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诗《癸丑元日有感》注解释义

明朝牵马人

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世贞诗《癸丑元日有感》注解释义</b></p><p class="ql-block"><b>王世贞是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可谓年少得志。</b></p><p class="ql-block">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p> <p class="ql-block">王世贞推崇作诗要效法盛唐,但他的最高诗歌理想是汉魏古诗的自然质朴。<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指出:“西京、建安,似非琢磨能到。要在专习,凝领久之,神与境会,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这句话指出了汉魏诗歌的不可模仿,以及其浑然而来,毫无雕琢的天然创作过程,可见王世贞在具体诗歌创作中独到而精准的眼光。</b>王世贞提出了“真情说“,这一说法在纠正当时诗人普遍存在的虚假文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蓟苑闻钟谒帝关,</b></p><p class="ql-block"><b>火城遥散五云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鱼龙自集甘泉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鹓鹄仍虚紫殿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里瞻依空使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年朝请隔天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只今醉逐田翁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问尔曾携醽酒还。</b></p> <p class="ql-block"><u>作者的中心思想旨在指责朝廷官员的不正之风,对于有才能的人不能合理利用,而对于那些善于私下动作频频的人却能不断晋用提升。而在文化界尚有影响的人根本排不上号,都难得见皇上一面。诗作者直指嘉靖皇帝的怠政形为,影响为政官吏的信心,批评朝廷施政运营过程中的歪风邪气。</u></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这首诗作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元旦,是作者从政的第九个年头。这个时候作者已经从朝廷的大理寺左寺、刑部的郎中等职晋迁为山东按察使或青州兵备使。诗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境。</b></p> <p class="ql-block">从作者诗作的上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在大明朝文化阶层,还是数谒帝关的大师们,以及那里的学子们都是一流的学派。<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以谒帝关的钟声为示戒,暗喻那些大夫们的谆谆教诲,像玄武大帝祠庙上的钟声一样,常在耳边响起。</b>导师们常说,你再好的才华到京城也不一定会有用,再好的文章可能会飘散到五云之外去。</p> <p class="ql-block"><u>在京城任职期间,诗作者观察到朝廷一些官员们整天聚集到甘泉馆,也不知道他们一天搞什么名堂,大小官吏鱼龙不分,鱼目混珠。</u><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面对朝廷的各路诸侯之间明争暗斗,鱼龙混杂,感慨现实与书本间的无可奈何。王世贞看不贯那些歪风邪气,他们还都自以为是。</b>作者心内很疑惑,像他们这些出道谒帝关的新科弟子,从优秀的北池洞紫殿班高等书院培养出来热血才儒,仍似图有虚名,现实中派不上用场。<b>诗句暗讽那些不一定有才学的人还都高高在上,反映出朝廷吏部用人的弊端与歪风。</b></p> <p class="ql-block">诗词的下阙开句,作者话锋一转,一下子就到了万里之外,眼不见,心不烦。<b>在边塞之遥,他敬仰的还是皇帝,可他在京十年上朝,竟然都没有见过皇帝的天颜,嘲讽嘉靖皇帝的懒惰怠政,不理朝堂。</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任戍疆大臣期间,有一天王副都御使酒过三巡,慕名到村庄的一个社(古时候农村以社为编制)里田间茅屋,拜访一名致政退仕的大夫第,公号田翁。进门之后,只见老翁独自饮着酃酒,田翁很谦逊地招呼王世贞座上客,又邀御使对饮,亲自酌酒。两人初次见面,如同故友相逢,对酒韵诗,饶有兴致。</b>酃酒起源于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北魏时期,后来成为宫廷贡酒,并被历代帝王用于祭祀祖先和犒劳有功之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b></p><p class="ql-block">①蓟苑闻钟——蓟,是菊科蓟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果期4-11月间。蓟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于山坡林中。<b>蓟苑,这里指古代文学领域;闻钟,谒帝关书院的古钟,声音宏亮,是书院里弟子心中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特点记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谒帝关是古代秦晋之龙门(禹门)河西的一个关塞的名称,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北部山区,钟声响起时,不仅五峙寺可听见,而且南巍山庙一带可闻及,黄河对面的梯子崖一带、甚之更远的地方亦可闻之,而且会发出连续不断的音波浮动传递声。</b></p> <p class="ql-block">②火城——京城;五云间——五云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五云是指五种不同形态的云,分别是“龙云”、“鹤云”、“凤凰云”、“乌云”和“白云”。五云代表着五种不同的意义,分别是权力、长寿、吉祥、不幸和平静。五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们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和传说中诞生,多作吉祥的征兆。这里指皇帝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u>③甘泉馆——即甘泉宫,甘泉宫最初是秦代的林光宫,后经过汉武帝的扩建,地位仅次于长安的未央宫。后来宋朝建都后称甘泉馆,明朝燕京仍建有甘泉馆。</u></p><p class="ql-block">④鹓鹄——鹓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类似凤凰的鸟。鹓行(鹓鸟飞行。其群飞行列整齐,故用以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鹓班(即朝班);鹓鹄(比喻朝官的班列) 。鹄,鹄字有三个读音: [gǔ]、 [hè]、 [hú]。本义是指鸟名;<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紫殿班则是谒帝关书洞的一个班。</b></p> <p class="ql-block"><u>⑤瞻依——瞻仰依恃;表示对尊长的敬意。语出《诗.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郑玄笺:'此言人无不瞻仰其父取法则者,无不依恃其母以长大者。这里指的是皇帝;</u><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使节,古时指使者所持的符节。该句是说,远离皇帝去做封疆大吏,没有施展出自已的才华,更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事务,作者自我检讨,表现出谦虚认真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⑥天颜——皇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⑦田翁社——社名称。田社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习俗,主要用于奉祀田神,即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神祇。谒帝关属楼枝村官庄社,金朝时社长解五郎(可看开化寺金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⑧醽酒—美酒。</b></p> <p class="ql-block"><b>如果读者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作者可为大家逐联解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首联</b>是说,在大明朝的文化界最好的学习环境非谒帝关莫属,<b>而我们到了京城,身上学到的文采都飘散到云天之上去了,没用!或用不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额联</b>是表述聚在甘泉宫的好坏官员难以分辨,而我们这些身有远大抱负的人仍愧对紫殿班的培养,图有虚名。<b>作者心里很矛盾,身在其位,负有其名。谒帝关书院在明清朝时期是出人才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颈联</b>是作者怀有复杂的心理情绪,远离父母,立志做一帆事业,却无能为力?<b>表述自己十年为官,到朝廷多少次都未曾见过皇帝一面,暗指嘉靖皇上的怠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尾联</b>是作者赴疆为官时到田翁社茅屋里拜谒一位致政的老大夫。古时候村庄都编为社,一里为八社。而你做官一旦被贬,轻者为民,重者流放三千里外。<b>作者此时以酒为伴,以酒解愁,以酒会友,与老儒聊天时的场景,感慨万千,对酒畅聊。感叹道:“问尔曾携醽酒还?功臣啊!也不往一帆人生征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b></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生于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卒于万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农历),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p><p class="ql-block"><b>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嘉靖二十三年王世贞父亲王忬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任河东盐政,今山西运城,古平阳解州一带。而河西龙门就是谒帝关书洞,王忬将儿子王世贞送到不到百里的大明朝知名度很高的谒帝关书院,以举人身份深造,这段往事不为人们所熟知,而王世贞自己在诗中所讲清了,并且提到所在的紫殿班。三年之后,王世贞殿试为进士,名列前茅,优选为朝廷大理寺左寺。</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4年7月8日夜落笔瑯琊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b>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文化会副会长等荣誉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