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一部《三国演义》把关羽和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熏染得令后人心神驰往。青龙偃月刀早已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无法一睹其风采,而使我们一扫遗憾的则是铸造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武举刀。</p><p class="ql-block">慕名之下,我们驱车前往武举刀的所在地——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在武举刀主人——清代武举王兆丰的第四代孙王仕喜的带领下,急于一睹为快的我们直奔昔日武举人府邸的后厅。</p><p class="ql-block">果然是名不虚传,非同凡器。兀然倚立在屋角的武举刀,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且不论它年代之久远,造型之古朴,单是那沉重的份量,就让我们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同行福建电视台的编导、膀大腰圆的山东大汉老顾,躬身运气,欲效关公“温酒斩华雄”。然而提刀在手,却两股颤颤,全无豪气,引来围观众人善意的笑声。这也难怪,123斤,比青龙偃月刀还重41斤的份量,岂是我们这些凡人俗子所奈何得了的。</p><p class="ql-block">两人费劲地把这庞然大物抬到光亮处,我们才得以细细端详。</p><p class="ql-block">这柄武举刀长2.74米,全身用生铁铸成,造型和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极为相似。刀面形如弯月,最宽处有26厘米,上有一小孔用以佩缀红缨。经岁月的侵蚀,当年吹毛断发的刀刃已不再锋利,但我们仍然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冷气。刀柄形长如棍,柄围为18.5厘米,柄的未端是三棱的的尖剌。由于年代久远,刀柄上锈迹斑斑,所凹刻了三行文字,除了依稀可见“王兆丰…”、“光绪壬…”等字样外,其余皆浑不可辨。</p><p class="ql-block">大刀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冷兵器,可在千军万马中取敌酋的首级。这柄沉重的武举刀自然不是用于拔城掠阵,而是武举人王兆丰每日用于习武强身的工具,是主人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据王仕喜介绍,王兆丰练武的工具还有两个大石锁。在我们的要求下,几个壮大小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出一大一小用大块青石凿成的石锁。小的二百多斤,大的重逾三百,又是一个令人咂舌的数字。为了让我们了解他们的高祖,主人不惜拆除了用大石锁砌基的洗衣台。</p><p class="ql-block">代价是有回报的,通过石锁上的铭文,我们推知了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石锁两面分别刻着的“壬辰年”和“辛卯科”的字样。“壬辰年”和刀柄上的“光绪壬…”的字样是可以相互映证的,说明了大刀铸造和石锁打制的具体时间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而“辛卯科”则是指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兆丰在建宁府武举童试中了武秀才。在续修的《松溪县志》中,乡贤施树模补记“武举”条目记载:光绪甲午二十年 王兆丰(万前人)”,可见他是于公元1894年,在省城乡试中了武举人。</p><p class="ql-block">在两个石锁上面都刻有一个凹槽作为抓手,用来提举石锁,打熬力气。我们用双手试了一下,石锁纹丝不动,可见一百多年前这位武人力气之大,武艺之精。</p><p class="ql-block">曾见过王兆丰练武的王仕喜介绍说,当时石锁是由水路从福州府运回的。靠岸时几个精壮船工要用绳捆肩扛,王兆丰拔开众人,说道,“都让开,看我的!”随即单手提起石锁,用力地向岸上掷去。石锁砸上码头,崩坏了一角,如今破损的痕迹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一说起高祖的荣光,王仕喜总是那么口若悬河,旁若无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王仕喜带着我们巡览了王兆丰中举后兴建的府邸,由里而外,如同时光倒序。</p><p class="ql-block">二进合院式的这座清代建筑,2000年被松溪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府邸整体平面呈横长方形,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门厅、正厅、后厅,两侧连附厝。天井两侧为过道,前天井小河卵石铺底,后天井方砖铺底。大门木构门罩,简易花卉砖雕。正厅地面方砖铺设,梁架、窗柩等处雕刻花卉、福禄寿三星及“卍”字装饰等。虽然经历了近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不失当年的雄姿大气,亦如建造时的精致美好。</p><p class="ql-block">老王在前面行走,忽而若有所思,忽而小心翼翼,不知是唯恐惊扰了高祖午时的酣梦,还是怕撞上了儿时抓迷藏时的躲匿身形。老王生于斯,长于斯,成家立业于斯,这里自然隐藏着岁月的沧桑,也褶皱了时间的尺度,更谱演了一个家庭和一个村落的兴衰历程。</p><p class="ql-block">关于万前的村名来历,有许多的说法。据村里老人介绍,这里为水路进入松溪第二个村庄,取名孟前,因方言谐音,又称迈前。又有说法,因王家有百万富翁之称,故改名为万前。</p><p class="ql-block">老王很赞同最后的说法,这种与有荣焉感受我是理解的,但“万前”之名却早就有了。在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孟前(俗呼万前,三十五里)”。康熙庚辰年,为公元1700年,比王兆丰出生还早了171年。</p><p class="ql-block">虽然老王的说法存疑,但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那就是王家家底殷实。</p><p class="ql-block">有道是,“穷学文,富学武”。能够习得起武的人,要么有家学渊源,比如世代武将或数代武林中人等;要么家里颇有些资财,像《水浒传》中的史进那样“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王兆丰显然是二者兼备,自然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p><p class="ql-block">据《万前王氏宗谱》介绍,王兆丰的父亲王子维生五男二女,王兆丰为四男。王子维一生习武,酷爱武艺,为御赠武略骑尉,属正六品武散官。他坚持传承王氏家族“文才武略因材施教,志坚者成之”的家训,严格施教、因材施教,除王兆丰中武举外,长子王永西、次子王永魁均遵例正八品贡生例授修职佐郎,三子王永礼清例授修职佐郎。</p><p class="ql-block">在《万前王氏宗谱序》中赫然记载:“诗书继世,自强不息。心怀天下,忠贞报国。淳厚家风,世代相承……”风和雨润家声远,王氏后代承继淳朴家风和家国情怀,人才济济、英杰辈出。王仕全,14岁参加革命,1950年7月在水吉县大横村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而眼前貌不惊人的王仕喜,在六十年代担任万前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出席了华东地区劳动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也是,难怪在老王发号施令拆除洗衣台时,王家众子弟的唯唯诺诺;难怪镇村干部见到他时的递烟问好。眼前平凡得如同时时相遇于田头地角的小老头,其形象顿时高大英武起来,和我心目中武举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竟没有一丝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王仕喜向我们介绍,王兆丰卒于1937年,享年66岁。在中举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家中闲居,一辈子郁郁寡欢。</p><p class="ql-block">武举考试早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开设,经历宋、元、明、清而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清朝,统治者认为满清能够一统天下“骑射是根本”,所以格外重视武举,整个清朝时期录取的武进士多达8000余人,当然武举人就更多。所以在松溪这个尚武侠义风气不浓、身材气力先天不足的南方小县,自嘉庆至光绪,从无到有,一下冒出了四个武举人。</p><p class="ql-block">但此时的大清王朝己经苟延残喘、危机四伏,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按例武举人可以到兵部进行拣选或者要求到军营实习效力,三年后考核选拔官职,但此时大清朝文恬武嬉、内忧外患,哪有心思和血勇去冰河铁马、沙场点兵。江山尚在,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却找不到报效国家的出路,只能黯然离场,把苦闷和悲愤散落在河山之间。</p><p class="ql-block">不得不感慨,出生在一个英雄无路的朝代,是英雄们的悲哀。</p><p class="ql-block">1871年,王兆丰出生。这一年沙俄侵占伊犁,德国强占胶州,中日签订《通商章程》,中英签订《烟台条约》……</p><p class="ql-block">1894年,王兆丰中举。这一年黄海上硝烟弥漫,舰炮隆隆,大清国运随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号”沉沦深渊。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拱手相让给倭寇,“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p><p class="ql-block">1901年,王兆丰的而立之年。这一年屈辱签订的《辛丑条约》,再次让清廷感受到“骑射根本”带来的挫败感,而最终废除了武举这个已经实行了上千年的取士制度……</p><p class="ql-block">1937年,“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兆丰带着最大的遗憾,辞别了苦难的世道。这一年,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在芦沟桥吹响,25军大刀队杀声震天,狂飚般的大刀正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p><p class="ql-block">“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王兆丰把大刀打造成青龙偃月的样式,却空怀绝技,不能效关公驰骋沙场、报效国家。今天我们似乎还能听到举人的喟声长叹和武举刀的不平之声。</p><p class="ql-block"> “暗谈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往日宽敞的花园和练武场,如今已成为王家后代的菜园。窗前门边洋溢着喜气的大红婚联,分明营造出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在我们造访的前两天,举人的另一个四世孙刚办完了喜事,也许过不久,一个新生儿啼声将响亮地响起。</p><p class="ql-block">历史从未闭上凝视的眼睛,那些深邃的目光正警示着时光的年轮。洁白的属于英雄无畏,挺拔的归类于顶天立地,武举刀和它的主人都会在后人的记忆中,深刻地占居一席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