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这两天,老天有些怪怪的,最高气温不超过30度,每天早上或中午太阳都会短暂地探头露脸,接着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我也就利用这短暂的光影去南京玄武湖和中山植物园北园去抓拍精灵般的蜻蜓。<br></h3> <h3>蜻蜓,别名丁丁、点灯儿、蚂螂、诸乘、纱羊、山咪、光光听,是蜻蜓目蜓科马大头属的昆虫动物。蜻蜓的翅膀发达,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头部灵活,触角短;复眼发达,有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腹部细长,足细而弱,上有钩刺;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蜻蜓是典型的不完全变态昆虫,也是眼睛最多的昆虫。《本草纲目》载:“蜻蜓,言其尾青葱也;蛉虹,言其状伶仃也,或云其尾如钉也,或云其尾好高而挺。故曰蝏、曰蜓。”<br>蜻蜓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湖泊、池塘、溪流和湿地附近。蜻蜓常雌雄成群;夜伏昼出,由于眼睛的特殊构造,白天视力非常好,夜晚视力弱。蜻蜓是凶猛的捕猎者,猎物主要是小鱼和昆虫幼虫。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往往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还会把卵产到水里。蜻蜓的寿命仅有1-8个月左右。<br></h3> <h3>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美和独特的生存技能,蜻蜓也不例外。那盘旋飞舞的身姿,成为仿生学四大事例之一。<br>生物学家在研究蜻蜓翅膀时,发现在每个翅膀前缘的上方都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区——翼眼或称翅痣。如果把翼眼去掉,飞行就变得荡来荡去。实验证明正是翼眼的角质组织使蜻蜓飞行的翅膀消除了颤振的危害,这与设计师高超的发明何等相似。设计师们先向昆虫学习翼眼的功用,获得有益于解决颤振的设计思想,就可以避免长期的探索和人员的牺牲了。<br></h3> <h3>蜻蜓作为一种昆虫,在文化和传统中拥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br>蜻蜓的“点水”行为,即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即飞起,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韵律。蜻蜓在风水学中被称为“飞龙”,象征着吉祥和福气,能够驱散家中的不幸,带来好运。蜻蜓的生长过程象征着坚持与成功,它从水中出生到学会飞翔,是转变和成长的象征。<br></h3> <h3>蜻蜓这个精灵自古以来又成为诗人托物言志的素材。写蜻蜓的诗句常描绘其轻盈身姿、优雅飞行姿态及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色彩渲染,展现了蜻蜓的灵动与美丽,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br>穿花蛱蝶深深见,<br>点水蜻蜓款款飞。<br>——唐·杜甫《曲江二首》<br>穿梭于花间的蛱蝶深深藏匿,时而显现身影,点水蜻蜓则悠然自得地低空飞行。此句通过对蛱蝶与蜻蜓活动特性的对比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生物世界多样性的魅力与各自生存智慧。穿花蛱蝶深深见揭示了蛱蝶善于隐藏、机敏灵动的特性,点水蜻蜓款款飞则展现了蜻蜓优雅从容、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二者共同构成了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画卷,寓言性地传达了尊重生物多样性与欣赏生命独特性的哲理。<br>行到中庭数花朵,<br>蜻蜓飞上玉搔头。<br>——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br>徘徊庭院间,细数绽放的花朵,恰逢一只蜻蜓悠然飞上我的玉簪之顶。此句通过对庭院赏花与蜻蜓飞至头顶的场景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宁静。行到中庭数花朵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与对细微美好的关注,蜻蜓飞上玉搔头则以蜻蜓的亲近行为象征自然对人的亲近与接纳,同时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与世无争的心态。<br>日长篱落无人过,<br>惟有蜻蜓蛱蝶飞。<br>——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br>日长时分,篱笆边人迹罕至,唯见蜻蜓与蛱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此句通过对午后寂静田园的刻画,寓言般地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日长篱落无人过描绘了乡村午后特有的宁静与闲适,惟有蜻蜓蛱蝶飞则以蜻蜓与蛱蝶的独舞象征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即使在人烟稀少之时,大自然依然以其独特的韵律自我演绎,呈现出生命的永恒之美。<br>小荷才露尖尖角,<br>早有蜻蜓立上头。<br>——宋·杨万里《小池》<br>小荷初露嫩绿尖尖角,蜻蜓已早早地立于其上,静候夏日的到来。此句通过对初夏荷塘景象的生动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生命的敏锐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小荷才露尖尖角象征新生与希望,早有蜻蜓立上头则以蜻蜓的先知先觉寓言生命的敏锐感知与对时机的精准把握,整体画面洋溢着清新与生机,寄寓了诗人对新生活力的赞美与对未来满怀希望的情感。<br>绿萍合处蜻蜓立,<br>红蓼开时蛱蝶飞。<br>——宋·欧阳修《小池》<br>绿萍聚集的地方蜻蜓停立,红蓼花开的时候蛱蝶飞舞。欧阳修的诗句以蜻蜓和蛱蝶的形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