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撰文、摄影/雪山行</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有一座高台建筑,这里就是至今有582年历史的古观象台,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使用时间从1442年到1927年,长达485年。</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天文台在建造时被称为观星台,建于明正统四年至七年(1439一1442年),是由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改筑的台体,明朝的北京城南城墙由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了800米,高度比城墙高三米,所以这座观星台为明清北京城的城内地标性建筑之一。清朝时将观星台改称为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 古观象台现在的确切地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东裱褙胡同2号。台基高为14.25米,底部边长24.6米,台下西部为紫微殿、滴漏堂庭院,台南部有花园。整个古观象台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台西侧和北侧有马道供人登台。台中心有圆拱形门洞。</p> <p class="ql-block"> 拾街而上,登顶到台上,迎面就是八件大型铜制观象仪器陈列在台的南、西、北三面。</p><p class="ql-block"> 北面第一件为玑衡撫辰仪,说明牌上写到该仪器制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 这是象限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和天顶距。</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体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和方位,以及求任何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 黄道经纬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p> <p class="ql-block"> 地平经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 地平经纬仪,制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p> <p class="ql-block"> 纪限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可用来测定60度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p> <p class="ql-block"> 赤道经纬仪,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 这八个巨型仪器制作精美、精确,每件上都有精准的刻度。其中建于康熙年间的六件仪器,由比利时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负责监造。南怀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天文学家和科学家,还是一位技术发明家。另一件康熙年间的仪器地平经纬仪,由纪理安负责设计制造。纪理安是来自于德国的天主教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 清制八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将观象台8件仪器连同台下的浑仪、简仪平分,各劫走5件。</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法国将被劫走的明代简仪、清代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和地平经纬仪5件仪器归还。 </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年(1921年),德国将被劫走的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5件仪器归还。</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观象台上,向东望去,是北京最美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 观象台南侧花园内主要展示了宋代科学家沈括和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主要成就。入口处有两块石雕。</p> <p class="ql-block"> 沈括是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中国古代宋朝以前就发明的浑仪,下图为在浑仪基础上制作的简仪。</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雕像,郭守敬是元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参与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元司天台,创立了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几种天文仪器,并主持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天文大地测量。精确测算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编撰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代表了我国古典天文学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 郭守敬制作的观测天文的玲珑仪,仿制模型。</p> <p class="ql-block"> 园内还有日晷等仪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院内放置的圭表,圭表应用针孔成像原理,测定正午时刻投到晷表上的日影长度。推算出夏至、冬至时刻,进而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p> <p class="ql-block"> 圭表的底座为明代仿元代郭守敬所制,上面的铜圭表为1983年复制。原件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 在日晷旁边有三间房,匾额上写着“晷景堂”。晷景堂是钦天监官员来观象台测量时的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 在晷景堂的山墙上有二十八星宿图。图中的解释文字写到:佛典北斗、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星神图,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与中国二十八宿同在民间流传。明清以来由于西方天文星象传入之影响,佛教星神图像几乎被遗忘。现据《大藏经图》所载,把与天文相关的佛教文化星象图重新刻绘,并标有中文名与梵文名,展示于此,反映出古代天文学在宗教文化中所占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观象台的西侧为主院落,是一个合院,北侧正中为主殿,名曰“紫微殿”,面阔五间,左右都有配房三间,东西侧也各有配殿,南侧为大门。院内塑有尊雕像和各种古代天文仪器。</p> <p class="ql-block">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公园429-500年)。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编制了《大明历》,精准计算出回归年和交月点等数据。</p> <p class="ql-block"> 一行,(公园683-727年),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创制黄道游仪,编撰了《大衍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支持了天文大地测量,实测了子午线一度都长度。</p> <p class="ql-block"> 南怀仁(1623-1688)</p> <p class="ql-block"> 浑天仪是中国古代观测天文的重要仪器,发明者据说是西汉时期的落下闳,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 星晷</p> <p class="ql-block"> 月晷。</p> <p class="ql-block"> 简仪最早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简仪在构造和使用都比浑仪简单,使用起来更方便,现存的简仪制造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p> <p class="ql-block"> 汉代科学家张衡</p> <p class="ql-block"> 张衡的地动仪。</p> <p class="ql-block"> 在紫微殿等殿中有丰富的展览,有天文知识,有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史。很值得好好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