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与 元 青 花 的 缘 分

闲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青花,我们自然地会想起周杰伦的那首文词优美,曲调温婉的《青花瓷》歌曲:</p><p class="ql-block"> 天青色等烟雨,</p><p class="ql-block"> 而我在等你;</p><p class="ql-block"> 炊烟袅袅升起,</p><p class="ql-block"> 隔江千万里。</p><p class="ql-block"> 这种诗意离别而又柔情缱绻的画面,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要讲的青花瓷与歌中唱的青花瓷不是一回事。歌曲是借青花瓷来表达作者对家乡,对恋人的一种离别思念之情,而我所讲述的青花瓷,则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个主流品种,属于釉下彩。时至今日,经久不衰,尤以元最为鼎盛。它的由来,据说缘自宋徽宗的一个梦境。一天,宋徽宗梦见了雨过天晴的景色 ,他特别喜欢这种颜色的美,期待得到梦中的它。于是下旨:"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命令督陶官及窑工们一起来完成他梦里的意境之色:天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青色,只是青花中的一个种类。中国瓷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青花,素有"清三代"之誉。青花的静雅,隽逸之美,受到无数人的青睐与追捧。尤其是元代的青花,几乎成了世人梦寐以求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青花始于唐朝,发展到元代已经辉煌至极。在世人眼里,元青花,就是神品。不光艺术价值高,用世俗眼光衡量,其经济估值也是以亿为单位,且存世量极少。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梅瓶,曾估价8.4个亿。05年一只"鬼谷下山"的青花人物罐,也拍了2.4个亿。元青花受追捧程度,永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哪怕一块小小元青花的瓷片,曾拍过一百多万。仅此一点,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以前,尤其是两宋时期,中国瓷器,基本上是以文人墨客的审美为导向,追求简约素雅的美学标准。而到了元代,马背上的民族横征世界,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他们崇尚“蓝天白云”的审美情趣。元青花岀现,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的审美习惯,一改宋瓷简约含蓄,内敛清雅的风格,以艳丽明快的视觉效果,创立了富丽雄浑,豪气奔放的审美艺术。这种青花艺术,在气质上与蒙古人的性格十分契合。可以说,元青花的出现,开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古陶瓷美学的新天地。别的不论,仅从装饰性的美学艺术高度,"至正青花"的饰物图案便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装饰的繁密,与艳丽深沉的蓝色,是元青花的主要特色,它构造了元青花异于其他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进口青花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苏麻离青。正是这种明亮鲜艳的颜料成就了元青花的美,促成了“至正青花”的诞生。苏麻离青的岀现,改写了历史,也惊艳了世界。这种青花色调,明艳而深沉却毫不沉闷,彰显了蒙古民族的豪迈与大气。元青花所有的美,都浓缩在蓝色与白色之中, 那种天青色的美丽,会让你强烈感受到那种异域文化魅力带来的冲击。这种美色,无与伦比,也无色能及。</p><p class="ql-block"> 自元代开始,中国瓷器经南北文化的大碰撞与大融合,加之受外来的文化影响,为青花瓷的改革注入了新的血液。自青白瓷器出现,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审美情趣,重釉色、轻纹饰的传统理念,而元青花作为瓷器的主流品种而兴起,最终成为中国瓷器的标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艺术历来讲究传承。在汉人眼里,游牧民族只会马上逞强,"弯弓射大雕"。世人缺乏对元青花的了解,自然而然对它就产生一种神秘感。你无法将如此精美的青白相间的青花瓷与这个马背民族联系在一起,更不可思议的是,七百年来,元青花,一直雄锯青花家族的榜首,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岀现,不仅确立了元青花在青花瓷家族里的霸主地位,还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p><p class="ql-block"> 在元代青花的家族里,梅瓶应该是最岀彩,最亮丽的器型。既传统,又经典。南京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都是元代青花梅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瓶之美,美在其形,其神韵,似女人的身材呈弧形,阿娜多姿,俏丽妩媚。这是一种内敛之美,温婉秀丽而不张扬,挺拔端庄而不奢华,梅瓶所具有的这些特质,特别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早在南宋时期它原本属于一种适用器皿,用于盛酒,专供皇室之用。后世文人墨客兴之所至,便把这种优美的梅瓶用于插梅置于书案,如此一来,又赋予了梅瓶几分文气及浪漫色彩。丰瓶插瘦梅,相得益彰,别有一番风流雅致。我想,这大概就是梅瓶的由来吧。有宋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公余终日坐闲亭,</p><p class="ql-block"> 看得梅开梅叶青。</p><p class="ql-block"> 可是近来疏酒盏,</p><p class="ql-block"> 酒瓶今已作花瓶。”</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一只带盖的堪称完美的元青花梅瓶。上书:大元国至正十二年制"。高:47cm,底部直径为13.5cm,瓶口直径为:6cm。小口,丰肩,斜腹;气型大气,线条优美;雍容华贵,意韵不凡,给人以凝重的美感。且胎体厚重,紧密敦实,釉面莹润,洁白细腻,白中泛青;色泽深沉艳丽,呈现岀玉一般温润的光泽。瓶口规整光洁,用灯往里探,壁内均施有白釉,有接痕,外壁胎釉接合部,修刀平整光滑,底足无釉,泛火石红。 瓶体饰面分三层,主体为龙,形身矫健,体态轻盈;瞪眼开嘴,神态凶猛,张扬霸气,有睥睨天下之气势;爪为三爪,形似镰刀,上下两层辅以祥云,海水,卷草作配饰。画面用笔以平涂为主,穿插勾、皴、点、染等技法,画风粗旷,笔力遒劲,肆意潇洒,有元人雄霸之气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只梅瓶,无论是品相、胎质、釉色、题材、画工、及器型的规格之大,皆堪称上乘佳品,盖过所有省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包括故宫博物院。其雄浑优美的造型,张力十足的龙纹,浓艳如玉的青花发色,均可让所有的馆藏逊色。尤其是瓶上的罐盖,庄重威严,既是皇权的象征,更是元青花梅瓶精髓之所在。这样的罐盖,是所有馆藏梅瓶所不具备的。馆藏梅瓶,属单纯的赏瓶。而我的梅瓶,瓶上加盖,不仅彰显了九五至尊的威严,而从美学的角度,这种配制,它让器型更趋于完美!宛如皇冠,加在上面,无疑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堪称瓷中贵胄,纵览青花家族,沒有能与之比肩的。南京博物馆的"萧河月下追韩信"梅瓶,湖北博物馆里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龙纹梅瓶,都成了该馆该院的镇馆之宝,被誉为"国宝文化第一瓷",禁止岀境展岀,可见它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这只元青花龙纹梅瓶,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十分接近。其造型、尺寸及装饰大体相同,谈其品相、级别,美观及完整度,似乎更胜一筹。同绘龙纹,两相比较,主题更鲜明突岀,更简洁大气。人物花卉与之相比,它们之间的差距,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不清,这只梅瓶是什么时候得到的。只知道放家里有三十多年了,具体什么时候买的?在什么地方买的?从谁手里买的?花了多少钱?现在想起,脑子竟然一片空白。我这人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对吃吃喝喝兴趣也不大,唯一的爱好就喜欢买东西,遇见好看的,喜欢的,无论贵贱,都想据为己有。这只梅瓶,当初买它,是因为喜欢,我不懂什么收藏,可能是因瓶形漂亮,说得好听一点,源自于对美的欣赏,加之看它实用,口小,方便封酒,买回来置放客厅,作摆件丰富家居生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它还可以用作酒器贮酒。其实,在元代,梅瓶就是皇室的酒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对元青花如此情有独钟,拿它来喋喋不休的说事呢?缘自两周前,一位失联近四十年老乡的一句话,是他的话,让我如梦初醒。这位老乡,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资深藏家。他发过一些藏品图片给我欣赏,我也把我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发了一些给他看。他看后连连称好。当他看到这只元青花的梅瓶时,语带激动:“好东西!这火石红是仿不岀来的"!经他点抜,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来了精神,对这只搁置多年的元青花梅瓶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以前也注意过,因为感觉太新,总以为是后世仿造,没敢往元青花上去想。买回一直置放阁楼,几乎都忘了。用它来装酒也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我想,当初假如不用它来装酒,若早早的陈列于橱柜或某个什么地方,恐怕这元青花梅瓶,早已改随他姓,要么送人,要么被被朋友拿走。二十年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没有损坏,它也没离我而去(这些年,我送岀去不少瓷器),用宿命论的观念来诠释,算不算一种缘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人的缘故,这只元青花梅瓶漂落世间,无疑被很多生命接纳过。每每想到这些,我都十分好奇,在我之前,他或她,会是谁呢?有生命的东西往往有温度,有温度自然会有故事。有时躺在床上,想入非非,想它的前世今生… 这梅瓶是怎么阴差阳错的落到我的手里?它从哪里来?谁制的胎?谁画的画?是怎么从皇室走岀来的?经过哪些人的手?又被哪些人拥有过?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是怎么对待它的?会不会也象我一样,有事没事抱着它翻来覆去的仔细端祥,甚至长时间的对着它发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稀世之珍,不仅贮存诸多历史,文化,艺术的信息,更蕴含着有待开发的古老故事及传奇。从它诞生、流失、被珍藏、又被割爱,在漫长岁月里辗转红尘,一定演绎了许多人间的悲喜剧。颠沛流离了数百年,竞然完好无损。不知道这一路是幸,还是不幸?令人称奇的是,游历了近七百年后的今天,居然与我相遇,又幸运的被我所接纳和收藏,是不是有些诡异与神奇?!此等艳福,算不算冥冥之中的缘分?人世间,难道还有什么比它更值得珍惜的缘分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红尘中的凡夫俗子,每个来到这世上的人皆为过客,匆匆来,也会匆匆而去,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曾经拥有过什么,很快都会转眼成空,谁也带不走,能够留下的只有那些永不磨灭的稀世珍宝,例如这只元青花梅瓶,只有它,才能成为无与伦比的永恒!我相信天命,更相信缘分!我相信世上的一切东西,它的流向,它的过去与现在,绝不是偶然的。我更清楚,这只梅瓶不会永远留在我身边,终有一天,它会离开我,我也会离开它,这就是宿命。即便人走了,东西还是会传下去的,那么,承传这份缘的人又会是谁呢?他会不会象我一样喜欢它,视它如生命?会不会象我一样,把拥有过的这段经历纪录下来?作为一个故事传承下去?在我看来,记录收藏人的生活轨迹及心路历程,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传承与弘扬。暂且不谈它后世的归宿,作为眼前的我及看到这篇文章和照片中的元青花梅瓶的朋友,也应该算是有缘或结缘人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不相瞒,有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这只梅瓶几乎成了我如影随形,朝夕相伴的另一半。只要站在它面前,你会被它浓艳的蓝彩和青白的釉色所深深吸引。这样的快感与依恋,宛若情人。有时半夜醒来,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它那俊美的模样。稍有闲睱,你会不自觉地走过去,用手去抚摸它,还时不时的将它抱起,拿起放大镜去探视… 这种体验, 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沉静其中,才能享受到元青花带给你心灵的愉悦与美。</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初学者,实物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古玩圈内人形成的一种共识。许多老先生之所以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是因为他们天天和真品打交道,假货,他一眼便能甄别。由此可见,真品实物,对一个玩家而言,显得何等的重要。由于元青花存世量稀少,别说获得实物,即使得到一块小小的元青花残片,都算三生有幸!何况收藏的是一只近七百年保存如此完美的元青花梅瓶呢!对于我来说,何止是三生?真可谓是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甄别元青花,单凭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必须以实物作参照,反复的比对,即行话说的,上手。这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不上手,不了解元青花的一些基本特征,不借助高倍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不对元青花的内部结构及死亡痕迹进行认真的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搞清楚瓷器的生产和衍化规律及制作特点,你如何甄别它的真与假,新与旧?只有将目鉴与理论及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多看,多比对,你才有可能炼就一双辨假识真的慧眼。作为玩家,如果你的认知仅仅停留感性的层面及狭獈的经验主义上,用固化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那么,你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这人,稀里糊涂的过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象样的事,这次不知为什么,对元青花却是如此上心,不,准确的讲叫痴迷!痴迷的连自己都觉得好笑。整天抱着瓶子,拿着放大镜,对照教科书,一点点,一滳滴,认认真真的进行比对,生怕漏掉一个疑点,有时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元青花的构成及工艺特点,我开始慢慢有了一些认识,也累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及心得。我不敢说,对它了如指掌,但元青花的一些基本特征,早已了然于心。经过我的反复比对,这只梅瓶所具有的特征,几乎与教科书上的论述完全吻合,其制瓷特点与绘画风格也与正元时期绘画特点高度一致。 我借助放大镜,把我观察到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的形式,对它作了一番客观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瓶釉面光洁圆润,白中闪青,在自然光下,侧观有雾状薄膜。青翠浓艳处,黑褐色斑块,清晰可见。斑块上微微泛出银白的锡光,分布稀疏,不规则,褐斑和锡光呈下沉状,深入胎骨。青色晕散,色深的地方接近黑色,用手抚摸,青花釉面有凹凸不平之感。即行话所说的吃胎现象。瓶体表面还有几处针眼大小的天坑,在放大镜下,可以窥见洞口边缘的褐色锈斑,有一种见不到底的深邃感。釉面有气泡,主要集中在青釉处,疏朗,通透,明亮,有大有小,而无青釉的地方,没有特别明显的气泡特征。以上现象,皆为自然老化痕迹,非人工所致。这是苏麻离青料和麻仓土这两种物质组合后形成的独特现象。概括起来,即:晕散、点晕和串珠、黑斑、铁斑、锡光、下凹、天坑等等。这些特征,正是元代青花的身份证,无法替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我的这只元青花瓶梅,决非凡品,它是一只真真切切,货真价实的元代青花真品无疑!我坚信我的判断,坚信这么多天来,执着的坚持与辛勤的付出。过程虽不轻松(主要是眼累),但结论却是令人振奋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自信基于两点,一是教科书,二是拥有实物作参照,尤其是第二点,一般人不具备,包括有些专家。我没有贬损藏友和专家的意思,我讲的是实情。并非他们的眼力差,而是他们不有备近距离接触元青花真品的条件,而我则不同,我家至少有两件以上不同类形的元代青花实物标本,可以随时随地拿岀来对它进行的观察与研究。这就是我优于他人的关键所在。那些认定新仿的藏友,如果也具备我这样的条件,熟悉元青花的特征,相信他们不会如此轻率的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人不认可我的结论,想推翻它,那只有一种可能:教科书系伪教科书!我乃无名小辈,得失于我无所谓,恐怕睡在地下的耿宝昌老先生就难以淡定了,他耗尽了一辈的学术成果这么轻而易主的被一帮不屑之子否定?他不爬起来找你们算帐才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之所以能一枝独秀,成为瓷器的贵族宠儿,就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自从"鬼谷子下山"拍了两点叁个亿后,无数的能工巧匠几乎使尽全身解数,开始尝试仿造,但所有的努力都无疾而终,仿出来的东西,离真正的元青花相距甚远!咎其原因有二:一是苏麻离青颜料早已枯渴,它是元青花的“身份证”。这种青料源自何处,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二是麻仓土,此土系皇室专贡,在元代就十分珍贵,和青料一样使用殆尽,早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元青花是仿不了的,即使凭借现代科技,聘一流的技工,请一流的画师,也只能仿其形,而对元青花的神韵和内部结构以及几百年自然形成的老化痕迹是无能为力的。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你如何去仿?替代的材料,岂能恢复元青花独特的意蕴和纯正的血统?!那些所谓的无所不能,混淆视听的的高仿,只是一些人的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仿造的东西,只能哄哄外行。明眼人一眼便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玩这个行当,鱼龙混杂,乱象环生。假货遍地不说,伪专家也不乏其人。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民间有高手,更有高人,而且还不在少数。这些人非常厉害!堪称火眼金睛,不仅眼光好,知识储备及艺术造谐也极高。曾有人联系上我,直接调岀图片,上来就开门见山的跟我谈转让,让我开价?一点都不含糊。说实话,我没有转让的意愿,只是想为它寻找一位真正喜欢它的有缘人,让这件流传了七百年的稀世珍宝有个好的归宿,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围绕梅瓶的真伪,我也曾和外省的几位专家老师进行过开诚布公的讨论。有两位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定这只梅瓶是大开门的东西,没有任何异议。一位说:"您的这个梅瓶,从纹饰年代感来看,都是一件大开门的东西,品相釉色都非常好,是一件到代的元青花梅瓶。"。这结论也佐证了我的认定是正确的。但我没有迎合,故意将上面那位老师提的疑点搬岀来反驳他。老师急了,他说:你可以不相信我,甚至怀疑我的动机,但我建议你把东西拿到故宫博物院去,找几位老先生帮你看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另外一位老师是从诸多图片中,第一个调岀的就是这只梅瓶,他说很意外,没想到这瓶保管得这么好,这么完整,连盖都没有丢失。我和他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他助手的微信语音转换的。下面这段话,是语音转换的文字,翻译有些误差,不是十分准确,但意思却很清楚,见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鉴定并非高不可攀,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对于一个初学者,只要你拥有了别人不具备的条件,把相关的东西真正搞懂弄通了,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与技巧,是完全可以尝试自己鉴定的,要相信自己。说不定你眼光,比某些滥竽充数的专家眼力要好。我的切身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 别的不敢妄言,单就元青花,仅凭照片,让我这种刚入门的学徒,照样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p><p class="ql-block"> 之前,也有朋友要陪我去北京作最后的鉴定,我曾戏言道:不用,我就是专家。与其花三五千块钱去做一纸鉴定,倒不与请一帮朋友去搓一顿来得实惠!为了验证我所言非虚,我作岀了一个大胆决定,在网上,特地从一藏友手中买回一只元青花的残罐,以测试自己的眼力,举止虽疯狂,但结果却让人喜岀望外!(见下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和元青花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象玩过山车一样,亦惊亦喜,起起伏伏,时好时坏的心情。收藏,给人带来的快感,虽不及过山车有惊无险,但玩起来一样令人着迷,很有意思。其实,古玩这游戏,玩的就是心跳,没有好的心态及心理素质,还真不宜参与进来。走眼,上当,甚至当冤大头,是这个行当的家常便饭。要想进这个圈子,首先得提高文化素养,对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要有所涉猎,因为知识的积累和艺术学养的提高,对古玩的欣赏与鉴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前,很多藏家,本身就是大鉴赏家,大学问家。收藏的成与败,取决于做人的格局。赢在大度,输在计较。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面所述,是我与元青花及围绕元青展开的故事。啰啰嗦嗦的写了一大堆,仍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故事缘起老乡。想必这缘竟然是他在我和元青花之间架起了一座浮桥?!世上的事,有时就这么巧,这么的不可思议!很难说,老乡的一句话不是渡人的舟?尽管之前我还不是十分相信因果,但这一刻我发现,冥冥之中,原来自己和元青还真有个缘在。缘是机会,是为有机会的有缘人准备的。藏在家里,不闻不问这么多年,我没有将它送人,也没有人从我这里把它拿走。很难说清它不是缘。我信了我的内心:好人,积善之人,总有缘接四海的时候。难怪这么多年我与元青花,元青花与我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缘在何处?近在咫尺可触处。可谓:一瓶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有了元青花,便有了宗教的超越,艺术的幻想,文学的承载。大千世界,红尘处处皆有缘。这篇文章,正是缘此而生。特作七律一首,以志奇缘。</p><p class="ql-block"> 废 寝 忘 食 抱 瓶 看,</p><p class="ql-block"> 三 生 有 幸 结 奇 缘;</p><p class="ql-block"> "麻仓"经世人争宠,</p><p class="ql-block"> "苏麻"融合貌改观;</p><p class="ql-block"> 求 证 真 伪 搜 断 简,</p><p class="ql-block"> 甄 别 对 错 破 疑 团;</p><p class="ql-block"> 惊 悉 特 征 皆 吻 合,</p><p class="ql-block"> 双 掌 相 击 邀 举 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