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无价的墨盘

经纬线

<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是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盘,书面语称砚台。</p><p class="ql-block"> 在读旧书的年代,墨盘是必备的文具,因为写毛笔字需要它调墨。这个墨盘辗转流落了一百多年,经历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  那是解放初期,1950年,新中国成立分胜利果实,将地主的财富分给穷人。自身有点文化的桐梓县城的杨银洲想到自己有两个儿子,认为要培养他们学文化,就提出要那个墨盘。由于当时儿子杨金钱小,只有6岁,就没有用来磨墨写字,放在家里有时装点瓜子花生之类,当果盘用。</p> <p class="ql-block">  这墨盘是黑色的,长宽二十五厘米左右,呈梯形,做工非常考究,外观是荷花池,造型漂亮,颜色是黑色,外壳是木质的,像红木或金丝楠,呈木灰色,周边雕刻着荷叶,盘沿有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调墨浓淡的区域雕刻有一只青蛙和螃蟹,可以说是一件集实用与观赏的精美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倡导破四旧立四新,认为这墨盘属于古董,列为四旧,要破除,城关镇街道的负责人令狐昌蓉就来没收。杨金钱的母亲在拿去交的时候,多了个心眼,认为木质的外壳用来盖泡菜坛子很好,交了可惜,就拿了起来。十多年后的一九七九年,墨盘的主人、贫下中农的子女杨金钱已经长大成人,通过自己的奋斗,从一个公人当上了桐梓皮鞋厂的厂长,在当地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一天,他到好朋友城关镇副镇长薛和信家去玩,喜欢收藏墨盘的薛和信就把他收藏的很多墨盘拿出来展示,把玩。杨金钱看到一个墨盘非常眼熟,仔细一看,是从自己家收去的,就说,这个墨盘是我家的。薛和信说,怎么可能,你说是你家的,你讲个理由出来。杨金钱就讲了这个墨盘的来龙去脉,并说,它的盒子都还在我家保存得好好的。如果我把家里的盒子拿来装,合得起就是我的,你就还我,合不起就算了。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杨金钱就就喊薛和信都他家里去看,看后,又把盒子拿去比,结果严丝合缝,不差丝毫。鉴于两人感情好,只好忍痛割爱说,既然是你的,就还给你,让它物归原主,完璧归赵。一九七八年,喜欢美术的杨金钱妻子的弟弟王琦看到这个墨盘,就想拿去用。杨金钱对墨盘很爱惜,有点舍不得,担心丢失,就说,那你打张借条吧。王琦打了借条拿到家里后,父子俩都喜欢,与爱好书法的父亲王德华一起共用了十八年,发挥墨盘本来的作用。王德华用这个墨盘天天练字,进步很大,一直练到八十多岁,练的小楷字很好。</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十年,杨金钱想到这个墨盘的来历不容易,经历了几番几复的周折,看到后山坡要拆迁,怕丢失,觉得应该好好保存,做个传家宝,于是又要拿回去。舅弟王琦看到自己用了十多年的东西,已经有了感情,想到一下子又要失去,内心很是割舍不下,对墨盘恋恋不舍,认为是个很有故事的文物,于是提出拿三千元钱给他买。姐哥说,这个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家里的传家宝,说留给孩子传下去,谢绝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杨金钱老人由于身体欠佳,作为弟弟的王琦经常去探望,问候,并请中医给他看病,关怀可谓无微不至,让姐哥很感动。于是给子女们商量说,你们舅舅既然那么喜欢这个墨盘,更容易保护传承,干脆送给他算了,希望他好好保存,有所发展,传承下去。听了父亲的话,子女们一致赞成。</p><p class="ql-block"> 出乎预料的是,王琦没想到拿钱都买不来的东西,姐哥居然主动提出分文不要送给他,自然是喜出望外。他没好拿走,对姐哥说,君子不夺人所爱,你既然有这个诚心,那您哪天自己给我带起来。正印了那句话,情义无价,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跨越两个时代,承载了太多故事和信息,蕴含了不少人生哲理的文物,又辗转到了王琦这儿。</p> <p class="ql-block">  王琦展示墨盘</p> <p class="ql-block">王琦用墨盆创作的美术作品,素材为后山坡旧居旁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  王琦父亲王德华用墨盆练习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琦父亲王德华用墨盆创作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德华妻子八十寿辰合影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杨金钱老人向妹弟王琦赠送墨盘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