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董宅桥三村一线通古今</p><p class="ql-block">董宅桥村位于兰溪北线,东西线长约2000米。村西董宅自然村与云山街道陈家井村相邻。中间缪源自然村,东边桥头自然村与东仓村相接。三个原行政村沿浦兰413省道一条直线分布。2016年,董宅桥行政由原董宅、桥头、缪源三个原行政村连成一线合并而成。下辖董宅、缪源、桥头、石坑、百步岗(也有称白虎岗)等自然村。东与东仓、北山村相邻,南面与灵洞乡以金华北山山峦为界,西至云山街道陈家井村基本以董宅垅、风水岭为界,北与豹山村以外豹山、东仓村为界。区域面积3.1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6000多亩,2017年时的人口为1530人。</p><p class="ql-block">314省道是由原来浦兰驿道改建而成,是浦江、义乌等县市来兰的必经之路,也是老董将线至建德、杭州等地的起点,交通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董宅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董宅桥董氏后裔是始祖董仲舒的后人,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经学大师,对中国的儒学发展有里程碑式贡献。</p><p class="ql-block">缪源缪氏始迁祖缪奉一,元至正年间(1341——1368)自青田括苍迁居兰溪北乡香溪缪源。缪源村原来是在现在的缪源水库内,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缪源水库时,缪源全村外迁至公路以北的豹山南麓。</p><p class="ql-block">查得香溪镇缪源村宗谱,该宗谱名为《兰陵缪氏宗谱》,始祖缪鉴,字符明,行庆二,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由山东泰安广平州东陈路迁处州青田括苍。缪鉴,字君实,号苔石,江阴(今属江苏)人。生于宋末,与同巴陆文圭、张端游。入元隠居。有《效颦集》,毁于元至正兵火。后裔孙莲集遗诗爲《苔石诗》。今存《苔石效颦集》一卷。事见《墙东类稿》卷九《跋苔石翁诗卷》、本集附录明汤沐沂跋。缪鉴诗,以《云自在龛丛书》本爲底本,校以《元诗选》三集《效颦集》,与新辑集外断句合编为一卷。第二代,缪氏兄弟二人,兄长仍留居在缪源发迹繁衍,而弟弟则迁居到寺溪村西的大路村居住,为了有个区别,遂取名为下缪。</p><p class="ql-block">桥头孙氏始祖源于温州,自咸丰辛酉匪乱之后,香溪人口十存一二,有土地无人种,政府号召迁徙而来,至今人口繁衍繁盛。六七年前修过宗谱,还派员到温州接谱头,我也为他们修谱写过序。</p><p class="ql-block">桥头靠外豹山之南,里豹山之东,有一片开阔土地,创办了许多企业,曾经是香溪的工业园区。“山野机械”厂,处在风水岭上的公路北,也是香溪镇较为风光的企业之一。</p><p class="ql-block">董宅、缪源、桥头上世纪中叶之后都曾经有过扫盲教育,也办过小学,为原来的三个行政村的农民教育发展,特别是在解放初为农民的脱盲工作有过较大的贡献。三个村的小学后来合并到桥头村的山上,又并到宝惠小学,本世纪初又并到香溪中心小学。董宅桥行政村,风景独特,景致宜人,适于旅游爱好者郊游。</p><p class="ql-block">董宅桥行政村,风景独特,景致宜人,适于旅游爱好者郊游。</p><p class="ql-block">董宅桥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村内有著名景点缪源水库,面积达200亩,是天然的游泳场,每年夏天都会有许多兰溪城里的游泳爱好者前来锻炼、游泳和洗澡。</p><p class="ql-block">水库周围平地面积约100亩,还有300亩原生态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50%,是兰溪新十景之一“缪源红枫”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水山上有著名的滴水崖,也称跌水岩,它更是天然的风景胜地。水库底还保留有一座完整的虹桥,枯水期水库见底时,还可以看到它的原貌。</p><p class="ql-block">董宅桥村处在武昌山周边,是国军63师师部曾驻扎在沿水山进入的武昌山凹里指挥国军与日寇进行战区保卫战,为保卫衢州机场,炸死日本中将酒井直次有过大功劳。</p><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解放军就曾在包括沿董宅桥村属的山里进行过大型的师级军事演习。整个演习场刚好是抗战时期的国军63师师部驻扎区,这里是一个天然的练兵场。</p><p class="ql-block">董宅桥行政村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如千六太祖与石坑道士斗法的故事更是引人入胜,可以开发为旅游解说词,可以很有效地吸引游客,招徕游客。</p><p class="ql-block">水库周边风景宜人,附近山坡上种植着杨梅和茂密的竹林。是水果的出产地,也是摄影、游泳爱好者、驴友户外探险的钟爱之地,更是未来集种植、观光、休闲、旅游、水上游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圣地。</p><p class="ql-block">缪源水库是上世纪中叶约于1957年在举全县之力,发动全县民众前来修建成的,为水库以下的农田水利作出过巨大贡献。连当时属于其他公社的吴村公社的水田都受益。现今的董宅桥村却有着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山恋、水域的旅游天地,更适宜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p><p class="ql-block">董宅桥行政村山水资源丰富厚实,况且省道、县道和通金古道过境,交通四通八达,是一个可以有大发展的传统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