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兴城是拥有悠久历史而又充满生机的兴盛之城。其隶属辽宁省葫芦岛市,地处辽宁省西南,辽东湾西岸,居“辽西走廊”中部。东南部濒临渤海,东北依热河丘陵,毗邻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西南隔六股河与绥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p><p class="ql-block">兴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城、中国书法之城、中国泳装名城、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概括而言,兴城是集山、泉、海、岛、城于一体,闻名于全国的旅游度假胜地。山是首山,泉是温泉,海是渤海湾的兴城海滨,岛是觉华岛,城即是指明代兴城古城。兴城古城是兴城旅游的必到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就历史沿革而言,早在殷商时代,兴城属孤竹国地。战国时代属辽西郡地。秦统一六国后,兴城隶属幽州辽西郡的柳城、徒河、海阳三县分辖,后为辽东属国所辖。东汉末年,境地被乌桓所据。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大破乌桓和柳城(今朝阳市南),境地被收复。辽代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设兴城县,这是兴城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元时兴城废县,地属锦州和瑞州分辖。明代属辽东都指挥司宁远卫。清代撤卫建州。民国二年(1913年),宁远州改为宁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省之宁远县重名,乃沿用辽时之名改称兴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兴城县,隶属辽西省,后改属辽宁省。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削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由省直辖,后改由葫芦岛市代管。</p> <p class="ql-block">古城景区旅游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位于兴城市老城区古城街道延辉街南端。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皇帝批准都尉史包怀德、总兵巫凯关于在曹庄以北、温泉以西设卫建城的呈请,赐名“宁远”,称宁远卫城,清代撤卫建州,称宁远州城,故旧称“宁远古城”。兴城古城是明“关宁锦(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中的重要一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在辽东长达二十六年的战争中,为守卫明朝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明长城的防御体系中,兴城(宁远)是集卫城、所城、堡城、驿城、烽台、海防、海岛、屯田、屯粮于一体的庞大而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明末关外第一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毁于地震。兴城古城原来的外城,周围长9公里,设有四门,东西南北分别为远安门、永清门、迎恩门、大定门。四门设楼,四角设台,城廓之间为护城河,河深5米。外城亦毁于隆庆二年地震,之后一直未修。</p><p class="ql-block">明朝末期,阉党横行,民不聊生,国势渐微。而原本在新京(今新宾县)的后金军崛起,并不断南侵,连克辽阳、沈阳、北宁(今北镇)之后,山海关外暴露路无遗,几近无险可守。此时,朝庭内外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的呼声一片。天启皇帝力排众议,决意采纳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兵部佥事袁崇焕的建议,于天启三年(1623)年,经右副都御史、宁前道兵备副使(六品)袁崇焕主持下,在原宁远卫城基础上,对内城进行修复并扩建。天启四年(1624年)竣工。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宁远知州强上林《重修宁远州城垣碑记》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拨款维修城墙时,只修了内城墙,“而外城遂废。”至民国,宁远州改为兴城县,外城墙已基本无存,现外城墙遗址已逐渐掩埋于道路和建筑之下。如图所示,现在保存下来的兴城古城仅为兴城内城而已。</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是东北第一古城,也是中国十佳古城。说到十佳古城(十大古城)有着多种不同说法,我们取其中之一如下: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大理古城、阆中古城、荆州古城、歙州古城、兴城古城、商丘古城、襄州古城(排名不分先后)。同时,兴城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而兴城古城又是其中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具有其独特的价值。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兴城与南京、西安、荆州、襄阳、台州等6座城墙和2012年增补的寿县、凤阳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p class="ql-block">中国明清城墙是冷兵器时代城防工事体系的杰出范例。在中国5000年的城市文明历程中,明清两代曾建造过约4000座以上带有城墙的城市,但迄今完好保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上述申报的预备名单中的8座明清城墙成为历史的最终代表和见证,含盖了从都城到县城不同级別城市的宏观架构与功能。申报清单中的兴城古城--宁远卫。当时,明王朝为了巩固对车东北地区的统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扰,在山海关外“只设卫所,不设州县”,先后设立了25卫,实行军政合一式管理,宁远卫就是其中之一。成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卫城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是一座规则的正方形卫城,这种形制在我国是不多見的。城墙南北长825.5米,东西宽803.7米,城墙周长约3274米。城墙呈梯形,墙高8.88米,底宽6.5米,顶宽5米。城墙外表用大块青砖砌成,里边用不规则的巨石垒砌,中间用夯土所筑,十分坚固。墙顶顶端外沿筑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在此护身、瞭望、射箭;内沿筑有女儿墙,高度低于垛口,起着加固城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古城墙四面正中各设一座样式相同的城门,东为春和门,南谓延辉门,西曰永宁门,北称威远门。四座城门雄踞四方,雄伟壮观,给人以固若金汤的安全感。城门上方都筑有两层高的城楼。城门外均有半圆形的瓮城。瓮是古代的陶制容器,肚大而口小,易进难出,设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它的功能是保护城门,在战斗中不被敌人轻易接近与破坏。城的四角设有方形炮台,用以架设红夷(衣)大炮。在实战中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城墙上的守军仍能以极快的速度组织调度,居高临下从四面向城下发起攻击。敌军一旦身陷半圆形的瓮城之内,人马很难脱身。现在为了交通方便就把瓮城打开了个口子。</p> <p class="ql-block">“五一”当天,游览完张作霖别墅(张学良别墅)后,驱车赶往兴城古城。两个景点相距很近,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古城东门(春和门)外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沿古城东城墙走向的停车场,南眺能清晰地看到古城东南角上的角楼。角楼名曰魁星楼。原来的魁星楼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后的魁星楼。“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又称“文曲星”,传说中他的笔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能高中状元。该楼共有两层,八面八角,建筑精良,雕花细腻。楼内供有一尊魁星像,头部像鬼,青臉红发,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犹如笔点中应试人的姓名,这便是古书中讲的“魁星点状元”。古城的魁星楼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被誉为“关外第一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北部紧临古城东门。东门瓮城外布置有几门红夷大炮。石制的书券上介绍说:“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听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该炮长2.71米,口径40厘米,重500公斤”。红夷大炮炮身长、管壁厚、射程远、威力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售票处的山墙上贴有宁远(兴城)古城景区全景图和电视剧《乘风踏浪》在古城内取景地的位置示意图。古城内景点众多,大多是免费自行观览的,但也有不少景点是另行收费的。如蓟辽督师府40元/人,城墙25元/人,文庙30元/人,钟鼓楼20元/人,将军府5元/人等,买联票100元/人。老人、学生票半价,70岁以上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免费。观光车15元/人。</p><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以其独有的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集古朴美与现代美于一体,不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旅游胜地,而且也赢得了影视界的青睐来,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百年品牌”、“影视基地”。八一、长春、北京等电影制片厂和中央、北京、辽宁等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等众多影视剧组都曾到古城取景地拍摄。如《三进山城》、《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吉鸿昌》、《济南战役》、《九龙醇化炉》、《荒唐王爷》、《远东阴谋》,还有《老大的幸福》、《袁崇焕》、《单程车票》、《山村女法官》、《武士》《福星盈门》、《杨光的快乐生活》等70余部影视片和风光片都选址在这里,足見兴城古城之魅力。也给兴城凭添了几分鲜活的生气和迷人的色彩。特别是前不久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爱奇异和芒果TV热播的电视剧《乘风踏浪》,使作为剧中取景地的兴城古城,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许多观众纷纷前往寻找剧中场景,在“五一”假期形成了“追剧打卡”的热潮。为了使观众和游客方便地找到剧中场景拍摄地,兴城市文旅局赶制了《乘风踏浪取景地》古城内位置示意图。并对剧中出现的街巷路段等取景地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场景基本上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原汁原味的兴城巷道街景。让游客随手一拍都是剧中的同款场景,沉浸感、体验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原瓮城侧面的城门保留但不再通行,人们都得从瓮城新开的豁口进出古城。</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城,从城门内侧马道缓坡登城。</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乘风踏浪》在古城墙上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商业氛围很浓,瓮城内小贩的售货车周边围满了游客。主街两侧商铺林立,以卖土特产品的居多。一些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无糖低糖的花生糕、糯米糕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羊拉车、“孙悟空推小磨”、奋力挥木锤砸米团等都很受游客青睐。</p> <p class="ql-block">古城面积不大。一路东瞧瞧西望望,不期然就走到了古城的中心点的钟鼓楼。钟鼓楼位于古城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的交叉点,处于古城的正中心位置。其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为都督焦礼所建。嘉靖四十三年重修,天启年间再次重修,崇祯十五年拆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依原址重修,钟鼓合为一楼,竣工于四十四年。后经多次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是兴城古城地标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钟鼓楼座为正方形,边长20米,高17.6米,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筑。底层十字券门构成四面通道,全为大青砖彻成。钟鼓楼上下共三层,其楼座上的两层阁楼,歇山卷棚顶,四周围廊,每面六柱五间,楼梯及楼板为木制结构。整座楼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显得雄伟壮观,气势威严。</p> <p class="ql-block">登上钟鼓楼,引人注目的是门外一块硕大的陨石。旁有说明:据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辽东志记载,“宁远城东南四里,其泉如沸,所垣外有星陨石。”兴城早在五百多年前温泉附近就有陨石的存在,其直径约为70厘米,实心圆球状,平均密度在3~3.5之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现保存在钟鼓楼上,相传此石为“许愿石”,相当灵验。</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这座钟鼓楼平时用以报晓更辰,战时则为击鼓报警进军御敌之用。早年间,在钟鼓楼一层四个券门中间,悬挂着一口巨钟,可惜现在已经不见了。但在二层仍保留着一面巨鼓。该鼓直径2.25米,是亚洲第一大鼓。据说这面鼓的牛皮是从荷兰进口的整张牛皮,十分贵重。由兵器旌旗妆点的巨鼓看上去令人震撼,当然是只能看不能敲的。</p><p class="ql-block">三层原来是袁崇焕蜡像馆,并设有宁远保卫战的介绍。现在改成兴城出土文物陈列馆。陈列有“红山文化”时期(约五、六千年前)以及春秋时期的珍贵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登上古城的至高点,举目四望古城全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就是在一层的十字券门中,也能看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箭楼。券门四面通透凉风习习,是夏季人们纳凉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四条大街当中,最为繁华的地带是南大街,也就是延辉街。延辉街自1984年至1987年修复后成为步行街。整条街全长400余米,建筑有200多间,120多家商号店铺。店铺的建筑风格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式样,被称为明代一条街。徜徉在这条街上,可以感受到古朴典雅的古城氛围。</p> <p class="ql-block">券门内人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从券门向西看到的是西大街(永宁街)和永宁门城门及城楼。永宁门距兴城火车站仅二、三百米,步行即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兴城火车站前的袁崇焕塑像</p> <p class="ql-block">向东看到的是东大街(春和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大街(威远街)及威远门城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驿馆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宁远驿馆位于钟鼓楼西北侧,北二街范围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宁远驿馆始建于唐高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期,即公元636—640年间。因为当时该地为柳城县域,所以把驿馆称为“柳城驿馆”。至明朝中后期,宁远古城落成,柳城驿馆就更名为“宁远驿馆”了。</p> <p class="ql-block">宁远驿馆于明宣德年间(1430年)至明代后期,为日本、朝鲜使节下榻的国宾馆。清代有四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住跸或游历驿馆,是名副其实的皇家驿馆。2013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复建,是中国北方明清院落的孤本和驿馆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兴城古城城隍庙位于古城北大街(威远街)西胡同内。其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之后历经明清两代五次重修、增建,到清末趋于鼎盛。到民国初年,兴城城隍庙尚存房屋25间,其规模在辽西地区堪居首位。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葫芦岛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城隍庙被公布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城隍庙经过修繕向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经过修缮的城隍庙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共有15间古建筑。步入山门,首先是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善;灵官殿后是城隍殿,是寺庙的中心建筑,殿中有城隍神、“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传说中神灵的泥塑像;城煌殿是后殿(斗姆殿,又称斗姥殿),供奉传说中的北斗七星之母;斗姆殿东侧建有吕祖殿,供奉吕洞宾等。游人在城隍庙中既可领略明清寺庙建筑艺术,又可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城隍庙是古城一个新的看点,是展示兴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䆰口。</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城的中心地带,钟鼓楼周边热闹得很。这是东北角的岫玉工厂直销店。</p> <p class="ql-block">东南角的餐饮店生意火爆。</p> <p class="ql-block">母女俩向着南大街(延辉街)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底层南拱门外,正对着延辉街的街口位置搭起了“兴城古城文化节”的舞台。“五一”期间,这里有汉服文化形象大使推广大赛和精彩的沉浸式表演等活动,只是我们到的时候没赶上。</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四条大街中,最为繁华热闹的当属南大街,也就是延辉街。延辉街自1984年至1987年修复后成为步行街。整条街全长400余米,建筑有200多间,计120多家商号店铺。店铺的建筑风格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和式样,所以被称为明代一条街。在这条街两侧排列着造型各异的仿古建筑,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林立的商铺中,人们摩肩接踵,一派繁忙。徜徉在这条街上,可以感受到古朴典雅的古城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熙熙攘攘的步行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北两座石牌坊。1430年,宁远城筑成,朝庭从安徽选派祖姓武将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镇守,此后祖氏一族在宁远世代繁衍世袭军职,遂成望族。自祖庆至祖大寿的两百多年,共计有8代祖家人镇守宁远。明天启年间,已任军职的祖大寿率军参加了宁远保卫战有功获擢升。此后多次征战地位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继位后,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祖大寿升任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崇祯帝特命于宁远城内南大街上建祖氏四世镇镇辽功德牌坊。这两座石坊即是明朝末代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镇守辽西重镇的大将祖氏兄弟建立的。靠南边的为祖大寿的旌功牌坊,距南城门百十米。靠北边的为其堂弟祖大乐的旌功牌坊,距古城中心的钟鼓楼约二百米,两坊之间相距85米。两座石坊均为岩石雕琢而成,造型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式屋顶。在一条街上,皇帝为兄弟俩各建一座牌坊,实属少見,两坊合称祖式石坊。明代古迹祖氏石坊风格粗犷、纹饰精美,极具标志性,196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的旌功牌坊,建成干明崇祯四年(1631年)。位于古城南城延辉门内不远处的祖大寿石坊,称为“忠贞胆智坊”,俗称“头道牌楼”。头道牌楼系用灰白花岗岩筑造,高约11.5米,宽15米。正楼下横额三重,上层南面刻有“忠贞胆智”四个大字,大意是称赞祖大寿忠心耿耿,智勇兼备;牌楼的北面横额上可隐约看出刻有“廓清之烈”四个大字,意思是称赞祖大寿的武功,为明朝镇守边疆、保境安民立下了显赫战功;中层南北两面刻的字相同,即“四世元戎少傅”。四世元戎是指祖家四世为将,即祖镇、祖仁、祖承训、祖大寿四代。少傅,系古代的官名,明清时为大官司的加衔,无实职。下层在大小额枋之间刻有小字:诰赠曾祖荣祿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傳祖仁;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左军都督佥事祖承训;钦差敬礼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少傅祖大寿。荣祿大夫,是明清时封赐的爵位,无实职,说明祖氏四代都担任主将少傅的官司职。其石坊题字均为明末大学士孙承宗所题。石坊上还刻有浮雕双龙、骑马出征图、侍从图和各种瑞兽、莲波花纹等精美图案。牌坊中间两柱下端,南北两侧下蹲石左右狮两对,造型生动逼真。整个石坊结构、造型、雕刻显得十分精美,雄浑厚重。</p> <p class="ql-block">祖大乐石坊(登坛骏烈坊),处于祖大寿石坊(忠贞胆智坊、头道牌楼、南坊)北边,俗称“二道牌楼”。建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系用赫色岩石筑造,其制式结构与南坊大体相同,但要比祖大寿石坊更高大。坊高约16.5米,宽13米,明间宽4.15米,东西尽间各宽2.2米。二重额坊,上层南面刻有“登坛骏烈”,意思是登上将坛,创立功业;边款为“崇祯戊寅岁次仲秋吉旦”;“巡按辽东兵部侍郎方—藻题”。北面刻有“元勋初锡”,大意是树立石坊是对立下头等功勋人的第一次奖赏,意味着这仅是奖赏的开始。边款“整饬宁前兵备左参政蔡懋德题”;年款相同。两侧均刻横书文字:诰赠荣祿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祿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仁;诰赠荣祿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承教;特晋荣祿大夫援剿总兵官司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大乐。中间两柱石上刻有两副对联,南面是“桓纠兴歌国依千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北面是“松槚如薪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两副楹联是对祖大乐英勇威武的歌颂,得到四代祖先行善积德的培养,受宠于朝庭,经皇帝恩准赐给隆重的铭刻金石的褒奖,这种荣誉将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称赞。坊上有“双龙戏珠”、“麒麟献瑞”莲叶、“喜祿长春”牡丹、“海晏河清”菊花等浮雕,细腻逼真。</p><p class="ql-block">祖大乐的牌坊建成之时,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关内李自成的农民赵义军节节获胜,直逼京师;关外剽悍的八旗军不断进攻,时时威胁着明朝的安全。名将袁崇焕屈死后,镇守辽东的重任落到了祖大寿、祖大乐肩上。崇祯帝朱由检把守住边关的希望寄托给了祖氏兄弟,为他们立牌坊就是想激起他们的忠勇之心。没想到,在明清战争中,祖大寿两次降清(第一次是诈降,第二次是真降)。</p><p class="ql-block">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皇太极大军将大凌河包围了三个月。明军四次救援,祖大寿多次突围未果。《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军士饥甚,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又执军士之嬴弱者杀而食之。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向皇太极投降。并建言皇太极自己愿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应允,祖大寿回到锦州立即组织防御,抗击清军。</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四年(1641年),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团团围住,而且围困了整一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2月18日松山城陷,洪承畴、祖大乐等兵败被俘被押至(盛京)沈阳。洪承畴剃发降清。皇太极希望祖大寿投降,便将其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送往锦州,劝祖大寿投降。3月8日,祖大寿在清军围困锦州,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出于保护城中百姓,无奈之下率余众七千献城再次归降,清军占领锦州。皇太极对祖大寿非常优待,封其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多为己效力。祖大寿也曾接二连三地劝降自己的外甥吴三桂,但均遭到吴天三桂的严正拒绝。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宣布正式投降,也几乎与祖大寿没有任何关系。清定鼎北京后,赐宅邸祖大寿于西四北八条(原大桥胡同),胡同遂更名为祖家街。祖大寿在北京生活了12年,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77岁高龄,病逝于祖家街的府宅。他死后宅邸改建成祖家祠堂。祖大寿故宅现更名为富国街3号,该四合院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所用,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祖大寿病故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朝时的《清史·贰臣传》评价了他的一生再次为世人所熟知。后来乾隆帝东巡祭祖路过宁远时曾题诗《题宁远祖氏石坊》一首:“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内容就是讥讽祖氏的投降行为。</p> <p class="ql-block">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祖氏石坊也是磨难重重。祖大寿石坊因为有倒塌的危险,于1969年曾被暂时拆除。1988年,又按原样在原址上重新竖起来。当地人都把石柱子两侧的两对石狮子视为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的象征。几百年来,每到正月十五,全城的男女老幼都愿意到石狮子旁,以求摸狮消灾祛病。.2004年初。祖大乐石坊的一对小狮子被盗,另外两个曾一度用铁栏杆维护起来,后来这对小石狮子也被收为馆藏文物了。现在所看到的都是复制品。祖氏石坊虽经390余年的风雨剝蚀,但是保存基本完整,这不仅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和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成为兴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循着二道牌坊的路标指示向西前行,在古城背街小巷中找到了乘风踏浪的一个个取景地,既领略了古城风貌的另一面,又切身体验到上个世纪80年代回忆街区的真情实景。</p> <p class="ql-block">乘风破浪取景地实景改造场地组图,剧作充分利用兴城古城中保留完整的一些城墙和院落进行翻模复刻,切实还原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质感,深刻展现了以彭锦西、罗虹夫妇为代表的兴城泳装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动创业的励志历程。</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人口只有50多万的兴城,已经拥有3000多家泳装生产企业,直接从业人口员达6万余人。年产值150亿人民币,年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占据了国内40%泳装市场,全球25%的市场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泳装名城。</p> <p class="ql-block">位于兴城古城东南隅建有两个著名景点。延南大街(延辉街)头道牌坊胡同向东不远处即是兴城文庙。文庙,又称孔庙,即孔子庙。为旧时祭孔之所。明清两朝的皇帝都报其尊出示孔子,当时各个州县都建有文庙,全国最多时有1000多处。现在国内保存较好的文庙尚有300余座,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兴城文庙虽未列为我国四大文庙,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由辽东都指挥使刘斌创建,后经历代多次维修,使文庙得以保存至现在的规模。文庙现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六千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84米),建筑面积821平方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辽宁省境内面积最大的一座文庙。兴城文庙以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文化内涵,早在1984年就被列为辽宁省省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至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兴城文庙分为内院和外院两大部分。外院以绿化为主,内院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上贯穿着三进院落,依次建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左右配以更衣亭、祭器库、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等;东路建有论语墙、碑亭、游廊等;西路有圣迹图、文史展馆等。整个文庙建筑群体体例完整、布局合理、构结严谨,工艺十分考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历史上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文庙院内苍松翠柏,绿荫掩映,曲径道幽,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兴城文庙的核心殿宇,也是国内几乎所有孔庙、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之名始于宋崇宁三年,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御赐文宣王殿为“大成殿”。“大成”二字出于《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集大成”。意即孔子能集古今圣贤之大成,将前人的主张、学说等经过归纳、整理,形成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亦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意是道德圆满,功德无量,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可见,宋微宗御赐“大成殿”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p><p class="ql-block">大成殿门上悬挂的“万世师表”匾额十分珍贵。有专家经考证认为,兴城文庙匾额是奉旨从曲阜复制过来的,“万世师表”是清康熙帝的御笔。</p><p class="ql-block">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1684年),康熙在南巡江苏回京途中,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在孔庙里,康熙称颂孔子道:“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万世帝王咸所师法。朕向来讲求经义,体思至道,欲加赞扬。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非云阐扬圣教,亦以埀示将来。”从那时起,康熙御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就高悬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在康熙题写“万世师表”之后不久,就下旨在全国各地文庙内悬挂这块亲笔题写的匾额。因而各地文庙竞相复制“万世师表”这四个字。</p><p class="ql-block">兴城文庙的匾额应该也是在这个时候复制的。兴城文庙保存的匾额,长4米,宽1.2米,提款时间写的是“康熙甲子孟冬”。对比曲阜孔庙和兴城文庙匾额,不仅两者笔迹相同,而且匾额上面满、汉两种文字篆刻的康熙印玺“广运之宝”方印图案也是相同的,同时,康熙二十三年也正是康熙为曲阜孔庙题写匾额的时间。由此可以判定,兴城文庙匾额,文字的确是康熙手书,但却是从中曲阜孔庙复制而来,只是字的大小和匾额规格与曲阜孔庙内的匾额有所不同。虽然兴城文庙匾额不是康熙题字后最初的匾额,但这块匾额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从而也展示了兴城文庙深厚的历史文蕴。康熙御书“万世师表”,挂满了天下文庙,确定了对孔子的最高尊称,而且,几千年来也仅此一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从古城景区示意可以明确看到将军府的具体位置。将军府平面图則使我们对其总体本局有个大致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与兴城文庙相毗临,两处相隔一条胡同(郜家胡同)。胡同东侧的一座老宅,三间门脸,门前立有一对大石狮,内门两侧还有一对小石狮子。大门西侧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郜家住宅”四个大字,小字标明系兴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郜家住宅于200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门头挂着一块“将军府”匾额。将军府亦有郜家花园、郜家大院等多种称谓。是到兴城旅游不能错过的景点。将军府大门对面是一处10米长,三块相连的八字型照壁。照壁雕刻以福字为中心,两只凤凰拖起大大的福字,寓意丹凤朝阳、双凤拖福。此外还雕有代表吉祥的蝙蝠,象征富贵的葫芦,预示多子多孙的葡萄树等图案、别致考究精美异常。</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郜家住宅),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是古城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形式为中西合壁的四合院。具有典型近代东北地区上等官绅宅院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郜家住宅的主人郜汝廉(1875-1961),兴城西关人,曾担任张学良将军的中将参谋长,是当时兴城最高级别军官,所以被称为“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由住宅和花园两部分组成。西院为住宅区,分两进院落,东部是花园(名为么园)。一进郜家大院,可見左侧布置了郜汝廉将军生平事迹展和郜宅建筑艺术展,右侧是伪满时期兴城历史图片展和兴城近现代军事将领展。</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郜汝廉少年时代饱读诗书,后从军报国,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该学堂是堪与黄埔军校媲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下左为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期间的郜汝廉)。1906年毕业后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副营长、中校团副。1918年起历任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参谋长,中央陆军第23师91团上校团长,第45旅少将旅长。曾参加讨伐张勋复辟、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1924年冬被张学良赏识,聘为东北镇威军高等军事顾问。1925年春,任京榆驻军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同年任张学良的中将参谋长。1926年任东北陆军第二十三旅中将旅长,1927年任安国军第11师中将师长(下右为1927年5月,任第21师中将师长时的郜汝廉)、安国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郜汝廉将军深受张学良爱国思想的影响,不愿参加内战,于1928年11月主动辞职解甲回乡定居。</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留下了郜汝廉将军弃甲归乡的生话足迹,见证了将军不为日伪高官、利禄所诱的民族气节及近百年来人来人往的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1927年,郜汝廉将军辞去军职回乡定居,并写下一首诗:百战归来惜此身,栽花培柳度光阴。自从髀肉重生后,不做封侯梦里人。</p><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郜汝廉有感于兴城女生受教育程度低,出资在自家后院创办私立斌英女子中学。聘请县教育局局长赵鹤年任校长,自任校董,减收学生学费,首届就读的女生有40人,郜汝廉夫人张静华也担任一些课程的讲授。</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兴城陷落,伪满洲国邀郜汝廉任锦州省省长。面对日伪高官厚禄的拉拢,郜汝廉正气凜然,保持民族气节,多次被他婉言拒绝,坚决不当伪满锦州省长,从此在家伺花弄草。1947年夏,郜汝廉举家迁往北京,府邸闲置。新中国成立后,将军府邸成为公有房产,先后作为县委机关办公地、幼儿园和博物馆,发挥着新的作用。现在将军府邸与沈阳“张氏帅府”并称为辽宁省两大民国将领故居建筑群,号称“北张南郜”。2003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部下非常关心,将郜汝廉等作为统战对象加以照顾。上世纪50年代初,周总理在一次民主人士聚会上,与郜汝廉相见,称赞他弃官隐居,不为日伪利用,不做伪满官吏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郜汝廉担任了辽宁省人委(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享受14级(厅局级)干部待遇。1957年曾应邀参加中央统战部“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并再次受到周总理接见,年逾古稀的老将军倍受感动。将军1961年病逝,骨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二进院正房为“立本堂”,立本即立志于修身,曾子在《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郜将军解甲归乡后,与夫人居此。立本堂正门两侧楹联为,上联:功名待寄居宇境,下联:忧乐常存报国心。屋檐下有彩色双喜与菱形相间的木棱装饰带,门两侧墙上镶嵌有彩色瓷砖。</p> <p class="ql-block">立本堂按照当年郜汝廉夫妇当年居住时情景布局陈列,主要由正厅和卧室组成。正厅挂有将军着奉系军服的照片,器宇轩昴。两侧条幅为:“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厅内摆有传统的八仙桌和太师椅。除了中式雕花木制桌椅外,还有西方菱角边型瓷砖作装饰。中西合璧风格浓郁,是整个将军府最为豪华精美之处。两侧有木制棱格隔断与其他区域隔开。旁边配有梅兰竹菊四个裱框。卧室布置更是别具一格。上有彩色天棚下铺地砖,据说地砖是当时专门从苏联进口的。卧室里既有东北地区常见的火炕,又有富贵人家才有的中式木纹床。其右边的房间則放了一张欧式双人床。床头挂有将军郜汝廉和夫人张静华的合影。张静华,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优等生。喜欢书法、美术、绘有牡丹、菊花、仕女等。据说,郜汝廉先后娶过三位夫人,有子女八人。小儿子郜世奘生于1944年,郜将军时年62岁,可谓晚年得子。</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东部是一个不大的小花园名曰么园。么园从整体上看去,兼具了“亭、池、山、林、圃”五种截然不同的景观,彰显出独具匠心的独特园林艺术。园内有八角凉亭、假山、养鱼池、盆景园、众多奇石。这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古树参天。其中银杏树、橡树、槐树、榆树、柳树等种类繁多长势茂盛。有些树木都是国内珍稀品种,其中靠东墙的一株银杏树据说是辽西最大的一株,堪称百年古树。将军府的东院墙与兴城古城的东城墙紧挨着,中间仅隔着春和门南城墙胡同。幺园不大,但有山有水有林有圃,非常雅致,是个怡乐的好去处,称得上是整个兴城最值得去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兴城古城诸多景点之中,最受我们老俩青睐,游览时间最长的当属薊辽督师府。督师府大门上方匾额.“蓟辽督师府”五个大字是著明明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题写的。大门两侧的对联为,“奉天命运筹惟幄督师辽蓟”,“凝众心浩气澟然镇守关东”。靠东巨石之上嵌有蓟辽督师府简介:蓟辽督师府,是明朝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其前身为总督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九月,驻蓟州。</p><p class="ql-block">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军蓟辽,将蓟辽督师府建在宁远。</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奉诏勤王,行前吴三桂下令火烧宁远城,蓟辽督师府也随之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2002年,兴城市为了全面展示兴城历史文化,重建了蓟辽督师府。督师府占地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建有大堂、后堂(二堂)、副将署、监军署、寅宾馆、吏舍、监房等建筑100余间,是一座典型的古代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沿着袁崇焕纪念堂指示路标向右,一路所见巨石之上袁崇焕的手迹,彰显出一代儒将的风范。碑石上的诗文为:“惟此幽香寄所乐;清风流水咏其怀。”上面的文字足見袁崇焕的书法功底之深厚。袁崇焕的传世墨宝:“听雨”则更是令人羡慕之极。</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着戎装骑马飒爽英姿和墙壁上的鏖战浮雕背景。</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纪念堂,设置有袁崇焕的生平事迹展览。纪念堂正中是袁崇焕半身塑像。塑像背景墙上录有袁崇焕的诗《雨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诗文展现出袁崇焕的守边报国之志。</p> <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水南村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都师。明末伟大的爱国将领、军事家、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女真崛兴,辽东危机。袁崇焕毛遂自荐,宁远(今兴城)抗金,连获“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时阉党专权,袁崇焕遭谗,称疾归里。</p><p class="ql-block">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翌年十月,后金进攻北京。袁崇焕率军勤王,大败后金于京城下,京师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设间,崇祯中计,逮袁崇焕入狱。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以莫须有罪名磔于市。崇祯自毁长城,加快了明朝灭亡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生平组图:勤奋少年、金榜题名、邵武清官、单骑出关、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督师蓟辽、千里勤王、千古奇冤。</p><p class="ql-block">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水南村袁屋坪。其父袁子鹏后落户于广西藤、县。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袁崇焕出生在广西藤县(又说出生在广东东莞水南村)。幼年袁崇焕聪明伶俐、胆大果敢、身体矫健、刻苦读书。立志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报效社稷。</p><p class="ql-block">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十四岁的袁崇焕补为弟子员,后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于广西桂林乡试中考中举人,时年23岁。袁崇焕中举后,于次年春前往京师(今北京)贡院参加会试,名落孙山,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连续四次会试皆不中。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袁崇焕通过会试,成为贡士,随后参与殿试,考中万历己未科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留京观政工部。</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受命出任福建省邵武知县(七品)。在邵武,虽然袁崇焕为官时间很短仅两年的基层历经,但他居官清廉,勤政为民,平反冤案,关心辽事,结纳英才,尽力为民,政绩卓著,官德民生极佳,深受邵武民众拥戴。</p><p class="ql-block">袁崇焕文武兼备,习武善骑艺,关心国政时事,谙军谋好谈兵论战。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以边才自许。明军辽东节节败退,边防告急,袁崇焕义奋填膺,志图报国。</p><p class="ql-block">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回京述职并朝見熹宗朱由校,因受到御史侯恂的器重,被其奏请破格任用,擢升袁崇焕担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因广宁失守,明廷商议防守山海关,袁崇焕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山海关考察军情。考察之后袁崇焕返回详细汇报山海关一带的形势,立下豪言,如果给他兵马军饷粮草,他一个人便可守住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多称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越级提拔他出任佥事,监督管理关外军队。</p><p class="ql-block">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宇决定驻守宁远,命令袁崇焕一同前往驻守。袁崇焕抵达宁远后重新修筑了宁远城,立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袁崇焕因防守有功,擢升为兵备副使,又进封为右参政。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袁崇焕进封为按察使,仍负责原来的军务事宜。</p><p class="ql-block">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努尔哈赤统兵13万,大举进攻辽东,于23日抵达宁远城外。</p> <p class="ql-block">袁崇焕获悉军情后写下血书,统帅诸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宁远军民同仇敌忾尽力效命。正月24日,后金大举攻城,举着盾牌掘洞前行,明军民使用弓箭和滚石也不能打退后金军。有两三处城墙被敌掘开,袁崇焕身先士卒,抢堵决口,中矢受伤。袁“自裂战袍裹左伤处,战益力;将卒愧,厉奋争相翼蔽,城复合。”袁崇焕命令福建士兵发射西洋巨炮(红夷大炮),敌死伤甚众,双方激战至二更时分。努尔哈赤見难予攻克,即呜金收兵。此后,努尔哈赤连续进攻无果。直到26日,后金军再次攻城死伤惨重,努尔哈赤无计可施,最终撤军,宁远之围彻底解除。这与袁崇焕坚定军民的守城决心、周密细致的守城部署、奇妙致胜的守城战法,特别是将红夷大炮投入实战,创造性地将火炮融入明军整体战术中,因而以不足2万兵击退13万后金大军,取得了宁远大捷,打破了后金军“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胸怀忿恨而回沈阳。半年后病逝,时年68岁。</p><p class="ql-block">袁崇焕捷报传到京城,满朝文武欢欣鼓舞。提升袁崇焕出任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驻守宁远,全权负责关外军务,后又兼任辽东巡抚。熹宗朱由校下诏褒奖,手下大将满桂、副将左辅与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将领也各有晋升。</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称帝,定国号为清。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率精兵15万西犯宁远、锦州,扬言“誓报父仇”。在时任辽东巡抚袁崇焕的指挥下,明军据城坚守,并派尤世祿、祖大寿、满桂等率关宁铁骑出城与清军野战。红衣大炮也再次发挥威力,清兵死伤狼藉。这一仗前后打了25天,其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无日不战均胜。皇太极的长子、次子阵亡,大将固山额真、牛禄额真等30余人战死,皇太极伤心的痛哭不已,无奈于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撤军,史称“宁锦大捷”。</p> <p class="ql-block">天启七年(1627年)6月,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仅绐袁崇焕涨了一级薪俸。此后,袁遭魏忠贤唆使党羽弹劾诬陷,袁崇焕愤然乞休故里。7月,得到朝廷批准,离开了纵横驰骋的战场,与家人回到故乡。赋闲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寄情山水。在罗浮山搭了草棚,与道长们谈仙论道。</p> <p class="ql-block">天启七年(1627年)8月,熹宗皇帝朱由校去世,其弟信王朱由俭继立。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俭采纳廷臣推荐,召回袁崇焕,擢升为兵部尚书(正二品)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豋、莱、天津军务。</p><p class="ql-block">崇祯二年(1629年)10月,皇太极联合蒙古科尔沁等部落,并以其为向导,避开宁远、锦州防线,由蒙古境入侵,直抵长城,再分兵三路南下,所向披靡,攻城掠县,大肆抢劫。朱由俭及百官大臣惊恐万分。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敕令各镇兵马赴京勤王。袁崇焕在未得诏令之前,即率领祖大寿、何可刚等将士千里驰赴京师救援。袁部抵达蓟州后,分派将士守卫郡县重镇,亲率兵马直趋京师,扎营于广渠门外,令祖大寿、王承允驻守西南。此时,皇太极兵临城下,即刻发起进攻。袁崇焕督兵九千,从广渠门、德胜门出击,与数万敌军展开激战。阻挡住皇太极的一次次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皇太极兵马死伤甚众,下令后撤,移营南海子。清兵远道而来,难以持久,准备逐渐撤退,返回沈阳。为除掉袁崇焕,便施以离间密计。皇太极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在俘获的明朝太监杨春、王德成旁故作耳语称:“今日撤军,乃上计也,顷見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見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就也。”其实杨、王两个并未睡熟,将高、鲍的话牢记在心。次日,高鸿中故意放跑了杨、王二太监。两个太监回到朝廷,即将高、鲍所言详细奏报。</p><p class="ql-block">其实,在皇太极兵临城下之时,北京城内就传说袁崇焕召来敌兵;阉党余孽亦造谣惑众,说袁崇焕“引兵长驱,要上以城下之盟”,朱由检为之心动。袁两次在被召見时提出率兵入城休整被拒。至朱由检得到太监杨春的报告,信而不疑。十二月初一日,轻信而刚愎自用的朱由检再次在平台召見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待袁崇焕一到不容对证,即令绑捆袁崇焕,交付锦衣卫入狱囚禁。祖大寿见此十分畏惧,即奔出平台,与何可刚率领辽东將士向东开拔,毁山海关,返回宁远,朝野为之震动。</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得知其反间计奏效,袁崇焕被捕入狱,大喜若狂,亲率大军再次进逼京城。崇祯帝朱由检以满桂顶替袁崇焕,总督北京城下各路接军。满桂统帅四万大军于城南永定门二里外凉水河一带扎营。皇太极令八旗军及蒙古仆从军列阵齐进。双方激战,八旗军大胜明军惨败。四万明军全军覆没。总兵官满桂、孙祖寿,副将、参将、游击等30余人,千总、把总无数阵亡。总兵官黑云龙、麻登云及参将1人被俘。战场上留下明军三万多具尸体。返回宁远的祖大一寿拒绝奉旨入京勤王,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绐祖大寿陈述利害。祖才率关宁大军进关勤王。祖大寿回师使整个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皇太极便挥兵趋良乡,择路而归,沿途攻陷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于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回到盛京沈阳。祖大寿指挥的关宁铁骑消灭了皇太极的留守部队,尽复关内四城,史称“遵永大捷”。</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及处理政务的无误,朱由检将一切罪责推给了袁崇焕。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下达圣谕:“袁崇焕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资粮。既用束虏,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郊,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就这样,袁崇焕含着极大的冤屈被磔(凌迟)于西市(今甘石桥附近),一共被割下3543刀,结束了叱咤风云的暂短人生,时年46岁。</p><p class="ql-block">袁崇焕蒙受的这一大冤案,直至清初才真相大白。《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发明》评论说:“袁崇焕在边臣中尚有胆略。其率兵勤王,实属有功无罪。壮烈始则甚喜甚至,倚若长城。一闻杨太监之言,不审虚实,即下崇焕于狱,寻至磔死。是直不知用间愚敌为兵家作用。古今未被治而偾其事者,指不胜屈,未有若壮愍此举之甚者。”此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朱由检中皇太极反间之计而冤杀袁崇焕的严重过失,亦说明了朱由检的昏庸和朝政的败坏。</p> <p class="ql-block">《临刑口占》是袁崇焕面临磔刑时,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成的绝命诗:</p><p class="ql-block">“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p><p class="ql-block">袁崇焕死后,其佘氏义仆冒灭族之祸,把欲“传视九边”之头颅从旗杆盗下,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今北京为袁崇焕修建了督师墓及祠堂,周恩来、李济深、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袁崇焕墓地纪念这位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弘历查阅档案,披露了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袁真相,使这段公案真相大白于天下,洗清了袁崇焕的冤屈。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高宗弘历渝其军机大臣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为难,但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为袁正名昭雪,进而“赐溢荫嗣,彰阐忠魂”,并命修《袁崇焕传》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明清辽东战史馆位于蓟辽都师府东北角,出袁崇焕纪念堂向北即是。该馆面积不大,陈设也不多,但却是都师府内必打卡的主馆之一。馆外矗立着当年明军著明将领的石像,分别有金国凤、金启倧、朱梅、张铨、赵率教、何可纲、袁应泰、祖大寿、满桂;馆内以图片、彩塑、蜡像、布景、道具等形式介绍了明末清初战争的始末。</p><p class="ql-block">明清战争从抚顺开始起,至沈阳、广宁,一直到锦州、宁远和山海关。战史馆主要介绍了罕世名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落的征程,其后又以“七大恨”为由发布讨明檄文,正式展开了与明帝国争雄辽东的战争。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采用更为灵活的外交手腕和战略战术,瓦解了明帝国在辽东的统治,体量百倍于清的明帝国输掉了战争。</p> <p class="ql-block">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后金攻占了抚顺、清河,开后启了明与后金(清)金戈铁马、刀光見影的艰苦战争。到清康熙元年(1662)统一全国,明清双方苦苦争战了44年。其中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26年间,宁远作为当时辽东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在这26年间,明朝军民在辽东,谱写了一曲曲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光辉乐章,涌观出大批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一座宁远古城,半部明清战史”,生动地说明了宁远在当时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督师府西北角有一个小花园,景色秀美,不少游客在那赏花拍照。</p> <p class="ql-block">花园南部是吏舍展区。吏舍是府内看管人犯的官员和隶卒办公住宿之所。现主要展出明清兵器,主要有明清时代冷兵器、火器、器械、甲冑和旌旗等。</p> <p class="ql-block">督师府西南角是监舍展区,监舍是拘押待审犯人之所,相当于现在的看守所。犯人经审判过后,或受笞、杖之刑,或受徒、流之刑,或受死刑。墙壁上挂有《大明律》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仪门为三间仿木结构的悬山式门楼,三樘门均关闭,意即仪门须在上级官吏或贵客至此方可开启。从侧面进入,即是督师府的中轴线办公区域。分为两个院落,南部第一进院设有大堂(正堂),北部第二进院设有二堂。</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南部有一“戒石碑”亭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亭内“戒石碑”正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取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谓公正便能明察事理,后以此三字作为官场箴规。</p> <p class="ql-block">戒石碑背面有御制戒石铭,“尔俸而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黄庭坚墨迹。立“戒石”是古代衙门通常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大堂,又称正堂,是督师府核心建筑,是封建社会高级官员权利的象征。大堂按明朝一品文官规制,复展了明代督师府大堂原貌,再现了督师府的历史雄风。大堂当年是迎接圣旨,帝、后、太后生日等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和处理重大军政要务的场所。平时闲置不用,非公莫入。</p><p class="ql-block">大堂正中桌案背景是《苍海旭日松鹤图》,上有“政肃风清”四个大字,两边对联:“崇武习文自矢风云志;执鞭披甲情竭报国心。”反映了蓟辽督师文武双全,忠心报国的宏图大志,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大堂东、西小间分别是“贵宾室”和“照磨所”(印制文卷的场所,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再现了照磨所的工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堂东厢房为吏、户、礼三科。西厢房为兵、刑、工三科。此六科为中央六部下派的办事机构,现东西厢房内布置为六科展区。</p><p class="ql-block">东区吏、户、礼三科主要介绍了督师府建立和延革的有关史料,重点介绍蓟辽督师府设在宁远的史料依据。</p><p class="ql-block">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后金在占领沈阳、辽阳等辽东70余座城镇后,又攻占广宁(今北镇),辽东局势岌岌可危,明廷将经略升格为督师,由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孙承宗首任督师,孙承宗将薊辽督师府建在宁远(兴城),直至明朝灭亡。</p><p class="ql-block">从宁远的主要督师简介中可见:曾任督师的有孙承宗、杨绳武、范志完,还有大名鼎鼎的袁崇焕。</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展区兵、刑、工三科,现为辽东英烈展,主要介绍了明清战事中在辽东阵亡的各位英烈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后金以“七大恨”征明,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清双方苦苦争战了26年。在这26年的艰难岁月里,明朝军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光辉乐章,涌现出一大批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将士。如大义凛然的巡按使张铨,与城共存亡的副总兵罗一惯,守岛忠烈金冠、姚抚民,冲锋不止的总兵赵率教等英烈。辽东英烈展展出的只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宁远作为辽东的政治、军事中心,见证了26年这段英勇斗争的历史,也在辽东英烈展中得到了集中展现。</p> <p class="ql-block">督师府中轴线二进院中的正房是二堂。二堂是督师会见外地官员,与幕僚议事,处理日常公务和复审案件的地方。堂上桌案整齐,金兽祥云浮雕背景,上方匾额为“文治武功”四个大字,其威严可见一般。二堂的东、西厢房里是“宁远廉洁文化故事馆”,用图文展示了明清两代著明廉洁官员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二堂正中桌案两侧都摆有古老的茶几和椅子,背景墙上书有诗词。旁边屋内是袁崇焕正在研读兵法的腊像。另一边屋内设有宁远保卫战中袁崇焕与部将围着沙盘研究战术的腊像,人物形象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在二堂的东、西厢房里设有“宁远廉洁文化故事馆”,以图文方式展示了明清两代著明廉洁官员的事迹。展览前言指出,“兴城有着深厚的廉洁文化底蕴,流传着许多廉洁文化故事。既有竭忠尽节、刚直不阿的文臣武将,也有清廉爱民、淡泊功名的能臣廉吏,更不乏崇儒重教、德隆望重的儒士乡贤。”展览旨在挖掘兴城明清清官掌故,弘扬廉洁文化,以史明鈭、以史明理、以史明己,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看了馆内陈设的兴城历史上18位廉洁人物生动的廉洁故事深受教育。其中袁崇焕的廉洁故事格外令人感动。袁崇焕曾赋诗明志“但留清白在,粉骨我何辞”。“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为官“分文不取”。《明实录》记载,袁崇焕“职五年关上,不受人一丝”。袁崇焕廉洁操守,对熹宗说:“臣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籍其家”时,“家无余赀”。康熙《东莞县志》记载,搜索家资,魯无半亩之田,一椽之屋。《漩声记》称,“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袁崇焕下狱被抄家时,抄家官员感慨称,袁崇焕可真是“家徒四壁”,“家无余资”。在宁远督师府也不过抄出很少的书籍、财物,堆在一起只装了16筐。此外,还有两杆长枪和一匹马。在16筐查抄物资清点时,发现皇上的诰敕都卷得好好的,连个霉点都没有。两条钦赐的官服玉带,两幅铠甲和一顶铜盔。户部估价这些财产价值1103两8钱5分,仅相当于从二品官员两年的岁俸。</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兴城市纪委监委主办,市文旅广电局和市投资集团在督师府承建的宁远廉洁文化故事馆,使广大游客在游览督师府,了解“一座兴城古城,半部明清战史”,特别是忠臣良将廉官袁崇焕生平历史的同时,受到了一次廉政教育,实在是大有禆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