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骨头够硬吗?

曹启国

<p class="ql-block">“硬骨头”是用来形容坚强不屈、毫不让步的人。但在这里要说的是,人的骨头的真实硬度如何?是否容易碎裂折断?</p><p class="ql-block">人的骨头有多硬?</p><p class="ql-block">人体骨骼是由胶原蛋白、钙质、磷质等成分构成得,其中胶原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可使骨骼具有一定的柔韧性,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而钙质和磷酸盐等矿物质属于无机物,可使骨骼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p><p class="ql-block">人的骨头有多硬呢?如果说钢的硬度是7-8的话,那人最硬的骨头硬度可以达到4-5,还是相当硬的。但是,骨头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的营养状态下,骨头的硬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成年人骨中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约为3:7,因而骨具有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到了老年,无机质所占比例会逐渐变大,还有激素水平下降,这些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和沉积,使骨质呈现多孔性,骨组织的总量减少,表现为骨质疏松症,此时骨的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除此之外,人骨的硬度和强度还要受到饮食、运动、性别和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未雨绸缪,践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均衡的饮食结构,以保持骨骼的硬度和健康。</p><p class="ql-block">骨质疏松是骨头变软的前奏!</p><p class="ql-block">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中国疾控中心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骨质疏松患者最多的国家,达到1.6亿。并预测到2020年以后,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人数将猛增至 2.8 亿以上。</p><p class="ql-block">骨质疏松症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因此被称为“无形杀手”,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然而,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性,在传统认知的影响下,有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使有腰背酸痛、人变矮了或出现驼背现象,也认为这不是什么病,是人老的必然结果,因而不去就医,错失良好的医治良机。</p><p class="ql-block">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大概有五个:</p><p class="ql-block">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多,骨质疏松症也日益增多,成为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据统计,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大概有以下5各方面:</p><p class="ql-block">1.内分泌因素:能导致骨质疏松的激素主要有8种,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甲状腺激素、活性维生素D、雄性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生长激素。在这些激素中,性激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尤其对妇女的影响更为明显。</p><p class="ql-block">2.营养因素:现在人吃过多的高脂、高糖、高盐,长期低钙饮食(平均每天低于400毫克)或钙吸收障碍,挑食、节食、厌食、不喝牛奶、长期素食,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的人,都易患骨质疏松症,其中钙是人体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矿物质,占体重的2%,其中99%存在于骨骼内。人类出生前身体内的钙质来自母体,出生后主要靠营养吸收。</p><p class="ql-block">3.生活因素:缺乏体力活动和身体锻练,而骨骼系统的功能是负重和运动,活动越多,肌肉越发达,骨骼吸收钙也越多;户外活动少,接受阳光照射时间不足,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嗜烟、酗酒、高脂饮食、口味重及长期过量饮用咖啡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易引起骨质疏松症。  </p><p class="ql-block">4.疾病药物: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肝肾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某些利尿剂、抗癌药和异烟肼等等,都可能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p><p class="ql-block">5.遗传因素:据研究,骨密度的高低75%取决于遗传,25%取决于其他因素。原因是人的骨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影响,使骨密度降低,造成基础骨量低,为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这些人群有遗传的家族史。但随着年龄增长,遗传因素逐渐减弱,而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加大。</p><p class="ql-block">你是否属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险群?</p><p class="ql-block">说起骨质疏松,很多人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骨质疏松可以发生不同年龄的人群。据统计,下列的人罹患骨质疏松的几率就高于一般人,建议提早预防并定期做骨质密度测定:</p><p class="ql-block">1.东方人及白种人;2.不常晒太阳;3.更年期后妇女,晚婚、不婚妇女;4.体格瘦小;5.长期坐办公室.;6.没有生育;7.饮食偏高蛋白;8.抽烟、酗酒、大量摄取咖啡、茶;9.不当节食减肥;10.维生素D摄取不足;11.家族有老年性骨折;12.运动量少,患有腰痛,钙的摄取量少;13.40岁前早期停经。</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人群的骨量变化规律,30岁前为骨量上升期,30 岁达到峰值。30 岁后,人体就会进入骨量减少期。如果年轻时的峰值骨量较低,年老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就很高。因此说,骨形成就好比在银行存钱,骨吸收就好比花钱。30 岁前,必须在身体里储备足够多的骨量,骨头才能够硬实,才能降低到了老年发生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曹启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