。早年间,包袱皮就相当于今天的背包、行李箱,随身物品往里一放,四角一系,挎起就走。这件包袱皮上留有故乡的印记和妈妈的浓浓气息!</p> <p class="ql-block"> 农村夏日的夜晚静谧祥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喜欢在院子里乘凉,我喜欢躺在院里的凉席上,枕着大人的腿看星星、月亮,猜想着月亮里面有什么?星星为什么眨眼睛?时常不由自主地就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最快乐的日子是过年。从农历二十三过小年开始,每天都被越来越浓的年味包围着。过年正在农闲时节,大人们都不用下地干活了,孩子们也放寒假了,全都一门心思准备过年了!孩子们跑进跑出到处玩儿,男人们忙着赶集上店采购年货,妇女们一边忙着给大人孩子准备新衣服、一边不停地蒸馍馍、蒸黏窝窝、蒸菜馍馍(包子)、炸丸子、炸藕盒……,满屋子热气腾腾,香味弥漫,与灶台相通的热炕头成了老年人的最爱。男孩喜欢放鞭炮,女孩喜欢戴头花。正月里妇女们清闲了很多,因为家家都储存了足够多的主食 ,不用大蒸大煮了。人们忙着走亲戚,你来我往可热闹了!可惜这种景象再也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岁那年,我离开老家去了北京,远离了故乡。人生已过大半,许多往事都淡忘了,可故乡的小学校、启蒙老师、老井、大槐树、铁牌子、电影场、碾房、小油灯……,还有那浓浓的年味我却怎么也忘不了,注定要伴我一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村人即将入住的新楼房</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新农村建设,我们村整体拆迁了,原来的村庄已平为农田,村民们即将住上有电梯、天然气、暖气的新楼房,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亲爱的故乡,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愿你越来越美,越来越富强!</p> <p class="ql-block"> (图片多数来自网络,致敬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