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讲座笔记

一路前行

<p class="ql-block">  喜欢历史地理,看过复旦葛剑雄教授的《百家讲坛》就觉得他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今天(7月13日)下午,在扬州讲坛,有幸聆听了葛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讲座,感触颇多,特写此文,聊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葛剑雄教授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两个多小时,侃侃而谈。葛教授以深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翔实的数据和鲜活的史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黄河文明的历史演变和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刻阐释了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在深刻剖析黄河形成的科学原理上,展望了黄河文明的光明前景和未来治理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  比起形成于300万年前的长江来,黄河要年轻得多。直到10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才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贯通的大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蜿蜒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流过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687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在历史上,黄河也曾多次改道,一度注入黄海,其流域范围、面积也有过较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一、河流与人类文明</p><p class="ql-block"> 人们要生存,要解决基本的吃、喝、住、穿,水是不可或缺的。河流首先为人提供了吃喝住穿的基本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人类才能创造出他们的精神财富,之后再去上升到文明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条河流必定会孕育出一种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长、水量越多、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伟大。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面,这两者是正相关的。</p><p class="ql-block"> 黄河、长江产生了中华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产生了巴比伦文明,尼罗河产生了埃及文明,恒河、印度河产生了印度文明。但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它们比黄河、长江还要长、水量还要多,却并没有产生什么文明。须知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并不是依托密西西比河产生,也讲不出哪一个文明是由亚马逊河孕育产生的。美洲的印加文明、玛雅文化和亚马逊河都没有关系。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有的重大文明也和河流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希腊文明,其对外的联系是靠海洋,不是靠河流。</p> <p class="ql-block">  河流的确是人类文明赖以产生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正因为这样,考察一条大河跟人类文明的关系必须要抓住其中几个比较有积极影响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水量与利用水的便利程度</p><p class="ql-block"> 一条河的影响力跟它的水量、利用水的便利程度有关。一条河流的水量固然不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条件,水量的多寡也并不与文明的高度成比例关系,但水量本身依然是一项重要因素。在某种生活、生产、生存方式下,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的最低需水量必须得到保证,否则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只能迁离,或者从其他河流找到新的水源来弥补不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衰落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水不够了,因为这个地方整体上是一个半干旱地区,这也是促使巴比伦文明向周围扩展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同样面积的土地,农业比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产生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只有供水充足的土地才能开发农业,农田转变为牧地不会有什么困难,而牧地很难转变为农田,供水量是一个致命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另外,利用水的便利程度也很关键。有一些河流的上游、中游两边是高山峡谷,在工业化以前是没法利用的。相反在下游有一些地方,如果加以适当的人工引导,就可以实现自流灌溉,同样的水起的作用就大得多了。比如说我们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正因为选的位置非常好,所以只需用鱼嘴把水分开后,直至成都平原都能实现自流灌溉。都江堰的工程量并不是很大,但它很好地利用了水的便利来灌溉,所以产生的结果远远超出了本身水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河流流域的气候</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因素是河流流域的气候,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球上,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只有温带,寒带和热带都不合适。所以处于寒带和热带的河流,或者一条大河流经寒带和热带的河段对人类的早期文明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不可能孕育文明。亚马逊河基本上都是处在热带丛林,到现在为止有些地方人还进不去,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在发展文明上当然不可能发挥太多积极作用。中华文明曾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早期文明的雏形,甚至黄河流域以外有些地方的早期文明发达程度并不在黄河流域之下,但黄河流域以外的早期文明都没有延续下来,而且都中断了。只有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直延伸,中间没有中断。这方面已经有确切的证据,黄河流域在公元前6000年到4000年这段时间里有着非常合适的气候条件。根据竺可桢及其他一些研究气候变迁科学家们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在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到3度。在这种情况下加以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降水,最适合早期原始农业开发。相反长江流域那时气温过高、气候湿热。一直到西汉初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卑湿”就是地势低洼、潮湿,男人都活不长。比较之下黄河流域是最合适的地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便产生在这里,并且一直延伸,中间没有中断。后来到了公元前四千年左右,黄河流域气温开始降低,长江流域反变成了气候最合适的地方,而黄河流域气候开始变得偏冷,特别又比较干旱,再加上其他因素,长江流域便逐步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最先进、最发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流域的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是流域的地形地貌。一条大河对早期人类起最大作用的一般不是它处在高海拔地区的上游,而是中游、下游。海拔太高的地方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不适合人类生存。一些大河的源头和上游往往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高山,早期人类不可能选择这样的环境。即使有些人因为偶然因素在那里生活,也不可能产生充足的物质财富。</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绝不是偶然的。那些流经沙漠、岩溶地貌、过于茂密的丛林、崎岖险峻的山区的河流或河段,一般也不会被早期人类选择。</p> <p class="ql-block">  土地等初级资源</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条件是土地等初级资源,特别是土地。人类踏进文明门槛的前提是能够生产养活自己的食物。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宜农业生产,尤其是在只有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条件下,对土地的要求更高。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高大茂密的植被无法清除,它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能被用作农耕。</p><p class="ql-block"> 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有很长的河段流经沙漠,两岸很大范围内都没有宜农地。我曾经从阿斯旺溯尼罗河而上,到达苏丹的瓦迪哈勒法,再穿过努比亚沙漠,到达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相交的喀土穆,长达500千米的纳赛尔水库两边全是裸露的岩石,瓦迪哈勒法以上大多是沙漠直逼河岸,或者仅沿河有小片不毛之地,所以古埃及的农业区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和卢克索一带。</p> <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是北半球连成一片的最大的农田,黄河的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和由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壤疏松,地势平坦,连成一片,一般没有原始森林和茂密的植被,在四五千年前时气候温暖,降水充足,是最适宜的农业区。</p> <p class="ql-block"> 其面积比尼罗河三角洲、中东新月型地带农田加上两河流域土地的总和还多。这就使中华文明在这片地方发展起来以后始终不存在土地不足的问题。农田为黄河流域人类提供了生存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始终不存在向外扩张的动力。黄河流域下面附近又是长江流域,距离很近,所以黄河流域向南方人口转移、农业转移。要是都没有了才需要到外界去。看其他文明有很强的扩张性,其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生存,自己土地不够了就要抢外面的,而黄河不用。从早期开始,中国的土地和生产始终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对海洋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在工业化以前海洋能够提供的也不过是鱼盐之利。盐虽然很重要,但需求顶多随着人口数量按比例的增长,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盐的消耗相反会更少。在没有形成食品冷链之前,海产品的利用价值很低,因为海鱼出水就死了,就腐烂了。所以在古代除了长期加工保存的海产,一般的海鱼远远不如淡水鱼的利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相反的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他们离不开海,他们必然向外扩张、贸易,否则没有办法生存。中国人过得好好的,就没有必要到海上去,我们河流周围的土地初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p> <p class="ql-block">二、中华文明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文化遗址证明,进入距今约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后,黄河流域仍然是当时最发达的地区。中华文明的源头在黄河流域形成,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在黄河流域出现。</p><p class="ql-block">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国家前些年组织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现在已经正式公布了结论。其中最主要一条结论就是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黄河流域以陕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为代表,长江中下游以浙江余姚的良渚为代表,西辽河以辽宁的牛河梁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代表,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一时期气候很合适,再加上黄河流域这一片土地能够发展出发达的农业。这才有了能进入文明阶段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断地改进小麦、黄牛、羊、马以来适应我们的需要。比如说马的传播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蒙古高原、一条是从河西走廊。早期主要是沿蒙古高原传播进来,但是传到了中原以后,在孔夫子的年代马不是用来骑的,马是拉车的。所以孔子教他的学生六艺里面有一门就是御马,当时赶马车是基本技能。但是到了战国的时候,赵武灵王亲自到河套一带考察,他发现胡人的马不是拉车的,是用来骑的,而且还可以骑在马上射箭,他回来以后在赵国就开始推行胡服骑射。</p><p class="ql-block"> 在青铜方面,不仅是冶炼技术我们自己有改进、提高,而且对于青铜的用途到了中国就变为主要生产礼器,比如说鼎,已经成为一种表示国君、贵族的身份或者是用在祭祀上面的礼器。我们现在发现的青铜武器很多都是仪仗队用的,而不是真正用于实战。</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去改造外来文明让其生发出崭新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在黄河流域出现。从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内容判断,关于商朝的文献记载大致是可信的。虽然对商人先民的来源尚未取得一致结论,但商人取代夏人的统治以前就已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后的统治区主要也在黄河流域,到晚期才扩展到淮河流域。</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阶段,黄河流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后面3800年发展来看黄河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概念便诞生于黄河流域。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证据也是在黄河流域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在陕西宝鸡陈仓区偶然发现了一个青铜器——何尊,这件青铜器上面就有一片铭文。</p><p class="ql-block"> 铭文中最重要的话,就是周王营建成周的前提: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或释作“自之乂民”,大意相同。)</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武王在攻克了商的都城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把中国当我的家园了,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p><p class="ql-block"> 这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的“中国”两字的实证,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早在3100年前,中国的含义就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在商朝时,就是指“大邑商”,商王所居的都城。到了周朝,“中国”就是周王居住的地方,开始在丰、镐,而在周成王时,选定成周营建未来的都城,成周将成为“中国”。无论是商朝后期都城殷(大邑商,今河南安阳一带)、周朝的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市一带),还是新选定的成周(今河南洛阳一带),都不出黄河中下游范围。</p><p class="ql-block"> 在商朝和西周,可以称为“国”的城数以千计,因而有“万国”一词比喻其数量多。在“万国”中,只是最高统治者所在的国才能被称为“中国”。</p><p class="ql-block"> 到了东周,天子名存实亡,“中国”不再是天子的专利——不仅原来处于中心的区域,重要地位的诸侯国也以中国自居;春秋时还存在的一千多个国,到战国时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无足轻重的小国,“中国”的概念却扩大到了七国。</p><p class="ql-block">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秦朝的全部统治区都成了“中国”。从此,中国成了中原王朝的代名词。政权可以更迭,朝代可以改名,皇帝可以易姓,但中国名称不改,中国代表的地域范围随着疆域的扩展最终覆盖今天中国领土的全部。</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中国”产生在黄河之滨,黄河流域曾经是中国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p><p class="ql-block"> 葛剑雄教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先民在这块土地上面形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念、理想和信仰。无论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还是《周易》《周礼》《书经》《诗经》,各种我们最重要的典籍都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以后传播的,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还是其他诸子百家,他们的原典都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并且流传的。中国历史上那些统一政权的首都,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使在国家分裂、多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如果要取得合法性的话,都要跟中原、跟天下之中联系起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始终在推动着历史进步发展,所以黄河是无可争辩的中华民族的魂。”黄河还是中华民族的根。葛教授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就是在黄河流域凝聚形成的,早期的夏人因为有不止一个种族,所以被称为诸夏,尽管以后商、周取代了夏朝,但基本人口还是诸夏,后来诸夏又被称为华夏,“华”的本意是“花”,是比喻美,妆服之美,实际上,“华”不仅指妆服之美、形体之美,更是指心灵之美,所以诸夏被称为华夏,“直到东周时,黄河流域还生存着华夏以外的民族,但是此后,除了部分少数民族迁出了这块地方,剩下来的多先后融合在华夏之中,所以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在以往的两三千年间,中原的华夏一次次地南迁,比如像永嘉之乱以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宋靖康之乱以后,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从黄河流域、中原迁到江淮之间、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海南岛、台湾岛,以至于海外。“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融合了大量当地的人口,使他们也认同了华夏文化。同时,在黄河流域的华夏,不断地侵入北方、西北、东北的边疆,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也把当地的民族融合进了华夏。从西域,从蒙古高原,从东北,还有中亚、西亚以至于东欧,不断有人口迁入中原,但是他们最后也毫无例外地融合进了华夏。所以,黄河流域应该是我们华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根,这个根不仅是血统上的根,更是文化上的根。”</p> <p class="ql-block">四、黄河儿女走四方,开发边疆</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口的重心和人口稠密区长期也在黄河流域,随着经济转移慢慢转移到南方。研究人口的分布,在古代最早的像西汉的时候,北方和南方的比例一般是八比二、七比三,之后南方逐步增加,顶点是到元朝,元朝的时候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以及南方相对的发展,还有人口大量的南迁,一度达到中国人口北南之比的顶点,基本上是二比八。到了明朝以后又出现了南方的人口迁北方。</p><p class="ql-block"> 但是早期黄河流域就是人口的重心和人口的稠密地区。黄河对我们国家民族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黄河流域输出的人口,通过一次次的人口南迁,一直到达岭南、海南岛甚至是海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晋永嘉之乱之后的南迁,安史之乱之后的南迁,以及北宋靖康之乱之后的南迁。</p><p class="ql-block"> 人口迁移像波浪一样,而且大多数的迁移是没有明确目标的,随遇而安。当迁到淮河以后看见有土地了,没有战乱便住下来。后面来的人见这里没有土地了,就再继续迁到长江南边,迁到岭南。</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是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且也同时将文化传播到各地。今天我们全国各地几乎都认同自己的根是在黄河流域。当然这并不是真正血统的根,而是因为黄河流域迁徙的移民,总体上处于优势,代表了先进的文明、发达的文明。当南方的汉族移民占了优势之后,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力和民族歧视的压力使当地的土著非汉民族人口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为汉族的一分子。汉族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是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讲中国很多人自称炎黄子孙,这个炎黄子孙不一定是血统上,但是文化上的确大家都认同。比如说北魏孝文帝首都南迁洛阳,他实现最彻底的中国化过程。他里面有一个措施就把所有人籍贯全部改成河南洛阳。这不是血统认同,而是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的华夏迁入到匈奴、乌桓、鲜卑、河西走廊,唐朝时迁到了契丹、渤海国,蒙元的时候跟着蒙古人西征到了中亚、西亚,到了近代又是大批人闯关东,比如说今天东北的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从山东、河北、内地迁过去的,其中山东人最多。这些移民起的作用不仅是地方开发,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些移民守卫住了我们神圣的领土。东北放垦的时候,东北的沈阳以北基本上是荒无人烟的,但是放垦以后迅速地建了府州县,速度很快,这些都是靠移民建的。</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并且都是从长城各口迁出的,因而被称为走西口。山西和陕北土地贫瘠,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百姓为生计所迫,只能去口外垦种。但户籍仍留原地,春去秋返。到清朝实行放垦,就定居下来,逐渐成了人口主体。</p><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代移民西北边疆的例子就很多了。比如说乾隆的时候平定天山南北,就开始向新疆移民。左宗棠收回新疆也是进行移民。</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的人口向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迁移,其他地区的非汉族人口向黄河流域的迁移,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国疆域的扩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丰富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大的贡献是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在向各地输出移民的同时,黄河流域也在大量吸收其他地区的移民,特别是来自周边地区、外国的的非华夏移民。</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曾经是多民族杂居、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共处的地区。但至迟在春秋时期,出自夏、商、周的三支后裔已经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态,结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并且以“诸夏”(美称为华夏)自居,以区别于其他部族或部落集团。诸夏凭借人口数量和文明发达程度等方面优势,逐渐融合或驱赶其他民族。</p><p class="ql-block"> 到了周朝的时候,黄河流域还是有不少夷、戎、狄,比如说洛阳附近有不止一支戎人,河北、山西北面还有不少狄人,后来还有吗?没有了。除了少数人迁走了,其他都和华夏人融合了,所以这是一个各族人民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鲜卑、乌桓、东胡、羌、突厥、党项、高丽、契丹等等各族人都曾经进入黄河流域。但这些人现在在黄河流域还有吗?少数被称为少数民族,大多数整个民族都消失了。他们不是肉体消失了,而是作为民族消失了。他们极大多数已经融合进华夏了。</p><p class="ql-block"> 最明显就是鲜卑人,魏孝文帝实行彻底的汉化政策,大大促进了鲜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加快了鲜卑族融入汉族与本民族消亡的速度。如鲜卑族的所有姓氏都改为汉姓,皇族带头与汉族世家通婚,全面改穿汉服,禁止在官方场合讲鲜卑话,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安葬,不许归葬北方,籍贯全部改成河南洛阳。到唐朝,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已不复存在,但鲜卑人的后裔还历历可数,如姓元的还知道自己是鲜卑拓跋氏的后代。以后就连这些界线也消失了,鲜卑后裔作为个人也完全融入汉人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满族人,逐渐融入汉族,比如启功,原姓爱新觉罗……</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黄河流域起到这么一个各族人民大融合的作用,包括把其中大部分人融合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五、黄河另一面</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经世界最厚最大的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早期是一个巨大优势,但是后期负面影响、消极作用也慢慢显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黄土高原里最大的塬相当于好几个县,但是有一些塬随着水土流失不断地切割破碎,这些泥沙都进了黄河,特别是中游地区。因为黄河的特点,是气候慢慢变冷、变干旱的过程中,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夏秋之交,所以往往一年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降水量就集中在一段时间,降水集中形成很大的暴雨冲刷黄土,这些都流入黄河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中游的河道狭窄、坡降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下游河道宽、坡降小、流速慢,所以这4亿吨泥沙都堆积在下游河道里。天长日久,河床不断抬高,逐渐成为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历史上黄河改道不计其数,只要是使用了较长时间的下游河道,最终无一不成为悬河。</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开封这一带,一般黄河的河床要比岸边的平原高出八到十米,最高的地方20米,就是靠两边的堤坝。所以堤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宽。一旦出现决堤,那么就会造成灾害。 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都有的,大的改道也多次发生。同时“人祸”也加剧了灾害。最早的一次是北宋末年杜充守在黄河,他妄想借黄河的水阻挡金兵,结果水往南流了,因为南方没有山岭阻隔,都是平原,所以大量水进入淮河。以后这样的灾害不止一次。从元初至清末,开封城先后七次被淹。灾情最严重的一次要数明崇祯十五年(1642),当时的河南巡抚高名衡试图以黄河水淹李自成围城的军队,扒开大堤,结果适得其反,淹了整个开封城。当时全城只有钟楼、鼓楼、周王府的紫金殿和相国寺的屋顶还露出水面。规模宏大的宋东京城已埋在地下8米处。</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9日,为阻滞日寇进攻,蒋介石“以水代兵”,下令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人为造成决口泛滥,黄河改道东流,从淮河入海。当时不止一个人跟蒋介石提出这个建议,说日本要南下,我们阻挡不了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只有把黄河掘开形成一片汪洋,淤泥阻挡日本的机械化部队,使日本不能轻易地进攻武汉。蒋介石接受了这个建议,炸开了花园口,从军事上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阻止日本进攻的作用,但是造成的损失——这次受灾面积达54万平方千米,死亡失踪89万人,历时9年半,后果极其惨重。</p><p class="ql-block"> 黄河文明衰落的一个原因是长江文明的兴起。我们现在不是说未来要长江再衰落、黄河再兴起。黄河一家独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而且黄河一家独大对中国整体也没有好处。所以今后我们讲的复兴并不是回到黄河独尊的地位,而是跟长江相互交替起作用,共存共荣。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黄河流域经济绝对不可能再重新超过长江。光一个长江对外的作用,黄河水运没有办法比,连珠江也没有长江那么好的条件。长江文明的兴起对黄河是促进、帮助、互补的作用,而不是相互替代的作用。8.3黄河决溢改道的影响至于说到黄河轻易改道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放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同样经历了多次洪水和特大洪水,黄河再也没有发生决溢改道。我们通过工程技术也可以做到防范未然。8.4战争动乱的破坏历史上还有战争动乱的破坏。为什么战争动乱对黄河流域破坏大呢?因为首都政治中心在那里,无论是叛乱或者是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或者外族入侵,目标都会到这里来。从这个因素讲未来黄河也不可能有什么特殊变化。因为实际上新中国建立以来,战争动乱在黄河流域便一去不复返了。8.5人口的外迁</p><p class="ql-block"> 人口的外迁黄河人口外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促进了全国人民对黄河流域的文化认同,把它当母亲河。另外一方面一批批人才输出对外地开发,特别是在农业社会的农业发展。黄河流域的移民直接增加了迁入地的人口数量,使迁入地的人口迅速增加到经济开发所必需的数量,这在完全依靠人力和极其简单的手工工具的生产条件下,是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对于原来的无人区和处女地,这样的作用尤其明显。如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南方广大地区、东北等地的开发,都是黄河流域的移民大规模迁入的直接结果。尽管这几年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西部人口进入东部,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但人口外迁的影响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合理的调配去改变。</p><p class="ql-block"> 再加上黄河的气候变化,就造成了唐朝以后,黄河流域各个方面就衰退了。近代黄河流域有些地方已经成了贫穷落后、文化落后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六、黄河未来</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黄河又会怎么样呢?对于黄河的未来,我们有种种乐观的理由。</p><p class="ql-block">第一,70多年来黄河已经实现了安流</p><p class="ql-block"> 即使现在再出现道光年间黄河发生的凌汛,我们今天也有抵御的办法。即使抵御不了我们也可以发挥信息优势,即时地传递、采取预防措施。我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参观,他们大厅一个屏幕上面可以看到从青海到入海口,每个监控点都有实时的情况,水量是多少全部都知道。万一任何一项指标接近临界,或出现险情,控制中心与调度中心会同步发出警报和相应的指令,人流、物流会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运行到位,消除灾害于未成。所以我认为黄河的安流已经做到了,即使形成局部灾害,中国目前强大的国力也足以抵御和救助。</p><p class="ql-block">第二,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p><p class="ql-block">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现在已经成功了。上世纪60年代我的老师谭其骧写文章说历史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做得好不好就影响到下游是否安全,他建议黄河中游不能以粮为纲,而是因地制宜。现在大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他的意见是对的,现在黄河中游我们做的都是小流域的治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历来的概念,黄河每年十几亿吨泥沙有多少入海,近几年的数字已经降低到几亿吨了,再加上小浪底水库放水冲刷,现在已经出现新的矛盾。本来黄河三角洲每年增加土地,这些年非但没有增加,有些地方还有海水倒灌,因为来的泥沙太少了。现在黄河三角洲四千多平方公里都是1948年黄河回归故道以后淤积出来的。现在如果我们进一步治理,再减少泥沙的话,黄河三角洲就不再增加,而且在海水冲刷下会出现倒灌。前些年黄河三角洲是胜利油田的主要生产基地,如果土地被蚀退的情况得不到控制,必定会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所以怎么样保持适度的平衡需要我们做整体研究。</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这样,黄河清我认为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如果黄河清得像其他河流一样泥沙都没有了,从景观上我们也会有一些遗憾,试想,如果壶口瀑布失去了黄色,还会那么有魅力吗?</p><p class="ql-block">第三,环境保护和全流域的综合开发</p><p class="ql-block"> 全流域综合开发产生的效益我们不要忘记,现在看黄河从上游下来几十座水电站已经投入使用了,可以说黄河四千多米的落差一点都没有浪费,而且黄河上面建的这些水利工程都是从发电、防洪、水土保持综合考虑的,并不是一味地考虑发电。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加上辩证唯物论去全面地理解环境保护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至于黄河悬河怎么办?会落地吗?其实,专家一直在研究和试验解决的办法。例如,淤沙固堤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引黄灌溉,将含有泥沙的黄河水提取或吸引至堤内洼地,沉积下来的泥沙填高洼地,加固了大堤,沉淀后的清水用于灌溉,数亿吨泥沙从河床移到了堤外。</p><p class="ql-block"> 也有专家主张在下游选择合适的地方,为黄河开一条或两条能够顺直入海、能全程调控的新河道,同时解决灌溉和水运的需求,将现在的河道逐步改造成具有自流灌溉功能的农田。未来要实施这样的方案不会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做出最优选择。这个事情应该讲中国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要规划做得好,只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慢慢是可以消除悬河影响的。</p><p class="ql-block">第四,新技术、新产业、新资源</p><p class="ql-block"> 黄河的传统产业中有些肯定是衰落了,比如说煤矿,现在国家已经做出承诺要全面减排,要达到碳中和。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继续这么发展。但是科学家已经提出来,煤矿可以在地下生产,把发电厂建在地下,就在地下发电,把碳压缩回收。这些事情我认为科学原理上不成问题,现在是怎么样做到效益最大化。另外有些新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说稀土。如果我们稀土工业或者其他一些新兴产业兴起,也许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新的支撑点。</p><p class="ql-block">第五,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另外有些产业不受这些传统因素影响。更主要的是人文的因素在未来会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因为历史人文资源是不可替代再生的。人类社会进入更加发达的时代,人们肯定更多去关注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 人类未来只要花自己很少一部分精力就能解决物质生存的条件,多出的大量时间还是用于休闲娱乐,我们应该让这个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预见到,黄河流域在未来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历史人文资源会起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六,在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中繁华</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我认为黄河文明跟长江文明一样是能够也完全可能随着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得到繁荣兴盛的。所以我们对黄河,就像对待我们古老的文明一样,大可以充满信心,至少可以谨慎乐观!</p> <p class="ql-block">  最后,葛剑雄教授深情朗诵了自己写的一段话,“黄河长达5687公里,从源头到出海口,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如雪峰冰川,高原峻岭,悬崖峭壁,隘口洞穴,湖泊陂塘,沼泽湿地,峡谷深沟,瀑布激流,石林土林,荒漠沙漠,森林草原,平原沃野,栖息有各种飞禽走兽,生长着各类奇花异草,构成色彩斑斓、赏心悦目、俊秀雄奇、千姿百态、惊心动魄、磅礴浩荡的景观,不仅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是深厚的精神源泉。诗人抒发出激情,画家描绘着美景,哲学家在沉思中期待顿悟,艺术家在探索中寻找灵感,政治家在谋划大局,军事家在观察险要。芸芸众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惊天动地。一些特殊的景观或环境,会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升华为对自然、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的感情、信念、信仰。经过杰出人物的阐发和推广,形成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或坚定的信念。它们本身,也因凝聚了历史、经历了沧桑,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时代烙印、历史记忆。黄河就是一首颂歌,一篇史诗,一部历史一个时代。黄河,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葛剑雄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让我们沉浸在黄河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