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岩石帝国

小潘纪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了早点,就上路,离开了昆明,也离开了云南。我们是要去遵义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昆明至遵义,开车有650余公里路,费力、费时,索性选择高铁动车出行。开往遵义的高铁中间要穿过贵阳市区,是从滇中高原上缓缓往下走,然后再到峰林峰丛广布的喀斯特地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车经过陌生的地方,如果不是极度疲劳,我是不会瞌睡的。我要看看沿途情况,多些见识。去一个地方,昏睡一觉,到了,就只知道这个地方,而沿线很多可看的东西,忽略了,于我是很可惜的,也是不应该的。夜里行车,就给我带来了许多遗憾。比如西成客运专线(横穿秦岭),沪昆高铁(富源到关岭段,白天有时可看到云南段大晴天,而过了隧道之后的贵州阴雨绵绵),都是些紧要的地方,却在夜里稀里糊涂不明不白地经过,没留下一点印象。我诅咒黑夜。在诅咒黑夜的同时,就特别珍惜白天,珍惜阳光。我在白天用不疲倦的双眼摄取自然界里有用的、没用的东西,存入我的记忆,进行分类处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曲靖东去,地形地貌有了些变化,山峦少了,峰林峰丛开始一点点地装点喀斯特高原。与云南高大的山峦不同,贵州的山是和蔼可亲的,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是贵州大部分城市的标志特征,上一秒还在山区,顺着马路转一个弯就是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车以每小时296千米的速度行驶在喀斯特高原上,两侧的景观一掠而过。为了“留住”沿途的景观,索性在贵阳下车。我们的第一站是青岩古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我们从上帝视角俯视青岩古镇,就会发现,青岩古镇南接广西,北临贵阳。明洪武六年,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设铺和塘(古代为了传递信息,一般都会在一定距离就会设置一个邮驿站,站上提供车马和食宿。宋代的时候这些驿站叫做“铺”或者“急递铺”,到了元朝,规定了驿站之间距离为“铺”,而到了清朝,这些邮驿站又增加了“塘”这个名称,一“塘”就是十里。也就是十市里就设置一个驿站),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远征滇黔,在黔中腹地后驻军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明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即今青岩城的雏形。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存南门和北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昌阁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阁内有文昌帝君像和历代科举名人的画像和题词,还有一口铜钟和一口铁锅,传说是明代屯兵时期的遗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午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安顿下来,晚上就借宿于此。吃饭时听旁边旅行团的导游说,不管是明朝还是现代,凡是有重要活动和节庆,青岩古镇的北门一定是最重要的场所。还说青岩古镇只是一个“小地方”,但北城门却是古代迎接圣旨的地方,这么说来,这北城门的威严和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是不会低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彰显古城的庄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至北城门下,一幢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建筑赫然挺立在眼前,遮住了大半边阳光,延伸的影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北城门到了。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刻有龙纹瑞兽,雕梁画栋。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城墙上旌旗飘荡,仿佛已兵临城下。城墙全由巨石堆砌,颇具古朴之气;巨石全由青灰渲染,平添庄重之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青岩古镇北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反衬古镇表层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青岩古镇是不能饱着肚子来的。广西至贵阳的古驿道横穿古城南北门,给青岩古镇带来了热闹。四五百米的街道,游人如织,络绎不绝。街道两边大多为饮食摊,卖香脆食品的门店买者很少,店员索性到街上把产品递给游人试吃,企图吸引顾客。一家递一块,二三十家就递二三十块,四五百米的街道走完,肚子也吃饱了,自然也不进店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部分门店卖的本地土特产卤猪蹄,买者很多。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青岩人赵以炯中进士,并于殿试获得第一甲第一名。如今的青岩古镇还有状元故居遗址,据传赵以炯爱吃“青岩猪蹄”,也因其名震天下被称为“状元蹄”。自那以后,在贵阳每逢家有考生考试,都要去青岩吃上一顿“状元蹄”,寓意一举高中,金榜“蹄”名,图个好吉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沉淀古镇深处的纯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主干道是传统与现代商业化结合的产物,那么小巷则是青岩古镇古朴的沉淀。主干道两侧是数条深幽小巷,巷内清幽静谧,蜿蜒曲折。那青砖黛瓦的民居,幽幽的青石板路,斑驳的粉墙,居民身着的蓝布土衫,还有那古朴的民风,宛如穿越到几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一处不起眼的小巷曲折前行,一间间古朴小院出现在眼前。未曾想到,在阡陌交通之间,在现代商业气息飘荡的主干道旁侧,在人头攒动的青岩古镇,这里竟自成一处天地。一排小木屋慵懒地躺在日光下,没人催它们“与时俱进”,它们自己也不愿前进,便躲在了沿街店铺之后。这些小木屋虽然简陋粗糙,斑驳点点,却如鸟巢一般,悠然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青石板铺就的主干道,走不多远,禁不住卤猪蹄的诱惑,刚好这路边有几家卤猪蹄店,各占几间房,我们随机选了一家人多的进店。我们边吃卤猪蹄边与门口的两个女子说闲话。两个女子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贵州人,在这里打工两年有余了。当她们得知我们来自云南,就增加了许多亲热,说与她们是邻居,云贵川口味都差不多,要不要在这里吃饭。她们可以给我们做正宗的地方菜。我们还有亲戚在甲秀楼等待,是要到甲秀楼才吃下午饭的,便谢绝了她们的好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卤猪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象征着古镇的坚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决了卤猪蹄的诱惑,顺着主干道南下,就到了出城的南门——定广门。与其说这是一栋城楼,不如说这是一座炮楼。青岩城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王荣城",按布依语译成汉语就是"兵城"、"营盘"之意。可见,青岩在修建时主要是满足军事需要。得益于热兵器的发展,青岩古镇的修建是融冷兵器与热兵器的集大成之作:高垒的城墙,辅以大茨窝山上设有的炮台,西门的炮台,定广门上的炮。整体来看,青岩古镇是以火炮作为城市防守的主火力,辅以火枪,构成军事防卫的火力网,加之地势险峻、壁垒森严、高墙厚筑,对地形的利用巧妙自然,从而构筑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严密军事城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南门“定广门”,城墙上可见两台大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青岩古镇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古镇军事构筑的巧妙,也为历代战争所证实:利用青岩古镇,明朝廷先后挫败了干把猪、安邦彦(经过此役,青岩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才真正受到世人关注)等主要势力;近代以来,石达开余部屡犯青岩,团练使赵国澍聚众坚守六月,挫败太平军进攻,保证了贵阳城安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地势险峻、壁垒森严、高墙厚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游客体验爬城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国澍本为科场人士,因而对文化也非常重视。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使得赵氏成为了贵州有名的文化世家。赵国澍有四子,均考中举人,其中三子考中了进士,二子赵以炯成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清代贵州名贤象传》评价到:“一门竟爽,彪炳当世,而炯竟以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贵州之前所未有。"赵以炯中状元后,曾出任翰林院编修、四川乡试副考官、提督广西学政,礼部会试顺天同考官等职,晚年辞官返乡在青岩讲学,1906年去世,终年49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赵以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赵国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近代以来,全国爆发了农民起义,北有捻军,南方有太平天国。清朝刚经历鸦片战争,无力对付,于是允许地方招募团练以对抗农民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岩古镇也开始出现团练。1853年,青岩古镇的赵国澍弃文从武,散家财,组建起了团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岩,取之于“蓝”,而青于“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0年以来,青岩古镇虽然已经慢慢失去了曾经的军事意义,但是依然成为了众多名人故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末时期,青岩古镇出了贵州辛亥革命第一人、贵州剪辫第一人——平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年仅22岁的平刚受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影响,认为国家不革命就没有希望,只有革命才能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后来平刚因为“剪辫子”等行为被贵阳知府革去秀才,下令缉拿,不得已流亡日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本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委任平刚为贵州同盟会主持人,后又受孙中山先生指示回贵州与张百麟等人一起筹划贵州革命,配合各省的武装起义。1923年,平刚写下了《贵州革命先烈事略》一书,成为研究贵州革命的重要史料。新中国成立不久,平刚全力支持土地改革,他还把自己的棺木卖掉,把变卖的钱交给青岩农民协会。1951年,平刚病逝贵阳,享年73岁。为纪念平刚先生,平刚墓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年末,经历了湘江血战的中央红军主力已伤亡过半。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力挽狂澜,指挥我红军主力避开敌方主力,转头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进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4月8日,为掩护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和红一军团主力部队顺利从高坡过境向惠水、广顺方向前进,以彭德怀为军团长的红三军团主力集结高寨河,紧急向青岩城前进。同一时间,红一方面五军团、后卫十三团、干部团、三军团主力避开大道,分两路向青岩挺进。就在红军进入青岩附近的歪脚村和高寨河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分。紧急电令南下尾追红军的中央军吴奇伟部,快速到达青岩北山势险峻的狮子山一线布防,以阻止红军沿贵惠路北上进攻贵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近傍晚时分,红军后卫十三团到达狮子山西南面歪脚村一带,得知敌军已先期在狮子山一线布防,迅速在各险要地段修建作战工事,以掩护大部队向青岩城转移、集结,并将作战指挥部设在高寨河边刘家碾房内。时值初春,傍晚寒气逼人。八点多钟,天色已暗了下来,国民党部队利用夜色开始发起攻击,一窝峰向红军阵地涌来。交战中敌军伤亡100多人,红军也有7名战士英勇牺牲。与此同时,红军五军团、干部团的大部分和三军团主力已分别从不同的方向齐聚青岩定广门城下,将青岩城围住,当时国民党青岩区区长彭仁斋见城外红军势大,又听到狮子山方向枪炮声打得激烈,慌忙向花溪方向逃跑。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于凌晨进入青岩城,打破了青岩城“攻不破的城池”的历史,把蒋介石坐镇贵阳,把红军消灭在黔东的阴谋彻底的粉碎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狮子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军进入青岩城已是后半夜,疲惫的部队严守三大纪律,自觉露宿于沿街屋檐下。第二天恰遇赶场,宣传队向群众宣传,战士们在主要街口和场坝写下很多标语。一时间,“红军是‘干人’(极其贫困的人)的队伍”等宣传口号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红军在城里休整一天,11日凌晨,继续前进,部队出发前,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临时借用的东西及时归还群众。许多留在家中的老人和赶场未走的四乡百姓站在南街两侧,目送红军远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成为了大后方,许多企业、学校等搬迁到此。浙江大学、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乡村师范学校等曾经迁徙到青岩。青岩古镇为中国的后方教育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红军在青岩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民众。红军长征的精神,也在青岩代代相传。在这之后的日子里,青岩成为贵阳的红色堡垒,相继成立了中共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党支部、贵州省立青岩民众社会教育实验区、青岩小学娃娃剧团等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当时还有许多人避难于青岩。时值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置点,遂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迁徙到青岩,其中就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等。现在青岩古镇就有周氏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红军青岩作战指挥部,摄于指挥部设立85周年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周恩来父亲曾居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涟江日夜流走,青岩古镇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北街和南街依然存在,沿街商铺早已更新换代,写真馆、甜品店等现代商业早已和时尚前沿接轨,小吃店商贩叫卖声不绝。在现代商业冲击下,“卤猪蹄”等传统元素的命运将如何书写?传承人的心里自有打算。他们撇开外界的劝阻和反对,备好香料,配制卤水,烧上小火,精心卤制猪蹄,终究是让存在了百年的饮食文化延续了下来。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缥缈的炊烟从门店升起,男女老少都来了。 他们说还是传统的小吃好吃,吃得地道,又香又有营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和现代在青岩古镇延续交织着,交织成一首永不休止的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