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郑和遗迹考记

电视功夫茶

<p class="ql-block"> 南京是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起始地,太仓刘家港是起锚地和收泊地(对太仓天妃宫我已有专文记述),福建长乐是开洋地。开洋,意味着船队从兹正式面向大洋而远航。这当然是“文学化”的说法。历史地说,长乐有先进的造船业,有大量船工水手,太平港是贸易良港(许多从西洋带回的动植物在这里经闽江销往内地),有许多醒目的航标,有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实物遗存,被称为开洋之地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长乐有两件国家重点文保。一是《天妃灵应碑》原碑,现藏该市郑和史迹陈列馆(在郑和公园内)。郑和曾专门撰写《通番事迹碑》和《天妃灵应碑》宣扬自己的功绩,为自己在历史上留名。前者就刻碑立于太仓刘家港,但原碑己经不存,现在太仓展示的是复刻品。《天妃灵应碑》由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亲自撰文并镌立,碑文楷书计1177字,详载前六次下西洋经过与第七次下西洋任务,是研究我国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p><p class="ql-block"> 《天妃灵应碑》的落款是“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将王景弘与郑和同列。福建人王景弘是明代重要航海家、军事家,七次下西洋全部参与。当时船队达到2万多人,是麦哲伦大航海船队的一百倍,大量军事、外交、技术、行政事务靠郑和一个人不可能胜任。《明史》也将王景弘与郑和相提并论。但是当代郑和下西洋研究,似乎有将光环往郑和一个人身上戴的现象,恐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国家重点文保是显应宫遗址出土泥塑。1992年仙歧村农民挖基建房,偶然发现泥塑神像。进一步挖掘后,于泥沙中发现地宫遗址并出土50余尊神像(可修复的有44尊)和陶瓷、钱币等。该建筑呈现前后二进三开间格局,四周夯土围墙,夯土使用陶片与粘土的混合物,是研究闽北建筑的重要实物。神像出土时色彩鲜艳,是福建省发现的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泥彩塑群。同时出土道光2年、21年两块石碑,记述此建筑为显应宫,在宋代所建,数百年间数度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21年。光绪年间被风沙掩埋在地下,直到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显应宫五个神台及神像泥塑的最大特点是巡海大神和妈姐同祀,而巡海大神的形象——尽管还存有争议——就是郑和。郑和在许多地方广受尊崇,但是完全成为一个神,是从长乐开始的。该神像的神态、着装(如三山帽)符合明代皇帝身边高级太监的特征。笔者认为,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及其种种化险为夷的奇事逸闻,使他在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甚至东南亚一带民间传说中逐渐被神化,是完全可能的。很多民间的造神运动,就有一个逐渐异化的过程。有学者反对这一观点的重要理由是“巡海大神长胡子不符合太监特征”(泥塑面部的嘴巴两侧有洞用于插胡子),笔者认为应该反过来思考,长胡子正是郑和被神化、被美化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  承载上述两件国宝的场所,一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圣寿宝塔。该塔始建于北宋,七层八面。塔座为大力士座,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是我国东南沿海造塔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国家重点文保。郑和常登塔察看港口,并以此为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多次加以修茸。《天妃感应碑》就放置在该塔前方的纪念馆内。</p> <p class="ql-block"> 二是重建显应宫建筑群,而将出土的显应宫遗址作为地宫向游客开放。新建仿古建筑集中了闽派建筑风格,也是福建省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此番长乐之行,深感当地对郑和文化的重视。恐怕这是因为郑和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忠君”“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为人先”等精神特点,与福建区域呈现出来的海陆文明交流、世界物产汇聚、中外文明对话的气质十分契合。江苏如何打好“郑和牌”?太仓的区域层级嫌低、南京的观念思路嫌旧,所以有立足大局认真谋划的必要。(2024.7.12)</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南京天妃宫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