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故事系列之十三

遇花缘

<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是一段终身难忘的历史,只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当事者,才能体会到那种惊天动地的感受。当年的热血沸腾,激情豪迈的壮心,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意志,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存留在心中,那些遥远的记忆,挥之不去,心里有之,梦里有之,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编者</p> <p class="ql-block"> 西江月</p><p class="ql-block"> 日记</p><p class="ql-block"> 往事悠悠细品,时间酿出甘霖。陈年旧事寄情深。梦里思乡共枕。</p><p class="ql-block"> 漫漫长文绣锦,著书立说吟今。下乡锻炼试真金。老酒新茶同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p><p class="ql-block"> 解锁尘封密码,沉浮记忆犹新。旧文史料著长文,叠叠堆堆数本。</p><p class="ql-block"> 金色年华无悔,金家故事延伸。挥之不去梦重温,几度春秋无恨。</p><p class="ql-block"> ———编者</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86 巡迴医疗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毛主席的6.26指示发表后,各级医院都派了医疗队下乡,在各公社、大队巡迴看诊,所以叫巡迴医疗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县医院在陈二公社卫生院派得有医疗队,常德地区医院也往这里派得有医疗队,只不过管理的范围更广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的到来使广大农民们受益匪浅,很多疾病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上级医师的传帮带下,公社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滕家生产队的一位妇女突然腹痛,赤脚医生诊断为兰尾炎,送到公社卫生院,是县医院医疗队外科医生带卫生院外科医生做的手术。如果送到县医院,可能兰尾都穿孔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具体来讲就是结扎,包括男扎和女扎。在开展此项工作的同时陪养卫生院的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县医院的医生带着卫生院的医生就来过金家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大队将育龄巳婚妇女召到小学校,在教室里一个一个甄别,符合条件的未扎妇女被送到另一间教室,等着一个一个的扎。不愿意扎的喊老公来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当医生后感觉男扎确实快捷方便,但副作用也有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的缺医少药非常严重,医疗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当医生后,也到农村搞过义诊,也陪训过乡镇来学习进修的医生,甚至回山西老家在公社卫生院和夫人一起看诊过大批乡亲,还应邀到老乡家里去看过病。因为我深知农村的缺医少药会给农民们带来什么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患者好一点,一直是我从医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医疗队就收回了,三级医疗也取消了,农民可以到更远的地方看病,但就医也更困难了。因惧医而耽误病情的例子不在少数,因病致贫的例子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最近中央有精神,再组医疗队下乡;下大力培养当地医务人员,包括已就业人员进修和对当地青年愿意就地从医者降低条件招入医学院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信今后农村的医疗条件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87 我们的田产</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点在金家生产队范围内,故由金家生产队拨给我们田地。而公社茶场也在其范围内,山地也拨出不少。不知他们还剩多少田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共有水田28亩,都在一条山沟里。大约2/3是沟田,也就是最低处的田。1/3是塝田,就是梯田样的田。沟田里又有1/3是冷浸田,就是田里有股山泉水,冰冷冰冷的。这种田的产量高不了。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造,把泉水围起来,另开口引向田边的排水沟,这样对产量就没什么影响了。塝田容易缺水,要经常引灌渠的水或车水润田。</p><p class="ql-block"> 旱地名义上有40多亩,但我看有20亩就了不起了。这里面有没有猫腻,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几块旱地都在山湾里,离知青点也不远。地里肥力不太行,土都是红的,只有菜地里的土是黑色的。</p><p class="ql-block"> 这几块旱地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种的都是好出手的经济作物如芝麻、烟叶、花生、蚕豆等等。至于水稻,不值钱,9元100斤,可卖的余粮也没多少。主要是供自己吃。</p><p class="ql-block"> 菜地只有4、5分大小,但我们的生活(临澧话,意为吃饭)主要靠它,除了冬天,基本都能满足需求。</p><p class="ql-block"> 水田边的田梗也是不可忽视的地产,每年种的绿豆黄豆豌豆在青黄不接之时帮了我们很大的忙。</p><p class="ql-block"> 按人口来说,我们也算大户人家,按地皮来说,也算个地主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88 纯洁与幼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下乡之时相当于现在高三的年纪,但比起现在高三的学生我们不知道要单纯多少!不知道人情世故、不知道爱情、不知道生理知识。只有一腔热血和狂热的政治头脑。</p><p class="ql-block"> 纵观我的日记,始终贯穿着与毛主席教导的对照,与先进人物的对照,与贫下中农的对照。遇到事情常常是深刻的反省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对事物内在的联系根本不去思考,也没有思考的觉悟。对社会也没有认真思考过,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从下乡伊始就抱定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却从未想过找个农村姑娘做老婆是什么滋味,生个玩泥巴的农村娃是什么感觉。甚至到农民家里去玩,发现农村是如此的贫穷也没往自己身上想过。</p><p class="ql-block"> 就是如此幼稚!所以有人说我不像个组长,因为我始终未进入角色!把得我现在的本事我保证把个知青点玩得溜转。</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是属于晚熟型品种,再加上土壤肥力不好,就熟得更晚。到参加工作都没熟,等到熟了,要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贾先勇:</p><p class="ql-block">蒋教授最后这结论引用的农学知识错了。土壤施肥多才会造成作物贪青晚熟[调皮]</p><p class="ql-block">铮鸣:</p><p class="ql-block">没施肥会不会晚熟呢?</p><p class="ql-block">贾先勇:</p><p class="ql-block">只会早熟</p><p class="ql-block">铮呜:</p><p class="ql-block">哦,我改一下</p><p class="ql-block">贾先勇:</p><p class="ql-block">但产量太低</p><p class="ql-block">这是植物为繁衍后代的一种应急反应。</p><p class="ql-block">迟熟品种也好,产量高,大器晚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88 纯洁与幼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下乡之时相当于现在高三的年纪,但比起现在高三的学生我们不知道要单纯多少!不知道人情世故、不知道爱情、不知道生理知识。只有一腔热血和狂热的政治头脑。</p><p class="ql-block"> 纵观我的日记,始终贯穿着与毛主席教导的对照,与先进人物的对照,与贫下中农的对照。遇到事情常常是深刻的反省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对事物内在的联系根本不去思考,也没有思考的觉悟。对社会也没有认真思考过,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从下乡伊始就抱定了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思想,却从未想过找个农村姑娘做老婆是什么滋味,生个玩泥巴的农村娃是什么感觉。甚至到农民家里去玩,发现农村是如此的贫穷也没往自己身上想过。</p><p class="ql-block"> 就是如此幼稚!所以有人说我不像个组长,因为我始终未进入角色!把得我现在的本事我保证把个知青点玩得溜转。</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是属于晚熟型品种,再加上管理不善,就熟得更晚。到参加工作都没熟,等到熟了,要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0 进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临澧县城不大,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们进城多半有事。</p><p class="ql-block"> 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电影。只要听到有好电影,我们就会不辞劳苦的跑到县城看甚至被女同学骗到县城白跑!</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采购东西,有时是买生产资料,有时是买菜。有时纯碎就是游玩。</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个人来说,到县委吴书记家中吃过几餐饭。</p><p class="ql-block"> 每次进城,大大小小都会有些故事,就找几件大的说说。</p><p class="ql-block"> 有次进城,我们几个玩进了县委大院,里面很大,房屋都是老建筑,飞檐斗拱的,还有好大的假山。看起来不像政府机关,倒像个园林。后来我们才知道,这里原先是著名作家丁玲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有一棵很大的核桃树,上面结满了果,便用石头去打果子。这时一个中年男性工作人员走过来,大声呵斥我们。一下把我们惹火了,张小平对他说:你再喊老子揍死你!其人一下哑火了,灰溜溜的走了。我们打了几个核桃敲着吃了也走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们房间四个人去县里看电影《侦察兵》,在县里住了2天1晚。其实我们的真实目的是找陈小明的父亲、当时的县办主任陈方伯同志反映陈小明的问题的(撬箱子、打架、酗酒闹事)。陈主任和县卫生局金局长带了几个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吃得好、住得好。那时我脸皮薄,搞得不好意思了,语气也软了很多。回来后还专门写了日记,但怕人家偷看我日记,是从另一个角度写的,特工素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我和彭建国罗敏明进城买菜,在买大蒜时,我们和卖主讲了几句价钱,他旁边一个人带着极其鄙视的口气对我们说:不要钱,你要不要!</p><p class="ql-block"> 罗敏明二话不说,提起就走!他们两个就追上来和我们理论。说我们是明抢,是抢劫犯…罗敏明说你说的不要钱,要我拿的!两个人吵了起来,推推搡搡要动手了。我估计他们是附近的村民,打起来他们会叫人来,我们会吃亏,便以进为退,狠狠的对那人说:你说过不要钱没有?他憋了一下说:那是气话。我又问:不要钱是不是拿了就走?他无言以对。我说:这次就饶了你,要不我们大部队来了摊子都掀了你的!然后把他们两个一拉,走!</p><p class="ql-block"> 归途中,我们三个都有点后怕。一致认为以后不要有过激行为。</p><p class="ql-block"> 从医后,有次到临澧县人民医院会诊,发现县城已经有很大的改变,变漂亮了。问他们县委大院还在不在,其主任告诉我,还在,是文化保护单位了。</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把知青们进县城写的有点像影视剧中国民党的兵,目空一切。在县委大院,打核桃吃,有人制止,喊着要打死别人,有点蛮横。在街上买菜也有点强买强卖的味道,三句不合提着没付钱的菜就走,还和卖菜人差点打起来了。很生猛,太年轻,容易冲动。幸好没打起来,否则后果很严重!</p> <p class="ql-block">铮鸣:</p><p class="ql-block">当年小孩如果哭闹,母亲说声“青年来了”,哭立止![呲牙][呲牙][呲牙]</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1 到韶山</p><p class="ql-block"> 韶山,当时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能去瞻仰一下是我们的奢望。我们也知道那是很遥远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却不知医院发了善心,使我们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6日,医院组织金家和百草的知青去韶山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租了两部公共汽车,从各自驻地出发,在四新岗会合,一路向南,在宁乡吃午餐后继续赶路,于中午2点左右到达韶山火车站。停车后我们急忙下车,站在月台上看火车。我们这些人从未出过常德市,火车也只是电影里看过。正看得津津有味,领队的又叫我们上车了。听说当初修铁路时,全国有很多人自费来搞义务劳动,为的是为毛主席故乡尽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下一站是故居陈列馆,从伟人的家庭,到伟人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一共5个馆。看得我们热血膨湃,激动万分。有些女知青还泪洒当场!</p><p class="ql-block"> 再下一站是毛主席旧居。这真正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了!看着一件件实物,我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有些人还反复抚摸着某件东西,就好像在和伟人握手一样!</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个想法,一户人家门前有塘,屋子那么大,有正屋有偏房,还有那么多农具,不知该划个什么成份?这个好像从来没公布过。</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次活动,我们在旧居前拍了集体照、个人照、几人合影,我和弟弟合了个影。</p><p class="ql-block"> 我还在旧居前的女贞树上摘了几片树叶,夾在了日记本中。</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们在宁乡过夜。我激动难眠,赋诗一首明志。</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我曾开车去韵山,已经大变样,变洋气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去韶山参观</p><p class="ql-block"> “到韶山”,写的好。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那时候是人们很向往地方。医院真是不错,组织你们去参观,派的是公交车,坐这车还是比较舒服的。那么多人一起去,浩浩荡荡,热热闹闹的,是一次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想必很有回味。这也勾起了我50年前去韶山的回想。</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74年夏天,我姐放暑假了,有一天她对我说,她要和邱侃老师坐红光仪器厂的便车去长沙玩,问我去不去,那个时候,刚高中毕业不久,还从未去过省城,哪有不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去的那天清晨,在青年路汽车轮渡口上车,乘坐的是一辆解放牌的敞篷汽车,车上除了我们,还坐了一些其他人,有些拥挤。夏天太阳很大,没有任何遮挡。那时,去省城的公路不太宽,弯弯曲曲的,车开的不是太快。在汽车上晒了足足4个半小时,中午时分,才一路颠簸,昏昏沉沉的到了长沙。吃过中饭,下午参观了毛主席和扬开慧曾经住过的地方,还有第一师范学校,还到长沙烈士公园玩了一会。</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邱老师和我姐在长沙要办一些事,我无事可做,就独自一人卖火车票去了韶山。坐火车买的是往返票,可早去晚归。这是一趟专门开韶山的火车,乘客多半是去参观毛主席故居的。早上七点半上的火车。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去火车站,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独自一人去远门,感到一切都很新鲜,特别兴奋,也特别寂寞孤单。早上来不及吃东西,在火车上买了一份盒饭吃,盒饭三毛钱一份,记得盒饭米不太好,菜主要就是冬瓜烧肉,味道倒还不错,至今印象很深。</p><p class="ql-block"> 坐了不到两小时的火车,就到站了,走出火车站很快来到韵山冲。环顾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秀,树木苍翠,鲜花盛开。毛主席故居依山而建,远处是巍峨的韶峰,故居前面是一个清澈见底长满荷叶开着荷花的水塘,据说毛主席小时候经常在此嬉水游泳。 </p><p class="ql-block"> 韶山冲地方不大,前去参观的人肯定没现在多,但去毛主席旧居参观,还是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中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男女老少都有。那天刚好遇到一个非洲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去参观,有专车接送,专人培同。人生第一次看到了非洲黑人的模样,非常惊奇。当时外国人参观优先,等他们参观完,其他人才可进去参观。走近毛主席故居,所看到的就是一栋湖南再普通不过的农村瓦房,外墙似乎是土墙,偏屋盖的还是稻草。走进屋内,看到家具是很典型很普通的农村常见的老式家具,墙上挂着毛主席和家人的黑白照片,不过,后屋内存放的农具确有很多,犁耙、锄头、锹、水车风车等各式农具样样齐全,看的出毛主席家昰湖南典型的农户家庭。房子不是很大,大约十多分钟就仔细的参观完毕。据说以毛主席当时的家境,土改评的是中农成份。 </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故居,去荷塘对面,以毛主席故居为背景拍了留念照,这个照片我保存了很久,但搬家后不知放在哪里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毛主席故居,就马不停蹄的去参观了陈列馆,陈列馆陈列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毛主席如何组织家人和家乡农民干革命的,还比较祥细的介绍了,毛主席一家六位亲人是怎么为革命牺牲的。有实物有照片,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感到毛主席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带领家人和全国人民全身心的投身人民的解放事业,是真正的人民领袖。</p><p class="ql-block"> 那时韶山冲设施还很简陋,公路也很窄。修的好一点的地方就是火车站和陈列馆,还没有修建韶山冲广场。去的地方也不是银多,很快就游览完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中饭,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了好大一会,买了些纪念品和韶山的特色食品,就早早的去了火车站,等了很长时间,才登上了返回长沙的火车……</p><p class="ql-block"> 一幌五十年过去,从十七岁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但独自一人去韶山参观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记……。</p> <p class="ql-block">遇花缘:</p><p class="ql-block">一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读了两位到韶山的精彩文章,感触很深。作者描述了当年去韶山的亲身经历,感受,所见所闻,其中还以诗言志,展现出对参观领袖故居无比激动,无比崇拜的心情。其实当年许多人对韶山是非常向往的,毛主席那首七律到韶山就非常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并且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那时,我读过毛主席的一些诗词,从诗词中了解毛主席博大宽广的胸怀,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毛主席为中国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带领全家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当中的英雄事迹。诗词注释中,祥细介绍了毛主席一家六位烈士的英勇牺牲的经过,激励后辈继承先烈遗志,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那时就受到鼓舞,也非常向往韶山,总想去参观一下。七七年随地区副食品公司参加全市仓储系统安全捡查时,去韶山参观旧居一次,那时还集体合过影。第二次,一九八九年平息六四动乱后,各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群众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参观一些红色纪念基地,随县商业局组织的政工干部去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韶山毛主席故居,望城雷锋纪念馆,长沙清水塘扬开慧旧址等处参观,接受思想教育。在韶山参观了旧居,韶山纪念馆,滴水洞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的办公室,会客室,以及毛主席的生活日用品,毛主席的祖父,父母墓地,虎歇坪祖坟。滴水洞处在群山怀抱之中,上去的道路曲径通幽,树木参天,翠竹青青,路边小河顺山而下,潺潺流水,细细浪花,给人一种神秘幽深的感觉。那时还没有建成韶山毛主席铜像广场,没有瞻仰献花仪式。若有机会,再去感受一下!</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2 恼人的蚊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人与动物关系的角度来看,最令人烦恼的莫过于蚊子。</p><p class="ql-block"> 按说哪里都有蚊子,和下乡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你,不到乡下,不住上几个夏天,你就不知道乡间蚊子的厉害!</p><p class="ql-block"> 从规模上来说,如果把城里的蚊子比作单兵突袭或小部队渗透,那乡间的蚊子就是大兵团作战,打的是蚊海战术。一团团的蚊子冲过来,你是无法抵挡的。无论你是在田里还是在坪地,从傍晚起都有一群蚊子在你头上转,随时准备俯冲吸血!看过二战的海战片没?美军成群的轰炸机攻击日军舰队就是这种情景。</p><p class="ql-block"> 从战术上说,它们就象蓝球的人叮人,叮上去就不松口,直到吃饱或被拍死。在田里打夜工时,腿上经常是一片片的“陀”(蚊子咬的包)。当时不痒,从田里起来后才痒,并且痒到骨头里去了,抓得血糊淋当都还痒!</p><p class="ql-block"> 最烦人的是晚上睡觉时,大热天,累了一整天,想了很多办法(睡前凉水擦身、凉水擦席子、地上浇凉水、扇子不停摇等等),好不容易睡着了,猛不丁被蚊子咬醒,抓了半天痒,刚有睡意,它又在你耳边嘤嘤的叫着,你左一巴掌右一巴掌全拍在自己脸上!只好打开电筒,分区寻找,经过几个回合,终于拍得一手鲜血,精疲力竭的躺下。刚要入睡,耳边又响起嘤嘤的嘲笑声,这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抄起电筒再战,并且把蚊帐再扎紧一遍。因为外面可是整军团的蚊群在虎视眈眈啊!</p><p class="ql-block"> 等到再睡着,可能已经快要天亮了。</p><p class="ql-block"> 人蚊大战,我们从未赢过。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如下田时在暴露部位擦万金油、在坪里烧稻草、在房间里点蚊烟蚊香,效果都不明显,因为周围的水田和山塘孕育了大量的蚊子敢死队,在它们以多打少的蚊海战术下,我们的武器太原始,太落后。</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驱蚊剂、防蚊服、灭蚊灯、打蚊拍等工具,灭蚊驱蚊的烟剂、喷剂、电子器等琳琅满目,功效强大,再多的蚊虫也不怕了。</p> <p class="ql-block">信天游:</p><p class="ql-block">真实感极强,幽默感极佳。[强][强][呲牙]</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3 吓人的蚂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问一个知青,下田怕不怕蚂蝗,女的绝对说怕,男的肯定说不怕。</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告诉你,没有不怕的!说不怕是装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田里有两种蚂蝗,一种是紫红色的,扁平,比较宽,体型也比较大。在水里不动就象一片枯树叶,吸盘比较大,叮到后出的血也比较多;还一种是黄色的,有黑花纹,细长细长的,在水里不动象根稻草杆,吸盘较小,但吸力奇大,半天搞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看蚂蝗在水里游动的样子就很渗人,听到水响就一扭一扭的游过来,特别是后者,就象一条小蛇。</p><p class="ql-block"> 它叮人是不声不响,没什么感觉的。往往是自己有意看看或是被别人发现。</p><p class="ql-block"> 男的发现后一般都是用手去拍,它一收缩就掉下来了。有时候怎么拍也拍不下来,老农告诉我们,用根稻草一刮就下来。我们一试,真灵,不费吹灰之力就搞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女的发现被叮后起初是大叫不停,也不敢去拍,附近的男的去帮她搞下来。后来胆子大点了,也去拍、去刮。</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拍掉后往往流血不止,因为蚂蝗叮的时候会分泌出抗凝成份液体。使得凝血功能失效。</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能用手压一压或者用田边的小叶子拍软了后盖在伤口上压会儿血便止住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学医了,才知道这东西叫水蛭,是一味很好的活血化淤、消肿止痛、预防血栓的中药材。</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人大量养殖水蛭,已经形成了产业,很多人因此而脱贫至富,这些人应该是非常喜欢蚂蝗的……</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事之94 回家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从知青点回家要坐车,坐车要花钱,还要跑到县城里去乘车,有点不划算,于是就产生了几种不要钱的坐车方法。</p><p class="ql-block"> 拦车:一般要男女配合,男的先埋伏在路边树丛里,千万不要被司机看到。女的手里拿包烟,卡车来时站在路边摇晃,司机看到后便会停车。待车停稳后女的找司机交涉,男的乘机冲出来爬上车斗。司机看到也没法子了。女的留一个在驾驶室指路,其他被男的拽上车。这车能搭多远就多远,只要能回常德市就行。</p><p class="ql-block"> 爬车:仅有男知青时实施。在弯道处等候,待车转弯减速时迅速爬上车,看情况决定下车的地点。下车也要等到减速时进行,不然很危险,轻的鼻青脸肿,掉皮掉肉,重的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 强行拦车:不管男女,大家一字排开,栏在路中间,司机不敢撞人,并且一看就是知青,不论是同情知青还是怕知青,司机都会停车,然后大家一窝蜂湧上去。下车时把车顶棚一拍,司机就停车了。</p><p class="ql-block"> 打票:实在怕麻烦就步行十多里走到县城车站打票,一定要上午去,下午很可能打不到票,要住旅店。</p><p class="ql-block"> 春节车接:只有春节医院才派车接我们,我们要走到八一分社的公路边才能上车。</p><p class="ql-block"> 走路:到菜家岗50华里,到常德市80华里。有一次本想到八一拦车,没拦到,又不好意思倒回去。牙一咬,决心走到菜家岗,坐公共汽车回去。</p><p class="ql-block"> 提着装了几十个鸡蛋的铁桶,快步如飞的在公路边疾行。到中午时分肚子巳是咕咕叫了!路边又没有吃饭的小店,买饼干之类的又舍不得,咬牙忍着!</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见路边有一块甘蔗地,种的甘蔗有2米多高,是那种青皮甘蔗。</p><p class="ql-block"> 左顾右盼没见到人,一闪身进了蔗田。两脚踹倒两根甘蔗,折成小节,放进两边裤袋里,提着裤子出了蔗田。</p><p class="ql-block"> 快速离开一段距离后把裤兜里的甘蔗都放到桶里。然后一手提捅一手抓甘蔗,边吃边走。两根甘蔗吃完,肚子饱了,腿上也有力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5点多到了菜家岗,搭上公共汽车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明强点评:</p><p class="ql-block">回家那些事,记忆深刻,写的好。</p><p class="ql-block"> 出门在外的人总是归心似箭,盼望早点回家,这是人之常情。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交通落后,出门回家,路上都很不容易,总是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 你们知青点在偏远的乡村,交通自然更不便利。但再多的困难也挡不住你们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强烈愿望。想尽办法,甚至拦车,爬车,不惜挺而走险也要快点回家。知青们也真是豁出去了,不顾一切,还挺有智慧和计谋的,累累成功。估计当时碰到你们的伺机,看到你们这么一大帮凶神恶煞的知青,都被你们吓着了,拿你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反正那时都是公家的车,又顺路,捎带你们一程也无妨。你们拿捏的还是恰到好处的!</p> <p class="ql-block">遇花缘:</p><p class="ql-block">界线</p><p class="ql-block"> 看了铮鸣的回家那些事一文后,说到有时步行到蔡家岗后,再乘浦沅的公交车回常德市。我们也有类似情况,先步行到蔡家岗后,再乖车回常德的,同样回林场,也通过蔡家岗中转,步行回去。记得有一次和于同学从常德回林场,先乘车到蔡家岗,然后步行回林场,期间我们一起步行20多里乡村小路,路上找不出说话的话题,只知道急匆匆,静悄悄的赶路,还是停留在高中男女同学之间那种距离感的状态,而在公众场合就无所拘束,随随便便,真是奇了怪了。不知于同学曾记否?但是我和另外的女知青回常德就没有这种情况,有一次和一个女知青乘座盘塘粮店运粮去陬溪区粮库的扡拉机,到陬市后,再乘3路公交车回市内。因为乘客特多,正好女知青认识售票员,先帮我们从窗口将所带的东西接进车内,等我们到车门边上车时,人太拥挤,挤不上去了,售票员说,将我们的东西存放在公交公司传达室,让我们自己去取。这是一趟未班车,我们只好步行8华里,到河洑再转红光至常德的公交车,才回到市区,再去公交公司取东西。一路同行,就有话说,没有拘束感。看来既使毕业了还在默守同学期间那道界线。</p> <p class="ql-block">  文,图:铮鸣。</p><p class="ql-block"> 点评:明强。</p><p class="ql-block"> 花艺图片:文琳。</p><p class="ql-block"> 编辑:遇花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