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章 市中及其它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兴隆街道斗母泉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斗母泉村的名字来源于村内斗母宫中的斗母泉,这是一处四季长流的泉水,为村子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斗母泉村依山而建,由周边9个自然村组成。周围散布有斗母泉、白花泉、南甘露泉、寄宝泉、小泉等泉水14处,是济南近郊泉水集中、山势优美、植被丰富的自然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一高泉(海拔548.7米)——斗母泉,常年涌水,晶莹碧透,清冽甘美,传说饮此泉水能治病保健,有“百米之内无虫”之说。当地村民常饮此泉,斗母泉村也因此得名。据了解,斗母泉还被人们看作“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晴雨表,“斗母泉喷涌之后,趵突泉才会跟着喷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斗母宫位于斗母泉的北侧,始建于清代,虽经多次修葺,但依旧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斗母宫村历经百年的石砌老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像堡垒一样的石屋,有人知道它的作用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兴隆街道涝坡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涝坡村上方的公路俯视村子时看不出这个小山村有什么特别,但当你停下车步行走进村中后才发现,这个小山村绝对不会让喜欢探古的朋友失望。这里山水相依,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涝坡村你会经常听到一个词“洋湾”,而且每个村民在提到“洋湾”时都一脸的自豪。关于洋湾的由来,这背后还有着一段曲折、感人和信守诺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据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天,德国驻济南领事馆领事希古贤到斗母泉游玩,路经涝坡村时因口渴进村讨水喝。在与村民交谈时,他得知这个秀美的小山村竟长年因天旱少雨,不但庄稼颗粒无收,就连吃水也很困难,村民们只好背井离乡去逃荒。希古贤动了恻隐之心,向村民许诺,等他回去一定向政府反映此事,争取在这里修建一座蓄水池,以保证山村正常用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萍水相逢,村民也没把这位“洋大人”的承诺当回事儿。但希古贤回到济南后,果真兑现诺言,向时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的张鸿烈提出在涝坡村修建蓄水池的建议。张鸿烈听后感叹:连洋人都这样关心偏远山村百姓的疾苦,作为当地官员更没理由不上心了。随后张鸿烈向省里汇报此事,上级长官予以认可。于是张鸿烈组织水利专家对涝坡村的地形环境进行了勘测,决定在村东头大沟的位置截流建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修建水池的过程相当艰难。由于涝坡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很多建库原料都来自山外,需要马拉骡驮往村里运。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蓄水池终于竣工。建成之日,省建设厅厅长张鸿烈等省县官员和希古贤亲临现场,为水池的竣工剪彩。张鸿烈还欣然提笔,为该工程命名为“山东第一蓄水池”,镌刻于崖畔之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山东第一蓄水池”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山东第一蓄水池”大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村中的一口古井现在仍在使用,古井旁边有一座小石庙以及光绪二十二年创修兴龙桥碑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兴龙桥建成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桥长16米、宽5米、高10米。采用石头砌成的单拱结构,形成倒置的“心”形。这种设计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于村中路旁的创修庆合桥碑记,碑的两侧有副对联:“碑立平安地,桥临吉庆方”,真佩服古人的文才。不过很可惜,1962年的一场洪水把庆合桥冲毁了,只有这满目沧桑的石碑100年后还静静地立在这里,向人们诉说着庆合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顺义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泰山石敢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龙神庙在一个石砌高台之上,门额上写着“沛然降雨”四个字,左右一幅对联,写得颇有气势——“九江八河主,五湖四海神”。院内有一块立于大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老坡庄重修龙神庙碑”,看来那时涝坡村叫“老坡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涝坡村丁字寨的秋色。(拍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兴隆街道王家窝坡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家窝坡村三面环山,窝在山沟里,是名副其实的“窝坡”。成片的石头房、质朴而沧桑的老桥,散发出浓浓的古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义合桥(通济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土地庙院子里有两块石碑记述了这座桥的来历。碑文先说此地地理位置,“岭连铁角,山枕青桐”,是连接济南和岱北的要冲,然后又说修桥的必要,“山水遥来,流盈盈而界首,地泉涌出,波沵沵而阻人。……将为木约之横,皆缘循而恐坠;将为石虫之聚,仍步履之多艰。此一邑之人所溯洄而疾首,五方之客亦经历而伤心者也”。于是村中耆老“屡次商参”,“欲修雁齿虹桥,永遂济人之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只可惜土地庙大门紧闭,无法进去拍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只好将相机举过墙头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义合桥下游南侧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绿树掩映下的老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兴隆街道郑家窝坡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郑家窝坡村历史悠久,清雍正年间,郑姓人家由位于济南东北的洪家园迁此定居,搭起窝棚开荒种地,故取村名“郑家窝坡”。村庄依山而建,房屋由就地取材的石块堆砌而成,现在还存有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等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风格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古井(东井):这口井水质甘洌、清凉,特别是在炎夏,喝上几口井水,顿时会觉得暑气消尽、清凉透心。据村民讲,这口井原是一个泉眼,以前人们用绳子系上小桶就可以提上水来,后来附近的村为解决共同的吃水难题,村民们集资筹粮开凿,经过三四年的施工,终于打出了这口井。现在仍然是郑家窝坡村唯一饮用水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口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的中间也有凿痕,一些字迹因为年代久远无法看清,但是从残留的文字看应该是一块功德碑,上边记述了郑家窝坡村的首领和周边村的首领打井的事情,落款的时间“大清道光八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村中最大的石头建筑,曾经的村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用石块垒砌的高墙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依借山势而建的石板路及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户人家在石砌墙上开了一个大半人高的门洞,你们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郑家窝坡村药材种植基地——药王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兴隆街道矿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矿村,古为鑛(gōng)村,简化汉字后,该字取消,村名标为矿村。矿村南依月牙山,北靠白云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照片拍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云观始建于隋朝,观内主殿为三清殿,供奉上清、玉清、太清三真人,另有土地爷、鲁班、孔子等牌位。院内的一株银杏树,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栽种,历经沧桑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老银杏树冠高30多米,要5个人一起才能合抱过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佛峪古般若寺遗址,位于矿村东北佛峪尽头处,始建于隋朝隋文帝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佛峪胜境牌坊拾阶而上,有长百米、高数十米的悬崖,崖上刻造像20余尊,为隋唐风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龙洞:相传,古时有孽龙于此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来捉拿,孽龙钻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为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济南市名士柳文洙所题“壁立千仞”于崖壁,笔画能容一人,称得上摩崖石刻一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报恩塔是一座七级石塔,始建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高12米,塔身呈四方锥型,造型独特,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塔刹座、刹身均为石板磊砌,刹顶为宝珠状,展现出精湛的石雕工艺。塔身佛龛内供奉着观音像,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济南古村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区河流的中上游,而黄河以北地区如商河、济阳等地,因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古村落比较少,以下这五个古村落都是在黄河以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天桥区(现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大桥街道刘光照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光照村刘姓占了近三分之二。村人只知刘氏先祖中有一个叫刘光照的很有名,所以村子的名字也叫刘光照村,至于这位先祖有什么事迹和故事,村人却都说不上来。到了十五世,刘氏出了一个刘恩生,字泽普,例授宣武大夫五品衔,候选守御所千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存刘恩生故居的建造者,正是他本人。《大桥镇志》关于“刘光照村清朝民居”的条目里这样记述:早前刘氏老宅的总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4个四合院呈田字形,南侧两院大门均朝南,门两侧雄狮把门,并置有上马石、下马蹬,四个院堂屋均为五间,东西厢房各三大间,大门和二门之间为车库、鸡舍、猪圈和马棚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恩生故居建筑大都采用青砖灰瓦,硬山顶结构,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均有装饰,山花部位辅以砖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西侧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东侧四合院的南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济阳区回河镇举人王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举人王村,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村中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姓王,也许是立村之初王氏家族曾经出过一个举人,族人感觉是一件光宗耀祖之事,遂将村名定为举人王村。村中除了王姓,剩下的大多姓卢,民国以前卢姓村民在村中大多默默无闻,然而卢姓家族在清末民初走出的一位名叫“卢永祥”的年轻人,着实让卢姓家族自豪了一番,因为卢永祥的官职最大时做到陆军上将,所以现在村中卢姓村民一提到卢永祥时,都会自豪的称之为“卢将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卢氏旧居建于1917—1919年,是北洋上将卢永祥在老家济阳县回河镇举人王村修建的集住宅、宗祠、学校于一体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7325平方米,建筑面积1861.3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051.3平方米。新中国成后,卢氏旧居收归国有。1951年以来先后做过县里的粮食仓库和村小学,后来处于闲置状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整体建筑以中国北方传统民居风格为基调,局部引入了南方和西洋建筑手法,中西结合,古今互通。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屋顶覆传统灰板瓦,山花、盘头部位均饰以精美砖雕或灰雕。工程建设用料考究,工艺高超,建筑体量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侧门顶部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卢氏旧居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济阳区垛庄镇后楼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传,明永乐年间有一周姓人氏从河北省枣强县迁至此地,取名立井村。后来,因建起两层小楼,更名为周家后楼村,简称后楼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氏庄园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济南市黄河以北唯一的一处明末清初古建筑群。1998年电视剧《武训传》外景曾经在这里拍摄。图为周氏庄园门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氏庄园最初由名人进士周耀德所建,之后历代延续,到清咸丰年间,周家第十五代孙、湖北道台周成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庄园,逐步形成规模。当时,整个庄园共有6处宅院、18进院落、12座楼房,花园楼阁、亭台有400余间,另外还有土地4000多亩,被称为“六厅十八进”,可见当时周氏庄园规模之宏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氏庄园旁已无人居住的古民居门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商河县沙河镇宁家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宁家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宜人。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青砖黛瓦,显得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宁家古屋据说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老宅原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最后一个院落为二层小楼,村里老人多数称之为“宁家楼上”。如今保留下来的是前院的正房,典型的“四梁八柱”结构,长10.4米,宽7.4米,前厦宽1.2米。该建筑外观典雅,细节精致,除窗子略有改动外,基本风貌犹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空中俯瞰,宁家古屋处在一片新房子的包围之中,几百年来仍在默默地坚守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商河县玉皇庙镇吕东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吕东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吕氏三兄弟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入此地,初名吕常。后来因为村庄扩大和人口增多,1958年后分为东西吕常,该村位于东边,因此得名吕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吕东民居已有约400年的历史,是商河县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明代民居建筑,也是济南市乡村记忆工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图为吕东民居的楼门,小巧精致又极富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为了寻找散落在乡村中的古建筑,2022年以前我已经到访过济南周边的17个古村落,不过那只是单纯的拍摄古建筑而已。这次是为了深入系统地反映济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前世今生,为此我制定了详细的拍摄走访计划。两年多来累计出行20多次,行程过万里,走访了济南周边的83个古村落,累计达到了100个。共拍摄照片2000多幅,撰写文稿五万余字,终于完成了我所期盼的《走进济南古村落》。在整个走访过程中,通过实地接触,深入探访了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村落,用镜头记录下了它们的传奇故事和历史印记。回望这段漫长的过程,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4年在胡庄教堂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7年在朱家峪村朱开山旧宅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2年在旧军村孟洛川纪念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3年在西八井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能够完成这部作品,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爱人邹兰凤女士,探寻古村落不是她喜欢的领域,但是她仍然鼓励我去创作,并在整个过程中主动做好后勤服务,使我能够心无旁骛地去探访、拍照。其次我要感谢所有我遇到的人。在于家村,我遇见了热衷于摄影和古建筑保护的于氏家族第22代孙于大为先生,他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老宅参观并给我讲述了于家村的历史;在孟家峪村,遇见了孟姜女故居现在的主人、章丘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祚营先生,老人家带我们参观了故居并向我们讲述了孟姜女的传奇故事;在直东峪村,遇见了济南市曲艺家协会会员、村两委委员房永臣先生,他主动地带我们参观了房家大院及天爷庙,介绍了古村的历史变迁和当今现状;在马岭村,遇见了老党员田希宝先生,老人家给我讲述了马岭村的由来以及历史上的“马陵之战”,热情地带我参观了村里的光荣院、关帝庙、古井等;在西八井村,一位大姐得知我们是济南来的,非得让我们到家里喝口水、歇一会儿,大姐太热情了,我们只好到她家里坐了一会儿,拉拉家常。在古村,每当你跨着照相机行走在乡村的老街上时,路边聊天的乡亲们都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当得知你的来意后,他们会说:“老房子有什么好拍的?这大热天的,进屋喝口水吧!”他们的淳朴和友好就像三伏天的一阵凉风,使你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我也要感谢这个文化自信的时代,是它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邹兰凤女士在东泉村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2年在王泉村邹兰凤女士用手机为我抓拍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来走访了百座古村落,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逐渐普及,公共厕所的设立,沿街墙面的粉刷,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过去村委会(大队部)一般都设在地主大院或者寺庙中,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大院和房子,像三涧溪村党群服务中心还是一栋三层楼,办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宽带、村村通天然气已经从奢望变成了现实,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有的村子还设立了光荣院、幸福院,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四是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场所成为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文物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像章丘区石匣村的章丘梆子博物馆,四风闸村任氏古楼的重修,章灵丘村整体搬迁后三义阁、白衣殿等古建筑的保留,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涧溪村乡村振兴展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黑龙峪村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南黄崖村光荣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李子顺村新建的公共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我走进一座古村落,都会被那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那古老的建筑、那狭窄的巷子、那传统的文化,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像东阿古城的永济桥、大寨村的戒赌碑、马岭村关帝庙的风雨竹碑和三德范村的芯子艺术等,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每一次的探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看到了古村落里的人们如何坚守着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粹。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信仰习俗,都是那么的真实,我深深地被这种坚韧和执着所打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古村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那些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珍贵的记忆,都在无声无息中逝去。还有一些古村落,虽然村子还在,但已经很少有人居住,如果不加以很好的保护利用,也有消失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村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一项文化事业,更是一项社会责任。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古村落一定能够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更好地反映每个古村落的真实情况,为图片配好文字部分,除了参阅《古村落里的济南》和实地考察之外,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有政府网站、网友博文、景点简介等,有的就干脆引用百度百科、360百科的内容,实在查不到资料的就请AI帮忙,在此对这些资料和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本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本人发表此文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传递信息之目的,若有信息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宜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4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