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庙与三座桥 作者:阎灵娣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马王庙与三座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阎灵娣</b></p><p class="ql-block">2024.6.25号,农历5.29日,星期二,晴。</p><p class="ql-block"> 应殿臻邀请,我参加他们的龙门之行。龙门,地处昌宁、交口、枣岭三交界之处,从记事以来就是通往我县西部的必由之路;解放战争时期,龙门曾建立了我军的兵站,承担着迎来送往,军需转送等重任,接待过的最大人物是贺龙将军;而且还知道,这个村委的碾塔自然村是我县有名的鼓手村。昨天,我看了殿臻许多篇关于龙门的散文,算是对龙门做了点出行前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龙门村过去有十三个自然村,由于人口在流动中减少,现在只剩下六个自然村,也叫村民小组。村支书魏中华,是个干练的女性,主任冯永飞,是个忠厚的长者,村民小组长白丽东是活泼开朗的年轻人,三人陪同我们今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寨子圪塔</b></p><p class="ql-block"> 寨子圪塔圪立在龙门老村西北的山巅之上,远处看巍峨高大,周边以寨子为中心,形成了寨子梁、寨子湾、寨子渠等地名,寨子斜下方半坡隐约可见有个洞口,他们介绍说是躲土匪的窨子,抗日战争时期躲过日本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王家岭接替井在建工程的院子里,看了一株千年老槐,一座长宽高均未超过三米的小庙残躯,我提议上寨子上转转,通过此行来判断这村可知的历史有多长。</p> <p class="ql-block">  殿臻和村里干部怕上寨子的路不好走,有一段要步行,没列入今天的行程之中,但见我坚持,便同意了。后边的路果然得步行,不过也不长,步行有二十来分钟就到了寨子跟前的稻黍地里。站在这里四望,眼宽得很,方圆十里内有敌情、匪情能一目了然。一行人围着寨子仔细地穿行,可收集的信息寥寥无几,只有一两片汉代的陶片,其余都是明清以下的瓷片或砖瓦,就是说最早在寨子活动的可能是汉时期的人。 大家在寨子上下寻寻觅时,我看着地里即将干枯的稻黍苗,哀叹老天无情。</p> <p class="ql-block">  从寨子下来,在老村的房前院后的地塄和菜园边,却看见到处有陶片,文胜和爱荣说是汉代的,为什么寨子那里几乎没有,村边上却有这么多的历史信息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马王庙</b></p><p class="ql-block"> 村里干部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饭后我们去看村里的遗迹:观音堂和马王庙,这两处都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塌毁严重。</p> <p class="ql-block">  我县有不少马王庙,无一例外都是建在古道旁,建马王庙不仅是为祭神求路途平安,更有为沿路客商提供食宿、为牲口提供草料、商品交易、运输资源分配调济等所需服务,更有办理马证、联系业务等相当于运管站的政府职能。在我县的马王庙,规模最大的当属县城内的马王庙了,办理马证等职能的地方叫骡柜院,在马王庙下院,就是现在东街小学刚进门的那个院。我见过的还有黄华峪、丁盘的马王庙、山水梁上的东西两座马王庙。</p> <p class="ql-block">  龙门马王庙对面是戏台,均属清代建筑,规模很大,虽然毁损严重,但当年的气势仍能看得出来。看这样子,龙门是一条古道,为客商服务的相关设施都应该有。于是我就问殿臻,殿臻指着一处处废墟这里、那里地介绍,看来功能齐全。 九月二十八为马王爷生日,会唱戏三天。每月二十八为龙门集日,方圆人来交流物资、办理马证,联系运输的活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比县城的集会都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看着几个人手中的陶片,我知道,这地方在汉代时期就已经非常地红火了,要不然两千年过去,还有这么多遗留物呢?(爱荣后来确认有的陶片是两周时期,时间又提前了几百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座小石桥</b></p><p class="ql-block"> 饭后一行人去看兵站遗址,我和爱荣以前看过,就留下来在路边继续寻觅。这时,一对七十岁的老俩口抬着一桶杏蹒跚行走,看到我们在路边不知在踅摸啥,就停下来让我们吃杏,并不断地掬起杏让我们往口袋里装,嘴里说着:“多装点,地里的东西,不值钱。”在当今人们这样纯朴忠厚的人实在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看的遗址是三座石桥。沿龙门河不足一里路有三座小石桥,一座离一座间隔大概就是一二百米吧。</p> <p class="ql-block">  不长的距离为什么要修三座石桥呢?有多拥挤的人流需要这三座桥来疏散呢?殿臻说不是这样的,三座石桥的路通向不同的方向,从龙门向南分别到西坡、枣岭方向,向北进县城,向西北到宽井。你看:那座桥进了那条沟,这座桥进了这条沟,另外一座桥从西边的沟里走了。殿臻的介绍拓宽了我的思维,我想他没介绍的另一条来路应该是从黄华峪上来,经岭上到龙门、宽井,再往北就接上了近期陶寺专家们研究的从陶寺到石峁的通道。这时,我才意识到龙门是鄂地历史上通向外部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才是龙门的重大意义所在。这里有客栈、马厩、商店、当铺、办证处、交易处实在是必然的,比县城的集市繁荣也就可以理解了。 </p><p class="ql-block"> 感谢殿臻和龙门村的干部为我们提供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