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的这两年我一直想去趟兰州,至于原因嘛我也说不清楚。为了看看黄河铁桥,还是为了见见“马踏飞燕”,或是为了去看看“读者”编辑部,也许是为了牛肉面、手抓肉,也可能是为了五十年前的路过?又好像没任何理由,只是单纯想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每每下决心想去的时候,总是有别的诱惑或安排,或者被家人一句兰州没什么好玩好看的而否决,只能随大流跟他们去他们认为好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次一放暑假,带着孙子毫不犹豫地去了兰州。到达兰州,一碗牛肉面填饱肚子后就去了中山桥,这个有125年(1909年建成)历史的铁桥谈不上时尚美观,但一百多年前德国人修建的这座黄河大桥曾经名噪一时,收获了“黄河第一桥”的美誉。既使现在看上去,基本完好无损,外观也不算落伍。关键是桥上挤满了前来旅游打卡、思旧怀古而又情趣盎然的游人。</p><p class="ql-block"> 晚上站在白塔山公园的黄河楼上回望铁桥,宛如一条色彩斑斓、起伏跌宕的长龙横跨在黄河上空,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这次旅游以自然风光和休闲自在为主题。于是第二天在“黄河母亲”雕像码头和兰州水车园游览,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水量充沛、水面开阔、水流淼淼,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徜徉在黄河岸边,品尝着三炮台的滋味,聆听着哗啦啦的水声,看着河面上游轮、快艇和羊皮筏子交错而行、现代与传统的互相映衬,身心满满的放松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站在黄河母亲雕塑前,望着这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河水,感受这养育择水而居的炎黄子孙、书写黄河流域文明的母亲河之伟大胸怀和气魄,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现在游客对博物馆的钟情超出我的想象。这次行程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去甘肃省博物馆近距离观看“马踏飞燕”,结果预约了两天才好不容易抢到了名额。由于博物馆人满为患,我对大地湾遗址出土文物等只是一扫而过,重点观摩“马踏飞燕”。器型不大的“马踏飞燕”保护罩前围得水泄不通,我挤上前去,被这昂首翘尾、头小颈长、胸厚体粗、四腿修长、一足踏飞燕、三足腾空作奔驰状的铜奔马震撼了。这种把“汗血宝马”与日行万里的神鸟组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利用力学支点铸造的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马超龙雀、马踏燕隼、凌云奔马等多种名称,为东汉青铜器,因其精湛的铜皮铁骨铸造工艺和奔驰英俊的外形,以及一马当先、一往无前的美好寓意,在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1986年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但无论怎样命名,人们还是习惯称“马踏飞燕”。</p> <p class="ql-block"> 围绕着“马踏飞燕”,我试图解开这个古代传说后面的真实故事,结果这个专家专业级难题对我来说肯定是无解的,后来索性不再纠结。我想,这个故事不论讲的是汉武帝时那匹横绝四海的“天马”传说,还是讲述的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挥舞马鞭腾空飞越飞燕峡的勇猛,拟或是讲述霍去病大战匈奴时人困马乏时燕雀鼓励马匹的故事,还是史记中郑庄公敢于尝试得到良马“飞燕”的说法,这些统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马踏飞燕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和一往无前、一日千里的气势,不正是兰州和祖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象征吗?</p> <p class="ql-block"> 三四天的自由行,我看遍兰州,吃遍兰州后,剩下的半天时间里,总觉得意犹未尽,原来是曾经在青年时期陪伴我好多年的老朋友—《读者》在呼唤我,我决定用半天时间去(读书博物馆),品品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 1981年《读者文摘》创刊后,坚持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用优秀作品鼓舞斗志,以高品质的内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一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食粮,曾经影响和重塑了一代中国人的“三观”,成为不同年龄层次共同的精神家园。说实话,在当时资讯不发达的情况下,读者那一篇篇传布新知,启迪民智的文章,成为我学习成长的营养大餐,陪我走过了十余春秋。在我的青春年华里,读者是我月月翘首以盼的唯一读物。</p> <p class="ql-block"> 在读者博物馆里,看到那一本本珍藏的读本,亲切感亲近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看到200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以“读者”品牌命名的读者出版集团,在汇入新华书店和新华印务等板块后,不断适应新形势,规模不断壮大,业态不断扩展,在读者杂志更加精益求精的同时,以“读者+”为品牌的融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在多媒体、自媒体兴盛的今天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愿读者不忘初心,继续成为塑造人们灵魂的一片沃土。</p> <p class="ql-block"> 在离开兰州的时候,我乘坐地铁到了兰州西站,站在高铁站北广场四望,高楼林立、环绕广场,高铁站大气恢宏,我记忆中五十年前兰州火车站那些穿着羊皮袄、提着热水铁壶和黑不溜秋毛巾、五分钱招呼人们洗脸的那些人,早已踪影全无。看着敞亮的候车大厅匆忙的工作人员和候车及穿梭的游人,我尽然不知置身何处。</p><p class="ql-block"> 金城还是那个固若金汤的城市,但已经脱胎换骨成了现代化的金子满地的新城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