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的聊天记录

山林石

2019年3月15日我的同学说:你对知青上山下乡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对50后十分重要。 我是1973年插队,离家不远,只有17公里。<br>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解放后就已经开始了,最早是在延安,第一个上山下乡的是主席的儿子毛岸英。<br>走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毛主席一直倡导的,毛主席的许多著作都提到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路才会有作为。<br>我认为,插队是教育的继续,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考虑,也是毛主席送给千百万知青们一部无字书让大家去读,是希望青年人能读出真知来.读出真理来,读出马克思主义来。<br>读无字书, 读什么?怎么读? 其实当年我也是很茫然的,理解不上去,不知到,读什么,怎么读.只是知道应该向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学习,他们怎么做就学着做.他们的言传身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在有了独立思考,科学归纳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时.才真正地理解了无字书中的一些道理。<br>插队的确学到很多,是课本上没有的,我们点一名在农科站,其余参加生产劳动,大家每天都很快乐,和村中青年搅在一块,取长补<br>短。最主要的是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身体,小光个头就是在插队时窜起来的,不要听现在人的瞎哄哄。这是立场问题,实质存在两种立场、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的根本对立。<br> 说上山下乡很苦,是发配,知青浑身上下都是伤口,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替谁搅舌头,不但污辱了知青也污辱了广大农村的青少年。你知青下乡是受苦,那土生土长的人呢?知青上山下乡,走的是一条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其精神是不容否定的;知青上山下乡也是一种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经风雨、见世面,走的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道路,其方向性是不能歪曲的;知青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经受了苦难,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否定不了的。<br>现在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反应知青上山下乡史的,大部分是伤痕文艺作品,我很反感。<br>真正写知青的只有文革时以金迅华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征途,作者亲自到金迅华所在青年点采访后完成的小说。 同学说:你是那个时期亲历者,那个时代的见证人,你的话最有说服力。 我们点女同学 风华正茂 我和我的同班同学 生产队公路北部分土地 这是一张十分真贵的照片,两个穿白衬衣中间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王大娘。<br>这位大娘叫王秀兰。<br>这张照片是班友71年野营拉练途经会宁时学校宣传队和王秀兰所照。 班组伙伴在康乐插队 整理于2019年5月5日