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光华镇 作者:阎灵娣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再去光华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阎灵娣</b></p><p class="ql-block">2024.5.28号,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周二,晴。</p><p class="ql-block"> 今天,光华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分会召开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考察两个村庄,我应邀和爱荣、自祥、殿龙、宏荣、秀云,一同去参加。</p> <p class="ql-block">  光华镇是因交通而兴旺的大镇,过去,临宜、襄乡两条公路穿镇而过,兴起了以运输为主导的产业,沿路两岸几乎家家都有大车。在没有高速路时,襄乡公路是一条收费公路,听说是在取消收费后,因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路坏得厉害却不能复修,两旁的店铺和住户就生活在飞扬尘土的恶劣环境中,无可奈何。神仙打架,受害的是平民百姓。</p> <p class="ql-block">  近九点,到了光华镇区,因知道考察的第一站是北朝峰,我们直接把车开到了北朝峰村,远离了河川那污浊的空气,心头便轻松了起来。进村看到高处一个看似堡子的地方,心想肯定要去那个地方,车不能走,一行人就爬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方圆最高的地方,周围山川村庄尽收眼底。 前天下过雨,天地之间、表里山河皆清纯干净,微风轻拂,空气甜润,抬眼望天,就想到了形容汝瓷的名句:“雨过天青云破处。”和杜甫《望岳》是的名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 <p class="ql-block">  一会,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同好们来了,大家一起对堡子遗址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情况的人说:这堡子在抗战时期,曾驻过襄陵县政府,沿堡子转圈有三层窑洞,能住很多人。而眼前除一段夯土外,已没有任何建筑,干净得令人失望。</p> <p class="ql-block">  从北朝峰下来,坐车在返回的路上,拐入另一条上山的路,进入南朝峰村。我向光华同好们咨询南北朝峰村名来历,他们说最先住此处的人姓赵,土音念“chao”,和朝属同音,写村名时写成了朝。</p> <p class="ql-block">  南朝峰村头也有一座堡子,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繁富,当居乡宁堡子之首。堡子在一高阜上,围墙里面有十来座院。有两个进堡子的大门,一个是石砌的高门楼,中间有门额,字漫漶不清;一个是不知什么原因在夯土围墙上挖出来的。给我们做介绍的人叫成五奎,他用自豪的口吻、八个字来形容南朝峰堡子的地势:“九梁环抱,一堡居中。”我没有数是不是有九条梁,但看周围一座座峰峦起伏环抱,在我们这些不懂风水人的眼中,好风光就是好风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挨个转院子,每个院子各不相同,有出过功名的旗杆院,也有躬耕田亩的农家院,我转着转着,心里升起一个疑问:这是以什么营生发展起来的家族?不可能是凭方圆的地土吧?可是这里既不是交通要冲,又没有其它资源,生存不应该有问题,要发展壮大凭的是什么呢?时间紧,没认真发问和探讨。</p> <p class="ql-block">  临离开时,我回头看着堡子的两个大门和夯土围墙,想到了福建的土楼,虽然内部形制不同,但外围一圈高高的墙的作用是相同的。觉得有必要好好了解这个堡子的文化,如果能做为文旅项目开发,说不定前景很好哩。可是堡子的复修和道路的提升没有一亿两亿能完成的吗?有钱的人才是发展文旅产业的主体,有人会做吗?哎!</p> <p class="ql-block">  中午回光华镇政府开了个简短的会。镇长陈娟刚上任不久,原来在县志办工作过,因为《民国县志》的断句工程,曾在一块打过交道。她来光华后,对当地的文化发掘也很重视,获得当地文化人的好评。她招待与会同志一起吃了午饭,饭后我们到湾里村去调查,途中看了杜秀的书法作品,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  湾里村处于豁都峪的下游,隔铺头村和历史上的晋国相邻。遥想那一时期,由于该峪是胡家的封地,应该有不少遗留的信息,目前我们已发现的两周遗址有三处,湾里也应该有。</p> <p class="ql-block">  车到了湾里的瓦窑岭下一座小庙前,有人在那里等着我们,一下车,都积极地介绍情况,他们说头顶的瓦窑岭有很多墓地,砖瓦陶片很多。我们想上去看看,他们说没正经路,上不去,等到后半年拾掇拾掇路才能走。我和爱荣、秀云到处寻寻觅觅,也没看到有啥东西。有一老人拿来他在瓦窑岭捡到的两个陶罐,爱荣看着说是两周时期的,老人说你们拿去吧,我不要了,爱荣和殿龙就放到了车上。和老乡相约秋后到瓦窑岭实地察看,就踏上返回的路,我们相信会有收获的。</p><p class="ql-block"> 离开湾里村,王会长又领着我们去河底乡溯豁都峪的源头,当然这是源头之一。还有李子坪、断山岭、神角沟,哪个最长?也无定论,哈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和光华的同仁告别时,我心里想:这是一支多么好的文化队伍,他们中有精于书法的,有善于填词赋诗的,有调查本土文化的,还有两个不认识的女同志,据说一个现代诗写的好,一个小说写的不错,更有王生勤会长这样有领导能力有威信的人,光华的文化研究做得有声有色,衷心祝贺他们。人老眼拙,来了好几次,还没认全这些朋友,真有点不好意思。</p> <p class="ql-block">  天不早了,我们在河底台头、光华三交界的地方,和光华的朋友分手,在李子坪翻山直接进城,能省十来公里的路程。在山梁上,不时可见一种白色的花,自祥叫停车,说他要下去采野梅花。他拿着一束野梅花回到车上,车里顿时香气扑面。自祥说这种花是一种非常好喝的茶,还有一个名字叫香片。下车时他把野梅花给了我,让我晒干冲着喝。晚上,我在百度上查到,已经有的地方开发了这种茶。</p><p class="ql-block"> 哎,我们的山上有很多好资源,就是没人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