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一曲乡愁话浮生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蔺红长诗《乡愁》品读札记</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邢 晨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p class="ql-block"> 受蔺红先生抬爱,应邀参加其长诗新作《乡愁》出版座谈会,俺心里是既惶恐又高兴。惶恐的是看到满座皆鸿儒,唯我独耕夫的场面,便有种鸡立鹤群的感觉。高兴的是蔺红先生给了我一个蒿入麻田,不扶自直的机会,借此难得的机会能够向众多方家老师们求教,确是一件幸事。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长诗《乡愁》,不由人感慨万千,思绪翩翩,为《乡愁》恢弘的场面和精彩的描写拍案叫好!现谈几点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 一是篇幅悠长。全诗共24节,合1347行(句),洋洋洒洒,实属罕见。说起长诗,当属我国西藏《格萨尔王传》史诗,共有120多卷100多万行诗,绝对无可比拟,但它是由一代接一代人逐步完成的;当今世界最长诗歌,是一个22岁罗马尼亚学生利用网络科技产物——微博客设计创作的,该诗八年前前已达37万行,不过其艺术成就一般,只注重长度,而不注重质量。据说有一位叫吴洪浩的诗人写过一首《粟裕战歌》长达841页,至少有十几二十万行,但艺术质量也属平常,所以知者无多。再看《乡愁》,1340余行无一句使人感到多余累赘,恰恰觉得缺一则不可。可见诗人文学艺术底蕴之深厚,驾驭文字功夫之娴熟,遣词造句能力之高超,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像流淌不息的阳武河水一样,一波浪花接一波浪花,缓缓流过,徐徐不断,顺畅自如。虽不见惊涛骇浪,却充满涟漪碰撞,随波如流,源远流长。令读者陶醉,使听者唏嘘。读来不觉冗长,但觉韵味无穷,意境绵延。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是一幅隽美绵长不可多得的秀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二是取题优美。一篇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材固然重要,内容堪比生命。可是一个好的题目,才是作品的统帅。乡愁二字,看似平常,仔细想来却大有乾坤。中华民族自古来讲究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举家生计,为报效祖国,热血男儿不得不闯荡世界,背井离乡。久而久之,“乡愁”便成为游子们眷恋故土,思念家乡的代名词。无论是在成功喜悦或挫折无助的时候,无论是月缺月圆之夜或风霜雨雪之时,每个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远在家乡的亲人朋友、山水草木,心里满满的“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乡愁是抓不住、回不去的从前,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乡愁,就是那种时时愿与家乡、家人同呼吸共命运,魂牵梦绕的乡思”。</p><p class="ql-block">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这些优美的诗句,便是古人表达乡愁情怀的自然流露。可见“乡愁”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诗人蔺红长诗命题为《乡愁》,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描写其家乡人和事“主题”的要点,一石激起千重浪,真正的点睛之笔,实在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三是主题鲜明。《乡愁》以作者记忆中的故乡为主线,从“老家”“老院”“老街”“老井”等等说起,一个“老”字贯穿始终,一种“乡思”如影随行。用二十四个章节,分别叙述二十四个故事,有儿时的欢乐童趣,有历练自己过程中的艰辛,有老辈人的爱恨情仇,有晚辈人的成长轨迹;有虽苦犹甜的农耕生涯,有汗水浇灌的劳动场面,有已成为历史的生产工具;乡风乡俗,方言俚语,无不涵盖其中。有亲情友情,有山亲水亲。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怀感恩舔犊之孝心,揣回报故土之柔情。读之如一股徐徐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品之似一条暖暖土炕,仰身而卧,教人解困消乏。开卷清香扑鼻,掩卷余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四是诗品纯真。纵观《乡愁》,朴实无华,像一块天然璞玉,无刻意雕琢之痕,生态美贯穿其中。全诗语言平实,尽显本色行当,不拿捏,无空泛。爽朗上口,跳脱自如,直表心声。摆脱了“引经据典”、“强说新愁 ”的文人气息。也少有现代诗特有的意象朦胧,隐喻、暗示等写法的令人费解。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正是锻造诗人诗品人品的行为规则。诗品包括文学导向和艺术水准,不管任何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是给人看的,给人看就必须让读者能够分享到真善美,使分享者在接受正能量教育过程中净化心灵,精神得以升华。这便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这个责任,才无愧于“文化” 二字“文而化之”的真正含义。读蔺红老师的诗,总感觉有一股积极向上的阳光朝气,还有一种直立天地间的浩然正气。绝对感觉不到骄蛮戾气,也不存在悲观泄气,更没有横秋老气。这大概就是蔺红诗的诗品所在,人品所在。</p><p class="ql-block"> 总之,诗品与人品,是合成诗人的两大要素。李旦初先生曾经说过:“你要学写诗,就先去学做人”。一个缺少诚信、敦厚,爱心、乐观、向上的人去写诗,其诗品好不到哪去。蔺红先生大半生奋斗在三尺讲台和新闻战线上,生性耿直,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丰厚,诗品人品同样优秀。他热爱生活,热爱写诗,同时乐于扶持民间文化团体。他作为农民散曲社聘请的顾问,十分关怀散曲社的创作和队伍建设。但凡散曲社的活动,他总是有请必到,为原平散曲发展出谋划策。多年来,他不断为农民散曲摇旗呐喊,数以百计的报道见诸报端,为原平散曲走出山西迈向全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平散曲所取得一切成绩,无不渗透着蔺红老师的辛勤汗水,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农民散曲社的全体诗友衷心祝愿他新作不断,佳作连连,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以飨读者,为原平跨入文化强市而做出更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