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支持黄埔军校筹办内情

李永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共产党人支持黄埔军校筹办内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卜松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6月16日,在广州黄埔岛上“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见证,从筹建学校、招生到开学初的各项工作,处处可见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中山强调“革命志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20世纪20年代,当大批热血青年登上广州黄埔岛码头,远眺便能看到黄埔军校正门上的“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校门和码头之间还竖立着木制牌坊,牌坊两边的立柱上贴着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在黄埔岛上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5日,第一批军校学生入学。6月16日,军校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天气晴朗,早上6时,孙中山同宋庆龄搭乘“江固”舰,前往军校主持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发表了一个小时的演说,勉励师生立志担负救国救民之大任。他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要创造的这种革命军,“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们“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校由建校时第一期约500学子发展至1926年3月第四期学生2500余人,之后形成了本校有官生2万余人、几处分校共计数千学子的“军事政治并重”的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共合作推动军校创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埔军校选择在1924年6月16日正式开学,是有深意的。两年前的这天,深得孙中山信任的陈炯明发动六一六兵变。加之经历了北伐和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更坚定了要“培养一支有力的革命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孙中山有力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伐前,孙中山在桂林独秀峰下建立了北伐军大本营。1921年12月,由李大钊介绍前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陪同下来到桂林拜会孙中山。他提出两条建议:一是组成一个能联合各革命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的政党;二是要有真正的革命武装,明确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并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提出在广州设立陆军讲武堂。11月26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鲍罗廷以及中国共产党人谭平山参加了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大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把讲武堂改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招生对象也扩展到一切有志献身国民革命事业、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创办军官学校的提案在会上获得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基础,黄埔军校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创办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操场上搭芦苇棚当校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办军校,校址选择是头等大事。黄埔岛被指定为军校校址,便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决定。这里不仅林木葱茏、四面环水,远离省城,岛上还保留着广东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的校舍,校舍修缮后就能投人使用,降低建校成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当时黄埔岛上只有几处年久失修的房屋,而且水陆交通不便,军校筹备人员难以到岛上办公。1924年1月黄埔军校筹备处仍然没有固定办公点。孙中山只好把“大南洋”号船停靠在江边,作为其临时办公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24年2月14日,士兵和工匠入驻黄埔岛修缮整饬校舍、教学场地。4月17日,校舍基本修缮完毕,但仍然十分紧张。为此,校方在操场四周临时搭建芦苇棚作为校舍,并在广州市内建房舍、设分驻地廖仲恺苦心筹经费建设黄埔军校,必须投入大量经费,经费主要来自革命政府赋税、军校自筹和外援等。然而,军阀把持财政,令经费筹集更困难。据有关记载,有一回,廖仲恺忙到凌晨4点才回家,反复烧热的洗澡水都放凉了,其夫人何香凝不免有意见。廖仲恺含泪解释,晚上在杨某家,等他抽完大烟才拿到这几千元,“不然黄埔学生再过两天便无米食了”。款项实在不够时,廖仲恺还拿出积蓄,何香凝拿出钻戒去抵押,买回数百担大米送到军校。廖仲恺为筹集经费竭尽全力,被黄埔师生亲切地称为“黄埔慈母”。</span></p> <p class="ql-block">声明:原文选自【《老年生活报》】,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