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过小说《边城》或者电影吗?《边城》的原型在茶峒。</p><p class="ql-block">1982年前后,翻看沈从文先生的全集,从中读到中篇小说《边城》。全集文字量很大,有的读得细些,有的浏览而过,《边城》读得算细。读完故事,留下印象,川东、湘西、黔北三省边地是一片静淡本然、充溢着灵性的真境。当时以为,“茶垌”是故事杜撰的地名。那时候,沈从文先生鲜有人知,《边城》默默无闻,也没有边城这个地名。</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奇迹。国门初开时,有研究先生的外国学者提出去看边城。哪里?边城?边城在哪里?接待人员一头雾水。先生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读过《边城》的人也越来越多。拍成电影后,边城名气大爆炸。</p><p class="ql-block">《边城》开篇:“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p> <p class="ql-block">先生的家乡在湘西的凤凰县,会让人误以为《边城》的原型在凤凰,其实不是。后来才知道,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确有个茶垌。</p><p class="ql-block">先生14岁就投身行伍,随军转徙于湘黔川边地一带,在茶峒驻留过,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创作《边城》,茶峒成了故事背景。</p><p class="ql-block">由原来的四川下湖南,到了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洪安镇就到了湘西边境。洪安镇的对面是茶峒镇,中间隔条清水江。</p><p class="ql-block">除了川、湘,这里还与贵州北部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接壤。洪安镇原属四川省,后划归重庆市。这一带现在成了湘西、黔北、渝东的边界地。地理上,这条隔开两岸三地的清水江,还是大西南和楚地湘鄂的划分线。</p><p class="ql-block">边城的名气越来越大,想来看一看的人越来越多,2005年茶峒镇干脆改名边城镇。</p><p class="ql-block">“地以人彰,文以景著。山川得名,多因人杰”,沈从文先生和他的《边城》是典型的现代诠释。</p> <p class="ql-block">《边城》描绘了湘黔渝这片边地的风土人情和敦厚纯真的民风;用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经历,彰显了善良美好的人性与纯净清澈的心灵。</p><p class="ql-block">《边城》留下许多隽永的句和段:</p><p class="ql-block">“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p><p class="ql-block">“日头不辜负你们,你们也莫辜负日头。”</p><p class="ql-block">“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p><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p><p class="ql-block">“我有什么卓见可言?这是天意!一切都有天意..…”</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要刨根问底别人的过去,那可能是他永远不想触碰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p><p class="ql-block">“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黄昏那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p><p class="ql-block">“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 音,便急急的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 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茶垌牌坊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城楼见证过</span>《边城》的这些句和段。</p> <p class="ql-block">徜徉古镇,在墙头、河边、路标上,间或可遇见《边城》中的文字,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韵味。</p><p class="ql-block">“细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p><p class="ql-block">“洗净尘埃的田园中,爱是透明的,连惆怅也有了淡淡的暖人的情味。”</p><p class="ql-block">“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p><p class="ql-block">“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p> <p class="ql-block">“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p><p class="ql-block">“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 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两人仍然划船过日子,一切依旧,惟对于生活,却仿佛什么地方有了个看不见的缺口,始终无法填补起来。”</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p> <p class="ql-block">“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p><p class="ql-block">“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经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先生在另外一篇文中的句子,这里也常能看到:“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雨后》。</p><p class="ql-block">最是书香能致远。远方不会天然有诗。没有文化作沃土,奔得再远,也是寸诗不生的荒漠。书香致远,诗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还可见到先生笔下茶垌的印记。这些印记还原了《边城》风俗人情的记忆,印证了主人公纯美至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白塔,古镇地标。</p> <p class="ql-block">“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和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也便常是顶荒唐的梦。”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白塔承载着悲欢离合,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p><p class="ql-block">炸雷暴雨夜中,白塔倒了,爷爷去世了,翠翠的精神支柱也几乎圮坍。</p><p class="ql-block">“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于是,清水江两岸三地人人户户出力,“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翠翠屋,白塔下单独人家。</p><p class="ql-block">“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屋内有火塘。屋前悬崖下仍被耕种的菜园。菜园前崖底下是清水江。</p> <p class="ql-block">拉拉渡,边地独特摆渡方式。</p><p class="ql-block">拉拉渡是湘渝黔边地清水江两岸的独特摆渡方式。渡船过河不划桨、不撑篙,用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贯通两岸的缆绳上来回拉,将船送到对岸。</p> <p class="ql-block">“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白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边城》故事开头,翠翠和爷爷以拉拉渡谋生。故事结尾,翠翠在拉拉渡守望着傩送回来。</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92年人们乘拉拉渡到茶峒镇赶集。(下图) 2011年连接湖南边城镇和重庆洪安镇的拉拉渡。(图片皆源于学习强国网站)</p><p class="ql-block">现在,拉拉渡已不再用于日常生活,游客可以乘坐拉拉渡上翠翠岛。乘坐《边城》中翠翠和爷爷赖于谋生的渡船,以感受旧时独特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碾坊和渡船,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安置在水车旁的石头碾坊,搁置在官路边的方头渡船。</p><p class="ql-block">“倚山滨水来一座小小茅屋,屋中有那么一个圆石片子,固定在一个横轴上,斜斜的搁在石槽里。当水闸门抽去时,流水冲激地下的暗轮,上面的石片便飞转起来。……把毛谷倒进石槽中去,把碾好的米弄出放在屋角隅筛子里,再筛去糠灰。”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一个撑渡船的若想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凡碾坊照例是属于当地小财主的产业。”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碾坊、渡船在《边城》中不单是实物,还是意象;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还象征着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船主顺顺有两个儿子,都是茶垌的翘楚。大老(大儿子)叫天保,二老(二儿子)叫傩送。二老傩送跟翠翠,两人相互暗含情愫,一直没有挑明。而王团总的女儿也喜欢二老傩送,并承诺会用碾坊作陪嫁。</p><p class="ql-block">傩送说:“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碾坊”代表碾坊主团总的女儿,意味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碾坊,象征着选择物质的丰足。“渡船”代表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意味着风吹雨打的生活。选择渡船,象征着选择美好的爱情。</p><p class="ql-block">镇上人议论纷纷:“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傩送说:“两年前的那个端阳,我便认定我要那艘渡船。”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翠翠岛,诗意一书一世界。</p><p class="ql-block">二水中分翠翠岛,清水江遇到小岛分两股,过岛后又合流。小岛呈梭状,南北长,东西窄。岛西是重庆洪安镇,岛东是湖南边城镇。</p> <p class="ql-block">翠翠岛是边城首席文学圣地,边城的精神符号。《边城》一书作为边城的精神图腾,植入在了翠翠岛里。</p><p class="ql-block">小岛以洁白为基色,打造成一方文学艺术世界。行走其间,化身书海同行人,与诗意相伴互动,感悟文学真意,聆听心底声音。</p> <p class="ql-block">一进小岛,迎面是幅沈从文先生最出镜的创作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岛上人字形隧道两侧的《边城》小说、电影场景墻绘。</p> <p class="ql-block">百家书法碑,《边城》碑墙。</p> <p class="ql-block">当代一百位书法家用各种字体撰写出《边城》,并铭石刻碑,立成碑墙。103块碑刻,一碑一章节,7万余字。“观书法之形,赏书法之美,悟书法之道”。</p> <p class="ql-block">《边城》已有纸质、电子版的,这是石质版的。沈从文先生笔下小镇曾经的故事、民俗风情,用国粹书法刻成碑、竖作墙,立示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翠翠雕像,如诗如梦。</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湘西出了两位文化巨匠:沈从文、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翠翠雕像是艺术家黄永玉先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p><p class="ql-block">“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黒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翠翠来到人间,是爱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哥哥大老天保,先已对翠翠一见钟情。得知弟弟二老傩送也爱上了翠翠大吃一惊。兄弟俩没有决斗,而是唱山歌比赛,让翠翠来选择。来到山边,老大深知唱歌远不如弟弟,没开唱就退出比赛,并驾船远走,成全翠翠和弟弟。谁知出门后,老大遇难于急流之中。</p><p class="ql-block">因老大的死,船总家不愿再让翠翠来当儿媳妇。</p><p class="ql-block">“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一一《边城》。二老不满家里的阻拦,又受不了哥哥的落水而亡,也驾船离开小镇,许久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俩兄弟一个死了,一个远走他乡,爷爷也在雷雨交加的晚上永远离开了。翠翠原本天真活泼的脸失去了笑容,但她没有离开小镇,而是为了一个人坚守在渡船上。她在帮别人过渡,也在静静地等待心里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光洁明亮、通体莹白的翠翠塑像,矗立在清水江间的岛头上,大黄狗相伴而立。翠翠捧花托腮,守望着桃色暮云、细雨轻烟,凝视着不息远去的一江碧水,痴情不改地等着心上人。</p><p class="ql-block">“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旅居地,《边城》源起之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湘西老式民宅。屋内展陈以“实景道具还原民居”的方式设计,构成一扇窥望湘黔川边地传统生活的文化窗口。宅院位于老街,边城的人间烟火与大师的时空、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在室内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客厅悬挂的先生手迹</p> <p class="ql-block">先生书信手迹</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先生的平生足迹缩影。在此观展,可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大师灵气。</p><p class="ql-block">展陈介绍:1916投身行伍一</p><p class="ql-block">14-15岁时投身行伍,随本乡士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陈介绍:</p><p class="ql-block">初露锋芒—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p><p class="ql-block">时代风云—1922年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功成名就—1930年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1934年完成小说《边城》。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p><p class="ql-block">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先生没有上过几天学,但能在中国教育的珠穆朗玛,大师如林的西南联大作教授。</p><p class="ql-block">曾听家君说:一次,在躲避日寇飞机轰炸昆明时,沈从文先生与国学大师刘文典躲到了一处。刘大师当着众人的面挖苦先生,我躲警报是保存国粹,学生躲警报是后生可畏,你躲什么警报?刘大师鄙视先生之情溢于言表:你死不足惜。刘大师学问大脾气更大,传说他曾因言出不逊气得蒋介石给他一耳光,而他抬腿回了蒋的裤裆一脚。面对刘大师的挖苦,先生自是谦让。而像家君这些联大学子们,却偏偏喜欢挤着去听先生的课,看先生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展陈介绍: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是一眼便认定的一辈子。1928年,沈从文来到中国公学任教,不过26岁。他一见钟情,爱上了学生张兆和。这一年,张兆和18岁,是中国公学校花级的人物⋯ ⋯</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一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一一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先生的八十六度春秋是奉献的一生,成果斐然;是坎坷的一生,顺逆胶着。</p><p class="ql-block">抚慰先生一生的,是与夫人六十年的风雨同舟。六十载寒暑,足可改变两个人的一切,没改的还是那一见钟情、满眼情深的眼神;没变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p><p class="ql-block">“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一一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我用尽年少时的青春来爱你,此后便拿余生的苍老来忘你。”一一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曾经坚固巍峨。</p><p class="ql-block">“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理位置险要,茶垌自古是兵家要塞。200多年前,围山筑城建为一座石堡城。城墙以青石筑成,设四百多个垛口,坚固巍峨。围城设东南西北四门,门楼上有四座炮台,城内设衙门、火药局、武器局等,开启了茶峒的文武同治。</p><p class="ql-block">古城墙和清水江共同防卫,兵慌马乱时期屏障了茶垌镇的平安繁荣。如今,石堡城还存一面城墙和几个城墙垛子。</p> <p class="ql-block">沿江古码头,篷船湾泊处。</p><p class="ql-block">清水江流到这里不再通航,“这条河水的河面,在茶峒时虽宽约半里,当秋冬之际水落时,河床流水处还不到二十丈,其余只是一滩青石。小船到此后,既无从上行,故凡川东的进出口货物,皆由这地方落水起岸。”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以前,这里三省交界地不仅是川、黔的必经要道,也是川东、黔北物资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清水江两对岸的茶垌、洪安成了最后的水码头。</p><p class="ql-block">洪茶渡口位于清水江西岸。在川湘公路通车前,四川出口的桐茶漆棓、山货土杂,湖南进口的花纱布匹、五金百货,均在渡口集散。随公路运输兴起,洪茶渡口已不再是货物装卸的重要码头,用于游客和行人过往。</p> <p class="ql-block">“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茶峒古码头尚存,湾泊在码头的蓬船,随波荡漾。和以前一样,依然会有居民在码头江边洗濯。</p><p class="ql-block">茶峒古码头已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镇上老街沿清水江建筑,串起江边码头。一条小溪穿镇而过,水波清浅,名为板栗溪。</p><p class="ql-block">板栗溪入口清水江,溪口正对着翠翠岛,北侧紧接从文广场,南侧离北门码头不远。</p> <p class="ql-block">“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水江畔、板栗溪边,流水潺潺寻常人家。</span></p> <p class="ql-block">以前,茶垌防洪能力很差,“河中涨了春 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一一《边城》</p> <p class="ql-block">北门码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门码头</span>两侧布满密集的商铺。</p><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因地势偏远,远离硝烟,人员大量涌入,促成了茶峒的一度繁荣。战火熄灭后,外来的商户、师生、难民,如烟云般慢慢散去。茶峒昔日的商贸繁华景象,可从寻常巷陌,精致的雕花门窗以及古朴油亮的曲尺柜台中寻得追忆。</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一带仍是镇上的热闹地段,东南西北的游客来来往往,撑起清水江两岸新型的旅游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夜晚,迷幻彩光让溪水、老楼、古巷……,若虚若实。</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百年前先生走过的石板路上,细雨轻洒,如丝滑落。一溜溜灯笼倒映在石板路上,岁月悠悠、古韵郁郁,老街窄巷静谧沉沉。能体验古朴,更能感受浸入心境深处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商业化泛滥的历史街区,这里有秀丽温润的风景,有大量悠久的建筑,老街有浓郁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老街深巷,最不能错过湘黔渝边地那些回味悠长的美食小吃:米豆腐、油炸粑、清水粽……。</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古镇建筑细节体现出独特的风貌,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飞檐翘角的传统建筑,青石铺地的街巷,展示着岁月痕迹,弥漫着韵致,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一个世纪过去了,小镇增添了大量错落林立的房屋,“黄泥的墙”已经消失,“乌黑的瓦”仍然覆盖。建筑的位置则照旧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的环境依然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照样“实在非常愉快”。这一切,让先生笔下书及,而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古镇重新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下河去的老吊脚楼甬道,从文广场旁的新建楼宇,石桥、岸道、……。</p> <p class="ql-block">“住在城中较高处,门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一一《边城》</p><p class="ql-block">现站在城中较高处,依然“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但景致已经旧貌换新颜。拉纤,这种世间最苦难的职业已永远消失。纤夫裸露的脊背,已杳无踪影。一个世纪的天翻地覆,河滩及河中景象已经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清水江西岸的重庆洪安镇洪茶码头,位于洪安河口的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游曳在清水江两岸湘、黔、渝三地间的游船。江水轻波微澜,两岸叠峦耸翠。</p> <p class="ql-block">清水江两岸三地的码头,以前靠拉拉渡用缆绳紧紧连接,故又名连心渡。千百年来,拉拉渡运载着湘渝黔边区各族民众的商贸旅居学。刘邓解放大军由此挺进大西南时,两岸民众齐心协力,助军顺利过江,两岸码头都篆刻上了红色革命印记。</p><p class="ql-block">位于茶垌码头附近的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渡江指挥所。</p><p class="ql-block">位于洪茶码头附近刘邓纪念广场上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挥戈西指,茶垌边城是挺进大西南的桥头堡,洪安边城是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1949年11月,解放军总攻清水江,整个战斗20多分钟就取胜。11月8日架设过江浮桥,洪安与茶峒的苗、汉、土家各族群众一呼万应,撑来木排,送来木板,几个小时就在渡口上搭起可供四路行军的大浮桥,民众的力量承载着解放大军滚滚向前。</p><p class="ql-block">现在,位于两岸的渡江指挥所、刘邓纪念广场、二野司令部旧址、进军大西南纪念馆,共同讲述了那段光辉历史和艰苦历程,再现了峥嵘岁月里军民同心,共创奇迹的历史场景。偏居一隅的小镇历史变迁,同样能证实亘古真理:得人心者得天下。</p> <p class="ql-block">洪安边城也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原型地,也积淀了极具特色的边城文化。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建设有洪安边城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现在,茶洪大桥取代拉拉渡,将清水江两岸三地各族民众<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紧密地</span>联系在一起,这是一座连心桥。</p><p class="ql-block">上大桥进东头,便踩到湖南的地面。大桥西头重庆地界上立着“渝东南第一门”,向过往旅客表示欢迎之情;背面书“欢迎您再来重庆”,表达对客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期待着再次相聚。</p><p class="ql-block">从桥头重庆地界往南(左边)不远,便能跨进贵州地域。</p><p class="ql-block">桥门上的题词是连心桥的点睛之笔:“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渝湘黔睦邻相助,世代兴旺”。</p><p class="ql-block">古诗:“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中的蜀道尽、黔地雨、楚天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里“一脚踏三省”“三省闻鸡鸣”的地理禀赋。</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立于三地交界处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立了三地交界界碑的地方,不论是国内或国际,都能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云南江城县十层大山处就立有一块中、老、越三国交界的界碑,去那里绕一圈象征着出入了三国。尽管那里重峦叠嶂,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往打卡观赏。在清水江边,围着这块界碑转一圈,也象征着串了一遍湘、黔、渝三地。</p><p class="ql-block">界碑旁边的一条小河沟,是重庆和贵州的分界线。从这里开始,清水江上游分湘黔,下游分渝湘,一水两岸三地、一碑三分山水。一个具备了地理意义+ 游玩乐趣双重价值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当年,先生笔下将这里代名为“边城”,或许因这里是川湘黔三地的边区、边陲、边缘之地。</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优秀文化都有无边无尽的传播空间。</p><p class="ql-block">“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随《边城》传播四方,这里已经不再独落边隅,影响力让这里的边城鸿鹄高飞、扶摇直上,成为无边之城。</p><p class="ql-block">“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一《边城》结尾句,浅怨、随性、淡丽、清远。</p><p class="ql-block">《边城》读过,也许永远不再读了,也许明天还会再读。边城来过,也许永远不再来了,也许明天还会再来。一辈子,人事不就是这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