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亮 李鹏程 <p class="ql-block">题记:岁月在流逝,但历史会铭记。</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的1919年5月4日,一群年轻人,唤醒沉睡的民族,用血肉之躯披荆斩棘,劈开中国前路,走出属于他们的光明。</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伟大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让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唤醒民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启蒙之旅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运动爆发前,陈独秀、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已经渗透北京各大学,启迪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热烈自发勇敢地投入到这一政治洪流中,追求民主、科学的新风,吹过校园的围墙,激荡着学生们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洪流中,蓬莱一位北大学生,一位清华学生,成为五四运动中学生领袖和风云人物,一位北京女师学生,成为妇女解放先锋,担当促进民族进步的时代觉醒者。</p><p class="ql-block">他(她)们一位是当时北京大学国文系四年级学生杨振声,一位是清华大学高等科二年级学生潘钟文,一位是北京女师哲学系学生孙继绪。</p> 杨振声 潘钟文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说说潘钟文。</p><p class="ql-block">清朝年间,山东旱灾,潘钟文先辈举家从蓬莱,北上闯关东,在山海关外宁远州搭盖窝棚,开荒种地,此为“潘家窝棚”之肇始,也是今日“潘家胡同”前身。</p><p class="ql-block">1896年出生的潘钟文,字毓书,兄弟三人,个个读书聪颖,时人称他“潘三先生”。1914年入南开学校学习,结识了周恩来,潘钟文在乙三班,周恩来在丁二班。他是南开《励学》杂志主编,周恩来是《校风报》总经理,两人从此成为好友。</p><p class="ql-block">离开南开后,带着校长张伯伦亲笔推荐信,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是清华建校以来,首位录取的东北籍学生。</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潘钟文与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罗隆基、秘书部中文书记闻一多,成为清华爱国学生中的学生领袖。他被推举为北京学联副主席,主席是北京大学段锡朋。著名的全国通电《废除二十一条》就是潘钟文宣读的。</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30日,巴黎和会承认日本对中国青岛占领,对取消强加中国头上“二十一条”要求,借口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置之不理。国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919年5月4日,北京城内,爱国学生举行反帝爱国示威大游行。</p><p class="ql-block">5月9日“国耻纪念日”,四年前这一天,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二十一条。学生们“激于五四之事,犹觉创巨痛深”,清华学生在体育馆前,举行“国耻纪念会”,潘钟文宣读《废除二十一条》,决议以此通电巴黎,要求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继之,同学们向国旗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保持中华民国人民土地权!”接着同学们齐集操场,焚毁日货。</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潘钟文带领清华学生,前往北京城内作街头演讲,随身携带毛巾牙刷,准备被捕坐牢,军警封锁城门,阻止学生进城,他们不为所屈,回校取来帐篷就地宿营。翌日进城,“身著制服,精神擢升,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演说。”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主张,深入民众心中。</p><p class="ql-block">随后,潘钟文作为清华5位代表之一,看望城内其它院校的学生,统一行动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后,潘钟文出国留学,读博士期间,父亲去世回国,受蓬莱籍东北大学校长王永江聘请,担任矿物系教授;后在任职常荫槐秘书时,帮助周恩来夫妇虎口脱险,顺利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北大。东北铁路局辞职后,任天津市市长,抗日爱国将军张自忠秘书。1957年,任天津市政协委员,1972年病逝于天津,终年78岁。</p> <p class="ql-block">潘钟文(前排右一)和张自忠将军(前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策源地,发祥地,中共建党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张国焘和大批冲锋陷阵青年学生,勇敢地投入到这一洪流中,杨振声成为其中的“闯将”、“干将”。</p> <p class="ql-block">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出生登州水城村,在蓬莱省立八中毕业后,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后,从1918年秋天起,他就参加北大进步学生组织“新潮社”筹备工作,与傅斯年、罗家纶酝酿出版《新潮》杂志,成为《新潮》编辑部书记,并从1919年3月起,陆续发表《渔家》等一篇篇小说,直接反映各种社会问题,鞭挞吃人旧社会,他呼吁青年“打碎身上枷锁,歌唱着冲出封建堡垒!”</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爆发时,作为大四学生的他,时年28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3日,《申报》主笔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失败,学生们贴出告示。食堂吃饭时,杨振声跳上饭桌,喊出“内惩国贼,外争主权!”口号。当夜7时,13所高校1000多名学生,涌入北大法学院参加会议,杨振声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5月4日,杨振声跟随许德衍,与同学们一起,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直奔东交民巷使馆区,遭到大批军警阻拦,经反复交涉未果,气氛十分紧张。这时,队伍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去找曹汝霖算账去!”</p><p class="ql-block">他们旋即北转,向曹宅所在的赵家楼进发,曹宅大门紧锁,义愤的学生砸了半天未砸开,凭借身材高大,杨振声搭人梯率先从围墙上翻入,打开门后,学生们如同潮水般涌入院内,后有人点燃曹宅,警察开始大肆逮捕学生,32名学生被逮捕。这一次,杨振声并未被逮捕,但有个与他同名福建同学被逮捕,当时水城家人也是虚惊一场。</p><p class="ql-block">经过蔡元培校长幹旋,学生获释,杨振声受北京学联委托,前去京师警察厅交涉,要求返还被扣留的《五七》日刊,当时北平警察总监吴炳湘,看到他的名字,盯着他说“你还敢来?”下令将其逮捕。</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和他从小在老家,一起长大玩耍伙伴,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后青岛大学会计处长刘本钊,在街头演讲中,被警察击伤腿部。</p><p class="ql-block">杨振声被关押一星期,由胡适先生保释出狱,他曾给老家亲人写过一封报平安的信,信中充满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卖国贼的痛恨。</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他在回忆五四时曾这样写道:“像春雷初动一般,《新青年》杂志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我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认识了自己的年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叛逆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支持,学生、工人、商人和市民纷纷加入,形成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抗议浪潮,上海工人开始举行总罢工,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宣布,“批准”亲日派汉奸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辞职”。</p> <p class="ql-block">1919年年底,杨振声考取公费留学,与冯友兰、何思源同行,一起赴美国留学。先入哥伦比亚大学读教育学,后入哈佛大学读教育心理学博士,同时担任《新潮》杂志社旅美通讯记者。</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先在武昌大学任教,后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教育委员会秘书长。</p> 杨振声在美国(中) <p class="ql-block">杨振声是五四运动的建树者和践行者,五四精神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贯穿他生命始终,形成他一生“爱国、科学、民主”思想基础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1922年,在美国留学的杨振声,与罗家伦、何思源等组成“中国留学生”代表团,面见参加太平洋九国会议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在大会上据理力争,公正解决山东问题,不与日本单独会外协商,此可谓“五四运动”在国外的继续。</p><p class="ql-block">1924年,中篇小说《玉君》,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小说旗帜鲜明站在新文化运动前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激烈斗争,是继鲁迅《阿Q正传》后,又一部反帝反封建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杨振声发表小说《阿兰的母亲》,谴责段祺瑞政府屠杀民众、践踏民主的暴行。</p><p class="ql-block">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创作小说《济南城上》,描写人民被屠杀的惨状,后来被收入全国中学教科书中。</p><p class="ql-block">鲁迅称其为“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杨振声与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p> <p class="ql-block">他在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采取“科学民主、学术自由”的方针,广聘各界英才,分别在各系任教,梁实秋、老舍、沈从文等等,可谓名流云集,英华蕴聚,阵容之齐整,在全国大学屈指可数,聘请蔡元培、章太炎、胡适、冯友兰来校讲学,形成青岛三十年代少有的文化现象,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杨振声去了东北大学。1956年,病逝于北京,临终前,遗嘱将2371册图书,捐赠东北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杨振声与闻一多、赵太侔等人</p> 杨振声在讲课 <p class="ql-block">孙继绪(1897年2月21日—1989年1月28日)蓬莱城里西街人。</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开启后,北京15所中学当仁不让,成立中等学校学生联合会,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派代表孙继绪、王中尧参加,孙继绪是当时北师7位评议员之一。</p><p class="ql-block">北大清华等高校学生被捕,国立教育史上第一届女大学生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她们要去总统府游行示威,并推定孙继绪撰写请愿书。由于学校大门被关闭,奋笔疾书的孙继绪,把请愿书从门底下递出,再拿到总统府前,请愿书明确四条:</p><p class="ql-block">1、学校不是监狱,速释放被捕学生。</p><p class="ql-block">2、不能以对待土匪办法,对待学生。</p><p class="ql-block">3、不得部署军警,干涉爱国学生演说。</p><p class="ql-block">4、对学生只能训诫,不能拘禁虐待。</p><p class="ql-block">总统秘书陈子厚应允三日内答复。女师学生整齐队伍,英勇行为,在运动中引起深刻连锁反应。</p> <p class="ql-block">李超之死,1919年历史大事件。8月16日,北京女师学生李超,因家族和男权压迫,忧愤莫诉,积悲成疾,悄无声息去世。从整理的李超日记中,孙继绪敏锐察觉到,中国妇女在多重压迫下亟需解放。</p><p class="ql-block">她和另一位同学,将李超去世之因,推向社会和公众视野。胡适由此写《李超传》,进行深入剖析。11月30日下午,迟来的李超追悼会,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章士钊等社会名流云集,“会场几无空足地,全场感动,满座恻然。”</p><p class="ql-block">孙继绪在追悼会上发言,对旧式家庭和宗法制度,给女子带来的压迫和戕害进行控诉,呼吁男女教育平权。邓中夏在《大公报》撰写《李超女士追悼会纪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和遗产制》,杨振声组织《新潮》杂志,连续刊发评论文章,会后女师排演六幕话剧《恶家庭》。李超事件在全国引起中国妇女命运及其解放的强烈反响和讨论,全国高校男女同校,经此事件,逐步传播形成。李超追悼会,成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又一迭高潮。</p><p class="ql-block">随后孙继绪,又在北师创办《文艺会刊》上,发表白话小说《二等车中的一位阔太太》,引起反响。</p><p class="ql-block">1922年孙继绪北师国文部哲学系毕业后,曾先后任湖北省女师教务长,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中国女子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p> 孙继绪 <p class="ql-block">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五四运动中,中国崛起一位真正的爱国将军,他的所作所为,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五四运动走向和结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就是蓬莱孚威上将军吴佩孚。</p><p class="ql-block">曾参加辛亥革命,在登州成立“山东军政府”蓬莱老乡孙丹林,此时在做吴佩孚幕僚,对吴佩孚支持学生运动,起草所有通电电文,以直系势力影响政局和运动走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参谋作用。</p> 孙丹林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爆发时,当时的北洋军阀,有的做缩头乌龟,有的观察风向,时年45岁,正在衡阳前线任前敌总指挥的吴佩孚,直接发来通电,义正辞严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他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否则众怒难犯。</p><p class="ql-block">他回复北洋政府:“顷接来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哀催裂,誓难承认,军人卫国,责无旁贷!”</p><p class="ql-block">他希望政府与日本开战,捍卫国权:“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如签字,直不吝作茧自缚,饮鸠自杀也!与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背城借一,愿率部备效前驱!”</p> <p class="ql-block">他直接打电话给当时的总统徐世昌,陈述主张和要求。</p><p class="ql-block">在北洋政府犹豫不决时,他停止前线战事,推动南北合议,公然与“敌人”——南方湘桂军事派系联合发电:“山东问题不表保留,中国绝不签字和约!”</p><p class="ql-block">事情就是这样的,北洋政府可以逮捕学生,可以对知识分子的要求置之不理,但是,在军阀当政的时代,枪杆子无疑是最大的发言权,当时是皖系段祺瑞当政,而吴佩孚所在直系军事实力,已经超越皖系,凭借军事地位旗帜鲜明的通电,政府不能置若罔闻,否则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激变。</p><p class="ql-block">通电第三天,北洋政府通知外交代表:拒签巴黎和约,总统徐世昌请求辞职。</p> <p class="ql-block">早在1915—1919新文化运动期间,曾为秀才的吴佩孚,就十分支持并参与,多次给予文化界人士以物质上的支持。</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以后的吴佩孚,在国人中有着崇高威望,段祺瑞政府却一落千丈,直皖之战中,皖系因为失去民众基础一败涂地,吴佩孚实力更为强大。</p><p class="ql-block">1922年苏联革命胜利,列宁派越飞南下寻找盟友,第一站找的就是吴佩孚。吴佩孚当时提出合作条件:先归还外蒙古和中东铁路,最后越飞南下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p> <p class="ql-block">蓬莱北大学生黎天才,1919年曾写过《中国向何处去》,提出“中国就是一张白纸,染则苍则苍,染则黄则黄”,他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成员,后成为中共北方局党的重要领导人、北京市委书记,二七大罢工组织人之一,当时在山东参加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曾受孙中山推荐,在外兴安岭测绘国界地图,后写出著名歌曲《苏武牧羊》歌词的蓬莱人翁曾坤,辛亥革命后,于烟台益文学馆任教, 五四运动接蔡元培电示,于烟台组织学生运动,新作歌词《团结御侮》,与全国反帝声势相呼应,后去同窗好友洛阳吴佩孚处任参谋处教官。</p> 翁曾坤画像 黎天才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中,有三位蓬莱籍学生,成为北大、清华、北京女师学生领袖和妇女解放先锋,有一位蓬莱籍将军挺身而出,蓬莱人民也是积极踊跃参与支持。</p><p class="ql-block">5月6日至17日,以省立八中为主要力量蓬莱进步师生,举行集会、罢课和示威游行,联络各学校致电北平学生,表示誓作他们的后盾。</p><p class="ql-block">同时联合各校各界成立演讲团,深入工厂、农村组织游行演讲,与各界团体成立“国民联合会”,提倡国货,严禁日货。</p><p class="ql-block">6月10日,省立八中联合社会各界,将查获日货当场销毁。6月16日,蓬莱县妇女救国联合会成立。6月17日,蓬莱派学生代表参加山东团赴京请愿。省立八中师生在五四期间的爱国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深刻影响。</p> 朱德发 <p class="ql-block">说起来也有意思,蓬莱大柳行镇门楼村青年朱德发,在走出山村成为学者后,也许是乡贤间无形的天人感应,专注于五四运动文学的研究,做专著《中国五四文学史》,成为中国五四运动文学研究的奠基人,这位著作等身的山师大终身教授,也成为五四文学研究的领袖和开先河者。</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寻灯五四,举火人间。</p><p class="ql-block">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直击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缺少民主和科学病灶,促进封建体制向现代政治转变,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才能实现民族崛起和富强。</p><p class="ql-block">105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实,让民主和科学,真正深入融进国脉和国民血液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德先生和赛先生身影,能够时刻伴我们惕励前行!</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杨振声 《我与五四》</p><p class="ql-block">黄爱杰、张世峰《孙继丁、孙继绪传略》</p><p class="ql-block">《吴佩孚传》、《奉天达人录》</p><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原蓬莱政协文史委主任、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主编蔡玉臻</p><p class="ql-block">蓬莱历史文化爱好者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