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游孔庙国子监

行云流水

<div> 国子监和孔庙紧挨着,都在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上,一个是13号,一个是15号。国子监始建于1287年,‌它坐北朝南,‌按照“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孔庙由大成门和大成殿等建筑组成。<br></div><div>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个朝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承担着传承中国学统的重要角色。‌它东侧设立的孔庙,‌体现了国家对儒学的推崇和重视。‌这种布局,‌即“庙学合一”,‌旨在将儒学思想和国家治理相融合,‌通过一代代士子举人的学习升迁,‌文脉得以保存,‌思想得以发扬。‌<br></div><div></div><div><br></div> 到孔庙大成殿,必经大成门。大成门前立有孔子行教像,是游人竞相合影之地,要想为雕像拍一张没有游人的照片,得有点耐心。门内摆着大鼓、编钟和长矛兵器等。 北京孔庙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孔子神位,同时也是皇帝祭孔时行礼的地方。<br> 大成殿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行礼的正殿,被列为东方三大殿之一,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齐名。该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原名文宣王殿,后在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时期更名为大成殿。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扩为九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现殿为清雍正二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示九五之尊之意。大成殿的建筑风格为重檐庑殿顶,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显得华丽壮观。殿内供奉孔子神位,东西两侧供奉十二先贤牌位,正中牌位前悬挂有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牌匾,以及黎元洪所题的“道洽大同”牌匾。大成殿不仅是孔子神位的供奉地,也是举行祭孔大典的核心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与推崇。 国子监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是清康熙皇帝题。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br> 国子监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六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 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天子的学堂,古代皇帝即位后必须在此讲学一次。<br> 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学”。从清康熙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br>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北京国子监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达五丈三尺,四角是攒尖重檐顶,黄琉璃瓦覆盖在顶部,上有鎏金宝珠;四面各开辟一门,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周围有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架有石桥,通向辟雍的四个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旧制。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