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悉,中国家庭在育儿上的投入已达到了欧洲德法等发达国家的两倍,甚至更多。以至于大多数青年父母不愿意甚至不敢生二胎,因为养育孩子需要极大的成本,甚至多有“不生子,养不起”的想法。人们通过切身体会、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都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负担,即养育孩子的巨大教育成本。一个孩子从学前三年到大学本科毕业,一个家庭的经济投入至少20万元以上,其中还不包括孩子的读研、读博、留学以及购买学区房等,更不包括未来的就业和成家。但无论投入多大,中国家长的显著特点就是非常舍得对孩子进行教育投入,最后形成了高收入家庭越发倾向于无条件 “鸡”娃,低收入家庭则是有条件“鸡”娃。子女的成绩越好,家庭越可能增加教育投入,各家的差异很大,也是无法回避的。只不过是不同群体在校外投入方面岀现了两极分化趋势,那些家庭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源较多的学生不仅更多地参与校外培训,而且家庭投入不断增加。养育孩子需要极大的成本,沉重的教育投入负担让许多青年家长深感措手不及,但面对现实却又无可奈何,谁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照样有许多寒门学子,他们在无比艰难困苦中逆袭而上,许多贫民百姓,他们的背后没有强有力经济支撑,许多普家庭的孩子靠“穷养”,照样能够成为万千追梦者的一员。此等案例比比皆是,从而也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低成本养育,也能让孩子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心切切,但很多家长却在养育子女过程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家庭教育。人生的成长,离不开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中都具有相对的公平性,唯有家庭教育差异巨大,各不相同。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至关重要,也影响着人的一生,甚至最能决定孩子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生成长的奠基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古人也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说。照样也有很多家庭虽然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在孩子培养上,最终养尊处优的孩子却不成器,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育儿过程中的负岀和收获不能成正比,其根本原因就是家教育岀了问题。</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资源最初-定是爱,天论一个家庭是否富有还是贫穷,任何家长都会给孩子无条件无保留的爱,这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最本能做到的。但恰恰是在“爱”子上,无数个家庭岀现了巨大的反差,其结果是“溺爱”宠坏了孩子,影响了幼小心灵的健康发展。而作为理智的家长,便会把爱深埋于心底,同时把爱和严要求,严密而又科学的规划等有机的结合,并作为激发孩子发展的内驱力,从而顺其自然地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使其成为优秀人才。我有一个学生,他们夫妻二人都只有初中学历,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们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最终孩子也不负厚望茁壮成长。他小学、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后来高中进入市里的一中,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名校彔取。我也多次和他交流过,得知其实他们并没有向其他许多家长一样,为孩子在校外花巨资请“一对一”等课外机构培训辅导,只是按步就班地在学校读书,他们才是合格的称职家长。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恰到好处的陪伴,循循善诱的引导,量力而和孩子同行,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先紧后松”慢慢放手等方法最终以低成本养育,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实现了他们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注重对他们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有好坏之分,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习惯会在无形中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地塑造人的个性和品行,习惯会影响和决定人的终生,一旦养成坏习惯会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步步落后,并成为生活和学习的绊脚石,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习惯的主人而不是坏习惯的奴隶。</p><p class="ql-block">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包括生活和学习,一定会使得他们更加优秀。比如尽量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阅读习惯、卫生习惯、节约习惯、独立自主和动手习惯,勤于记录和思考习惯,一丝不苟的严谨习惯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渐进式的,也是家长教育和培养孩子成功的起步,实则是奠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坚实基础,如同你栽了一棵小树苗,施足了肥料就能茁壮成长。任何孩子养成了良好习惯以后,他们干任何事情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p><p class="ql-block">对孩子良好习惯培养之后,作为父母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好爸爸好妈妈还要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共同成长,缺一不可。现在农村教育中许多留守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岀现成长缺陷,不能正常发展,许多老师叫苦连天感叹书难教人难育,其根本原因是这些孩子缺少双亲的正常陪伴。很多家庭都是“丧偶式育儿”(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显著缺失,尤其是父亲缺位),现在的农村大多孩子都由母亲照管,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祖父母照管的,在家庭育儿过程中,尤其是父亲缺位现象非常普遍。要知道父爱的缺位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超乎想象,比如男孩往往会把父亲看作自己的偶象,独立、勇敢、自信的父亲意象特征可促进其男性性格的发展,女孩则可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中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等。如果父亲缺位,孩子往往胆怯、羞涩、不合群和缺乏进取精神,小时候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取得更高的成就。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父亲,首先要在主观上意识到自己的抚育责任,尽量多挤岀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精神力量。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要求更全面,即一定要是一个玩伴型、学习型朋友式的父亲,能耐心陪孩子玩耍、运动、家务和学习。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拿起书本获取知识共同成长,并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多和孩子交流,即使是批评也要注意方法和场合,批评的声音万万不能是“刺耳”的指责,要慎重考虑话怎么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还要不会影响他的自尊心,要把重点放在如何纠正错误上,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温度,足够冷静,才能在批评时客观公正。父母借着教育的名义无情地攻击孩子,这对孩子的内心来说是毁灭性的。心理健康需要有一定的健康内疚心理,这样才能拥有自省能力,要知道内疚感和耻辱感是有区别的。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理性地和孩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要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注重孩子人格魅力的培养,处处以身作则,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从而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等各方面能力。学生在校字习,只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难免单一,是永远不够的,一定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丰富他们的阅历,扩大视野,但切忌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十本,不如读透一部。</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教育子女就好比跑一场马拉松,是漫长的“持久战”。因此养育孩子的战略设计和坚持决定了这场“持久战”的成败。家长还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符合孩子相应年龄阶段的教育管理方法。比如按照孩子的成长特点,我们可采取“先紧后松”的方法,即慢慢放手的方法,小时候管得严,不能放任自流,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放松。特别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左右,当他们慢慢长大了之后,自己有了理智和主见,这时如果家长继续严厉管教,就会引起极大反感,造成逆反心理。此时的家长一定要冷静对待,在松与紧之间权衡利弊,选择有利了孩子心智走向成熟的方法循循善诱地引导,即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后果,就不要横加干涉。但如果是明显动摇了原来已养成的良好习惯或违背基本原则的事情时,家长还是要严厉管教孩子的。这就是说孩子的成长如同我们在盖一幢高楼大厦,“先紧”是一个“打地基”的过程,严管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习惯之后,将规矩内化于心,未来就能自觉遵守,一切就好办了。就如同盖房子时地基打好了,高楼才能牢固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